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论辽宁话剧的特色及未来走向

浅论辽宁话剧的特色及未来走向

来源:好走旅游网


浅论辽宁话剧的特色及未来走向

摘要:辽宁话剧的观赏所带来的困惑和思考是普遍的,了解其基本走向,分析其中的问题有助于看清今后的方向。本文从辽宁话剧的风格及其形成的原因、辽宁话剧的走向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辽宁话剧特色未来走向 经济越发达,人们对精神需求越细腻,所以难免对往事旧踪就愈发产生思念和回顾,也更容易看清身后留下的清晰印记。辽宁话剧的路子在我们身经所历之后,鲜明的留下了走过的脚印,尤其从她的起源到至今的巨大变化面前,她的整体形态都出现了较大改观。因此,辽宁话剧的观赏所带来的困惑和思考是普遍的,了解其基本走向,分析其中的问题有助于看清今后的方向。

一、辽宁话剧的风格及其形成的原因

辽宁,地处关东的辽东半岛,它面对大海,扼守长城,西临内蒙古草原,是关内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咽喉地带,也是关东通向大海的门户之地。在这种自然环境里生活的辽宁人,为了生存和温饱,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下,艰苦开拓,从狩猎、放牧、捕鱼的原始生活,到自给自足的垦荒、伐木、种地的定居生活,再到开矿、修路、办厂的现代生活,经历了恶劣艰苦环境的熔铸,使他们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特征。

伴随矿、港的开发,大工业的兴起,辽宁的各大城市不断崛起,形成了一个我们少有的工业大省。它的风貌、气概和气息,又为关东增添了特有的工业文化的色彩。这种浩渺的地域气势,壮阔的工业风貌,沸腾的城市景观,雕塑了她的儿女们大度、大气和大方的气概;养成了他们质朴直率、豪放粗犷的性格;培育了他们豁达乐观、坚毅顽强的气质。

所以,辽宁话剧也呈现出这种地域风格:

(一)在创作取材和剧目选择上,追求大的背景,大的故事,大的冲突,以取得气势恢弘,力挽狂澜的审美效果。如:五十年代初,当我国进入第一个建设高潮期创作的话剧《在新事物面前》;九十年代我国处于又一个经济建设的新时期,涌现了《父亲》等剧目。从《在新事物面前》到《父亲》,其间涌动着工业建设的滚滚洪流,表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顶天立地的创业精神和丰功伟绩,这无疑是中国历史发展重大转折事件的多侧面写照。

(二)在舞台的呈现方面,追求大的场景,大的调度,大的跌宕,以取得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的审美效果。如:《高山下的花环》里直接把我军自卫反击战的战场搬上了舞台,正面展开战争的风貌。硝烟弥漫的战场,枪林弹雨的情景,生死搏斗的惨状,血与火交织的画面,一一置于观众面前。

(三)在演员的表演创造中,追求大的动作,大的气势,大的节奏,以取得

慷慨激昂,潇洒流畅的审美效果。纵观辽宁话剧,演员在表演上大多神态激昂强烈,有震耳欲聋之力。

二、辽宁话剧的走向

当然,话剧所呈现的风格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求的。时代在进步,经济在发展,辽宁文化也呈质的飞跃在向前递进,但辽宁话剧在这种飞跃中却落在了后面。当代的文化浪潮是大众文化抢占传统艺术文化领地、市场经济的指挥棒击溃了固守传统的艺术保守观念、娱乐消遣需求冲击着感化教育的主流渠道的时代。在我看来,辽宁话剧也要象凤凰那样以火焚身,忍受过火焰的炙烤、撕心裂肺的痛苦,脱胎换骨,于火焰中得以重生。

(一)表现上应该从激情浪漫转变为平凡琐细。

过去的话剧常常给我们激动人心的观感,艺术家的激情通过舞台强烈的表现出来。比如李默然的话剧,像《第一次打击》中饰演的季米特洛夫,在被审判的一场戏里,他威严挺立在被告席上,居高临下,磅礴激情,面对法西斯分子的所谓指控,义正辞严地予以反击,声声字字叩动人心。在那个时代掀起了无数人们的热情。当今的话剧时潮已不青睐张牙舞爪的表现,激情的冲撞几乎退居后线,政治大义的成分大大降低,而表现平头百姓的琐碎生活和平凡经历已是常态。如在“辽宁省第六届艺术节”节参演的话剧《家在路上》、《蹬三轮车的女人》等作品,其宏大的气度追求已让位于平凡深微的剖解,不动声色展示成为主体,话剧表现方向已明显改观。

