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千克和克》
教材分析:
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是它的质量。我国人民在生活中习惯以“物体有多重”代替“质量是多少”,因此本单元没有使用“质量”这个词,仍然讲“有多重”。
全单元教材按“导入—教学千克—教学克—实践活动”的线索编写。 1从生活实例引发学习热情,引起注意。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在一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比一比”中也比过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教材把这些作为教学的起点。
第29页照片中有两袋形状和大小都差不多的食品,问学生“哪一袋重一些?”这个问题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教材紧接着用秤称的方法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磅秤、台秤、弹簧秤、电子秤以及天平等,让学生知道这些都是称物体有多重的工具。
用秤称物体有多重,还需要计量单位。教材通过“称一般物体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这句话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
第30页的底注介绍了千克可以用“kg”表示,在生活中和教材的练习里经常使用这个符号。“千克又叫公斤”只是一般的介绍,练习中不使用。 2教学“千克”的活动多样。
第一,让学生知道“千克”。教材在告诉学生“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的同时,让学生观察台秤。左边的台秤上没有放东西,秤面的针指向“0”;右边的台秤上有1袋红枣,秤面的针指向“1”。两幅图连起来看,这袋红枣重1千克。这是教材让学生第一次感知千克。
第二,让学生体会1千克。教学千克不仅要知道它,还要体会它,建立初步的、正确的1千克的印象。因此,教材要求学生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里,用手拎一拎;称出1千克鸡蛋,拎一拎并数一数有多少个;到商店里去看一看,哪些物品重1千克。希望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亲身体会1千克有多重。在此基础上,教材还让学生体会几千克,如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你能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等。这些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千克,是新课程加强的学习活动。学生开展这些活动不是玩,也不是一般的做一做,而要用心去体会,有意识地去感受。
第三,让学生了解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材中有许多照片,如1袋盐水鸭重1kg、1袋大米5kg、电梯可载重1000kg。结合认识秤的练习,用千克作单位显示一些蔬菜、瓜果有多重。还有“你知道吗”里介绍乘坐火车、飞机旅行时携带或托运物品的重量规定。这些素材来自生活,选自学生的身边,引导学生带着新学习的知识去观察周围,去了解物体。
3教学“克”的方法有特色。
首先让学生建立直觉——1克是很轻的。教材用天平称出10克黄豆,让学生看到10克黄豆只有几十粒,从而感到1克是很轻的。这是对“克”的首次感知,还使学生产生“1克究竟有多重”的学习兴趣。
接着让学生体验——1克有多重。教材通过图示告诉学生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并要求他们掂一掂,感受1克。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1克的印象,还通过“一根羽毛比1克轻”“一把直尺比1克重”凸现 1克。
然后让学生研究——克与千克间的进率。教材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千克=1000克,而让他们在称盐的活动中去发现。实验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计算出2袋盐重1000克;第二步用台秤称两袋盐的重,得到1千克;第三步作出判断: 1千克=1000克。学生通过称盐的实验,不仅得到了千克与克的关系,而且再次体会了1千克与1克各有多重。
4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和估计。
第36页第4题里1个大面包重190克,4个小面包每个重70克,求这5个面包一共重多少克;第5题告诉学生三袋点心各重多少克,让他们求其中两袋食品相差多少克。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进行了有关物重的加、减、乘法计算,避免了枯燥、机械的纯计算训练。
第37页第6题在求出1号杯里有水60克后,通过观察与比较,说一说2号、3号杯里大约各有多少克水。这里结合计算进行估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估计习惯和能力。先通过300-240=60求出1号杯里的水重是后面进行估计的关键,也是解答这道题的难点。为此,教材通过第35页的第4题预先作了铺垫。
5以千克为内容安排实践活动。
第38页《称一称》分两段进行。第一段称1千克水果或蔬菜,数数大约有多少个。其中苹果、橘子、西红柿和黄瓜是常见的水果或蔬菜,几乎各地都能看到。表格里留了两个空格,让学生另选其他水果,特别是当地的特色水果。这一段教材通过称和数,再次引导学生体会1千克有多重。第二段称体重。生活中经常遇到不是整千克重的情况,教材着力指导学生识别秤面上表示的体重,通过几名孩子的对话,逐步体会“大约重23千克”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学生分小组进行称体重和比体重活动。
第1课时 认识千克
教学内容:教材第29~32页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概念: 1、感知轻重
(1)妈妈和小明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妈妈拿了一袋红枣,小明拿了一袋膨化食品。小明对妈妈说:这两袋食品,哪一袋重一些? (2)猜一猜:你认为哪一袋重?
