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具有适应力强、生长迅速和抗病力强三大特点 我国海南、广东的一些现代化养殖基地率先开展了南美白对虾的产业化养殖。他们采取高投入、高产出的方式,进行高密度精养,一般一年养殖二~三茬,每茬亩产300-400kg ,有的达800kg或更高,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南美白对虾作为世界性的养殖对象,具有下列显著优点: (1)适宜条件下繁殖时间长,全年皆可进行育苗生产;(2)抗病能力强, 对白斑综合症病毒病等杆状病毒有较强的抵抗能力,潮差式养殖成活率不低于60%,半精养一般可达80%,工厂化养殖成活率可达95%;(3)离水存活的时间长,控温充氧可干运48小时,便于活虾销售;(3)对饵料的蛋白质含量要求较低,20~35%即可满足其正常生长;(4)生长快,养殖周期短,70天可养至商品规格12cm以上;(5)对环境因子变化的抗逆能力强,适温范围为16~43.5 ℃,最适为25~32℃,盐度允许范围为0.5~78‰,不仅适应海水及半咸水养殖,同时也适用于淡水养殖;(6)体大壳薄,肉质鲜美,出肉率高。第三节 生活习性 自然栖息区为泥质海底,水深0~70米,水温25~33℃,盐度28~34‰,pH值8.0 ±0.3。成虾多生活在离岸较近的沿岸水域,幼虾则喜欢在饵料丰富的河口区觅食生长。白天一般都静伏池底,晚上则活动频繁。蜕皮都在晚上(上半夜),两次蜕皮的时间间隔为20天左右。此虾性情温和,实验条件下很少见到
个体间有互残现象发生。 第四节 对水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南美白对虾对环境突变的适应能力很强,可以较长时间离水而不死。体长2~7厘米的幼虾,在湿毛巾包裹下(气温27℃,室内相对湿度80%),24小时以后的存活率为100%;其对盐度的渐变范围为0.5~78‰,最适盐度范围为10~30‰,在盐度40‰以下均可进行正常生长,对于淡水最好要经过适当的矿化处理再进行南美白对虾的养殖。通常情况下,盐度越低生长越快,但盐度越高其虾体肌肉组织内的自由氨基酸(Free amino acid)含量越高,而自由氨基酸正是造成对虾口感香甜的主因,因此,在每季收获前的1~2周逐渐调高盐度,有助于提高对虾的品质。 南美白对虾对高温的耐受极限为43.5℃(渐变温度),但对低温的适应能力稍差,最适生长温度为25~32℃。由实验数据显示,(500只一斤)1克左右的幼虾在30℃时生长速度最快,而(40只一斤)12~18克的大虾则在27℃时生长最快。水温低于18℃时,其摄食活动即受影响,9℃以下时侧倒;若温度长时间处于18℃以下或33℃以上时,则虾体处于胁迫状态(Stress),抗病力下降,食欲减退或停止摄食,易引起疾病致死。
水体中的溶解氧是维系水生生物的重要因子。南美白对虾不同体长的个体对耐受低氧的程度稍有差异,个体越大,耐受低氧的能力越差。通常情况下,南美白对虾对抗低氧能力也很突出,其最低溶氧阈值为1.21mg/L;当对虾蜕壳时,对溶解氧的要求更
高,否则不能顺利蜕壳,甚至死亡(意思是缺氧就不可以蜕壳,导致死亡)。
南美白对虾耐饥饿能力也很强,可以在完全停食的情况下存活30天左右。 第五节 食性及摄食量
南美白对虾属杂食性品种。在自然海区,南美白对虾夜间活动频繁,白天则相对安静,甚至将身体腹部或全身潜藏在泥砂中,也不主动搜寻进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南美白对虾白天仍会摄食投喂的饲料,但其摄食行为受饲料的近距离刺激影响较大。研究也发现,一日多餐的投喂方式在生长速度方面远比一日1-2餐的投喂方式要快的多。在营养需求方面,南美白对虾对动物性饵料的需求并不十分严格。只要饵料成分中蛋白质的比率占20%以上,对虾即可正常生长。
