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2011学年第一学期
当代电影与都市文化课程
题目:《城市的特殊形态——废墟》
学号: 201009133005 姓名:郑义
班级: 2010级汉语言(应用语言学方向) 学生所属学院:文学院 任课教师:张一玮
教师所属学院:文学院
成绩:
1
当代电影与都市文化
城市的特殊形态——废墟
汉语言(应用语言学方向)郑义 201009133005
摘要:电影中的废墟印象多数也着力于表现一种颓败,绝望的意境。但也正印证了那句话,往往痛苦和压力方可教会人们思考,这些废墟或许会使人们心情压抑,但也似乎正因为此,往往这些叙事的大背景在银幕上却又是迷人而引人深思的,人们会不禁思考其背后的含义。以此一方面将其作为表象意义上的故事大环境,另一方面成为承载一种特殊意义的象征符号存在于电影中。
关键词:城市,废墟,电影,价值
何以谓之“废墟”,提及这个词汇,脑海中经常会浮现一些关联词汇,比如战争,毁灭,颓败,绝望。要探讨这个主题首先要明晰,废墟是如何产生的,废墟前的城市形态是怎样?废墟都有怎样的形态?其实废墟在为成为废墟前,大都是以具有社会文明的城市的形式出现的,废墟往往是该城市经历过天灾人祸时或之后的存在形态。诸如古雅典卫城式的废墟,战火弥漫的城市,圆明园式的废墟,切尔诺贝利式的废墟,集体拆迁后的废墟等等,这些城市建筑群在其成为废墟之前分担着不同的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文化职能。但当其因为某种原因沦为废墟,其便丧失了原有的社会属性和职能。成为一片蛮荒,让人绝望。
那么战争中的废墟是如何产生的,大体上是由于近代以来军事上走出冷兵器时代,军队的打击能力和武器破坏力的不断增大,而有没有现代精确制导的科技,因此这种甚至可以称之为恐怖的力量,变常常使得当时的城市成为一片废墟。如核武器轰炸后的广岛长崎的废墟,美国人轰炸后的日本东京,德国人空袭过的伦敦等等,这种强大的武
2
当代电影与都市文化
力使得敌对双方在城市争夺中使得城市沦为废墟。空袭、炮击、城市巷战等都成为废墟产生的重要原因。
电影中的废墟印象多数也着力于表现一种颓败,绝望的意境。以作为战争题材电影的背景,渲染战争的残酷性。但也正印证了那句话,往往痛苦和压力方可教会人们思考,这些废墟或许会使人们心情压抑,但也似乎正因为此,往往这些叙事的大背景在银幕上却又是迷人而引人深思的,人们会不禁思考其背后的含义。以此一方面将其作为表象意义上的故事大环境,另一方面成为承载一种特殊意义的象征符号存在于电影中。
下面会以影片《兵临城下》、《拯救大兵瑞恩》这两部经典影片中的一些情节为例,展开讨论,废墟在银幕中的一些形象和意义。
一、镜子理论视角下的废墟
匈牙利电影艺术家巴拉兹在其电影美学中阐释过这样一种理论,其称之为“把人脸当镜子”,其实这是表现细微戏剧性动作的常用手法之一,是指只通过事件的后果来说明事件本身;也就是说,只表现事件的目击者而不表现事件本身。这样,我们就不仅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并且也知道了别人对它的反应。在对话场面里,常用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只表现听话的人,而不表现说话的人。在有声片里,说话的人反正在场,而镜头里所表现的则是双重内容:言语和言语所引起的面部表情。
先举个例子,看一下这样一个场景,在影片《兵临城下》中开篇展现了这样一幅场景,苏军的运兵车将新兵源源不断的运抵伏尔加河畔,
3
当代电影与都市文化
从苏军的列车门一被拉开,银幕上展现的苏军士兵的面部表情:眼神因恐惧而呆滞,身体颤栗,因不知所措而寻找抓扶物,神情慌张,眉头紧锁,左顾右盼,惊愕,骇然。影片在这里没有直接将镜头对准伏尔加河对岸的斯大林格勒城,而是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通过士兵们望见曾经苏联权利的象征——斯大林格勒战争状态下的表情,来彰显战斗的激烈,残酷,以及映射城市在战争中的千疮百孔,从曾经的乐园,人们居住地沦为两军厮杀的角斗场,炼狱的大背景。随后,随着镜头方位的变化和角度的缓缓平移,将全屏的内容转换到一个广角的大场景中,以伏尔加河为界,一边是战火中硝烟弥漫的斯大林格勒城,一边是运送士兵的火车和陆续登船被源源不断派往战场的新兵。斯大林格勒在苏联时期可谓是其国家权力的标志性形象城市,一如在影片中赫鲁晓夫说得那样,斯大林格勒的争夺不仅仅是一场城市的争夺,更是两国的领导者,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精神力量的角逐。一座城市被赋予了超脱于其本身的附加义,人们对待其的态度便产生了异变,当然这种异变也是因时因地发生变化的。不难想象,如果在常态意义下即和平时期的斯大林格勒,可以说是像男主人公瓦西里这样来自西伯利亚的乡下小子梦寐以求来到的城市。然而,正是这座令人神往的城市在被战争洗礼时,却使得人们产生了以上种种抵斥情绪。二者间反差之大,反映出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对人们心灵的摧残。一方面表现出战争带给人们的恐惧之深刻,另一方面也讽刺了强权主义下人们对信仰折服的虚无和易颠覆。正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阐述的一样,“强权是无法产生权利和信仰的”。在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指导
4
当代电影与都市文化
下的好莱坞电影似乎还保留着一些对于冷战时期电影对于意识形态中和平演变思想的延续,这点在之后的城市攻坚战中的场景亦有体现。由此我们可以引出我想讨论的第二个话题,就是废墟画面中的隐喻。
