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18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化学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1至15题为选择题,共30分。16至21题为非选择题,共50分。全卷满分8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2.请认真核对监考教师在答题卡上所粘贴条形码的姓名、考试证号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再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及本试卷上。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 12 O-16 Na-23 S-32 Cl-35.5 K-39 Fe-56 Cu-64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在人体所含的元素中,质量分数最高的是 A. 氢 B. 氧 C. 钙 D. 铁 【答案】B
【解析】人体中含量最多的是水,人体所含的元素中,质量分数最高的是氧。故选B。 2. 今年5月31日是第31个世界无烟日,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吸烟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A、禁止烟火;B、禁止带火种;C、禁止燃放鞭炮;D、禁止吸烟。故选D。 3. 下列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是 A. 塑料 B. 棉花 C. 涤纶 D. 不锈钢 【答案】B
1
点睛∶塑料、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均属于有机合成材料。金属材料包括金属和合金。 4. 通常状况下,颜色呈紫红色的金属是 A. 铁 B. 银 C. 铜 D. 铝 【答案】C
【解析】A、铁通常状况下,颜色呈银白色;B、银通常状况下,颜色呈银白色;C、铜通常状况下,颜色呈紫红色;D、铝通常状况下,颜色呈银白色。 5. 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
A. 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B. 生活中节约用水 C. 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 D. 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答案】B
【解析】A、生活污水不应直接排放,以免污染水资源;B、生活中节约用水,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储量有限,故B正确;C、不应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应有计划开采使用地下水;D、不应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以免污染环境。
点睛∶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
6.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蒋争凡教授研究组发现,锰离子是细胞内天然免疫激活剂和警报素。在元素周期表中锰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原子序数为25 B. 属于金属元素
C. 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5 D. 相对原子质量为54.94g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A、原子序数为25,故A正确;B、属于金属元素,故B正确;C、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5,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故C正确; D、相对原子质量为54.94,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故D错误。
点睛∶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
2
7. 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是原子,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是阳离子,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是阴离子。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是C。 8. 碳酸钠的俗称是
A. 烧碱 B. 消石灰 C. 纯碱 D. 小苏打 【答案】C
【解析】A、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B、消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C、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D、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
9.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其主要的灭火原理是 A. 隔绝空气 B.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 清除可燃物 D. 升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A
【解析】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其主要的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故选A。 10. 下列物质所对应的用途不正确的是
A. 大理石——用作建筑材料 B. 钛合金——制造人造骨 C. 氢氧化钠——治疗胃酸过多 D. 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答案】C
【解析】A、大理石—用作建筑材料,故A正确;B、钛合金—制造人造骨,钛合金与人体具有很好的相容性,故B正确;C、氢氧化钠—属于强碱,不可治疗胃酸过多,故C错误;D、熟石灰—价格便宜,改良酸性土壤,故D正确。
点睛∶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11. 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玻璃棒的用途不正确的是 A. 称取粗盐后,把粗盐研磨细 B. 溶解时搅拌,加速粗盐溶解
3
C. 称量精盐前,把精盐固体转移到纸上
D. 蒸发时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 【答案】A
【解析】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玻璃棒的用途是溶解时搅拌,加速粗盐溶解;称量精盐前,把精盐固体转移到纸上;蒸发时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玻璃棒的用途不正确的是A,称取粗盐后,把粗盐研磨细应是研钵。
点睛∶玻璃棒的作用①搅拌②移物③蘸取测定待测液酸碱性④引流。 1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用活性炭可将硬水软化 B. 用甲醛水溶液做食品保鲜剂 C. 用食盐水除去热水壶内壁的水垢 D. 用汽油可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答案】D
点睛∶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不可吸附钙镁离子,不可将硬水软化。食醋与水垢反应生成可溶性物质,可以除垢。
13. 下图为三种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与对应浓度的盐酸反应的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所用盐酸浓度越大,V时所得溶液的pH越大 B. 在a曲线所示的实验中,若用酚酞做指示剂,酚酞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C. 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反应速率相同
4
