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虽然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
A.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B.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
C.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重要 D.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答案:A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各自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答案:C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智能化工厂创造除了较高的生产效率,显露出巨大的竞争力,企业在“机器换人”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意味着率先 使用机器人的个别企业
A.资本主义技术构成的提高 B.剩余价值来源的改变 C.获得更多的社会平均利润 D.所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 答案:A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向结合的产物,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表明
A.马克思主义政党即工人阶级本身 B.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工人阶级为基础
C.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D.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是其先进性的根本前提 答案:D
5.新中国的工业化是在苏联的影响下起步的。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初步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当时所讲的工业化道路问题,主要是指
A.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 B.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 C.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D.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 答案:C
6.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这一论述
A. 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 B.首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首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 D.首次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 答案:C
7.**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希望广大留学人员继承和发扬留学报国的关荣传统,做爱国主义的坚守者和传播者,秉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始终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努力志向,自居使个人成功的果实结在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个人成功的果实之所以应该结在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是以为内爱国主义是
A.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B.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直接条件
C.个人成功的根本保障 D.个人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A
8.2014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党总书记、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全面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的局面,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
A.共同安全观 B.亚洲安全观 C.总体国家安全观 D.地区集体安全观 答案:C
政治哲学原理重点题目及答案解析
1.圣经记载道,上帝用尘土(即指大地泥土)造人,将生气(即指灵)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对这一观点,从哲学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准确地说明了世界的本源
[B]把上帝当做了绝对的不依赖人存在的精神实体 [C]圣经中的“上帝造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上帝造人”是宗教的观点,是正确的
2.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隔天遥看一千河”反映的哲学观点是 [A]人的认识能力是不受空间限制的 [B]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C]空间的无限性 [D]时间的无限性
3.2003年中国成功地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从人类实践的构成要素这个角度来看,承担此次任务的“神州五号”飞船属于
[A]实践的主体 [B]实践的客体 [C]实践的对象 [D]实践的中介
4.有人指出:没有产品的广告,又怎么能知道好的产品?一些好的文章性的广告,让消费者了解新的产品,从而增加选择的空间,何乐而不为呢?有些人却认为:广告多了令人心烦。另外一些人则提出如果没有广告又觉得空空的,可选择的余地太小,总之,众说纷纭。这说明: A.意识的不同主体之间具有主观差别性
B.意识的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主观差别性 C.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主体会有一致的反映 D.意识的主观性表现为对客观对象的歪曲反映
5.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曾经是新中国引以为自豪的大型水利工程,然而由于该工程没有考虑到
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可能会造成三门峡水库的淤塞这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三门峡水库泥沙日益淤积,库容不断减少,对下游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因此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这个根本要求是 [A]世界是多样性 [B]世界是统一性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一切从实用出发
6.专家指出,如果春季前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由于地表干燥、土质疏松,这样就为形成沙尘暴天气提供了大量沙尘源,当西伯利亚冷空气爆发形成大风时,空气对流形成强风垂直切变产生上升流运动,强迫将地面沙尘卷至高空形成沙尘暴天气。此外,他们专家强调沙尘暴的形成还有许多更复杂的因素,有待专家作进一步的研究。这说明 A.形成沙尘暴的原因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B.地表干燥与沙尘暴是能相互转化的因果关系 C.因果联系是没有时间顺序的 D.形成沙尘暴的原因比较简单
7.尽管电灯在发明后的一段时间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大多数人都持观望态度而继续使用油灯。但是到了19世纪中后期,电灯还是最终战胜了油灯,成为欧美诸国主要的照明工具。电灯必然取代油灯的哲学依据是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内外因相互作用规律