养殖南美白对虾,可以充分利用植物性原料来代替价格比较昂贵的动物性原料,从而大幅度节省饵料开支。研究表明,过高蛋白质的食物对提高南美白对虾的生长速度及养殖产量非但没有帮助,反而有负面效果。因为对虾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有一定的限度,超出范围不仅会增加肌体负担,且没有吸收的部分随粪便排出,更容易污染池底。 第六节 蜕皮与生长
通常,(166到500只一斤)1~3克的幼虾大约只需数小时新皮即会变硬,而大虾则可能需要1~2天。
研究表明,对虾的蜕皮主要受体内内分泌激素调控。通过切除对虾的单侧眼柄,可以造成虾体内分泌平衡失调并诱发蜕皮。此外,对虾蜕皮也受环境因子及营养条件的影响,低盐度及高水温会增加蜕皮频率,养殖环境的突然变化或某些化学药物的使用也会刺激蜕皮。据报道,南美白对虾幼苗阶段于28℃水温时,约30~40小时蜕皮一次,1~5克的幼虾约4~6天蜕皮一次,而15克以上的虾约两周蜕皮一次。蜕皮虽是对虾的个体行为。但就群体而言,蜕皮具有明显的月周期规律性,在蜕皮高峰来临前,对虾往往表现的异常活跃,并有池边巡游现象。(重点) 第三章 南美白对虾的养殖 第一节 主要养殖方式: 1、粗养
放养密度一般为5尾/米2以下。虾塘面积较大,一般10~30公顷(150~450亩),平均水深较浅,设施简陋。粗养不需投饵,完全依靠水域的天然生产力来达到生态平衡。这种生产方式通常是一年中多次投苗,连续生产,很少换水。产量一般为200~500公斤/公顷/年。粗养的优点为生产成本低,污染轻,很少发病;缺点是产量低,鱼害等严重。此种养殖方式新建池塘已较少采用。
2、半精养(一公顷=15亩)(一亩=666.7平方米)(一公斤=2斤) 又称人工生态系养虾法,是在粗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基本原理是建立一个适合对虾生长的生态环境。放养密度一般在5-15
尾/平方米,虾塘面积一般在2-10公顷(30-150亩),产量一般为750-1500公斤/公顷。半精养虾塘的设施条件较粗养相对好些,放苗前需清塘除害,前期以施肥繁殖基础饵料为主,中、后期辅以投饵。此种方式山东以北的省份还较普遍。 3、精养
较先进的养虾模式,我国南方沿海及台湾省等地多采用此种方式。精养虾塘投喂配合饵料,且对饵料质量有较高的要求。池塘面积较小,一般在1.5公顷以内(多为2~10亩),要求虾塘能够完全排干,水深2米以上,设有进、排水系统及增养设备。精养虾塘的放养密度较高,一般在30尾/平方米以上,产量可达5000~15000公斤/公顷或更高。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2000年在10个(计14亩)池塘中进行循环水养殖,放苗量为75-13.5尾/平方米,共收获南美白对虾14563公斤,平均亩产1040公斤,最低亩产811公斤,最高亩产1482公斤。2001年海南文昌的高位池养殖南美白对虾,有的亩产达1590公斤。 4、超精养
又称工厂化养虾或集约式养虾。超精养虾池一般在陆地修建的圆形或跑道式水泥池,面积一般在500~2000平方米 ,能自动排污,充气,常流水,日换水量可达100~300%。超精养方式的放养密度大,一般200尾/平方米以上,产量可达3公斤/平方米以上。德国Mega Fisch公司室内高密度养虾产量可达13公斤/平方米以上。我国的广西、山东等地也进行了工厂化养虾,仅