二、废墟画面的隐喻
在《兵临城下》第二个战争场景即广场冲锋战中,苏联士兵在督战官强迫下发动漫无目的群体进攻,而德国士兵以逸待劳,最终发起冲锋的士兵不是死在了德军强大火力之下就是死在督战队的机枪扫射之下,残酷的战争场面让人震惊。震惊之余,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广场上矗立的斯大林雕像,废墟中雕像仍然伫立于此其实是一种意识形态符号的象征,这类符号在影片中有很多处,形式也很多样,比如人的语言,行为等,在苏军的语言中经常出现奉伟大领袖斯大林同志命令之类的话语,而行为上则表现为苏军指战员对斯大林近乎疯狂地笃信,如宗教一般。因此在废墟之下的雕像一如这些被外化的人物行为一样,象征着那个时代苏联人对于“伟大领袖”的真实信仰,影片将此雕像作为重塑那段斯大林统治时期政治上高度中央集权,个人崇拜严重历史的一个场景道具可谓发挥了其巧妙地功效。并且该雕塑在后面还有另外一个角色,一个倒塌的残破斯大林头像。或许是导演对于苏式意识形态的一种带有调侃意味的挑衅吧。象征意义的倒塌,预示着一些事情的落幕。
想谈的另一处引起我注意的画面,是城市中的很多建筑和物品如在两部电影中出现的一些教堂,钟楼,家中的生活用品,城市中的巨型文字,标语等这些都曾经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而存在,如古罗马式喷泉、
5
当代电影与都市文化
留声机、破碎的玻璃窗、咖啡机等等,如在《拯救大兵瑞恩》最后的战斗开始之前,约翰米勒上尉到一个民居中的一个咖啡机前想要接咖啡,另一个场景是三名突击队士兵在外边一边听着留声机里的音乐一边聊天,在画面中时而会出现“Hotel”的标语和一些大型的牌子,这些曾经城市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符号在战争中显得尤为惹人眼球。一方面战前城市中的这些物品代表着一种富足惬意平和的生活状态,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强大生产力带来的辉煌;另一方面战争带来的是这些生活之宁谧的被打破,而战争根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这也是由于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固有弊端的周期性带来的。先一手缔造了幸福世界,然后再亲手毁灭。有些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感觉。加之投入战争远赴异地为自由而战的人们在大战面前仍然愿意享受一下这一来之不易的休闲,则从人性中彰显着反战的情绪,和对平和生活的向往。
这些战场中的隐喻除了表达一种意识形态或者让人联想到一些过往的历史以外,往往也隐含着对于一些恶的声讨和对于战争的控诉。如在《兵临城下》后段中,小男孩被德国狙击手吊死在硝烟迷蒙的废墟城市中,并孤独且凄凉的悬挂场景的一样。小男孩瘦小纤弱的身躯悬挂在一片废墟烟雾之中,仅仅从这个画面就充分预示了小男孩的整个命运和判决。而女主角和男主角看到的角度的潜在意义和由于的变化而造成的外部特征,其作用就如同诗歌中的隐喻,足以引起观众的联想,发人深思,动人心弦。战争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都是知死而向生的,战争的意义在生命之伟岸面前似乎显得不再重要。意识形态矛
6
当代电影与都市文化
盾?国家利益矛盾?种族矛盾?宗教矛盾?究竟是什么赋予了人剥夺别人生命的权利?究竟是什么赋予了人奴役他人的权利?可能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这段话能解释这一问题“战争绝不是人与人的一种关系,而是国与国的一种关系;在战争之中,个人与个人绝不是以人的资格,甚至于也不是以公民的资格,而只是以兵士的资格,才偶然成为仇敌的;他们绝不是作为国家的成员,而只是作为国家的保卫者而战。”这或许正是一些美国主旋律影片在宣扬其意识形态时所希望表达的内在价值,很多人第一次看《拯救大兵瑞恩》的人或许会跟我有同样的想法,为什么要用一个突击队的人的命来换一个人的命?《圣经》中不是教导我们人人平等么?但其实当反复理解这部影片,我们就会发现,其实美国人所宣扬的战争中的一些价值似乎正在于此。在残酷的战争中彰显的人情冷暖,在非和平的环境中映射的公序良知。《拯救大兵瑞恩》中最后的场景米勒上尉遗言“不要辜负大家”,瑞恩几十年后在米勒上尉坟前祭奠时兑现对米勒上尉当年的承诺可谓是整部电影的泪点。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城市的价值似乎就融入其中。城市这个现代社会人们群居的场所,人们实现个人价值及社会价值的居所,似乎在不同时期承载着不同的使命,提供着不同的让人们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和机会。瓦西里从一个乡下猎人来到被敌人入侵的城市中抗击外来入侵者保家卫国,从平民上升为城市中的英雄;米勒和瑞恩等人则是为了反对一场邪恶的战争千里迢迢为世界正义而战以及那些无穷无尽的在城市中战死的人们。城市成为了这些英雄朝着个人目标奋斗的决斗场。
7
当代电影与都市文化
其实,无论是战争双方的哪一方,无论秉持着何种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国家利益。二者间在战争的角色定位中没有截然的对错之分,一如一位伟人曾说的那样,其实二者都没有错,人类大多数的错都错在不能很好地相互理解。细细想来,何尝不是如此呢?
