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CHUJIAOYULUNTAN基础教育论坛(中旬刊)
2019年第2期
始于人文,善美人生
——“至善”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王
摘
丹(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北一经街小学)
要:在至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全面构建“至善”课程体系。课程目标关注的是成长过
程中的“人”,将人的发展与人的自我实现落到课程的核心引领上。“至善”课程体系的实践以“人”字为支撑原点,意在呼唤“人”的觉醒,重在激励“人”的提升。
关键词:至善课程;基础课程;主题课程;拓展课程沈阳市沈河区北一经街小学创建于1930年,八十八载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一所办学品位不断提升,教育内涵不断延展,有温度、有故事的魅力学校。
(一)课程构建
学校“至善”课程体系,共包括三大类、十四个部分、四十六个学科课程,形成了基础课程夯根基、主题课程蕴身心、拓展课程扬个性的主体框架。基础课程包括“德、智、艺、体”四大课程板块;主题课程包括“我与自身、我与家庭、我与他人、我与集体、我与社会、我与自然”六大课程板块;拓展课程包括“脉动、慧智、六艺、节日”四大课程板块。在充满人文情怀的校园里,“至善”课程体系成为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模式的重要载体。
(二)课程实施
1.善美于“智”,推进基础课程
一、根脉共系——“至善”课程体系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建校之初,学校确立了道德、仁义、勤劳的办学理念,这其中蕴含着朴实的人文机制和科学精神。2003年,校园文化建设重组推进,将人文教育的发展定位为“浓缩人文美,创建和谐学校文化”。学校从炎黄文化中汲取营养,把“与炎黄文明脉脉相承,始今为育人脉脉含情”的“脉”文化作为人文素养教育的坐标,将育人情结与五千年华夏文明进行对接。2010年,经过重新审视、梳理,学校将办学理念确定为“始于人文,止于至善”。关注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价值导向,建立现代思想中理想的价值体系,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教育思想融合为一个圆融和谐的整体。
在教育发展的传承与创新中,学校全面实施“至善”教育。学校以“至善”为主旨,进一步提炼出“至善”教育的内涵,即:通过外显于行的课程引领,内显于心的精神净化,为学生提供内在的人文情怀,使其努力形成厚德、雅行、明智的品格,实现做了不起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学校构建起了“环境提品位、管理促发展、课程启心智、德育健人格、活动养心性、评价激潜能”六维一体的至善教育发展体系。
以善入心,以善践行,以至善教育为目标推进的基础课程,重点在于形成集观测、分析、比较于一体的考评体系,将教育教学之“智”,做到极致。
(1)条块管理1+1——无缝连接
学校采取了“一纵一横”立体条块管理模式,形成立体交叉多方位的学校常规工作管理网络。
一纵即为:以语、数、英三位教学主任管理全校一至六年纵向的学科教学管理,确立学科负责制,依托学科研究纵向研究学科课程体系,整合学科知识版块,跨越学段重新组合。一横即为:学段主任进行年组的教育教学横向管理,同时形成校级领导—中层领导—学年组长分块包干负责制。
“一纵一横、纵横互动”的精细化管理模式,理顺了管理程序,提高了管理效率,实现了学校管理网络点、线、面的无缝连接。
(2)制度管理1+2——提升发展
学校运用人文管理、自主发展机制,确立了教师专业化人本发展的七大制度,把这七大制度看作是引
二、文化共鸣——“至善”课程体系的开展
14
基础教育论坛(中旬刊)
总第295期
JICHUJIAOYULUNTAN聚焦校园
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部驱动器,让处于每一个专业阶段的教师都能唤醒内在的需求,强化向上的动力,实现“化被动为主动”和“变自发为自觉”两种境界的提升。
(3)路径管理1+3——分析调控
学校关注师生双方的良性发展,将“如何解决课的愉悦,主动为建设良好集体而承担一份责任。
(5)我与他人,友善共处。提炼“校园六有文明公约”,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礼貌的人,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有自我约束能力的人,并学会欣赏与互助、正己与宽人。
(6)我与自身,身心共进。以“‘古训今为’践堂效能建设、如何解决教育资源均衡、如何解决学生精神成长”作为推进基础课程建设的基石,聚焦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场所,确立了三大行动路径。
路径一:以“集体备班”为研讨策略,寻求问题源点。
路径二:以“走班制”为优化手段,实现资源共享。
路径三:以“班课一体化”为管理机制,注重观测评价。
在此路径引领下,教师行在课前,走在课上,思在课后,加深了对课程的全面理解。
2.学校将主题课程分解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善美于“德”,推进主题课程
我与家庭、我与集体、我与他人、我与自身”六个层级,结合低中高三个学段学生年龄的特点,将培养目标细化为51项分目标和115个训练点,通过低年段抓启蒙重感知、中年段抓诱导重情感、高年段抓养成重习惯,实现年段间的连续和分层推进,达成主题课程蕴身心的目标。
(1)我与社会,责任共担。将课程内容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会,与学校周边的辽宁省博物馆、沈阳军区政治部、生活社区、银行等社会力量进行对接,并将其作为学生的“体验式”教育实践基地。
(2)我与自然,和谐共生。举办春游、环保宣传等活动,到大自然里绘画、吟诗、唱歌、舞蹈、拍照,捕捉大自然的美,抒发对大自然的爱。