东营市利用虾蟹类育苗场或鱼种场进行南美白对虾养殖的面积达15000平方米,产量一般为2-6公斤/平方米。青岛胶州市的一养殖户建面积4670平方米,池深1.5米三个长方形水泥池,进行工厂化养殖,产量2公斤/平方米左右。我所2001年在中华绒螯蟹繁育有限公司,利用其闲置的育苗车间,放体长1.0-3.0cm的南美白对虾苗种,成活率一般在80%以上,产量2.5-5.5公斤/平方米。不过,此种模式,生长容易分化,生长速度也明显慢于生态养殖,同时,投资成本高,技术含量高,风险大。 在我国的华南地区年养殖2-3茬,甚至4茬,浙江以北地区年养殖1-2茬。近几年养虾投入加大,养殖方式由粗养向精养、集约式发展,海南的高位池亩投入一般在3万元,工厂化养殖亩投入3-5万元。投喂配合饵料,饵料系数为0.8-1.3,虾饲料成本在3-4元,每亩利润达数千元至1万元以上。高产高效益刺激了养殖面积和投苗量大幅度增长。 第二节 养殖场地的选择和改造 1、养殖场地的选择
参照中国对虾和斑节对虾。精养池的面积为2~20亩,水深2~3米左右;半精养池的面积为30~50亩,水深1.5~ 2米左右。本种的原产地水温较高,因此南方比北方更适合本种的生长,可以多茬养殖。因此在南方应加大投资力度,彻底改造旧虾池或建设新虾池,在北方可利用旧虾池进行改造后使用。 2、新建养殖池塘的条件要求
新建对虾养殖池应选择远离原有对虾养殖区和城区、水质优良的海岸上,高投资、高标准。以海南的高位池养殖场为例: 在高潮线以上1~2米的海岸线附近,建设每个面积3~10亩的高位养殖池10~20个,水深3米,通过水泥管道从低潮区引水至岸边的蓄水池或井,然后使水通过渠道自流至各池。每亩池子配备1台1.5kW的水车式增氧机,在池边斜坡3~5米处呈环形排列,使能形成环流。这种虾池地势高,不受潮汐影响,排水清污方便,安全、高产。每个10亩的高位池建池投入20万左右,单茬亩产300~400kg商品虾,一般当茬即可收回全部投资并略有盈余。
3、旧虾池改建的要求
将原有的较大虾池改造成为每20亩以下的养殖池和较大的蓄水池。改造时按照原有池的布局因地制宜地确定蓄水池的位置、面积和进出水方式,但总面积应达到全部养殖池的1/3~1/2。养殖池中每池配备2.2kW或3kW的增氧机3~4台,水深2米。这种方式充分利用原有设施,投资较少,适于北方地区大型虾场的成片改造。管理得当,当年即可得到较好的回报。单茬亩产150~300kg。
由于我国对虾养殖面积大,各地条件差别很大,一些虾池的改造得不到有效资金的支持。因此,半精养方式仍然是我国对虾养殖的主要方式。但是,对旧虾池的改造是非常必要的,最起码的条件应达到:单池面积不大于30亩,储水池面积不小于养殖
池总面积的1/3,高温季节可以间歇使用增氧机增氧。单茬亩产80~120kg。 第四节 放苗 1、放苗密度
南美白对虾条件适宜全年可以进行人工育苗育苗,因此可以根据各地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放苗时间。放苗的密度因池塘条件而宜。
中间培育池的放苗密度为1cm的虾苗300尾/米2(20万尾/亩)。
半精养池的密度为2cm的虾苗9~15尾/平方米(6000~10000)尾。
精养池的放苗密度为2cm的虾苗50~60尾/米2(3~4万尾/亩)。条件好池子放苗密度可适当提高,可达5~6万尾/亩。 在国外,有的超精养池放苗250尾/米2 (16.6万尾/亩)以上 。
2、虾苗质量要求
应挑选体长1cm以上、活力强的健康幼虾作为苗种。在选购虾苗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虾苗的质量做简单的鉴别: ①发育状况:好的虾苗大小均匀,身体粗壮,无畸型。品质差的虾苗大小差异悬殊,身体消瘦或明显弯曲。
②活力情况;健康的虾苗活力强,沉底性及附壁性好,无侧倒现象,流水状况下自主性好。不健康的虾苗活力差,有侧倒现象或游动异常,自主性差。
③体色:健康的虾苗身体透明,体表光洁,肝胰脏颜色淡黄。不健康的虾苗体色异常(发红或白浊),肝胰脏颜色苍白或深黑。 ④摄食情况:健康的虾苗肠道粗壮,无间断。不健康的虾苗肠道较细,有间断。投放少许饵料时,健康的虾苗反应敏感,有抢食现象,不健康的虾苗反映不敏感。
