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食品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校企合作状态的分析,建立并实践了深度融合、长期稳定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培养模式,对企业参与合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职业素养起到较大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职,食品加工,校企合作
一、国内外校企合作现状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才能为高等职业教育赢得质量和社会认同,才能形成多样化人才培养格局。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外部环境的问题,也有合作过程中的问题,这需要校企双方共同解决。为了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入、健康的发展,建立一套校企双赢共育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西方高职教育发达的国家在这方面比我们先迈出了一步,从总体上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德国“双元制’为代表的,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一类是以美国合作制为代表的,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这两种模式在实践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和借鉴。
二、我国高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高职食品专业还没有全面、系统地阐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理论。我国高职的校企合作在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探索,在实践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功。但是,我们的校企合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高校传统的习惯、自身的惯性和惰性,在校企合作的内涵上仍显肤浅,其合作方式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流于形式,在实质上没有较大的突破性进展。从实际情况看,很多高职院校如今依然是一种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往往是理论课程的验证和补充,被视为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手段,没有确立实践教学的独立作用和地位。二是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状况,学校在与企业的双向交流和合作方面必须在讲求互惠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寻找适合双方运作的“结合点”和“结合部位”,主动推动与企业的合作。三是校企双方对实践教学体系缺乏深层次的研究。高职院校设置的一些专业不可能仅仅依托几个大型企业就把学生的实践环节完全确定下来,而有些专业却可能是为某个企业培养,由于专业的自身特点,客观上决定了校企合作教育要具有多样化的形式。
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我校通过与完达山乳业集团组建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完达山乳品学院,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摸索出了一套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借鉴性的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新一轮高职食品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此同时,利用我院承办黑龙江省高职高专教育食品类
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契机,带动省内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建设,与黑龙江食品科学学会、食品工业协会、骨干龙头食品生产销售企业的全面、深入的联动,推动省内高职食品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深化。从培养方案设计、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双师队伍建设及校企合作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探讨。
(一)人才共育
首先通过对企业生产岗位的调研和毕业生就业回访,确定了以鲜乳预处理工、乳品加工工、乳品检验员为主要就业岗位,以机修工、销售员、企业管理为次要就业岗位。要求学生在校三年期间,至少考取1个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见表1,并鼓励学生考取多项其他职业资格证书。将主要岗位和次要岗位的职业技能知识、能力和素质打散重构分别构建了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食品营养与分析、乳品加工技术、乳品理化检测技术、食品质量管理、乳品机械使用与维护6大主干课程,作为补充又设置了乳品企业管理、乳品保藏技术、乳品营销、食品包装技术、食品添加剂使用技术等相关选修课程,见表2。
(二)过程共管。在培养过程中我院与企业达成了以下共识,首先,在第三学期学校派遣学生入企阶段实习,校方安排预订数量的(与企业协商,具体根据企业相关业务进展协商)、符合企业用人要求的学生入企实习。在此期间学生从事主要就业岗位的协岗工作,经过四周的实习锻炼,初步了解乳制品企业主要岗位的工作任务,设备操作、职业要求等。在第五、六学期,校方推荐或企业根据阶段实习期间学生表现选择优秀毕业生入企定岗实习。在此期间,企业根据阶段实习其间的个人能力分配实习岗位,从事知岗、协岗、顶岗工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企业分阶段的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校授课,阶段性地与校方一同指导在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实践教育等环节,这对于全面提高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乃至到企业工作至关重要。
(三)成果共享。学校以企业为学生实习基地,与企业共同管理和完善基地的建立,并在对外发布信息时共同使用“完达山乳品学院”的名称,提升双方的公众效应度和美誉度。在参加各类相关领域学生技能大赛时,实行双指导教师制度,完成学生在校和企业双方指导,成果共享的运行机制。对于企业创建学习型技术骨干队伍、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四)责任共担。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招生、教学、实践、顶岗、就业等人才培养的全部环节,经过共同培养,形成责任共担的管理体制,有利于为企业培养紧缺型、技能型人才。
四、结语
经过10级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培养完达山乳品班学生的过程中,职业院校与企业采用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管理机制,让企业充分的参与到学生培养的每一个环节,有效的提高了企业参与合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对学生实践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
通过切实可行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新模式,构建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输送渠道并实现资源共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