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贤能”思想

来源:好走旅游网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贤能"思想 王 陈 (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湖北・荆州434000) 要 中国传统文化渊源流长,其中人才思想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最 重要的资源,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繁荣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就是人才的竞争。对传统人才思 想深入地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才思想,对现代人才的管理也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如德才兼 备的人才标准,选拔人才不分等级,重视人才的德行,重视人才的个性发展等等。通过对传统人才思想的研究与借鉴,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能不断完善我国现有的人才观,促进人才管理机制的不断创新,促进人才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传统文化 贤能 人才观 文献标识码:A 子日:“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子欲善而民 中图分类号:G122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贤能”思想内容丰富,各家涉及主张 很多,也留下了很多丰富的研究史料。“贤能”即具有才能的 意善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分,必偃”德行 贤德之人,“贤能”思想的核心就是人才理论。不同时代背景 能渲染他人,产生辐射效应,教化诱化民众,而且有才就能寻 下的人民对于人才的定义有过种种不同的界定,这些认识反 得~官半职,为统治者服务。德才兼备才能使人才发挥最大 映着人才观念的历史演进。从原始社会的大同社会到现在的 的社会价值。在古代入仕是最好体现人生价值的方式,不仅 社会主义社会,从天下为公到中国梦,在任职用人问题上,“选 可以获得充足的社会生活资料,更多的是可以满足多年寒窗 贤与能”的问题一直都是亘古不变的关键问题。而传统文化 苦读换来的光宗耀祖的虚荣心需求。李世民曾对魏征说:“用 中的人才理论则主要是体现在四个方面:(1)人才定位,对于 得正人,为善者皆勤,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可见,用什么样 社会历史的重要性;(2)人才标准,德才兼备;(3)人才选用,知 人,是关系到吏治民风和政权安危的大事,马虎不得。要拿出 人善用;(4)人才考核,循名责实。 1人才定位: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才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问题。古往今来,但凡有所建树 合理的选人标准,慎重选用人才。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都 将人的德行和才能看作是贤的内容,同时也将“德才兼备”作 《尚书・咸有一德》中说:“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认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历代开明君主和有识之士,都把人 为衡量人才的标准。 的英雄人物,无不在用人方面留下了千百年来仍为人所称颂 为君主选人任官,一定要同时具备贤德和才能两方面。孔子 的佳话,而这些人之所以千古流芳,也正是由于他们能“唯才 也以“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来指明选 是举”,最终能得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从三皇五帝到唐 任官员要德才兼备。墨子在《尚贤上》篇更明确具体指出了贤 宗宋祖,从管仲到萧何,从诸葛亮到曾国藩,从孙中山到毛泽 者的三个标准:第一,要“厚乎德行”;第二,要“辩乎言谈”;第 东。中国的贤能思想在历史上起源很早,据称尧、禹、汤、文、 三,要“博乎道术。将”厚乎德行“放在了第一位,可见墨子对 武成王、周公都是因为贤能突出而被推选出来的。但凡开创 于人才的”德“是十分看重的。德为首要,对于辩才和道术的 一番丰功伟绩的贤君明主,无不重视人才问题。《诗经・大雅 精通居次,要求德才兼备也。明朝刘斌提出选才的标准有三:” ・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 一日德,二日量,三日才。“只有三者皆备,才能当大任。司马 士,文王以宁”说的是周文王尊贤礼士,贤才济济,所以国势强 光曾给德与才下了这样的定义:“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 盛。先秦诸子百家则使得贤能思想更趋于成熟。子日:“文、 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 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汉 之谓‘圣人’,才德兼亡之谓‘愚人’;德胜才之谓‘君子’,才胜 初道家隐士黄石公提出“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 德之谓‘小人’。”可见德与才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德才兼备,德 也”的思想,将国家的安定与兴亡直接与人才的得失以及人才 处首位、帅位,而才次之。 的任用联系起来。战国时,堪称贤能思想集大成者的墨子指 但是这个标准也是随着时代的需求来变化的。创业唯 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 才,守成为德。曹操在为统一中国成就一代霸业时就提出“明 治薄。”将人才的多少与国家兴亡直接挂钩。《吕氏春秋・知 扬仄陋,唯才是举”的思想,而在掌握政权后连发三次求贤令, 度》日:“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将贤 又要求“勿拒品行”。这说明在战乱时期用人不可求全责备。 良之才看作是成就王者霸业必不可少的条件。唐太宗李世民 要适时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变换用人的策略,改变人才的衡量 全面研究前人的人才理论与思想,提出了“为政之要,惟在得 标准。 人”的著名论断,这也是当时对于人才重要性的最高概括了。 通过对康熙皇帝总结人才问题时指出:“自古选贤任能,为治 3人才选用:知人善用 古代封建的“亲亲”“尊尊”思想,严重阻碍了人才的选用, 政治家都十分看重人才的选用,并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才选用 的原则: 之大道。”这些论述,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统治安稳、国泰民安 任人唯亲给社会埋下了很大的隐患。所以历代开明的思想家、 皆系于人才的道理。 2人才标准:德才兼备 一科教导刊r电子版J・2015年第5期r下j一 67 3.1不拘一格 . 极的意义,我国的人才管理要不断创新方法,激励人才的潜力, “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虽在农与工肆之人,又能就举 使人才做出杰出的贡献。