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学报
JournalofJimeiUniversity
Vol.12No.3
Jul.2011
本科制造业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以集美大学诚毅学院为例
翁马巷,陈三明,陈扼西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摘要]分析比较以往国内外试行过的制造业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索并实践一种符合我国国情,适合本科层次的制造业人才联合培养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在整个培养进程的多个环节、多次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企业也从多方面介入高校的教学活动。校企双方的自身需求和利益,是实施这种模式的内在动力。一个符合这种模式的培养方案和一套支持这种模式的规范,是实施这种模式的保证。
[关键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制造业人才;就业竞争力[中图分类号]G4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93(2011)03-0103-04
对工科本科院校而言,制造业人才的校企联合
培养,是一种理想的培养模式,这已经是教育界和企业界的共识
[1]
过传统培养模式落实于培养进程之中。本科工科应
届毕业生一般无法成为企业急需人才的直接来源,只能做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培养方案的设计不能满足现代制造业企业的实际要求,二是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太少太短,而且这些仅有的实践环节的实现,也大部分未实现与企业关联。
本实验区从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入手,制定了一个适应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培养方案,并且以高校和企业的共同利益为基础,寻找联合培养的“介
,搭建各种学习平台,使学生在校期间就真入点”
正融入制造业企业的实践中。
。国内外教育界在这一领域进行
[2]
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但是由于种种的实际问
[3]
题,使得这一看似合理的模式难以有效实行。
笔者申报并获批的福建省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针对以往实践该模式的过程中所遇到
的瓶颈问题,通过与制造业企业的深度合作,采用“多点介入”的方式,探索一条实现联合培养模式的途径,取得明显成效。
一问题的提出
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一直是现代企业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制造业日趋专业化,综合性制造企业逐渐转化为企业链,多数企业更加专注自己的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核心部件的生产。人力资源的竞争,成为现代制造业企业之间竞争的核心领域。制造业从业人员在学校里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对企业转型和升级的进程有着重大的影响。进入高校要人才、关心学校教育培养质量、介入高校培养过程已成为很多企业明智做法。
而在高校方面,制造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很难通
二探索符合国情的制造业本科层次人才联合培养模式
(一)培养模式改革的尝试
设计并实践一种有效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很好地接受企业实践的训练,是一个长期以来挑战各国高等教育界的难题。国内外教育改革中公认比较成功的模式,是所谓的“三明治”模式。这种模式起源于英国,就是要求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至少有完整的一年时间是在企业完成的,国内也有成功的报导
[4]
,主要见于高等职业教育。
[收稿日期]2011-03-03
[2010]95)基金项目]福建省2010年度高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闽教高[[作者简介]翁马巷(1971—),男,福建厦门人,集美大学讲师,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
104
集美大学学报第12卷
根据我国的国情,本科阶段必须开设的军训、思政课、外语、计算机、体育、数学、物理等课程的课时,约占四年总学时的一半,总学分的三分之一。如果再划出一个整年到企业,真正留给专业理论课程的课时就很少。况且,与制造业相关的本科课程体系中,许多课程实验,只能在实验室完成,企业经历不能完全取代实验室。再考虑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毕业答辩这些目前尚无更好的方式可以,“三明治”模式就很难在我国的本科取代的环节
教育中推行了。
委托培养和定制培养适用范围较窄,从办学成本的角度来看,定制规模必须至少达到一个班级才能有效实施,对于大量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而言,无法通过这种模式获取必须的人才。
(二)“多点介入”方式的提出
由公共类课程、学科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所构成的培养模式,是目前我国高校本科主流培养模式的框架。本实验区的基本思路,是在这个主框架内实现联合培养,而不是试图去突破它,因为试图突破这个主框架的教育改革实践风险太大。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进行过大破大立的改革实
,从培养验,其结果是培养了一批“工农兵学员”模式的高度来看,这次改革并不成功。
这个主框架给高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实现联合培养所留下的空间并不大,可供支配的时间段不多,而且是零散分布的,主要是4个寒假、3个暑假、毕业实践、生产实习、各种课程实习以及培养方案中特别设计的职业技能实训环节。从空间上而言,学生在校期间所参加的各种比赛、社团、讲座、课外活动等,也多数属于整体素质养成范畴,与所学专业无甚关联。
将学生四年本科教育从时间上和活动空间上进行有效整合,联合数量足够多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按照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分别确定相对固定的合作企业,在不同的时间点和空间点,多次参与该企业的各种活动,包括企业的创新研发、生产经营、企业文化活动等,把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表现纳入学生的评价体系。而企业方面则通过接受实习、担任客座教授、支持学生专业社团活动等方式,渗入高校的教学活动,从中接触学生、影响学生,将企业对人才的考察、甄别、储备时间点前移,并将人力资源的成本和风险降到最低。这就是“多点介入”方式的基本思路。