8.2002年,中国空军从俄罗斯进口了5架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之一——米格31战斗机,在试飞的过程中中国飞行员发现了这种战斗机有许多不适合中国人特点的设计。于是有些专家提出停止使用这些战斗机;而另外一些专家则认为这种飞机先进,坚持要使用原机型;后来中央军委决定将两者的理由进行总结,对战斗机进行了必要的改装,最终被我国飞行员完全接受。中央军委这个决定反映的哲学原理的本质含义是 [A]将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结合 [B]对事物的纯粹否定 [C]对事物的纯粹肯定 [D]对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9.庄子和惠施有一次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庄子看见一条条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就说:“鱼从容出游,是鱼之乐也。”惠施则回答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耶?”庄子反问道:“子非吾,安知吾之不知鱼之乐耶?”惠施马上说:“吾非子,固不知子矣;子非鱼,故不知鱼之乐也。”惠施的观点属于
[A]唯物主义反映论 [B]先验论 [C]不可知论 [D]可知论
10.2004年9月20日美国《财富》杂志发表封面文章称,长期以来,美国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房地产陷入了一种“让人恐怖的”非理性的狂热。这说明 A.非理性因素有助于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B.非理性因素具有诱导作用 C.非理性因素具有解释作用 D.非理性因素具有更大的可靠性
11.1991年冬天,英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伦兹教授用计算机模拟天气预报实验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他使用同台计算机和相同的计算程序,仅仅是第二次输入数据时四舍五入了小数点后的一个小小数值,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令罗伦兹教授目瞪口呆:一个是晴空万里,一个是倾盆大雨。这种细微的误差造成巨大差异的结果会反复重演,真所谓“差之毫 厘,谬以千里”。这一事实表明 [A]真理和谬误是截然对立的
[B]真理和谬误的转化是无条件的
[C]真理超出自己的适用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 [D]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谬误不能转化为真理
12.从特定的社会环境来说,先进生产力有其特定的表现形态。比如火的发现与应用,骨制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器,文字的发明与应用,中国的四大发明,特别是蒸汽机、电气、原子能、计算机,等等,都曾经是先进的生产力。今天的知识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系统集成化和时空一体化的生产力,是高科技、高集成且具有全球时空一体化特征的先进生产力,也即当代的先进生产力。这一切说明,生产力具有 A.客观性 B.时代性 C.历史性 D.社会性
13.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全方位控制,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IT行业也已经走过了泡沫、疲软期,逐渐成为国家重要经济来源。对于由此形成的网络关系、信息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网络关系和信息关系属于经济关系的一种,是社会基本关系 [B]网络关系和信息关系决定社会的发展
[C]网络关系和信息关系是新型的社会关系,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D]网络关系和信息关系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
14.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其中,“第二种方式”指的是
[A]科学技术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B]科学技术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C]科学技术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 [D]科学技术推动教育方式的变革
15.公元1771年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率部3万3千多户,17万余人分成三路启程东返,摆脱了俄罗斯军队和哥萨克骑兵的追击。经过半年长途跋涉,历经种种磨难并付出的巨大牺牲后回到了中国。他们作出这种选择的直接动机是: A.民族利益 B.各民族间的交往
C.对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 D.对历史必然性的把握程度 答案及解析
1.B 本题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上帝造人,把上帝作为绝对的不依赖人存在的精神实体,把上帝作为万物的主宰,是上帝创造了世界,否定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2.B \"坐\",表明的是一种静态,但这种静止是相对的,因为人即使\"坐\"着也能\"日行八万里\",这说明了运动的绝对性。A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认识能力是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C、D都是正确的观点,时间和空间都能无限延展,但题干并无此含义。
3. D本题考查对于实践的构成要素的理解,实践由实践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和中介构成。中国载人航天实践活动中,主体是全体航天科研人员,客体是对于宇宙的探索和研究,手段是载人航天飞行器。
4.A 本题考查意识与物质的对立统一关系。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来看,意识的主观性表现在:一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别性,二是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别性。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会有不同的反映,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题干说的是不同主体意识的主观差别,因此只有A是正确的。
5.C 本题主要考查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即一切从实际出发。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在建设之前就没有客观地考查这项工程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的实际问题,因而导致后来这些问题的出现,造成巨大损失。这个教训的关键就是我们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个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从而建造了这个存在诸多潜在问题的水利枢纽。AB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6.A 本题考查因果关系。因果联系的特点是:因果联系是有时间顺序的,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因此首先排除C项。地表干燥与沙尘暴是因果联系,是先有地表干燥才有沙尘暴,沙尘暴不会转化为地表干燥,两者不可能相互转化,故而B项也被排除。形成沙尘暴的原因有很多,题干提到了降水偏少或无降水、地表干燥、土质疏松、大风等部分原因,至于其他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证实,这表明产生沙尘暴这个结果的原因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所以D项不正确,而A项符合题干要求。
7.C本题考查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哲学依据。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哲学依据。电灯作为新事物,是必然要战胜油灯这个旧事物,因此其哲学依据也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8.D 本题考查对辨证否定原理本质含义的把握。辨证的否定又称扬弃,它的本质含义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所以D是正确答案。B是题干中提到的第一种专家意见,C则是题干中第二种专家意见,这两种意见都是对辨证否定的片面理解,因此被排除。A是对辨证否定本质含义的歪曲理解,故而要排除。
9.C 这段话说明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惠施的观点就表达出一种不可知论倾向。按照这种说法,人不是鱼,便不能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人不是物,也就不能知道物的本质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是没有一样东西可以认识了,这种看法就是不可知论。
10.B 本题考查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动力作用、诱导作用和激发作用。因此B项符合题干要求,而A项被排除。C、D项都是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所具有的特性,所以也被排除。