(二)手法上应该从现实主义主导转变为多种创作方法交融。

传统现实主义话剧培养了我们的欣赏习惯,如何揭开矛盾,如何展开戏剧冲突,人物设置的合理性等等,比较纯正的表现方式使我们认可单一的戏剧样式。比如《父亲》的厚重苍凉等。

但现在我们呼吁是,突破传统,尝试多种创作方法成为趋势。比如话剧《天上人间》,这出戏就是把代表爱情当的中西方的“情侣”嫁接在了一起,这是一部对人类欲望探讨和反思的戏。从目前的状况来判断,现实主义戏剧是老百姓的戏剧,受众群比较广泛,依然为老百姓津津乐道,可惜看戏已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而现代手法的戏要抓住观众的眼球就应当有所革新,探索尝试是必然现象。

话剧面临的难题就在这里,要传统却未必能招徕喜欢传统的观众,要保持戏剧爱好者的需求,创作手法的革新必不可少,于是接受的范围又更为狭小。最近,全国戏剧界都在连续不断的尝试探索性的表现方式,推出与以往形象迥然有别的新剧作,创作的多样化大趋势就可以想见。

(三)演出方式上小剧场戏剧应该成为重要的形式。

在戏剧演出和观众走下坡路的现实面前,戏剧演出遇到了生死问题。在各种

尝试中,“小剧场”成为时尚形式。这几年,小剧场始终撑着戏剧的台,维持着戏剧创作者的艺术感觉和实验天地。这多少把戏剧回归到“爱好者”的比较纯洁的范围里,演员有了表演的对象,戏剧爱好者有了相对热烈的观戏环境,各得其所。看小剧场的感觉不同于大剧场,首先,表演自然化了。其次,舞台形式打破了旧有概念,交流增强了。还有,小剧场话剧的艺术形式更加多样灵活,场景简单,人物活动突出出来,注意力更加集中。

小剧场话剧的兴盛实际上是被动适应市场变化而主动走出的生存高招。它兼顾演出的不间断和观众的需求,保证戏剧爱好者的欣赏天地而又不断追求艺术的新鲜别致,这一切都源于往昔的观剧热潮消退而不能不变通确立的生存发展之路。实际上,小剧场话剧的路数是迄今为止戏剧改革中最为见效的一招。由于形式的变化,使话剧的多样探索得以不断进行,观众看到了更为大胆自由放松心态下创作的新鲜作品。如小剧场话剧《半世为人》,着力表达的是人生情状和怎样作为一个人。

小剧场戏剧的艺术创新是明显的,由于机制灵活,不断变化以适应观众和时代的要求就成为可能。小剧场戏剧的探索性、灵活性、现代性和适应时潮的魅力是值得肯定的。

(四)艺术追求和市场运作相互结合,话剧走向市场。

当代社会,市场成为头等大事,于是如何寻找市场是当务之急。我们越来越发现话剧艺术向市场发出各种广告消息,包装炒作比较普遍。戏剧演出的方式多种多样,演出团体的唯一方式已经被经纪人组剧,赞助者和演出团体合作等多样形式所改变,系列剧的一再出现,也是和接近固有观众、便于联系市场相关。可以说,忽视市场将实现不了艺术,现代话剧艺术的价值也和面对市场从而赢得观众息息相关!

(五)从人物性格刻画转向人性和内心情感刻画。

传统话剧对人的性格表现始终放在至尊的位子,从《报春花》到《高山下的花环》,人物的某种个性作为特别刻画的东西,使但凡看过演出的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记,有些性格人物给人刻骨铭心的印象。因此,看这些话剧存留下来的是个性,如白洁、梁三喜等,他们代表了人类对自己的某种认识,不因时世变迁而淡忘。

当代话剧的形式有了巨大变化,许多剧作已把重心移到表现人性的多面性上,对人内心性格的表现更为关注,对某种共同现象的揭示更为常见。现代话剧形态已经大大改变了,单个性格的冲击力更多被人的情感剖解所代替。

如果说,以前的辽宁话剧必须有深刻的性格形象标识其价值,从而不朽,那么,蜕变后的辽宁话剧的人物情感、即时气氛、瞬间心理世界的表现就明显重要,它的观赏价值首先在剧场效果,人性的多重意义的剖解是和社会人的感受相呼应,其价值的高低在含蕴人类当下处境与情感的关怀的深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