三“多点介入”方式成为一种常态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分析一种联合培养模式是否可行,首先要确定各方实施这种模式的内在动力是否存在,抑或仅仅是为了善尽各自的社会责任而花费人力物力成本去实现一种理想化的模式,这是问题的关键,也是以往最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其次,校企双方各自内部是否有一套规范化的机制来支持这种培养模式的长期稳定运行,也是实现这种培养模式的保证。
(一)各方动力分析
1.企业方面的因素。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性,是一个一直让企业家们担忧的问题。高校毕业生普遍持“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态度,企业文化得不到认同,新招收人员的稳定性很差,企业用人成本显著提高。这样的形势迫使许多企业致力于让自身的企业文化提前进入校园,参与人才的培养进程,加深学生对行业的认识和对企业的认同感,将企业对新招收人员的储备周期起点前移至学生在校期间。
企业参与人才的培养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是国家相关政策对企业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制造业人才的校企联合培养,可以降低企业人力资源不稳定性风险,可以将人才评估期间向前延伸,提高企业选用人才的准确性。自身具备良好的人才培养能力是现代优秀企业的重要标志,对于企业品牌影响力有着直接的积极作用。
2.高校方面的因素。如何为社会培养符合要求的人才,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和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多数高校与制造业相关的人才培养的软硬件环境无法很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培养方案缺乏企业因素、师资缺乏企业经历和经验、硬件环境与制造业企业实际环境差距太大等因素,使得高校无法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在毕业时就可以满足制造业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近年来,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社会舆论对本科毕业生“高智低能”的指责,都对高校造成一种压力,所有的高校都致力于在培养模式方面有所突破,以便真正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对于不少院校而言,这个问题甚至事关学校的生存。
(二)制定一个支持该模式的培养方案在高校的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中,培养方案是最为核心的。一个适应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培养方
第3期翁马巷,等:本科制造业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105
案,是实践这种模式的关键。高校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也是一个具有一定前瞻性的过程。从方案的制定到实施,直至培养对象进入人才市场,至少要有四至五年的时间。因此,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就必须将联合培养模式作为目标模式,在方向课程的设计上要考虑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在教学环节特别是实践环节安排上要预留联合培养的空间,在使用学分做为学生的主要评价工具时要计入学生的企业实践因素。
(三)建立一套保证该模式稳定运行的操作规范培养模式的实现最终要靠具体的人来操作。必须在明确各方的责任、义务、权利的基础上,制定成套严密的操作规范,才能够将实施过程中各种随机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使这种培养模式能够长期稳定运行。
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具体有哪些是由学校来完成的,哪些是由企业来完成的,哪些是由学校与企业来共同完成的?对于这些环节如何实施,环节与环节之间如何衔接?培养对象(学生)如何在不同环节之间传递?要通过实践,制定出一套科学的操作规范。在所有这些环节中,有可能出现哪些问题,有什么风险,都应该事先尽可能周全地考虑,并通过合同、协议、保险等手段来降低各种不可预见因素所造成的风险。
上和时间安排上的准备。方案几经修改和完善,成为此后多年培养模式改革的框架和实施依据。(三)模式的形成
该专业2005级和2006级学生,通过进入中小型制造业企业进行假期社会实践,发现学校与企业都存在相互介入的动力,也存在很多可以相互渗透的介入点。将这些点进行整合和串联,终于形成一种培养模式。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2006级的部分学生,通过长达3年在固定的企业进行假期社会实践,并且在培养方案的框架内在这些企业完成生产实习、职业技能实训、专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不但在毕业前就得到企业的高薪聘任,而且在培养方案规定的各个环节中和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中,表现出优秀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模式的规范化
该专业2007级的实践,使得“多点介入”方式最终发展成为一个规范化的模式。
首先,是形成了机制上的保证。新的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和时间安排上为实现新模式预留了空间。一个支持学生自觉融入新模式的组织,在本实,为学生对外联系企验区称为“勤工创业中心”
业、离校期间自我管理、在校期间分享企业经历提供了平台,该中心下设一批由学生自己发起,按照
,为学生全心投学生兴趣组织起来的“专业社团”
入企业相关技术领域提供了激励。一套完整的操作
规范:联系企业、考察企业、选派学生(主要按照学生本人的学习兴趣)、签订协议、定期随访等制度的建立,计划内实践教学环节的校企共同负责制度的建立,为实现新的培养模式提供了机制上的保证。
其次,明确学生对企业的介入点。主要是前述的假期及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
最后,企业在其自身利益的驱动下,存在以“多点”的方式介入高校的教学活动的内在动力,本实验区以规范化的形式,促进并保障这种企业行为,为企业开设讲坛,定期举行讲座,让企业家们在向学生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宣传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支持的各种活动和社团,允许企业冠名。技术人员受聘成为高校的客座教授时,通过高校的人事管理部门认可,并由校长签署聘书。客座教授参与计划内课程的讲课,并且与计划内课程的教师建立固定的业务联系。