11.C 在一定的范围内,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但因为真理具有相对性、条件性,超出一定的范围,真理和谬误就会相互转化,A项的错误在于没有看到二者是有条件的对立。 二者的转化是有条件的,B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真理和谬误的转化是相互的,D项认为谬误不能转化为真理也是错误的。
12.C 从骨制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器所代表的生产力,到蒸汽机、电气、原子能、计算机,再到当前知识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系统集成化和时空一体化的生产力,这说明生产力及其表现形态随着人类历史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它是不断向前发展、不断进步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历史性。此外,生产力还具有客观性和社会性。生产力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社会性指生产力形成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之中,是人的实践能力的结果,而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这两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出来,时代性也不是一种准确的说法,因此A、B、D错误。
13.C 本题考点是生产关系的本质。生产关系是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称经济关系。它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因此A、D都是错误的。B项错误在于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而非生产关系。
14.B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三个方面。首先排除D项。从\"作用于心灵\"可知爱因斯坦说的是抽象方面,而非生产、生活等具体层面。所以,应该是思维方式的变革。
15.A 本题考查一个民族作出选择的直接动机。一个民族之所以作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其中民族利益是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是一个民族进行
历史选择、实现社会跨越的必要条件;对于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直接制约其历史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向,因此排除B、C、D项。
马哲重点题目及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选择题Ⅰ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2003年单选题第1题) 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 辨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答案】D?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较易回答。?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哲学史上就一直存在着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可知论与不 可知论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古代,存在着朴素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朴素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近代存在着形而上学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唯心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至于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也是古已有之,在近代更为明显。因此,备选项A、B、C是错误选项。?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在一切旧哲学那里,社会历史观上唯心主义一直在统治地位,虽然某些哲学家也试图或曾经用某种物质因素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剥削阶级的偏见,没有、也不可能提出系统科学的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在于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即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不仅在于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更重要地在于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 个“伟大发现”之一(恩格斯语),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列宁语)。因此,D是唯一 正确选项。
【相关知识衔接】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则是关于世界存在方式的两种对立的世界观,也是“在人类认识历史中,从来就有”(毛泽东语)的。可见,上述三个“对立”不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才出现的。只有选项D最合题意。?
【命题趋势】此知识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常识,对哲学史有一定了解的考生都不难做出正确的回答。此知识点只能出选择题。 本章总结
1999年以来,8年考研中只有2003年哲学试题属于本章内容,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4年、2005年、2006年哲学试题不属于本章内容。本章一般出选择题,特别是单选题、个别年份(如1998年)出过辨析师,从未出过分析题。
本章需要着重理解和把握重点概念和问题有: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 出发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现和意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的关系等。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一)选择题Ⅰ
1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1999年文科单选题第2题、理科第1题)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 【答案】D?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的本质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 识本质问题的根本观点。此试题出自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马克思指出:“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12页)唯心主义认为,现实事物是思维的创造物;马克思主义哲学 则认为,观念、意识“不外是”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所谓“改造过 ,指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信息进行了能动的加工,意识、观念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即 ”
意识具有主观反映性的特征,本身并不是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列宁语)。因此 正确选项是D。
备选项A把意识看成“人脑中的特有的物质”,是19世纪中叶欧洲某些庸俗唯物主义者的观 点,这种观点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否认了意识的主映反映性特征。备选项B把人 脑看成意识的“源泉”,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意识的“源泉”是实践和客观物质世界,人 脑则是意识的思维器官,它不能凭空产生意识。备选项C否认了意识和物质之间反映和被反
映的本质区别。因此,A、B、C都应排除。?
【相关知识衔接】划清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论、庸俗唯物论的原则界限。?
