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桑植县石漠化土地现状与治理对策

来源:好走旅游网
桑植县石漠化土地现状与治理对策

戴承喜

【摘 要】简述了桑植县石漠化土地的现状,分析了石漠化土地形成的原因和特点以及土地石漠化所带来的危害,提出了石漠化土地治理的初步设想和对策. 【期刊名称】《湖南林业科技》 【年(卷),期】2009(036)005 【总页数】2页(P73-74)

【关键词】石漠化;现状;治理措施;桑植县 【作 者】戴承喜

【作者单位】桑植县林业局,湖南,桑植,4271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S155.5+2

桑植县地处中亚带边缘,武陵山脉北端,鄂西山地南侧,湖南省西北部。东与石门、慈利比邻,南与永胜接壤,西与龙山交界,北与湖北省的宣恩、鹤峰相连。地跨东经119° 40′—110° 46′,北纬29° 17′—29° 48′。东西长约104km,南北宽57km,全县总面积34.72万hm2。地貌特征是:地势北高南低,自然分布明显,中山为主,山丘相间,沟谷深切,溪河纵横。

桑植县土层主要属三迭纪中统、寒武系、震旦系下统,以三迭纪、志留纪为主。成土母岩主要有石灰岩、板页岩、紫色砂页岩和紫色页岩,以石灰岩分布最广,占全县总面积的65%左右。在这些母质母岩上发育的土壤有3个土类19个亚类70个

土属166个土种,主要土壤类型有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石灰土、紫色土等。

由于桑植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受中亚内陆季风暖湿性气候的影响以及山地地形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既具有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的规律,又具有明显的非地带性地域差异的独特气候景观。其基本特征是: 光热偏弱,降雨充沛,时空分布不均,酣旱洪涝灾害频繁。年日照时数880~1340h,年均气温16.6℃,年降雨量1400~2300mm,为湖南省三大暴雨中心之一。极端气温-10℃,无霜期286d左右。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得桑植县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全县仅木本植物就有96科285属702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9种,二级保护植物18种。全县活立木总蓄积655.76万m3,森林覆盖率64.5%。动物资源属国家重点保护和珍贵濒危动物总计15目28科54种。 1.1 石漠化土地现状

桑植县共有石漠化土地总面积99704hm2,分布在全县39个乡镇场, 尤以瑞塔铺镇、官地坪镇、凉水口镇、龙潭坪镇、空壳树乡、竹叶坪乡、人潮溪乡、马河口乡、桥自湾乡、沙塔坪乡、苦竹坪乡、四方溪乡、细沙坪乡、蹇家坡乡、河口乡、上河溪乡 16个乡镇最为严重。石漠化土地面积在这些乡镇均达到2500hm2以上。99704hm2石漠化土地按其石漠化程度划分,轻度石漠化土地面积为

24375.3hm2,占石漠化总面积的24.4%;中度石漠化土地面积55192.2hm2,占石漠化总面积的55.4%;强度石漠化土地面积19278.8hm2,占石漠化总面积的19.3%;极强度石漠化土地面积857.7hm2,占石漠化总面积的0.8%。按土地用途划分,林地面积86526.3hm2,占石漠化总面积的86.8%;耕地面积12398.6hm2,占石漠化总面积的12.4%;未利用地面积267.2hm2,占石漠化总面积的0.8%。

桑植县土地石漠化的特点是:以中度石漠化为主,轻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次之,

极强度石漠化偏少,且越是人口稠密区,石漠化土地的分布越多,程度也越高,反之,在边远的大山,人口分布越稀少,石漠化土地的分布也就越少,程度也越低。 1.2 石漠化土地成因