D. 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溶液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b>c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A、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所用盐酸浓度越大,V时所得溶液的pH越大,故A正确;B、在a曲线所示的实验中,若用酚酞做指示剂,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酚酞遇碱变红,遇酸不变色,故B错误;C、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反应速率不相同,浓度越大反应越快,故C错误;D、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溶液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b>c,故D错误。
点睛∶pH>7溶液呈碱性,pH<7溶液呈酸性,pH=7溶液呈中性。酚酞遇碱变红,遇酸不变色。 14. 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一定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 Cu2+、H+、SO42-、CI- B. Ba2+、Na+、Cl-、NO3- C. K+、Ca2+、OH-、CO32- D. Na+、H+、HCO3-、NO3- 【答案】B
【解析】A、Cu2+、H+、SO42-、Cl- ,Cu2+呈蓝色,这四种离子在水中没有气体,没有沉淀,没有水生成,一
2++--
定能大量共存,但形成蓝色溶液; B、Ba、Na、Cl、NO3,这四种离子均无色,在水中没有气体,没有沉
淀,没有水生成,一定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溶液;C、K+、Ca2+、CO32- 、OH-这四种离子在水中一定不能大量共存,Ca2+和CO32- 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D、Na+、H+、HCO3-、NO3-这四种离子在水中一定不能大量共存,H和HCO3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点睛∶灵活应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顺利完成本题的重要保证。
15. 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及反应过程中的两个时刻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图所示。图中a、b、c、d分别表示相应物质的质量分数。下列数据正确的是
+
-
A. a=56% B. b=6% C. c=17% D. d=8% 【答案】A
【解析】对比图1、图2和图3得,反应后甲和乙质量减少了,丙质量增加了,丁反应前后质量没有变化,则甲+乙丙。A、甲由70→42,减少了28,图2应减少14,a=70%-14%=56%;B、乙由14%→11%,
C、丙由6%→40%,减少了3%,图3应减少6%,b=14%-6%=8%;增加了34,图2应增加17,c=6%
5
+17%=23%;D、对比图1和图3得,丁反应前后质量分数没有改变,d=10%。故选A。
二、(本题包括2小题,共13分)
16. 某同学在学习中构建了“氮及其化合物的价、类关系图”。
(1)写出图中A、B、C点对应物质的化学式各—个: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与图中的点对应物质不相符合的化学式是________。
(3)在纯净物中,根据________ ,可以把它们分成单质和化合物。 (4)氮气是由________(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5)完成鉴别硫酸钾和硫酸铵两种固体化肥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________
【答案】 (1). N2O (2). HNO3 (3). NH3·H2O; (4). NaNO3 ; (5). 组成元素的异同; (6). 分子; (7). 取样,分别放入研钵内,各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 (8). 一只研钵中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放出;
另一只研钵中无刺激性气味 (9).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放出的原样品是硫酸铵;无刺激性气味气体放出的原样品是硫酸钾。
【解析】(1)根据化合价的变化趋势知,图中A、B、C点对应物质的化学式是:N2O、HNO3 、NH3·H2O。(2)与图中的点对应物质不相符合的化学式是NaNO3,NaNO3 中氮元素化合价是+3价。(3)在纯净物中,根据组成元素的异同,可以把它们分成单质和化合物。(4)氮气是由分子构成的。(5)完成鉴别硫酸钾和硫酸铵两种固体化肥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 ________ 实验结论 ________
6
一只研钵中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放取样,分别放入研钵内,各加入少出; 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 另一只研钵中无刺激性气味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放出的原样品是硫酸铵;无刺激性气味气体放出的原样品是硫酸钾。 点睛∶根据纯净物组成元素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分成单质和化合物。铵盐与碱反应生成刺激性气味气体放出的氨气。
17. 201 8年5月9日我国成功发射高分五号卫星,它是世界首颗实现对大气和陆地综合观测的全谱段高光谱卫星,可通过对大气污染气体、温室气体等物理要素的监测,动态反映我国空气质量状况。 (1)下列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________。 A.臭氧 B.一氧化碳 C.PM2.5 D.PM10
(2)化石燃料是________(填“可再生能源”或“不可再生能源”),它们燃烧会造成空气污染,应合理利用与开发。
(3)下列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酸雨的是________。 A.二氧化硫 B.氮气 C.二氧化氮 D.一氧化碳
(4)小明同学收集刚降到地面的雨水水样,用pH计每隔几分钟测一次pH,其数据如下图所示,则所降雨水________(填“是”或“不是”)酸雨。
【答案】 (1). ABCD; (2). 不可再生能源; (3). AC; (4). 是
【解析】(1)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臭氧、一氧化碳、PM2.5、PM10。故选. ABCD。(2)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它们燃烧会造成空气污染,应合理利用与开发。(3)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酸雨的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它们与水反应分别生成亚硫酸和硝酸。故选AC。(4) 所降雨水是酸雨,pH值均小于5.6,pH值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
点睛∶pH>7溶液呈碱性,pH<7溶液呈酸性,pH=7溶液呈中性。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
7
18. 下表是NaCl、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1)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绘制出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答题卡的坐标纸上绘图)______
(2)根据绘制的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判断,温度大约在______℃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相等。 (3)20℃时,在50 g水中加入12.5 g硝酸钾固体,充分搅拌后得到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此时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4)在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g。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
(1). 【答案】 (2). 24; (3). 不饱和; (4). 20% (5).
