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王虎春 笔者以为,现在的语文课堂效率低下,效果不好, 右,你拉我拽,争论不休。吵得不可开交之时把传统给 教 育 随! 笔; 国民语文水平下降,与我们对传统语文教育方式效能 遗忘在了荒郊野外。教材的所谓多元视角撼动了传统 重视不够、借鉴不力有密切关系。“风物长宜放眼量”, 经典的主体地位,生怕多一些我们自己的传统“家珍” 我们有了更广阔的视角放眼世界,更阔大的胸怀描绘 就会让语文教材变得狭隘或丧失其学科独立性,这就 未来,但我们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是四大文明古 使我们的当代语文教学丧失了先天的优势。在新课改 国唯一沿续至今,历经劫波始终完整保存自己传统文 眼花缭乱的名词面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丧失了传统的 化的大国。而完成汉文化承载的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汉 本真,失去了它作为汉文化传承的中心地位,也就丧失 语,几千年来的传统积淀、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是汉语 了“文”“道”一体的一个大优势。看看中小学语文课本 言生命力的“活质”特性。愚以为传统的汉语言教育在 中选取的那几篇少得可怜的《孔子》《孟子》的篇目,我 这样的基石上,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一定有值得我们 不禁替语文教育心痛,它所遗失的、放弃的正是我们最 回眸的优良传统,并且一定能在这样的回眸中领略无 应该继承和发扬的。“瑕不掩瑜”,我们不能因为有几 限魅力,使许多矫枉过正的所谓“改革之法”显得“六宫 分与今天的社会不合调的音符而否定其本身的价值。 粉黛无颜色”。 传统语文教学这一过程的核心是围绕中国古代的 对于“传统语文教学”概念的解释有许多种说法, 经典性作品展开的。“五经”作为阅读经典沿用千年,沿 我们这里所论述的“传统语文教学”主要是指自孔子到 用了千年的经典在今天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习 19世纪末的“旧传统语文教学”。五千年优秀传统,中 中文的我们又有几个在闲暇时重拾了经典?作为我们 华浩瀚的文明积淀如何能清算得清楚,要历数传统之 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我们不应将其放逐! 精华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任务。这里我仅根据前人及 自己的认识总结以下几点: 二、简明高效的教学方法 1.语文教学手段单一,却有着洗尽铅华的本真和 一、文道统一的教学内容 质朴。看着今天语文课堂上五花八门的教学手段,我不 传统语文教学是采用文道统一、文以载道的方式 禁想这是我们需要熏陶、积累、感悟的语文课堂,还是 进行教学的。喻“道”于“文”,“文”以载“道”,互不偏废。 无序编排的“秀场”?当多媒体教学成为一种时尚,当我 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学习一些为人处事的基 们不再吸着粉笔灰给学生们上课时,我感谢现代科技 本道理,天文地理的基本知识。传统语文教学韵这一优 的便捷。但便捷中是否充斥着学生消化不了的庞杂信 点与其学科的模糊性有关,传统语文教学是文史哲不 息,是否又是写字教学弱化、基础的核心知识教学淡化 分家的一门科目。我不认为这是其缺点,反而认为正是 的现状?课堂上充斥无数无效劳动,学生不能深入文 这一特点在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语 本,课堂上很热闹,但学生收获却很少。所以,当“捷”过 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基础性。语文教学本身就肩负着启 了它的度,当它越过“辅助教学”的位,试问这样的教学 迪人心、开化民智的任务,赋道于文,更有利于我国优 是否偏离了轨道?是为了哗众取宠的热闹还是为了逃 秀人文智慧的传播和继承。 再看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工具性向左,人文性向 避授业的艰巨? 2.传统的语文教学根据儿童机械记忆力强的优 势,强调背诵。语言学习过程就是有意记忆与无意记忆 自由发挥的时候,我又有点怀念起我的老师关于段落 相结合的过程,语言学习离不开硬性记忆——死记硬 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三段论高效概括来。这样 背。汉语语言形式中的许多问题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 的教学曾被批得体无完肤,但我们如果能抱着不轻易 的,最重要的是将它记住。