三、城市战争电影的一些特殊场景
(1)暗号:城市作战时使用的暗语和接头暗号,如在《拯救大兵瑞恩》中美军使用的接头暗号“打雷”“闪电”,以及在《兄弟连》城市巷战中的一些接头语,这些语言成为被设定在城市中作战这个大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必要的交流方式。其语言出现的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作战兵器方面双方军队使用的都是远程攻击的致命武器,并且当时作战的通讯设备条件有局限性,并不能很好地通情达意。其次在城市巷战过程中军队大多选择依凭掩体进行对战的方式,而身在掩体中的单兵个体往往不能非常准确的确认前方可能出现的是敌人抑或友军,为了避免误伤状况的出现于是暗语的形式应运而生。成为优秀影片细腻还原城市巷战战争场面的语言工具。
(2)掩体:在现代战争中,大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使用使得处在战争中的城市在沦为废墟的同时变得支离破碎,在肢解城市原有功能的同时也在细微之处肢解了城市中各类事物原有的职能,如在战争题材电影中,房屋的断壁残垣,坏损的汽车,楼梯,街道转角处都成为了士兵作战的掩体,这些掩体的作用不容小视,往往成为考验士兵危机敏感度和对敌嗅觉的一项重大挑战,因为随着武器的进步,战争已不再是冷兵器时代的当面决斗,也没有了曾经绅士风度的平原战争,
8
当代电影与都市文化
实用的敌暗我明,远距离狙杀成为了杀人于无形,既消灭掉敌人又保存了自我的最好方式。是否懂得挑选恰当的掩体隐蔽自己,成为了城市巷战中很重要的环节,也正因此成就了众多战争题材影片中“神枪手”形象塑造中的一个重要客观条件。
(3)桥梁:桥梁作为交通要冲,往往成为兵家争夺城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桥梁存在的主体意义是为了方便渡河,而桥的两岸基本上均为比较开阔的平面,因此,对于攻守双方而言,在桥梁争夺中除了守卫方提前设置的人工掩体以外,基本上战争资源是相对平等的。再加之武器杀伤力大,战争模式相对单一仅为重复的冲锋和反冲锋等因素,桥梁争夺战便会显得异常惨烈。而城市中桥梁的命运无非几种,其一保存完好,其二受到一定损伤,其三完全坍塌。也同样是因为桥梁的一些特质,使得在战争中,桥梁的意义较之其他建筑似乎更加重要。使得战争消耗的效果增大,桥梁的命运往往和故事中主人公的命运,甚至和一些价值融为一体。
结语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理念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作为人们生活居住的空间,承载了人们太多的寄托和愿望。城市的出现不仅仅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更是地球中社会形态从蛮荒走向文明的一个里程碑。西方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中这样提到,正是由于社会契约的缔结才使得人们放弃了狼与狼的战争,构建了人与人的社会。他们一度企图将人们从黑暗蛮荒中引入文明开化。他们为资本主义社会构筑了一副理想的蓝图,在那里公平,正义,和谐,富足。但是非常
9
当代电影与都市文化
讽刺的却是就在这些启蒙思想家的理念出现后不足两个世纪,人类却产生了两次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数以亿计的人因此而丧生。城市这个为了让人们生活的更美好的地方,也成为了很多人的葬身之处。
战争题材的电影有很多,有在原野上两军对垒的血腥与焦灼场面,亦有在苍茫大海上两军交战的宏大场面,而城市巷战题材的影片除了彰显战争本身的激烈与残酷以外似乎更多的是被赋予了一种社会性。将战场设置在我们生活的家园并以此来表达战争的残酷似乎更能让人们感受到战争带给我们的切肤之痛,这或许也正是这类电影的一种内在意义吧。
听了老师一个学期的课了,获益匪浅,作为一个业余的电影发烧友很享受这一个学期以来对于电影知识的偏专业涉猎以及老师穿插其中为我们介绍的美学体验。希望以后有机会还能继续蹭您的课。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