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点评论(析)题解题方法 第一、提取材料观点。
第二、表明态度及看法。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自己的观点表述清楚。对材料进行提炼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第三、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内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思路五:主观、客观。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第四、总结升华。回扣观点,升华总结。
例1(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例2(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例3(2017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上期第一次质量检测)(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的欧洲人阅读中国历史时,他们感觉,这个帝国从早期到晚期好像没多大变化,于是就产生了“停滞”的说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历史前后期的各种变迁不断被揭示出来,“传统—现代”成为观察历史的基本参照系,“停滞论”被“分期论”取代了。不过“停滞论”虽有不当但却不是向壁虚构,它也是基于一定史实的有感而发。这在20世纪,更多地被表述为“连续性”。与“停滞”不同,“连续”的提法不含贬义,可以容纳“发展”和“变迁”。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阅读材料,选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二、自拟论题类题解题方法 第一、明确答题要求。
第二、抓关键信息,对材料中关键信息进行提炼。
第三、定位相关所学知识,一般都会在设问中圈定答题范围,答题时一定要按照设问要求,定位、调动相关知识。
第四、拟定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一般围绕某种关系进行,如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意义,有哪些规律等。
例1(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例2(2017届湖南省湘南高三11月联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作了以下探索。薛暮桥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受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支配的,国家计划用来调节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决定意义的经济活动,价值规律起辅助作用。他认为,过分强调计划并达到否定经济核算所能发挥作用的程度会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只要是社会化生产,价值规律就仍起作用,运用它为人民造福是必要的。孙冶方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在没有自由市场或自由市场受约束的条件下变得不灵敏了,但它存在着,我们更应重视它,并通过计算来发现、掌握它。王亚南认为,由于社会主义生产的计划性,基本上无需随市场供需变动,因此不致受价值规律自发运动的支配。薛暮桥认为,国民经济计划管理范围过分扩大,可能对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恶果。国家在调节生产和流通时,必须掌握正确的价格政策。国家既不应不考虑价值规律的作用,任意违反等价交换原则,也不应滥用价值规律来调节产品的生产和流通。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计划与市场理论探索”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例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
驱者和受惠者。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该法则认为,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近现代世界史知识,自拟一个具体论题评析“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要求:对该法则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例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文主义从最初的“成蛹期”“破茧期”到最后的“成蝶”,从原来的反基督教倾向人文主义演变为自由主义、浪漫主义等,这是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同时也是时代赋予它的不同内涵。人文主义发展绵延不断的原因在于其精神气质的可贵。人文主义从根本上不是一个哲学体系或者信条,而是一场曾经提出了非常不同的看法,而且现在仍在提出非常不同的看法的持续的辩论。正是作为一种辩论,让它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够把内涵深化、外延扩大。在当今世界提倡人文关怀的情况下,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尊严,开发人的潜在力,从思想上重视人,时代将会赋予它全新的内涵。
——摘编自李科玲《读<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例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现代报刊业发展历程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三、修改建议题解题方法 第一、紧扣设问要求,抓住题眼
第二、把握材料体现的史观或者作者所持态度、立场 第三、紧密结合所学知识,有理有据 第四、作答时语言规范化、要点化。
例1(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例2(2017届福建三明高三上期中考试)(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下面是2005年11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通史》十卷本第十卷的目录摘编。 第十卷: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第一章 战与和的变奏 第二章 全面内战的烽火 第三章 战后社会的动荡与纷扰 第四章 国共两党攻守态势的转换 第五章 国共两军的军事决战 第六章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命运的角度对该目录增加两条子目录,并说明增加理由
四、史料比较类题解题方法
第一,提取关键词,比如材料反映的主题、引文出处、时间等。
第二,确定比较点,有些试题,设问中并没有“比较”、“异同”等字眼,而是用“变化”“发展”等字眼,但解题过程中必须用到比较的方法。
第三,注意潜台词,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
例1(2014新课标文综Ⅱ•4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例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记》与《世说新语》中记载的具有男性美的人物对比(节选)
比较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反映出审美观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五、历史地图比较题解题方法
历史地图一般以中外古近进行对比,一般会涉及社会的转型。 解答此类题型记住“十二字秘诀”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十二字秘诀”如下:一找变化,二深挖掘,三选角度,四巧对比。 例1(2013年新课标全国全国卷Ⅰ•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信息。
图1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2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例2.(12分)历史地图承载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揭示着事物的性质或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历史变化与发展规律
图1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图2 新航路开辟
比较两图,提取两项有关全球范围内海上商贸之路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六、建筑布局题解题方法
建筑布局有技巧,一看、二抓、找本质。
一看文字。看文字:不仅要看材料文字,还要看图片文字、标注文字。 二抓不同。抓不同:从外形、布局、方位等方面抓住变化。
三找本质。找本质:从政体、思想观念、经济发展等方面抓住建筑反映的本质 例 1(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
图2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例2(2016届湖北省八市高三第二学期三月联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代都城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形成的都城文明堪称中华文明的缩影。
比较唐朝长安平面图与北宋东京平面图,提取两项有关唐宋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例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提取两幅图中两项关于汉代和明代都城平面布局制度的特点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