石漠化土地的成因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

(1)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地质灾害和灾害性气候。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就桑植县而言,地质灾害只有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两种,而引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原因又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这里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貌(如坡度)、降雨等。灾害性气候主要有洪涝、干旱和冰冻。桑植县是湖南三大暴雨中心之一,雨水相对集中在6— 8月且降雨强度大。有资料显示,最大日降雨量达373.8mm(1983年6月26日),最大降雨强度达74mm/h 。受强度降雨的影响,桑植县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流失面积达13.37万km2。水土流失的加剧,加速了土地石漠化的进程。旱灾在桑植发生也较为频繁,大旱6年一遇,小旱2年一遇。1991年夏秋受长时间干旱的影响,仅桑植县西界林场干死的林木就超过500m3。据调查,桑植县因自然因素导致的石漠化面积达11797.3hm2,占石漠化总面积的11.8%。

(2)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导致桑植县石漠化土地的主要因素。包括毁林开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和森林火灾。因人为活动的影响,地表植被的破坏或灭绝,大量岩石裸露,导致了石漠化土地的出现。而裸露的岩石和土壤,在雨水的冲刷下,地表土壤随雨水不断的流失,土层变得越来越浅薄,岩石裸露越厉害,从而又加剧了土地的石漠化程度。桑植县因人为因素导致的石漠化面积达87906.7hm2,占石漠化总面积的88.2%。

石漠化土地给桑植县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首先,造成了地力衰竭,土地生产力急剧下降,可利用的土资源减少;其次,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20世纪60年代,因大炼钢铁,过度的采伐森林,导致土壤

大量流失,基岩裸露,气候变化无常,石漠化程度大的地方,常年缺水,水灾、旱灾频繁发生,经济损失惨重;第三,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脱贫的步伐。桑植县石漠化面积大,分布范围广,石漠化程度高,致使单位面积的产量低,经济效益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1 石漠化治理的政策措施

土地石漠化的形成非一朝一夕所致,其治理也非一日之事。因此,在石漠化的政策上要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

(1) 加强石漠化的监测,科学制定长远规划,明确治理目标。做到治理一片,治好一片,同时要加强潜在石漠化土地的管理和监测,防止新的石漠化土地产生。 (2) 加强人口管理,提高人口质量,把人地失衡的矛盾降到最低程度。 (3) 加强能源建设,着力解决好农民生产生活的能源需求。 (4) 加大对石漠化治理的投资额度。

(5)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确保农民增收,产业增效。 3.2 石漠化治理的技术措施

土地石漠化程度与所处的位置不同,其恢复的难易也存在较大差别。恢复途径主要有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两种。

(1) 自然恢复。亚热带森林气候的水热条件为自然恢复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条件。只要有种子等有性繁殖体和根蘖等无性繁殖体的存在,就有可能自然恢复。经采伐过的次生林内存在大量母树根系,根蘖以无性更新的方式恢复成乔木林。通过封山育林恢复森林能有效地利用各种小生境,特别是石缝、石面的生境。

(2) 人工恢复。人工植树种草是实现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重要途径。根据立地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可采用以下几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 ① 陡坡地人工植苗恢复模式。在自然植物种子和繁殖体不足、土体连续和半连续的陡坡(坡度<35°)地段,可直接进行造林种草。造林后不再耕种,采用针阔混交、乔灌草立体

配置的造林模式,使林木迅速郁闭成林,从而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立地质量,提高林地生产力。② 人工促进自然恢复模式。在植物繁殖体来源丰富、土层浅薄石漠化的陡坡地(坡度>35°)地段,自然植被容易恢复时,可采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模式。采用封山育林技术,利用自然力迅速恢复先锋植被类型,3~5年后对封山育林地段形成的植被进行有目的的抚育管理,促进目的树种尽快成林。也可通过补植目的树种,加快森林植被的恢复进程。该模式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优点,适应社会经济条件较落后的地区。③ 林农复合经营恢复模式。在土层较深厚、坡度<35°、土体连续的坡耕地段,先将坡地修成窄面梯田,田坎用石块砌成或保留原生植被带,在田面外侧种植经济或用材树种,田面种植矮秆作物或药用植物,形成林农复合生态系统,既改善坡耕地生态环境,也可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