⑤耐干力情况:从育苗池内随机取出若干尾虾苗,用拧干的湿毛巾将它们包埋起来,10分钟后取出放回原水,如果虾苗存活,则是优质苗。
一般育苗场出售的商品苗均为小苗,最好经过暂养使其达到2cm~3cm后才能放于养殖池中,尤其是工厂化高密度养殖。 南美白对虾养成期间常规水质监测标准为: 最适水温:22~30℃ 渐变范围16~34℃亦可生长 盐度:0.5~40‰(渐变幅度)均可良好生长 pH值:最适7.6~8.3 在7.3~8.6范围内可生长 溶解氧:3mg/L以上 化学耗氧量:5-30 mg/L
营养盐;磷酸盐0.1-0.3 mg/L,硅酸盐2.0 mg/L,氨氮(NH3+-N计)0.2mg/L以下,
池底硫化氢:不超过0.1mg/L 池底表土有机质含量:不大于5mg/L 异养菌:103-4CFU/ml
重金属离子浓度: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
透明度和水色:透明度25~35cm,水色要结合生物优势种群的观测来确定。一般为硅藻(反映为浅褐色)、绿藻(反映为浅绿色)、二者共同作用(反映为深浅不同的黄绿色)。如果投放各种底质保护剂或水质保护剂,其颜色也会反映到水色中。因此水色不是一个单一的指标,要结合生物学监测观察和调节。通常,一个地区有特定的生物组成,而且有较固定的时间变化。因此,应尽可能地了解本地区以前的资料。
在养虾池中使用增养机有增氧、搅水、曝气三大作用,而一般虾场增氧机的配置有限,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开机,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一般间歇开机的开机时间应为: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傍晚不开,浮头早开,关键时节连续开。
投饵量的确定比较复杂。虽然有一些养殖专家提供了参照投饵量和投饵公式,大多数配合饵料的制造商也提供了一个参考用量,但有许多因素影响着投饵量确定:池内对虾的存活数量、密度,体质,不同生长阶段对虾的组成比例,池内饵料生物和竞争生物的数量,饵料本身的质量、天气情况、池水水质状况、底质状态和管理方式等等。因此,在生产中应该结合对虾生长测量仔细观察对虾的摄食情况和池底残饵情况。正常情况下对虾饱胃率达到60%~70%为宜。如太低或太高应酌情增减。
投饵技巧:投饵管理要做到相对合理,既要保证对虾吃饱,吃好,又要兼顾养殖环境和节约成本,投饵的技巧在于:
傍晚后和清晨前多喂,烈日条件下少喂; 水温低于15或高于32以上时少喂;
风和日暖时多喂,大风(7级以上)暴雨,寒流侵袭(降温5以上)时少喂或不喂;
对虾大量蜕壳的当日少喂,蜕壳1天后多喂; 池内竞争生物多时适当多喂; 水质良好时多喂,水质变劣时少喂; 池内生物饵料充足时可适当少喂。 3、巡池:
养殖池的管理人员要每天坚持巡池,巡池应在黎明、白天、傍晚和午夜进行。黎明是对虾最易浮头的时间,此时为一天中溶解氧最低、pH值最低、氨氮最高的时间,傍晚则正相反。因此每天两次的水质常规化验也在此时取样。如果对虾在傍晚有异常情况,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因为进入夜间会更加严重。对虾有在日出前夕和日落后沿着池边巡游觅食的习性,因此早晚巡池也是观察对虾健康和摄食情况的机会。如果水质有问题,池中的其他生物也会在池边活动。白天池水透明度高,可以观测水色、透明度和池底情况,水中的一些特殊气味或浮起物在水温最高的午后也更易于被察觉。白天也比较容易发现鱼害和鸟害。午夜要特别观察对虾有无浮头迹象。另外,巡池时还应对闸门、网具、堤坝等注意检查,遇上换水时要注意观察闸门附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