【命题趋势】此题属哲学上的名言名句,这种题型曾多次出现。题中马克思那段话再考的可能性不大,但其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关于意识的本质的原理则
是需要准确、深刻加以理解和把握的。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要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原则界限。
2?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1999年文科单选题第1题)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答案】B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此题出自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原文无“之外”两字。列宁指出“世界上除 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能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列宁选集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137页)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也讲过这一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整个世界千差万别的事物和现象,都以物质为基础,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种种表现形态、形式或机能、属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简言之,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统一问题上的根本观点,即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因此,正确选项是B。
列宁上述论断并没有否认人的意识的存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意识是人脑这种高度复杂的物质形态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的主观反映形式;人脑是意识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意识运动伴随着人脑内部的物质运动,因此,意识也是“物质运动形式之一”(恩格斯语)。所以,备选项A是错误的。
列宁的上述论断也没有否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存在,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恩格斯语)。把意识理解为“特殊”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它否认了意识的主观反映性特征。因此,备选项C、D也应排除。? 【相关知识衔接】注意列宁的上述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命题。
【命题趋势】列宁上述论断再考的可能性不大,但对物质、运动、时间、空间、意识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要从理论上准确理解和把握,从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3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 质具有(2000年文科单选题第1题) A决定性 B预见性 C能动性 D?主动性 【答案】C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此题出自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黑格尔是个唯心主义者,但他的哲学中有合理的思想,他是可知论者,并强调实践的重要作用。列宁在读他的《逻辑学》时对他重视实践作用的思想进行唯物主义改造,提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世界。”
并接着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228页,229页)。列宁在这里讲的“创造客观世界”与“改变世界”为同一含义。列宁这一论断是阐明和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的能动作用不仅表现在能动地认识世界,即反映世界,形成思想、观点、理论、决策, 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创造”不是无中生有的臆造,“改造”也不是任意的改造,而是以正确反映世界为前提,通过实践,创造出世界上本来没有的事物。
备选项A是错误的,是唯心主义观点。因为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归根到底,物质对于意识具有决定性,而不是相反。这种观点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备选项B是片面的,因为预见性只是人的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表现。备选项D也不准确,因为主动性只是意识能动性的具体体现。C是唯一正确答案,是对列宁这一论断的完整、准确的概括。 【相关知识衔接】在意识能动性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论的根本区别;意识能动性与其具体表现的区别。
【命题趋势】列宁这一命题再考的可能性较小,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把握这一原理时,要同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在理论上划清界限,同时要注意把意识的能动性这一概括性的提法同它的具体体现区分开来。 4?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 奉(2000年文、理科单选题第2题)?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答案】A?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和运动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但不是消极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人的意识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和通过实践、运用物质手段能动地改造世界。但意识不能直接改造外在世界,脱离实践和物质手段,单纯依靠意念活动,连一个原子都移动不了,更不能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因此,试题中提出的观点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移属于机械运动,物质结构变化属于物理化学运动,意识、意念活动属于思维运动。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存在着原则的区别,存着不同的物质承担者,有不同的原因,解决不同的矛盾。 “意念移物”、意念“可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是某些“气功学家”和邪教宣扬、鼓吹
的骗局,它经不起严格科学实验的验证。选项A是唯一正确答案。备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谓“实践唯物主义”,目前学术界尚存在不同看法,但主张人具有主观能 动性并非都是“实践唯物主义”。?
【相关知识衔接】划清主观唯心论、客观唯心论、机械唯物主义的原则界限。?
【命题趋势】流传于日常生活中的用语、看法、观点,有许多是不符合,以至违反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贴近日常生活出考研哲学命题是近年来哲学命题的一种趋势,希望引起考生的的注意。
5?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 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2000年理科单选第1题)? 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 【答案】B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性。
此题出自《荀子·解蔽》。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认为,“心”居人身之央,是人身主宰,并具有精神活动的功能,荀子也有这种看法。他认为,“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解蔽》)“心”对五官(感官)具有统帅和支配作用,他主张用“心”想才能形成正确认识 。考题中荀子的话是说,不用“心”进行思维活动,黑白颜色摆在而前也眼睛看不见,雷声 鼓声在旁边响着耳朵也听不见。一般用以说明荀子重视理性思维对感官活动的指导和能动作 用,不用心,就会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荀子这段话蕴涵着意识具有能动性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意识反映世界总是根据自身的实践需要,对认识对象作出能动的选择,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关注什么,忽略或忽视什么,都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和需求。这是意识能动性在认识世界方面的重要表现。因此,B是正确选项,最符合题意。意识固然具有对象性、客观性、有时有任意性,但均不合题意,因此,备选项A、C、D应排除。【相关知识衔接】注意意识的对象性、能动性、客观性、任意性的含义及区别。
【命题趋势】引用中外哲学史上著名哲学家的话作为考研试题是经常出现的,但只要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以此为指导进行分析,都不难作出正确的回答。这类考题一般出 选择题。
6“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2001年理科单选题第3题)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D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诚”或“不诚”属于主观意识和态度,“灵”或“不灵”属于客观现实结果或效验。一件事情能否成功,达到预想的结果,关键在于在实践中是否尊重客观规律;否则,违背客观规律,虽然具有完成任务的诚心和诚意,也难免遭受挫折或失败的结果。某一种学说的“灵”或“不灵”,关键在于它是否是科学真理,一切客观真理,最终都会在实践中得到证明,显示它的“灵验”,从而取得人们的“诚信”。一切歪理邪说,虽然也曾使一些人一时诚信它,但最终要在实践中被证明的谬误而“不灵”。试题中引用的说法片面夸大了“心诚”的作用,即片面夸大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因此,选项D是正确答案。
客观唯心主义是把精神夸大为脱离人的独立存在,不是夸大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因此,备选项C不合题意。备选项A和B更与本题内容不合。?