记的东西越多,语言经验就 否定传统的观念去粗存精,去除其机械教条的一面,将 越丰富,作文的联想和选择的范围就越大。正因为如 其作为高效提取信息的一种选择,不也可以成为一个 此,许多教育者都注意充分挖掘儿童潜在的记忆能 文本解读的有效抓手吗? 力。古人说得好:“少而好学,如Et出之阳;壮而好学, 4.“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 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西方有谚语: 髓。朱熹说:“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这句话很好地概 “你记住多少,就知道多少。”而我们,一味地强调自己 括出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 的心得、自己的感悟时,高喊着“答案是丰富多彩”时, 如何才能做到“精”?孔子日“学而不思则罔”,如此 是否又将学生引向了无序的、极不负责的所谓多元解 看“精思”在我们的阅读过程中是很必要的。“熟读”只 读的歧途。 是一种读书要达到的熟读程度,“精思”则是更深一步 过去的文章大家,哪一位不是在青少年时期把各 的加工过程。只有做到“精思”了,我们才能在读的过程 种经书烂熟于心的呢?鲁迅先生三味书屋苦读古文,郭 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才能将已读之文内化为自己的 沫若八九岁熟读《唐诗三百首》,茅盾小时候对诸子百 东西。“精思”是一个过程,是不断领悟的过程,是伴随 家熟读成诵,巴金把《古文观止}}222篇背得烂熟…… 着“读”的过程反复进行的。“熟读”伴随着“精思”,不断 传统的语文教学同时也强调“品味”,在品味中让 地反复,不断地深化。 语言自觉不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 我们今天的课堂,有的教师每提一个问题,几乎都 语言、语感和语用能力。但传统语文教育品味更讲求 煞有介事地要学生“讨论”一番。似乎是组织讨论了,教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品味,首先大脑中必须要有大 学气氛活跃了,场面就生动了,至于所提问题该不该讨 量的语言材料,否则,品味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论,应怎样组织讨论,就顾不得那么多了。就算是应该讨 好多人都误以为传统语文教学让学生背诵,是死 论的问题,教师也往往是问题一摆,让学生充分“自由”, 记硬背,是扼杀他们的天性,可这里我们应该有所认 至于多少学生参与,讨论的效果如何,往往也没有及时 识。传统语文教学的“背”是为了吸收、借鉴更优秀的成 的、适当的反馈。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组织讨论就是落 分来内化、美化自己的修养和文笔。或许在学生年少时 实“合作学习”,这无疑是对课改理念的曲解。 不能对其学习背诵的文章有所领悟,但随着年龄增长 “小组学习”应该是语文学习的补充方式,语文学 悟性也会增长,那时便会猛然醒悟。可若等他们能领悟 习主要靠自己阅读、感悟,凡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没必 时再学再背,恐怕为时晚矣1 要讨论解决。“小组学习”要培养,还要调控。 3.传统语文教学也符合现代科学中信息科学原 目前的语文教学,尤其是中小学语文教学,在一些 理。从信息论的角度看,阅读就是摄取信息。一篇文章 非关键、非本质的方面下工夫,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 储存的信息是丰富的,有的甚至是无限的。若将其全部 间,忽视了记忆背诵、熟读精思、高效提取等返璞归真 背诵下来,那就等于在事实上摄取了它全部的信息,即 的语文学习本真行为,而庞杂的内容无意间又冲淡了 使一时难以理解也无关紧要。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 对优秀传统名篇、经典著作的积累,如此本末倒置的做 加深、经验的丰富,他们会像骆驼一样,把储存在驼峰 法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反观传统语文教学确实有大 中的食物回嚼消化,逐渐理解。 量值得借鉴的地方,那是被历史证明了的、符合我们汉 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五花AI'-J的所谓“对话”中,学 语言特点的学习方法,我们不妨多多“回眸”,重新发现 生恰恰被剥夺了熟悉文本的起码时间,架空了文本的 它们的魅力。 分析常常让文本起码的原生价值都得不到体现。 于是,在许多课堂毫无节制地鼓励学生多元解读、 作者简介 江苏省高淳县第二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