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处方药 第18卷 第1期
·临床研究·
肋间神经冷冻术预防开胸术后胸痛的临床观察
蔡成杰,叶敏,庞文广
(江门市中心医院胸外科,广东江门 529000 )
【摘要】目的 探讨肋间神经冷冻术在开胸术中的应用对预防术后胸痛的干预价值。方法 以2014年3月~2019年6月某院接诊且行开胸手术治疗的病患1 633例为对象,采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划分成两组,其中试验组823例实行肋间神经冷冻术处理,对照组810例利用静脉镇痛泵进行处理。分析两组的镇痛效果,比较盐酸哌替啶用量等指标。结果 试验组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盐酸哌替啶用药量为mg,比对照组的mg少比对照组的4.57%低(63.57±19.85)(72.63±18.24)(P<0.05)。试验组的心肺并发症发生率为1.46%,(P<0.05)。试验组术后6 h的PaO2水平为mmHg、PaCO2水平为mmHg,优于对照组的mmHg以及(97.85±26.31)(39.94±3.32)(76.42±25.83)(44.16±4.18)对接受开胸手术治疗的病患进行干预,能够有效提升镇痛效果,并有助于减少盐酸哌替啶用量,mmHg(P<0.05)。结论 选择肋间神经冷冻方案,降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促进血气分析指标恢复。 【关键词】开胸手术;肋间神经冷冻术;胸痛;干预价值
目前,开胸手术在我国临床上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1],
但创伤比较大,且术后较为剧烈的胸痛会提高患者机体中的儿茶酚胺以及糖皮质激素水平,使得其咳嗽与呼吸反射被抑制,进而导
致了肺部感染以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健康[2],
故临床医师有必要做好患者术后的镇痛工作。自控镇痛泵具有镇
痛效果好以及操作简便等特点,备受临床医师的青睐[3],
但有报道称,在对自控镇痛泵进行使用的过程当中,需要应用大剂量的盐酸哌替啶,且容易对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造成影响[4]。因此,临床医师还应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为开胸手术病患寻找一种更加切实可行的术后镇痛方案。本文以1 633例开胸手术病患(接诊于2014年3月~2019年6月)
为对象,旨在分析肋间神经冷冻术在开胸术中的应用对预防术后胸痛的干预价值,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9年6月本院接诊且行开胸手术治疗的病患1 633例,根据奇偶数字分组原理划分成两组。试
验组(n=823)
,男421例,女402例;年龄15~76岁,平均(50.89±7.24)岁。对照组(n=810)
,男415例,女395例;年龄16~76岁,平均(51.14±7.85)岁。患者病历资料完整,手术方式主要包含全肺切除术、食管贲门癌切除术、纵膈手术、肺叶切除术和肺大疱切除术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耐受研究所用药物。两组年龄与手术等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实行肋间神经冷冻术处理,详细如下:关胸之前,选择切口到胸腔闭式引流管两者所处的肋间神经根部,并予以其冷冻处理。选择K520型的冷冻手术治疗仪和探诊,由“北京库蓝公司”提供,设计冷冻探头的温度在-70℃~-50℃的范围之内,将液态二氧化碳作为冷冻气源,控制冷冻时间在90 s左右的范围之内。待冷冻完毕后,按照常规流程关胸。
对照组实行静脉镇痛泵处理,也就是在术后对自控镇痛泵和静脉输液器三通进行规范化的连接,以将泵内液体持续输注到患者的机体当中,其用药方案为:芬太尼(0.4 mg)、盐酸昂丹司琼片(16 mg)、吗啡(50 mg)以及生理盐水(适量),期间,需严格控制药液泵入的速度在0.5 ml/h左右的范围之内。
两组术后镇痛都常规应用盐酸哌替啶,肌肉注射给药,每日用药量为2.1~2.5 mg/kg。
1.3 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盐酸哌替啶的用药量,同时检测2组术前与术后6 h的PaO2以及PaCO2水平。统计2组心肺并发症(心律失常,
肺不张等)的发生情况,便于后期的分析和对比。
按照WHO疼痛分级标准[5]对两组的镇痛效果作出评价:①1级,完全无痛,能安然入睡。②2级,有轻度疼痛感,且能忍受,经镇静药干预后能入睡。③3级,有中度疼痛感,经镇静药干预后能入睡。④4级,有重度疼痛感,静息状态下疼痛无法忍受,需应用镇痛药。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经SPSS 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χ—
±s) ,行t检验,且计数资料[n(%)
],行χ2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镇痛效果分析
试验组的镇痛效果比对照组好(P<0.05)
。见表1。表1:两组镇痛效果的对比分析表 [n(%)]
组别例数1级
2级
3级4级试验组823408(49.57)380(46.17)28(3.4)7(0.85)对照组
810178(21.98)400(49.38)197(24.32)35(4.32)
χ2
值-13.012 65.821 413.286 56.120 3P 值
-0.000 4
0.021 3
0.000 1
0.019 9
2.2 盐酸哌替啶用药量分析试验组的盐酸哌替啶用药量为(63.57±19.85)mg,对照组为(72.63±18.24)
mg。对比发现,试验组的盐酸哌替啶用药量比对照组少(t=4.592 1,