四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的案例
(一)实验条件
本实验区的探索始于2006年,实验对象是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机械工程系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从着手改革时已处于毕业班的2003级,直至2010级,共对7届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实验环境是独立学院以及周边数十个制造业的中小型企业。诚毅学院做为独立学院,为本实验提供了相对自由的操作空间。
(二)教学计划的修改
在启动对培养模式的改革初期,先对培养方案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削减了一些与本专业关联度较低的理论课内容,留出课时来,用于专业课程实践和职业技能强化训练。同时根据制造业企业的实际需要,在高年级设置涉及面较广的多个专业方
[5]
向课组。该方案于2006至2007年,在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2003和2004级试行,为后来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实验做了课程结构
106
(五)成果
集美大学学报第12卷
入企业的生产实践,从而使学生专业思想的形成、对本专业所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了解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过程。同时企业也以多点的方式介入高校的教学活动,并从人力资源方面获得企业自身的利益。本实验区的实践证明,这是一种符合国情、适合本科层次的联合培养模式。
这种新模式长期实施的效果如何,尚需进一步跟踪、统计并积累数据。同时这种模式本身各个环节的具体实现,也有待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安辉.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与探索[J].高校教育
工程,2010(2):71-74.
[2]BLAI.BENJAMINF,MILLEA.MEGHAN,HAMMER.
JOSHUA.Theimpactofcooperativeeducationonacademicperformanceandcompensationofengineeringmajors.[J].JournalofEngineeringEducation,2004,93(4):333-338.
[3]王志阳.论我国校企联合办学的问题与对策[J].长
2009(9):41-42.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4]李军.关于机械类专业“三明治”培养模式探索及其
J].职业教育研究,2009(4):132-133.实践[
[5]陈扼西,冯培锋.独立学院本科课程体系设计———以
.集美大学学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机械专业为例[J]报:教育科学版,2006(9):54-58.
本实验项目仍在进行,目前尚未有最终量化的
成果。本文所涉及的成果,是迄今为止的实验所表现出来的质的变化。
最显著的成果,是学生在校的学习目的性和积极性提高了。由于兴趣的驱动,学生对各种理论课程的学习热情明显提高,学风明显变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职业技能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也明显加强。在各种技能竞赛、创新比赛中都有很好的表现,有些学生的创新成果申请了专利,这在本实验区试行新模式以前是没有先例的。本实验区的参试专业在当地的中小企业已经形成一定的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随之增强,有些学生在毕业前就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因为学生的择业是建立在对企业长期了解的基础上,是完全自愿的,所以毕业后很快跳槽改行的现象减少了。企业也因此为自身的前期投入取得了回报。这些得到回报的企业,又反过来支持高校对培养模式的改革。有的企业为学生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通过契约关系与高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机制,出资为学生的专业社团添置设备,企业高管出任高校客座教授。初步显现的成果是令人振奋的。
高校和制造业企业联合培养制造业人才,是一种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模式。只有在企业与高校都具备内在需求和动力的情况下,这种模式才能得以长期稳定实施。本实验区所探索的多点介入模式,即学生从低年级开始,通过多个环节,不断深入地介
(责任编辑:上官林武)
NovelCooperativeEducationModeforUndergraduate
ManufacturingPersonnel
WENGMa-xiang,CHENSan-ming,CHENE-xi(ChengyiCollege,JimeiUniversity,Xiamen361021,China)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mostpopularuniversity-enterprisecooperativeeducationmodeshomeandabroad.Onthisbasis,weproposeanovelcooperativeeducationmodeformanufacturingpersonnel,whichissuitableforthesituationofChina.Withthiscooperativeeducationmode,studentscaninteractwiththeproductionandpracticeofmanufacturingenterpriseinmultiplelinks.Atthesametime,enterprisecanhelpschoolstoactivelypromotetheteachingreform.Alloftheprofitgoalsofuniversityandenterprisewillbethemotivationofthismode.Inaddition,appropriateeducationprogramandpolicywillguaranteetheimplementationoftheproposededucationmode.
Keywords:educationmode;cooperativeeducation;manufacturingpersonnel;employmentcompetitivenes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