(3)掂一掂就可以知道哪一个重一些呢)
(4)出示一袋果珍,你知道红枣和果珍哪一个重一些呢?掂一掂可以吗?
(5)质疑:看来物体有轻有重,怎样才能知道物体具体有多重呢?这就要用到秤。 2、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1) 说一说:你曾见过哪些的秤?它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2) 图片展示各种秤,介绍:在生活中,人们秤一般物品时都使用台秤。 (3)出示实物台秤,观察:你在台秤上看到了什么? (4)介绍: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 (5)操作:在台秤上放上两袋盐,指针指着数字几?
(6) 说明:秤面上的数可以表示所称物体的重量,指针指着几就是几千克。 (7)你知道两袋盐的重量是多少吗?
(8) 找一找:你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3千克、4千克和5千克吗? 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1)让学生拿出2袋盐,再次感知1千克的重量。
(2)老师掂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称量,看是否接近1千克。
(3)学生掂出1千克桔子,装在袋子里,到老师处称量,看是否接近1千克。 (4)再数一数1千克桔子有多少个?老师能数出1千克米的粒数吗?为什么?
(5)小结:我们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 三、基本训练、巩固概念 1、巩固练习 (1)买蔬菜
①小明和妈妈又来到了蔬菜专区,买了白菜、冬瓜、芹菜、南瓜。
②(出示图)小组讨论:你能根据图上表示的意思说一说每种蔬菜各重几千克?你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③看了这几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买水果
①小明和妈妈又来到了水果专区,买了西瓜和菠萝。
②(出示图)小组讨论:你能根据图上表示的意思说一说西瓜和菠萝大约重几千克?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3) 买大米
①小明看到超市的一边堆着几袋米,他想知道一共重多少千克?可以算一算。 ②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拓展知识 (1) 理解“净含量”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①你能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吗? ②“净含量”表示什么意思?
③说明:“净含量”是指包装袋内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2) 理解“载重量”(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①你知道它们各可以载重多少千克吗? ②“载重量”表示什么意思?
③说明:“净含量”是指能负担的重量。 (3) 听“你知道吗?” 四、拓展延伸、发展概念
1、到商店里去看一看,了解哪些物品重1千克。
2、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助妈妈拎一拎,看看你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
3、红枣和果珍到底谁重一些呢?其实不用称老师就知道,因为包装上都写着500g,g又是一个什么质量单位呢?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认识克
教学内容:教材第33~35页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单位。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
激疑导入
昨天我们认识了千克,谁能来说说哪些东西大约重1千克?(鸡蛋) 问:15个鸡蛋大约是1千克,那1个鸡蛋大约是几千克呢? 那老师就是想知道1个鸡蛋重多少,该怎么办?
引出:秤一些比较小的物品重量时,那就需要比千克更小的重量单位。 二、认识克 1、认识天平
称出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也可以用符号“g”来表示。 在生活中,我们常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出示天平)。
用天平称物品时,需要用砝码(出示砝码),这些砝码各有重量,(老师分别说一说:1克、2克„„)
师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2、认识1克
(1)猜:什么东西可能重1克?
随着学生猜,老师很快地称一称。(不过,因为老师事先让学生准备1个2分的硬币,我估计肯定有学生很快地就会想到“2分硬币”) (2)称:2分硬币是众多学生猜的东西中最接近1克的。
让学生掂2分的硬币,说说自己的感觉:非常的轻,轻地都几乎感觉不到。 (3)继续找:有没有也大约是1克的东西?
边称边引导学生估计一些小东西大约重几克。
(4)结:你认为用克做单位的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指出:克是用来称一些非常轻的物品时用的重量单位。
(5)用天平,秤出10克的黄豆
数一数,10克的黄豆有多少粒?(26粒左右) 现在,请你估一估1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3、认识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出示课本上的图 (1)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挂图
你能看出下面的水果大约各重多少克吗?