《慎子・威德》里有句“得助则成,释 之。”。强调人才选用要不计出身、所从事的职业及其样貌等。 于鱼盐之间,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助则废。”是指通过众人的力量地能更好地实现目标,失去众 孟子更是举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 人的帮助则什么事也办不成。 “询于众人”是一直在被沿用的察人之法,即广泛征求群 众意见。个人的闻见总是有限的,群众的评判往往能反映人 皆日贤,未可也,国入皆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苟子认为“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意思是说, 犹豫破格使用;对于疲沓无能的人,不要等待片刻立即撤换。 对于那些贤能有才干的人,要不按等级次序、出身贵贱,毫不 才的真实素质。因此孟子强调“左右皆日贤,未可也,诸大夫 近代改革家和思想家龚自珍在面对封建王朝选用人才的 左右皆日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日不可,勿听,国人皆日不可, 诸多陋习时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3.2用人所长,不求全责备 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白居易则主张“明主之选将 帅也,访于众,询于人。若十人爱之,必十人之将也,百人悦 春秋名士晏子认为:“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 之,必百人之将也,千人悦之,必千人之将也,万人伏之,必 强其拙。任人之大略也。”唐代陆贽就明确主张:“人之才行, 万人之将也。”他们都把群众评议,看作是“察才”的重要依据。 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 以史为鉴可以明智。传统文化中的“贤能”思想内容丰富, 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从定位到选任方法都较为全面成熟。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的贤 扬起所长,避起所短。能识别贤士突出的才能,为己所用,为 能思想的研究以及探讨,可以了解到古代先人的智慧结晶,同 成就一代丰功伟业奠定了坚实良好的基础。 3.3用人不疑.置之三本 时更能帮助我们在认识人才,发现人才,选用人才和考察人才, 甚至于培养人才等方面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夯实的理论依据,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在《论任人之体不可疑》 为培养出结合时代特征的新型人才理论打下基础,汲取精华, 札子写到:“凡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宁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 取其糟粕,一方面对于健全和完善我国目前的人才制度,增强 而不信。若无贤不肖一例疑之,则人各心阑,谁肯办事?”用 我国的人才竞争力大有裨益,另一方面会对实现我们民族复 人不疑,疑人不用,一代奸雄曹操一生奉其为用人信条,唐太 兴的伟大中国梦产生直接影响,对于我们长远的繁荣与安定 宗李世民、康熙帝玄烨无不是忠实践行者。君主大胆无疑用 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人,贤士遇伯乐极力尽忠。而作为君主不但要礼待人才,还要 能“置之三本”留住人才。“何为三本?日:爵位不高,则民不 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之予令”。要从精神和物 质上去选用人才和留住人才。 ★基金项目:长江大学社会发展哲学研究所开放基金资 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故古圣 助项目(批准号:Y201401)。 参考文献 n】张祥浩著.中国传统人才思想(Az、下)【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纪宝成主编.中国古代治国要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胡雪梅著.大国崛起制高点一~科学人才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11. 4人才考核:循名责实、询与众人 在传统的人才思想中,领导者不仅重视选拔人才、任用人 才,同样注重对人才的考察。 关于考察人才,古人做了很多尝试,也提出了很多先进的 [4】高建军,马增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才思想[J].河北: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 理念,也总结出了许多经验和方法。比如姜尚提出的“八征” 学报,2005(3)・ 之法:“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日穷之以辞,以观其变; [51 我国古代人才思想和实践举要 黑龙江: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三曰与之间谋,以观其诚;四日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日使 【6】王晓红.中国古代人才选拔思想考略[J].陕西:兰台世界,2010(13). 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日试之以危,以观其贞;七日告之以难, [7]刘蔚豪.《吕氏春秋》人才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14. 以观其勇;八日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 【8]戚国明-孔子人才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 。 。・ 别矣。”“六守”之法:“六守者,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 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 事之而观其无穷。”以考察人才在仁、义、忠、信、勇、谋六个方 面所具备的素质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 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 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 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 苦之以验其志。”中提出要从通过“八观六验”之法,来考察人 才。 韩非子说“明主之道取于任,贤于官”对领导的用人之道 进行说明,杰出的领导应该录用有才能,有德行的人,让这些 人去担任重要职务。法家的“循名责实”是根据下属的职务去 追求其应有的功效与业绩,从而考核人才。法家反对保守的 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对于我国现代的人才管理具有积 68 一科教导刊r电子版J・2015年第5期f下J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