(3)我与家庭,携手共荣。借助家校平台,运用家校联评,对学生的生活、学习行为等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学校创新构建“六阶梯亲子课程体系”,开发1-6子同读、撰写孝悌日记、家长进课堂、家长学校、亲年级逐级递进式亲子团训主题,通过举办经典亲子团训等活动,帮助学生养性、养志、养德。
(4)我与集体,同衷共济。在争当“国学四好少年”、假日小队实践等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与人合作
行感悟《弟子规》”和“知荣明耻做了不起的现代中国人”两大主题系列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领略尊师孝亲、崇德立志、仁爱处事的中华精神,为今后成材奠定基础。举办“开笔礼”进行启蒙教育,“点朱砂”开启智慧,写“人”字识字启蒙,让学生在古韵飘香的开笔礼仪式中真切体会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3.在拓展课程中设置了脉动、慧智、六艺、节日四
善美于“心”,推进拓展课程大板块内容。
在慧智课程中,学校在低年段开设科学阅读、中华字经课,使学生进入到个体自由阅读状态;以《阅读考级成长册》为载体的“阅读考级”活动,让学生养成受益一生的阅读习惯;引领师生运用思维导图对学科知识进行梳理;引进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使海量、嵌入式可修改教学资源触手可及;引进基于汉微微课宝手写板和PC端软件,实现移动授课的功能;建设3D云幻教室,实现互联网+时代的体验式学习模式,建设麦吉创梦空间,开设动漫设计、3D打印、机器人等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养。
在六艺课程中,全校开设软式垒球课,开发学生手脑协调能力,增强学生团队的合作精神;将“赛龙舟、奥运腰鼓”作为学生必修课程;创办艺术社团,16需求,又提升了学生艺术修养。
个门类的社团活动课程,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在脉动课程中,学校建构“三四三”国学教育体系,创设国学课堂的“三步六正法”教学模式,将国学教育植入传统课堂,选取经典篇章,每周一节排入课表,由班主任亲自授课。
在节日课程中,学校开展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华传统节日纪念活动,增强节日仪式感,传承古典文化精髓;学校连年举办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校园文化节活动,让学生们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为今后成材奠定基础。
(三)课程评价
学校强调以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来关注
15
聚焦校园JICHUJIAOYULUNTAN基础教育论坛(中旬刊)
2019年第2期
学生成长差异。
善”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与九德人文体系“忠”1.形成《九德葵花学子卡评价体系》。将“至
“孝”“礼”“义”“诚”“信”“廉”“耻”“志”的内容相结合,将其延伸内化为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九方面的考评点,从个体学习成长的多个维度来引导学生逐步走向“至善”,形成了《九德葵花学子卡评价体系》。
台。低年段的学生评价,采用“互联网2.建立“互联网+”核心素养家校互动评价平
+”模式,借助高校资源,通过“互联网+北师大框架+学校文化+教师评价+家庭引导”的方式,以喜闻乐见的网络养殖游戏手段为切入口,通过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将核心素养幻化为每个学生虚拟的果园的果树,通过每一棵果树的成长过程,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看到自己尚需努力的方向,鼓励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三、智慧共享——“至善”课程体系的收获
(一)教师提升,破解课改瓶颈
“至善”课程的开发,将教师的道德责任融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使每一名教师的教育行动呈现出三大特色:在学习意识的激发中获取发展能力;在教师人格的铸造中形成专业品质;在发展机制的健全中规范专业秩序。教师整体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使学校的课程改革工作走向深入。
(二)学生成长,乐享课改成果
“至善”课程体系使自主学习成为学生持久的内在需要,实现了三个养成:学科教学问道于“智”,全面渗透养成;系列活动问道于“德”,体验促进养成;多元评价问道于“心”,激励自主养成。
以课问道,以善入心,让每个学生都在课程的学习中,逐渐成为有价值、有能力、有责任的个体,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学校发展,收获课改喜悦
至善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从知、情、意的心理结构出发,立足于求真、至善、尚美的完全统一,体现了四种创新:
学习意识的创新:全面驱动了师生双方的自觉性和能动性。16
认知能力的创新:提高了师生的理解力、洞察力和学习力。
精神领域的创新:引导师生进行自我锤炼,树立师生双方正确的价值观。
发展行为的创新:适时诊断、反馈与指导,实施全面、客观、有效的评价。
学校以“至善”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构与发展,赢得了社会、家长和学生的赞誉,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
至善,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精髓,是中国古代思想中存在的“大智”“大知”的传统共识,是课程实施和能力达成的高度统一,是课程体系建构的核心目标。北小人正满怀教育激情,以丰盈的课程文化、鲜活的教育实践,促进北小学子灵动成长,努力实现“始于人文、止于至善”的教育梦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