(2) 大家观察中间的两幅图,说一说,一袋盐重500克,2袋盐重多少克?
再用秤称一称,看看是几千克? 你发现千克与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1千克=1000克 (3)读一读,读出单位的不同。 三、试一试
1、估一估数学书有多少克?
称一称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记一记。
2、 再估计铅笔盒大约重多少克? 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以书为参照) 称一称
3、先估计比1克重还是比1克轻,再称
皮筋、尺、纸巾等。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你能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吗? 你还知道哪些物体的重量? 2、想想做做3 请大家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4
引导学生自己看懂图的意思,然后再填写。 指出:这150克就是杯内水的“净含量”。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练习四
教学内容:教材第36~37页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千克和克的认识,培养学生初步的重量估测能力。 2、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懂得学的知识要在生活里加以应用。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提问
这两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这两个单位都是用来干什么的?都称为质量单位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 哪些物体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 千克和克是什么关系? 二、基础练习 1、练习四(1)
请大家估计一下它们分别有多重,用线连起来 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结:策略:可以先让学生把最轻、最重的东西分别挑出来,然后再分别选对应的数量;然后再继续找。 2、练习四2
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完成
让学生依照对这些物体重量的感受说说自己的想法 3、练习四3
请同学们做在你的课堂练习本上 提问:2千克和1500克是怎么想的? 思考:3000克和28千克哪个重?为什么?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四4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看,根据这幅图,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根据你观察的,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指名口答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同桌互相说一说。 2、练习四5
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这些食品的净含量各是多少? 指名口答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 说一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小组内讨论,每位同学提出问题,小组解决,记录员记录,发言人向全班同学汇报) 3、练习四6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并解决第一个问题,1号杯里的水重多少千克? 你能估计出2、3号杯里的水大约各重多少克吗? 你是怎么估计的? 4、思考题
天平两端的苹果和菠萝各有多少个?
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四、知识拓展
p32与p37页上的“你知道吗?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 说说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第4课时 称一称
教学内容:教材第33~35页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形成有关质量单位的观念,感受千克和克的实际意义,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3、在学生自己称一称水果和蔬菜及自己的体重。 教学准备:健康秤、水果、蔬菜、台秤、弹簧秤等 教学过程: 一、秤水果和蔬菜 1、估一估
(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水果。
(2)请每位同学先估计一下,你带来的水果满1千克吗? (3)再估计一下,你们几个小朋友带的水果满1千克吗?
(4)估计一下每一种水果1千克大约会有多少个?说说你估计的理由是什么? 2、称一称
(1)请小组内的同学合作:
把带来的水果按种类分好,然后分别称出一千克来。 数一数,一千克的水果大约有多少? (2)生数过后小组汇报。
和你估计的差不多吗? (3)达成共识:
1千克苹果大约有6-8个。 (讲清楚这样几个问题:
1、学生要看清楚苹果的个头,如果是较大的,数量就少;如果是较小的,数量就多。
2、让学生通过个大、个小苹果的称一称活动,体会1千克的苹果个数只是一个可能性,它并没有一个唯一的答案。
3、让学生体会到估计的时候要有一个比较合理的标准,比如:通过称,大家都知道1千克大约有6~8个,那如果把1千克苹果说成是2个或是二十几个就显
得不是很合理。)
橘子1千克大约也差不多有6-8个。
西红柿1千克6个(注意让学生看到个头的大小。问:如果换成大一点的西红柿,1千克也是6个吗?那可能会是多少个?) (4)学生还可能会带一些别的水果,如梨等。
可以让学生在依据估计的前提下,再称。 二、称体重
1、请每个小组拿出称体重的健康秤,说一说,你会使用健康秤吗? 2、在称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健康秤的刻度一定要在“0”,上去称的时候动作要轻一点。 看清楚健康秤上的刻度。
如果自己的体重不是正好几千克的时候,可以自己选一个更接近的数。) 3、开始小组活动,请每同学称一称自己的体重。 4、请同学们比一比,在你们小组里,谁最重?谁最轻? 全班交流:谁最重?谁最轻?
5、指出:我们三年级的学生体重一般在二十几、三十几千克。 三、你知道吗?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阅读后,让学生按这一方法算一算自己的体重应该是多少。然后,再和自己的实际体重比一比,看看是否差不多?
板书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