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教育 误读了的“三思而后行’’ 围廖爱羚 内容摘要:“三思而后行”出自《论语・公冶长》。从原文中看,孔子并不主张“三思而行”,他认为这是思索过 甚的表现。但到今天“三思而行”已经成为了做事谨慎、负责的一个褒义词。这一现象并非误读,严格地说也不是 褒贬的演化,而是源于最初人们取义时倾向上的不同。 关键词:三思而后行褒贬语义演化取义倾向 一.“三思而后行”的意义 说,季文子最初愿意替宣公出使 齐国,但转念一想,觉得不妥。不 过,经再三考虑,季文子最终还是 思就会产生私心,影响正常的判 断,使人迷惑而容易做出错误决 定。因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确实 “三思而后行”出自《论语・公 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 之日:“再,斯可矣。”大意是:季文 子遇事都要考虑多次才行动。孔 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可 以了。”从论语原文和孔子的观点 替宣公出使齐国,并且做出贿赂 的事。就此事而言,季文子的反复 思索并没有使他做出合乎礼制的 事情。 (二)孔子之意 对“三思而后行”是持反对意见并 认为三思已多的。即季文子当日 如能做再思时不替宣公出使齐国 的决定便是对的,他经过三思然 来看,“三思而行”的意义并非今 天对行事反复思考,然后行动的 后做出的替宣公出使齐国并赂齐 的决定则是错的。但同时需要注 意的是,孔子主要是针对季文子 “赂齐”的“三思”提出的观点,朱 孔子说的“再,斯可矣。”主要 是对季文子“赂齐”这件事所持的 褒奖,孔子更倾向于“再思”。那今 天我们所常用的意义为什么不同 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季文子行事 意见。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 指出,孔子之意此处更可能是:讥 其每事不必三思,再思即已可,乃 熹“季文子虑事如此,可谓详审而 宜无过举矣。”也并没有完全否定 季文子虑事的详审。 (三)“三思而后行”的运用 “三思而后行”是季文子的一 《论语新解》在对“三思而后 ’ 行”的解释中提到“季文子之为 人,于祸福利害,计较过细,故其 生平行事,美恶不相掩。”季文子 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他的政治 作为受到了千古以来的赞颂,但 他的“三思”也常带来错误。孔子 的评论“再,斯可矣。”主要是基于 言季文子之多思为无足贵。也就 是说,孔子所说的话,有反对季文 子过多思考的意思。在对《论语》 的研究和注解中,我们也可以看 到关于对孔子意见的解释,以及 种行为及人们对他的一种评价 (《论语新解》:三思而后行:此乃 时人称诵季文子之语),而非孔子 的原话。除了论语及其注解中对 “三思而后行”的判定有否定意 味,其他文献中关于“三思而后 行”的解释和衍用,在意义上已经 开始转变: 和孔子相同的意见: 北宋程颐为论语作注:为恶 之人,未尝知有思,有思则为善 矣。然至于再则已审,三则私意起 而反惑矣,故夫子讥之。 南宋朱熹注解:季文子虑事 《左传・宣公元年》记载:“夏,季文 子如齐,纳赂以请会。”这件事。当 时鲁宣公篡立,各国诸侯未派使 节祝贺。于是,宣公派季文子出使 齐国,并以金钱贿赂齐国,请求派 使节前来祝贺。因为当时齐国是 如此,可谓详审而宜无过举矣。而 宣公篡立,文子乃不能讨,反为之 使齐而纳赂焉,岂非程子所谓私 意起而反惑之验与?是以君子务 例1.《十三经注疏・论语注 疏》卷五:正义日:此章美鲁大夫 季文子之德。文子忠而有贤行,其 举事皆三思之然后乃行,常寡过 大国,如果齐国肯派使节,其余各 国必定仿效。而按春秋时期的惯 例,篡立者,诸侯如派使节前去祝 贺,即等于承认其合乎礼法。据 穷理而贵果断,不徒多思之为尚。 程颐和朱熹的话,意思也是 “再思”即可,三思之恶主要是三 咎。孔子闻之,日:“不必及三思, 但再思之,斯亦可矣。” 例2.汉代・张衡《东京赋》: 学教育 宪先灵而齐轨,必三思以顾愆。 例3.清代・洪舁《长生殿・埋 玉》:若军心安,则陛下安矣。愿乞 三思。 当时的人们对此也是持肯定意见 的,因而原义严格来说不能定义 为贬义。所以,现在的用法并非对 原义的一种误读。 我国古代许多成语的最初意 义多为褒义,贬义成语大多是后 来演化而成的,那“三思而行”的 意义是否是一种相对特殊的由贬 于成语形成阶段人们取义时倾向 上的不同。同时,它也不是严格意 义上的褒贬演化。通过和“独善其 身”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独善其 身”是经过了褒义运用后随社会 变化而成为贬义的。“三思而行” 例1《十三经注疏》中的解释 对季文子有明显的褒奖,认为这 是“美鲁大夫季文子之德”,其中 孑L子的语气也相对趋缓,《十三经 注疏》对季文子的“三思而后行” 却并没有真正的贬义运用,孑L子 的否定实质上与这一成语的意义 也不完全相关。所以“三思而行” 义到褒义的演化呢?