P<0.05)。2.3 血气分析结果对比
两组术前的PaO2与PaCO2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试验组术后6h的PaO2水平比对照组高,
PaCO2水平比对照组低(P<0.05)
。见表2。表2:两组血气分析的对比(mmHg)
组别例数PaO2
PaCO2
术前
术后6 h
术前
术后6 h
试验组82390.13±20.8697.85±26.3135.11±2.7339.94±3.32对照组
81091.42±21.0676.42±25.8334.96±3.5844.16±4.18t 值-0.372 46.831 50.223 45.002 1P 值
-0.097 5
0.000 0
0.187 9
0.000 0
2.4 心肺并发症分析
试验组的心肺并发症发生率为1.46%,比对照组的4.57%低(χ2
=4.982 4,
P=0.027 3<0.05)。见表3。3 讨论
开胸术后所致的疼痛能够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双重应激,不仅延长了患者术后康复所需的时间,还能引起诸多的并发
症,降低预后效果[6]
。为此,
临床医师有必要做好开胸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工作,以尽可能地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消除手术应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Vol.18 No.1
·临床研究·171
急诊抢救危重症患者实施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效果分析
梅建成,廖彧,张洪浩,肖日安,陈斌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医院),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抢救危重症患者实施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6月某院收治的90例急诊抢救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穿刺方式不同将其分成两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普通外周静脉穿刺,观察组接受深静脉穿刺置管,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留置时间h明显长于对照组的留置时间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观(37.58±11.23)(21.37±6.12)(P<0.05);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穿刺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5.56%)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56%)(93.33%)(77.78%、,(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对急诊抢救危重症患者实施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安全可靠。(4.44%)(17.77%)(P<0.05)
【关键词】急诊抢救;危重症;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抢救成功率
在抢救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过程中,及时有效的建立静脉通
道是保障患者抢救顺利进行的关键[1]。但是由于多数危重症患者伴有休克症状,造成末梢静脉塌陷,导致静脉通道的建立难以进行,从而严重影响急诊抢救的顺利进行[2]。此外,常规外周静脉给药耗时较长,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久,并且不利于胸外按压和
[3]
气管插管等操作,从而影响抢救效果。近年来,医疗技术水平不断进步,深静脉穿刺置管术逐渐在临床广泛应用,该方法可在短时间内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并且能够有效监测患者的血流[4]。基于此,本研究以2017年6月~2019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急诊抢救危重症患者为例,分析讨论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急诊抢救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旨在为临床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提供重要的指导,具体研究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收治的90例急诊抢救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例资料入选时间为2017年6月~2019年6月,
男按照穿刺方式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n=45)中,