【相关知识衔接】注意辩证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这些概念的含义和区别。
【命题趋势】“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这种说法在现实生活中广为流传,也是宣扬迷信者惯用的话,要注意对类似的俗语从哲学上进行理性分析。 7?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2001年文科单选题第2题)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D?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答案】C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具体说来是语言同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于物质具有依赖性,从而揭示了意 识的起源和本质。这种依赖性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 会历史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它的内容来自客观物质世界。 在阐明意识的原始发生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劳动的决定作用和在劳动中产生的语言的作用,语言的产生使抽象思维成为可能,意识从而产生。语言和意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意识的物质外壳,意识需要通过语言表达、记录、固定下来,意识是语言的精神内容。因此,马克思说:“意识并非一切开始就是„纯粹的‟意识。„精神‟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81页)因此,无论是随着人类社会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自然语言,还是后来产生、发展起来的人工语言(如国际语、符号语言等),都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C是唯一正确选项。
备选项A否认了语言的物质性,备选项B把语言排除在物质和意识之外,备选项D把语言和
意识的关系说反了,都是错误的,应排除。
【相关知识衔接】意识和语言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命题趋势】此知识点再考的可能性不大,但要全面、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2002年文科单选题第1题)?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答案】B?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在改造物质世界中的重大作用。?
“自在之物”和与之相对应的“为我之物”这两个概念,在哲学史上的用法是有差别的,一般说来,“自在之物”或“自在世界”指未被认识或改造、自行存在之物,主要指天然自然;“为我之物”指已被人认识或改造、体现人的目的和需要、为人所用之物。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特别是能动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它使统一的物质世界一分为二,造成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随着实践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介入,天然自然这个“自在之物”日益转化为“为我之物”。试题以化学工业制造出品种繁多的人工化合物的事实,说明了实践在改造物质世界中的重大作用。因此,正确选项是B。
备选项A是明显的事实性错误,物质世界首先是自然界是从来就有的,不是人类创造的,它对于人类社会和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先在性”(马克思语)。备选项C认为“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是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备选项D认为“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也是明显的事实性错误;人造物质是对天然物质的加工,以天然物质的存在为前提,只是改变了天然物质的结构或存在形态。?
【相关知识衔接】注意在实践观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论、旧唯物论的区别。
【命题趋势】关于实践在改造物质世界中的作用,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实践的作用具有正负效应的二重性。今后考研中还有较大可能出涉及这一知识点的试题。?
9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2003年试题单选题第2题)?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答案】C?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仍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作用,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人和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必须和世界相互作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实践进行的,实践是人和世界相互作用的“交 错点”(列宁语),是人和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具有改造客体和优化主体的功能,因此, 在实践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正如马克思所说:“环境的改 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5页)他把实践理解为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同上书,第77页)。因此,C为正确选项。?
人和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和世界的变化、发展日新月异,并呈加速发展的趋势,而自然界的变化却是相对“微小”(马克思语)的,因此,造成人和世界发展、改变的根本原因不是“自然界自身的运动”,备选项A是错误的。人的意识固然具有能动作用,但意识的能动作用要达到改变世界和改变人自身的目的,必须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实践的途径,因此备选项B是不准确的。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固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但它本身就属于人的实践活动,而且,人的实践活动不仅包括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还包括其他一切社会活动。因此,备选项D也是不准确的。
【相关知识衔接】注意“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活动”、“工具的制造与使用”,这三者的关系和区别。?
【命题趋势】此知识点仍然有再考的可能性。在理论上,要弄清楚“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和“工具的制造与使用”三个问题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