在60℃时,100 g水里最多能溶解110 g硝酸钾。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1) 根据表中的数据,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是
8
。(2)根据绘制的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判断,温度大约在
24℃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相等,此时两曲线相交于一点。(3)20℃时,硝酸钾溶解度是31.6g,在50g水中加入12.5 g硝酸钾固体,允分搅拌后得到不饱和溶液,要想形成饱和溶液至少需溶解15.8g硝酸钾固体,此时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0%;(4)在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g。这
句话的含义是在60℃时,100 g水里最多能溶解110 g硝酸钾。
点睛∶根据物质溶解度表画出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是两个本质不同的概念。
三、(本题包括2小题,共l 8分)
19. 碳及其氧化物性质的应用。
(1)如图所示,向盛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里投入几小块烘烤过的木炭,红棕色消失,说明木炭具有______能力,其原因是木炭具有______的结构。
(2)在书写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时,规定应使用碳素墨水,原因是______。
(3)将一定质量的金刚石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固体全部消失,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将生成的产物用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来充分吸收并测定其质量,当金刚石的质量恰好等于______时,则可证明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4)在实验室里,检验二氧化碳一般用澄清石灰水,而吸收二氧化碳常用氢氧化钠溶液,理由是_______。
9
(5)写出碳在高温时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并计算要使80 g氧化铜完全还原,需要碳的质量至少是多少_________?(在答题卡上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 (1). 吸附; (2). 疏松多孔 (3). 碳素墨水中含有碳,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4). C+O2
CO2,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 (5). 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分别与二氧化碳反应
的现象不同; (6).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溶解性的大小,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分别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不同。 (7). 6g。
【解析】(1)向盛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里投入几小块烘烤过的木炭,红棕色消失,说明木炭具有吸附能力,其原因是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木炭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2)在书写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时,规定应使用碳素墨水,原因是碳素墨水中含有碳,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3)将一定质量的金刚石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固体全部消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
CO2,;将生成的产物用足
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来充分吸收并测定其质量,当金刚石的质量恰好等于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时,则可证明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4) 检验二氧化碳一般用澄清石灰水,而吸收二氧化碳常用氢氧化钠溶液,理由是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分别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现象不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
(5)解∶设要使80 g氧化铜完全还原,需要碳的质量至少是x C + 2CuO高温 2Cu + CO2↑ 12 160 X 80g = ,x=6g。
点睛∶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决定了木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检验二氧化碳一般用澄清石灰水,而吸收二氧化碳常用氢氧化钠溶液。
20. 图中A~M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分别由H、C、O、Na、S、Cl、K、Fe中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B、C、E、F、M均由两种元素组成,B中两种元素质量之化为7:3.固态E叫做“干冰”;A、D、H均由三种元素组成,H在实验室可用于制取氧气;G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10
(l)写出化学式:G________,B________。 (2)写出H→I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写出A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答案】 (1). NaHCO3; (2). Fe2O3 (3). 2KClO3
2KCl+3O2↑ (4). K2CO3+H2SO4==K2SO4+H2O+CO2↑
