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试题及答案(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试题及答案(下载)

来源:好走旅游网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试题及答案(下载)

(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抒发了杜甫对唐都长安遭安史之乱破坏的悲怆情怀。他的诗,语言精炼凝重,艺术技巧高超,被后人称为( ) A.医圣

B.书圣

C.诗圣

D.诗史

2、960年正月的一天,北周的边境传来敌情,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奉命出征,不料半路却出现意外,士兵在陈桥驿把黄袍加在他的身上,拥他做了皇帝,以“宋”为政权名称,这就是黄袍加身,这里的“他”是指( ) A.李世民

B.赵匡胤

C.赵构

D.李渊

3、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 A.官僚机构臃肿 C.豪强地主横行

B.宦官把持朝政 D.外戚势力膨胀

4、唐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下列治国措施体现了这一执政理念的是( )

A.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C.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到吐蕃

B.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D.完善三省六部制

5、日本有蔡伦宫,法国有蔡伦博物馆……。蔡伦受到世界如此尊敬,是因为( ) A.发明了印刷术 C.发明了火药

B.改进了造纸术 D.制成了罗盘针

6、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许多古诗千百年后依然脍炙人口。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是(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7、“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

1 / 8

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材料表明“郑和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 ) A.利润丰厚 B.规模较大 C.技术先进 D.和平交往

8、唐朝诗人皮日休说:“大运河北通诼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以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 A.巩固隋朝的统治 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D.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9、考古学家说:“一片甲骨惊天下”,主要因为甲骨文是( ) A.商代文字很美很实用 B.我国已发现最早的体系较完整的古文字 C.甲骨文是字母文字的起源 D.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工艺成熟 10、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首领当皇帝的统一王朝——元朝的建立者是( )

A.耶律阿保机 B.铁木真 C.忽必烈 D.努尔哈赤 11、同学们在数学学习中经常会用到圆周率,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的是( ) A.顾恺之

B.王羲之

C.贾思勰

D.祖冲之

12、“年少从军不为苦,长戟短刀气如虎。男儿志在立功名,青海西头擒赞普”。诗中“赞普”是对我国古代哪一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呼?( ) A.回纥

B.南诏

C.靺鞨

D.吐蕃

13、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②处应该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4、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多年分裂局面,使南北重新统一的是( ) A.秦朝

B.西汉

C.隋朝

D.唐朝

15、某班准备举办先进人物的事迹展览,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请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

2 / 8

A.艰苦创业年代的楷模 C.改革开放时期的标兵

B.国防建设领域的模范 D.科技战线前沿的先锋

16、汉初,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主张“顺民之情,与之休息”。其思想来源于( ) A.道家学说

B.墨家学说

C.法家学说

D.儒家学说

17、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 ) A.加强了边疆管理 C.传播了中国文化

B.开凿了丝绸之路 D.扩大了唐朝疆域

18、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封建王朝之间的相似之处有( )

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统一②存在时间都很短暂,历二世而亡 ③都修筑了大型工程④都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了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分封诸侯众多,离心离德 C.霸主尊王攘夷,辅助弱小

B.周王室中兴,王权加强 D.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0、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为了( ) A.吸取秦亡的教训 C.发展生产

B.减轻人民的负担 D.巩固封建统治

21、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是( ) A.权臣当道 B.隋炀帝的暴政 C.土地兼并严重 D.隋末农民起义 22、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

3 / 8

A.加强北宋军事力量 C.铲除地方割据势力

23、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 ) A.辽

B.西夏

C.金

D.元朝

B.解决中央财政问题

D.打击官僚地主和抑制土地兼并

24、下列没有关系的一组是( ) A.陈桥兵变——赵匡胤 C.渊澶之盟——寇准

B.岳飞抗金——北宋 D.辽——阿骨打

25、《孟子》中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主要反映了( )

A.西周初年周天子是天下共主 C.诸侯有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

B.西周末年周王势力日益衰微 D.西周初年诸侯势力逐渐增强

二、非选题(第1题18分,第2题15分,第3题17分,共50分)

1、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期,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下图)。

(1)请写出材料一中两个生产工具的名称。

材料二 下图为《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的场景。

(2)当时吐蕃的赞普是谁?唐太宗将公主嫁到吐蕃有何影响?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4 / 8

(3)根据材料三,诗人生活在唐朝的什么特殊时代?他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后人对他的诗有何赞誉?

材料四 唐朝户数在639年(贞观13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开元28年)为841万户,754年(天宝13年)有918万户。 (4)根据材料四指出,唐朝的户数呈现怎样的趋势?“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材料三中的哪句诗最能与材料四中的数据相互印证? 2、农业经济是立国之本,固国之本。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据材料一,列举哪些方面“有了很大发展”?

材料二: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文物反映的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汉景帝)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国郡务劝农桑……”

(3)材料三表明了汉景帝怎样的观点?为此他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举一例说明

材料四:(东晋建立后)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荆城(今荆州)跨南楚之畜,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5 / 8

(4)根据材料四,简述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从两个方面回答2分)并说明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原因。 (5)综上所述,你认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繁荣)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

——根据付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

(制度建设)

材料二 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 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文化发展)

材料三 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其表现在朝鲜和日本的变化。

——《开放与兴盛的唐朝》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唐朝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其对唐朝发展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三,运用史实,说明唐朝文化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国家兴盛所需要具备的因素。

6 / 8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D 2、B 3、D 4、A 5、B 6、D 7、A 8、C 9、B 10、C 11、D 12、D 13、B 14、C 15、A 16、A 17、C 18、B 19、D 20、D 21、B 22、B 23、A 24、B 25、C

二、非选题(第1题18分,第2题15分,第3题17分,共50分)

1、(1)图一是曲辕犁,图二是筒车。

7 / 8

(2)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藏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唐朝由盛转衰;诗史。

(4)趋势:人口户数迅速增加;印证:“小邑犹藏万家室”。

2、(1)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制作简单的玉器或原始乐器。

(2)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3)观点是:重视农业;具体措施: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为三十税一。

(4)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在农业方面,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手工业方面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最主要的原因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

(5)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统治者的重视,合理的人口增长。 3、(1)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举例:(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文化)唐诗繁荣。

影响:推动了唐朝的全面发展,使唐朝出现兴盛局面。

(3)“大进”阿拉伯帝国的风俗习惯、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对唐朝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玄奘西行求取佛经,吸收外域文化。任意 1点

“大出”: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日本模仿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等。任意1点

(4)国家统,政治稳定;制度创新:经济、文化发展;对外开放。任意2点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