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文是以战争为题材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立场鲜明,语言独特。“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互相,共同支撑,表现了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所以在授课时自然地将其分成两个部分进行比较鉴赏,在比较中体味语言特点,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博大胸怀,然后进行深层反思,关注历史,并由此把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乃至整个世界。
重点难点及处理
品味文中有特色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节课主要采用让学生直接和文本对话的方法,运用多种朗读方式进行个性化阅读,在读中体会语言的特点,通过课件辅助教学,激发爱国情感,同时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前提下探究思考作者的感情倾向,显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气息。
教学资源
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多媒体课件以及录像片断。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件显示图片:这是一个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建筑,这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这是一幅欧洲文明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他就是圆明园。
根据预习过程中掌握的资料,请大家说出中国人眼中的圆明园。(师生互相补充)
圆明园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法国作家雨果也曾经在一封信里赞美圆明园,下面就让我们看看雨果是怎样说的。
2.讲授新课
(1)阅读感悟、比较鉴赏
①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描写圆明园的语段,找出作者赞美圆明园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②鉴赏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③大胆想象,描述心中最美的圆明园。采用“当我读到……我仿佛看到了……”的句式。
④带着我们的遐想,穿越时空,让我们去目睹圆明园的风采。
课件显示图片:以上看到的不及圆明园的万分之一,这璨若明珠的圆明园是一个奇迹,然而有一天这个奇迹消失了。
课件显示电影片断:刚刚大家看到的就是震惊中外的英
吕玉明
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情景,也就是他们口中的远征中国之役。
课件显示图片:这就是被烧毁之后的圆明园。我们看到是满目疮痍,是断壁残垣,是废墟一片,面对这场灾难,侵略者们竟然无耻地炫耀,并想要借雨果先生之名为他们,那么这位法国的大作家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下面我们继续阅读这封信的其余部分。
找出雨果讽刺侵略者的句子,并对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品味鉴赏,体会语言特点。领略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主要用了反比进行了揭露、批判和讽刺。(2)整体感知、深化知识
①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赞美圆明园,谴责英法联军犯下的罪行。
③课件显示图片:联系作品,评价雨果。雨果作为法国人,站在正义的立场上,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这充分表现了他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
情结,胸怀的博大。
(3)合作探究、深层反思。讨论如下问题:
①中国被掠夺的原因,我们要用什么态度对待历史。②文化和艺术有国界吗?对身边的文化遗产要怎样珍惜?
(4)拓展迁移、表达心声。课件显示图片:共同朗读洪烛的一句话,同为中国人,如果你站在这片废墟上,你最想说点什么呢?(提示:对战争,对侵略者,对中国人,对雨果,对巴特勒,对自己……)
我徘徊在圆明园的废墟上,回顾着那场早已熄灭的大火,觉得周围的空气仍然是热的,脚下残破的基石,余温尚存。这块悲伤的焦土时刻灸痛着中国人的记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都将面对废墟接受残酷的教育;保护自己民族美丽的事物,就等于捍卫尊严。
结束语
课件显示图片:“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东方艺术的明珠就这样消失了,让我们共读现代诗《不能忘记》,要读出你此刻的情感。
布置作业
学过本文,我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更感受了雨果博大的胸怀。请你用书信的形式,把读文后的心得以及升华了的思想感情写给这位世界级文豪。作者单位:吉林省白城教育学院
2008
5
8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