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的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讨
李高萍
(兰州国际陆港学校,甘肃
兰州)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育部门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种新型教育教学方式逐渐被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素质类课程,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还需要充分引入生活化教学,通过生活化教学让道德与法治课堂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首先分析了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探究生活化教学应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意义和具体策略。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在传统教学模式当中,很多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视度不高,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兴趣不足,很难真正融入课堂中。为了更好地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优势,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同时也能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普遍更高,教学质量也能得到很好的保证。
一、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下,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了更高1.教学模式脱离学生实际生活
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3]。
2.能够提升学生法治观念与思想道德水平
道德与法治课程相对比较特殊,这类课程的主要学习目的是更好地提高学生道德品质,规范学生行为,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知法懂法。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但需要理论性学习,更需要将学习的知识点充分运用于生活中,所以生活化教学的运用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提供了有效的基础,学生能够将学习的内容更好地消化,自身法治观念与思想道德水平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升[4]。
三、生活化教学应用于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道德与法治属于常规素质类课程之一,生活化教学方式的融入,能够让教师更好地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以下针对生活化教学应用于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策略进行具体分析。
1.以生活实例为契机,激活教学内容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的要求,但是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
与其他学科不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是更好地锻炼和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所以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还需要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1]。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候,教学模式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导致教学很难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质量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2.教学方式单一
与其他学科不同,道德与法治与实际生活关联性比较大,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塑造优秀的品格[5]。而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很多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依然没有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都是被动学习,学习效率和积极性都非常差。所以,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引入生活化教学的时候,还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生活实例作为教学的契机,利用生活实例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以更具趣味性的方式展示出来,学生能够从生活实例当中挖掘更多知识点,同时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对生活实例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实现学以致用,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知识点会有更高的理解和认知。
例如,在“试种一粒籽”相关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常见的蔬菜种子,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触摸,对种子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给学生展示种子生长和发育的过程以及种子长成植株后的样子,教师再拿出准备好的小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很多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依然习惯性采取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同时教学内容也以理论性知识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不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导致教学质量普遍不高[2]。
二、生活化教学应用于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形式,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将生活化教学引入课堂教学中能够很好地改善教学效果。以下针对生活化教学应用于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意义进行具体分析。
1.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生活化教学属于新型教学形式的一种,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生活化教学融入了生活内容,让道德与法治知识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课堂趣味性更高,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更有-12-
探索篇誗课题荟萃
花盆,在课堂上为学生示范如何种植一粒种子,包括将花盆中的土松动,挖出种植种子的坑,将种子放下去,盖上土,然后浇水。教师在示范的过程中,需要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完成后,让学生提问自己不懂的地方,确定学生都掌握了种植步骤之后,教师再给学生每个人分发一粒种子,让学生回家之后尝试自己去种植。通过这种将生活实例融入课堂的方式,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学习兴趣更高,同时在完成种子种植的过程中,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点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重视,教学效果得到保证。
2.以生活原型作为载体,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比较大,所以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也需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将生活原型作为载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情境当中能够进行情境模拟或者角色扮演,学习效率和积极性明显更高。此外,教学情境趣味性更强,能够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的教学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能够很好地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教学质量得到很好的保证[6]。例如,在“生活离不开规则”相关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课间游戏的生活原型来创设教学情境,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课间游戏中的一
聊天,帮助老人打扫卫生,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爱心传递。
4.选择生活化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学以致用
生活化教学不单单是生活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更是要求学生将掌握的知识点灵活运用于实际,从而实现知识点的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在完成教学后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生活化的课后作业,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内容,调动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还能很好地锻炼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随之提升[8]。例如,在《节约水和电》相关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去观察自己身边有没有浪费水和电的情况,如果有,将这些情况详细记录下来,然后自行查阅资料,尝试去理解浪费水和电的后果,再将自己课后作业的内容制作成“节约水电”的手抄报,教师再进行手抄报评选,选出优秀的作品进行鼓励和表扬。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不但能够充分体会节约水电的重要性,同时还能将学习的知识点学以致用,学习效率随之提升。
四、结语
在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想要更好地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就需要充分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然后将生活化教学引入课堂中,以生活实例为契机,激活教学内容;以生活原型作为载体,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以生活实践为依据,促进知行合一;选择生活化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高,教学效果也能得到很好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张忠.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探索[J].学周刊,2020,9(9):55-56.
[2]邓炳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外交流,2019,27(2):170.
[3]陈茂球.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探讨[J].数码设计(上),2020,9(1):200-201.
[4]曹秀琴.初探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国际教育论坛,2020,2(10):99.
[5]任海燕.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策略[J].中国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些常见场景来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类似在“跳绳”游戏当中,规
定两个同学不能间断,比一比谁跳得多,但是甲同学在绳子绊住脚停下来之后继续往下跳。教师可以让两位同学分别扮演比赛的甲同学和乙同学,其他学生都作为裁判,当出现这种情况后,台下的很多同学就会指出甲同学不遵守游戏规则,并且纷纷批评甲同学。通过这种游戏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同时趣味性更强,学生也就更愿意参与,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3.以生活实践为依据,促进知行合一
自古以来,亲身感受和体验的知识点会比单纯的理解和死记硬背更加深刻,这也是知行合一的本质。因此,在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想要更好地开展生活化教学,还需要将生
2019,11(9):125.活实践作为依据,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从而把知识转化为行动[7]。校外教育,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并且在实践活动当中融入一些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学生能够在课外实践活动当中更好地学习和思考,也能充分实现知行合一,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例如,在“爱心的传递者”相关知识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爱心传递,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可以在课外举办“爱心义卖”活动,让学生将自己多余的玩具、书籍、日用品等捐出来
[6]陶艳秋.如何利用生活化教学法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J].中国新通信,2020,22(4):206.
[7]周国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研究[J].幸福生活指南,2019,48(10):1.
[8]胡博.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孩子天地,2019,32(28):86.
注:本文系甘肃省兰州市规划课题“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道lz2019-3566。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义卖,然后将义卖的钱用来购买一些物资,在周末或者其他时间,德品质培养的实践与研究”教师带领学生去老人活动中心慰问老人,并且鼓励学生多与老人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