我们看“独善 有一定的肯定倾向。例2与例3中 其身”的演化: 并没有被误读,其意义也没有经 的“三思”也是用作肯定,以“三 “独善其身”语出《孟子・尽心 过真正的演化,褒义是成语取义 思”为善行。所以我们可以看出, 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 时的肯定倾向确定的。 “三思”作为褒义词,即表示做事 下。意思是一个人如果能够掌权 就是否“三思而行”,对不同 谨慎、负责是早已有之的用法。再 则应为天下做一些好事,而如果 的事情还应有不同的态度。季羡 看另外两个“三思而行”的用例: 无法施展自身才华,就应该好好 林老先生在他的《人生沉思录》中 例4.南宋・辛弃疾《哨遍》:嗟 修养自己的品德。赵歧注“独善其 就写到赞成孑L子的“再,斯可矣”。 鱼欲事远游时。请三思而行可矣。 身”:独治其身以立于世间,不失 英文翻译“三思而行”为“think 例5.许杰《邻居》(三):【小 其操也。所以“独善其身”最初应 twice before you do”o事实上, 文嫂】心里又有些懊悔自己做事 是褒义的。《晋书-忠义传论》:且 “三思而行”从词义演化的角度来 太鲁莽,不能三思而行。 裒独善其身,故得全其孝。此例为 说已经成为了“再,斯可矣”与 从这两例可以看出,在词作 褒义。而随着社会与时代特点的 “think twice”所表示的反复思 及现代作品中“三思而行”也都已 变化,如果一个人只注重个人品 考,然后行动之意。这种褒义只是 表示褒义。在《中国常用成语典故 德的修养,而不投身于社会建设 形式上采取对季文子之行的肯 名言故事源流辞书》中,作者述: 中,那便有些“个人化”倾向了。李 定,而内涵上肯定的是真正意义 由于孑L子主张“再思”,南宋朱熹 大钊《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新 上的“再思”——即反复思考,审 因而引程子的话,认为“再思”已 时代的青年,单单做到独善其身、 慎行事,而不是过分犹豫。 经可以做到审慎了,如果“三思” 沽身自好的地步,能算尽了责任 就会堕入私念。但在本段叙述最 的人吗?“独善其身”的意义就是 参考文献: 后,“三思而后行”依然被定义为: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演变为 [1]钱逊.《论语》读本[H].北京:中华 是形容遇事要反复研究,不能粗 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缺乏集体 书局,2007。 心大意。 精神的贬义。这是成语意义受社 [2]钱穆.论语新解[H].北京: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我们不难看出,“三思而后 会环境影响逐渐演化的情况。 [3](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0]. 行”在季文子“赂齐”的问题上,是 而“三思而行”不同的是在最 北京:中华书局.1 980。 一种思虑过多导致错误的表现, 初就有意义理解上的不同倾向。 [4]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孔子对此做出了否定。但当时人 上述可证,孔子针对季文子“三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一卷 们的评定以及后人的衍用已经没 思”确实是持反对态度的。但“三 [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l 986。 有单就此事做出过多的探讨而是 思而后行”也是当时人们对季文 [5]若鹰等.中国常用成语典故名言故 引用了其谨慎负责之意。 子的称诵。这就是由于人们是总 事源流辞书[M].哈尔滨:《新青年》出版社. 1985。 二.“三思而行”的取义探析 结季文子的政治作为而得出的结 [6]史武.汉语成语研究[H].成都:四川1 从各种材料中我们可以看 论,人们称诵的是他处事谨慎的 人民出版社,1 979。 出,季文子之行和孔子之言与后 一方面,“三思而行”取了这一侧 [7]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来的“三思而行”其实已经在一定 面的意义。孔子是针对“赂齐”等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五卷 程度上剥离开来了。除了在《论 事而言的,反对的是他不果断决 [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 语》中孔子基于季文子的行为做 事的一方面,“再,斯可矣”取的是 出了否定的评价之外,在其他地 不要反复犹豫这一侧面的意义。 廖爱羚,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 播学院学生。 方也暂时并没有发现贬义用法, 所以这种看似是误读的现象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