24例,女21例;年龄19~76岁,平均抢救(45.43±3.57)岁;病种:11例慢性重病长期监护补液者,10例中度以上烧伤补液者,4例心、脑、肺复苏抢救者,5例急性中毒血液透析者,15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补液或输血者。观察组中,男(n=45)23例,女22例;年龄19~76岁,平均岁;抢救病(45.35±3.26)种:10例慢性重病长期监护补液者,11例中度以上烧伤补液者,5例心、脑、肺复苏抢救者,5例急性中毒血液透析者,14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补液或输血者。且上述资料中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均保持均衡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外周静脉穿刺抢救。观察组患者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深静脉穿刺置管器械采用certofix牌导管,(德国)包括单腔、双腔及三腔等多种类型及配套穿刺置管器具。操作
] 表3:两组心肺并发症的对比 [n(%)
组别试验组对照组
例数823810
心律失常3(0.36)12(1.48)
肺不张3(0.36)10(1.23)
胸腔积液6(0.73)15(1.85)
发生率12(1.46)37(4.57)
的镇痛效果,且有助于减少盐酸哌替啶用量,促进血气分析指标改善,降低心肺并发症发生几率。参考文献
[1] 刘磊,支修益,刘宝东,等. 肋间神经冷冻术在老年患者开胸手术后的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9)2826-2827.:
[2] 刘红菊,何志斌,王慧,等. 肋间神经冷冻对开胸术后疼痛的影响[J]. 基础医学与临床,2014,34(5)709-710. :
[3] 倪斌,马海涛,周加华,等. 肋间神经冷冻对开胸术后切口处感觉近远期的影响[J].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1,27(10)615-617.:
[4] 董跃华,魏玉磊,王大伟,等. 肋间神经冷冻与静脉自控镇痛在胸外科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J]. 重庆医学,2014,1866-1867,1870.(15):
[5] 董跃华,魏玉磊,王大伟,等. 不同镇痛方式对开胸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J]. 中国急救医学,2014,34(7)635-637.:
[6] 张旭刚,李维青,张广亮,等. 比较肋间神经冷冻与静脉自控镇痛的镇痛效果[J]. 重庆医学,2013,42(8)929-931.:
[7] 李同,徐军,裴学坤,等. 肋间神经冷冻用于开胸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J]. 江苏医药,2012,38(23)2848-2850. :
[8] 李同,徐军,裴学坤,等. 不同麻醉方法开胸术后肋间神经冷冻镇痛的临床观察[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11)1120-1121. :
[9] 陈云琦,管宏俊,孙长鹏,等. 肋间神经冷冻治疗对开胸术后疼痛与应激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3)55-57.:
[10] 聂卫华,任丽英,王英丽,等. 不同镇痛方式对开胸术后患者镇痛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J]. 护理学报,2012,19(11)51-53.:
[11] 吴源周,闫玉生,胡佳,等. 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联合肋间神经冷冻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J].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0)3438-3440.:
激,改善生活质量。
现阶段,临床所用的术后镇痛手段多种多样,比如:肋间神
[7]
经阻滞、使用阿片类镇痛剂以及自控镇痛泵等。相关资料中提及,阿片类药物在经口服、肌肉亦或者是静脉注射之后,其药效持续时间往往比较短,所以,需要反复多次使用,使得其用药量明显增高,并且,长时间使用阿片类药物还容易成瘾,不利于
[8]
患者病情的康复。肋间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比较好,但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比如:刺伤患者的肺组织亦或者是误伤患者的血
[9]
管等。自控镇痛泵主要包含静脉自控镇痛和硬膜外自控镇痛这两种方式,能引起嗜睡、皮肤瘙痒、便秘、尿潴留、呼吸抑制与
[10]
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硬膜外自控镇痛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且有时不容易对麻醉平面进行控制,进而导致患者的镇痛效果缺失稳定性。
肋间神经冷冻术具有镇痛时间长、效果好以及操作简便等
[11]
试验组的特点,且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此研究中,
镇痛效果比对照组好试验组的盐酸哌替啶用药量(P<0.05);比对照组少试验组术后6 h的PaO2与PaCO2水平(P<0.05);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心肺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P<0.05);低(P<0.05)。肋间神经冷冻术对提高开胸手术病患的镇痛效果、减少心肺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血气分析指标以及降低盐酸哌替啶用药量具有显著作用。
综上,于开胸手术中应用肋间神经冷冻术,可取得较为理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