【解析】B、C、E、F、M均由两种元素组成,B中两种元素质量之化为7:3,B是氧化铁,C是氯化钾;固态E叫做“干冰”,E是二氧化碳;A、D、H均由三种元素组成,A是硫酸,D是碳酸钾,H在实验室可用于制取氧气,H是氯酸钾,I是氧气;G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G是碳酸氢钠,M是水,F既能和B、G反应,还能生成E,说明F为氯化氢。(l)化学式:G是NaHCO3,B是Fe2O3。(2)H→I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ClO3
2KCl+3O2↑。(3)A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K2CO3+H2SO4==K2SO4+H2O+CO2↑。
点睛∶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是顺利完成本题的重要保证。二氧化碳固体俗称干冰,碳酸氢钠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四、(本题包括l小题,共14分)
21. 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铝的某些性质进行相关探究。 【实验回顾】 (l)铝与稀盐酸反应。 ①用图1所示装置制取氢气。
铝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②用B装置收集氢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11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能否置换出盐酸和稀硫酸中的氢,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 【提出问题】
铝能否与水反应生成氢气? 【查阅资料】 物质 能否发生反应
【交流与讨论】
(I)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起到保护膜的作用。如生活中可用铝壶烧水。铝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2)除去铝表面氧化铝薄膜的方法(举一例)_________。除上述方法外,还可以将铝片浸入氯化汞( HgCl2)溶液中,形成铝汞齐(铝汞合金)破坏铝表面致密的氧化膜且防止其重新生成。 【实验探究】
(1)将铝片完全浸入氯化汞(HgCl2)溶液中1分钟左右,取出,立即用流水冲洗干净后加入到蒸馏水中(如图2),其表面生成大量气泡、周围出现白色沉淀。铝与氯化汞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在导管口a处涂肥皂水,发现导管口有气泡形成,当气泡离开导管后,气泡______(填“下沉”或“上升”),用燃着的木条点燃气泡,发出爆鸣声。 【实验结论】
铝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写出铝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氢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
(1)图2装置内,在铝与水反应的过程中,若关闭导管上的活塞K,反应停止,其原理是_______。当再次打开活塞K,反应继续,产生气泡。铝未能生成氧化铝,其原因是________。
(2)汞有毒,会污染环境,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硫粉处理单质汞,用饱和硫化钠溶液处理使用过的氯化汞废液。 【答案】 (1). 2Al+6HCl==2AlCl3+3H2↑ (2). 氢气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3). 金属是否位于氢前面。 (4). 4Al+3O2==2Al2O3 (5). 用砂纸打磨 (6). 2Al+3HgCl2==2AlCl3+3Hg (7). 上升 (8). 2Al+6H2O=2Al(OH)3+3H2 ↑ (9). 关闭活塞K,容器内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回烧杯,固体与液体分离,反应停止。 (10). 容器内充满氢气,铝无法与氧气接触。
【解析】【实验回顾】(l)铝与稀盐酸反应。①铝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6HCl==2AlCl3+3H2↑。②
钠与水 能反应 铝与水 能反应 汞与水 不反应
12
用B装置收集氢气的原因是氢气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能否置换出盐酸和稀硫酸中的氢,判断的依据是金属是否位于氢前面。【提出问题】铝能否与水反应生成氢气?【交流与讨论】(1)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起到保护膜的作用。铝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Al+3O2==2A12O3。(2)除去铝表面氧化铝薄膜的方法是用砂纸打磨。还可以将铝片浸入氯化汞( HgCI2)溶液中,形成铝汞齐(铝汞合金)破坏铝表面致密的氧化膜且防止其重新生成。【实验探究】(1) 将铝片完全浸入氯化汞(HgCl2)溶液中1分钟左右,取出,其表面生成大量气泡、周围出现白色沉淀。铝与氯化汞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HgCl2==2AlCl3+3Hg,铝比汞活泼。(2)在导管口a处涂肥皂水,发现导管口有气泡形成,当气泡离开导管后,气泡上升,用燃着的木条点燃气泡,发出爆鸣声,这是我们检验氢气常用的方法。【实验结论】铝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气。铝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氢气的化学方程式是2Al+6H2O=2Al(OH)3+3H2↑。【实验反思】(1)图2装置内,在铝与水反应的过程中,若关闭导管上的活塞K,反应停止,其原理是关闭活塞K,容器内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回烧杯,固体与液体分离,反应停止。当再次打开活塞K,反应继续,产生气泡。铝未能生成氧化铝,其原因是容器内充满氢气,铝无法与氧气接触。 点睛∶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⑴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与稀硫酸或盐酸反应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后面的金属则不能⑵排在前面金属可以把排在其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⑶从左到右金属活动性越来越弱。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