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两岸政治文化融合的路径分析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两岸政治文化融合的路径分析

陈晓晓1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文化交流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纽带。尽管两岸曾长期隔绝,但都无法改变两岸共有的“文化基因”。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新时期。如何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尤其是政治文化的融合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论证两岸政治文化融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并提出加强两岸历史文化交流、积极促进两岸语词及简繁体字互通、重视政治舆论对政治文化的影响、借鉴香港与内地文化融合模式以及实施超越意识形态的政治文化统一等来分析两岸政治融合路径,以期为两岸关系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两岸关系;政治文化;文化融合

两岸文化交流是拉近两岸认知距离与隔阂的推手,是沟通两岸子孙民族感情的纽带和桥梁。过去海峡两岸长期的分治与对峙,彼此不仅陌生、疏离、存有猜忌,且意识形态差距颇大,经贸交流扮演了化解敌意的触媒,但在文化认同的过程中,两岸政治经济制度的显著差异,使文化传统上固然有相通的一面,却因各自局限于所认定的概念范畴,而不愿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待各自文化社会的合理性,反而造成“大陆意识”与“台湾意识”的对立,也招致了“政治中国”与“文化中国”的两难。审视两岸前景,仍须透过文化的互动尤其是政治文化的互动,建立起两岸民间对中国问题与前途之共识,才能为两岸关系的推展整好土壤。

一、政治文化概述

阿尔蒙德在1990年总结政治文化概念时说:“政治文化理论从四个方面确定政治文化概念。”首先,它是一个国家的人们或部分人们对政治现实的认知和信仰,对政治系统的情感,对政治价值观的评价等。其次,公民对政治文化的影响反映在他们对政治领域的态度或者说是某种倾向性。再次,政治文化是儿童社会化、教育、媒体宣传、成人经历的结果。最后,政治文化影响了政治和政府的体制结构和运作方式——给予其压力,但不是决定它们。政治文化与政治体制的相互作用总是双向的。①

阿尔蒙德根据政治体系的功能的三个基本层次——体系层次、过程层次和政策层次——把政治文化分为三个层次:1、体系文化,表明了公民的政治倾向对一个政治体系的维持和调节。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和政治共同体的同一性是体系文化的重要内容;2、过程文化,即公民在政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如积极参政、

1

作者简介:陈晓晓,女,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1

消极服从、不闻不问,过程文化还体现在公民的政治信任程度、政治感情等因素上;3、政策文化,即公民对公共政策的政治倾向,对重大政治问题所抱的态度,这影响到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公共政策能否顺利推行。②

与政治革命、经济生产、社会运动相比,文化也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能量。政治文化对政治体系和政治行为的能动影响是多重的。俄国著名的思想家普列汉诺夫说,任何一个民族的国家制度是为这个民族的道德风尚所约束,例如罗马人的旧的共和道德风习消失时,共和国就被帝国取而代之。③政治文化的社会作用在历史上是如此强而有力,以致有些学者把政治文化称为“国家的非正式组织”,它与一定社会的正式组织交互作用。

政治文化的社会作用通过人们的政治心理、政治观念、政治意识、政治信仰对政治行为发生作用,人们的政治行为又对政治体系和宏观政治活动发生作用。自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见到底的一碗清水,而是一个曲折复杂、形式多样、潜移默化的过程。政治文化这个无形的社会能量,在一定社会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中形成并发挥作用。

政治文化分析,就是要认识各种政治文化的差异,找出各种政治文化根本差异的根源,王沪宁先生认为,分析政治文化的群体性差异及根源可从下述五个变量入手:④

第一,各种政治文化均为一定物质关系的产物。历史的力量也是铸造政治文化结构的力量,政治文化只能在一定的社会物质关系基础上形成和发展。 第二,各种政治文化均为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亚文化,因此它首先受到一定社会文化的制约。社会文化包裹着政治文化,时时刻刻地与政治文化进行着某种成分变换。

第三,政治文化与政治共同体发展的历程密切相关。政治文化首先受到政治共同体历史发展水平的制约。

第四,政治文化与一定政治共同体的政治活动方式有关。政治文化以一定的物质关系为基础,但物质关系要通过政治活动的媒介而作用于政治文化。政治活动与政治文化有着某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政治文化影响着政治活动,政治活动作用于政治文化。种类繁多的政治生活形成了政治文化滋长的一种介质,政治生活本身在不断地创造政治文化。

第五,政治文化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关。在当代世界,随着世界各个民族被卷入同一个政治舞台的过程,社会政治环境的作用日益突出。所谓的“整个世界的西方化”、“儒教文化圈”,均意味着各个政治共同体之间政治文化的相互交汇。在全球化时代,旧时代封闭政治文化的各种天然的、人为的栅栏已被历史的力量冲破,政治文化是开放的、全向性的,各种政治文化交汇的历史与政治人

2

类化的进程齐头并进。不仅一种政治文化内部产生了新旧交替的成分,而且外来政治文化与本土政治文化之间的交汇和冲突已成为当代人类政治生活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古老的、强大的政治文化可以吸收、消化或同化外来政治文化,而根基不牢的、脆弱的政治文化在外来政治文化的冲击下发生分化,有的甚至导致了一系列政治变革和政治冲突。这是具有“全球化”发展趋势时代分析政治文化的重要基点。

综合上述变量,每个国家在自己的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就必须面对自己的“特色”问题。

二、两岸政治文化融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新时期。由于马英九当局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两岸得以建立初步互信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海协、海基两会协商和各领域各层次的互动交流。此前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两岸之间“台独”与反“独”的角力也由于“台独”危险性降低而退居幕后,两岸间的竞争开始转向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制度等领域。

硬实力方面,大陆的经济、军事等综合实力远在台湾之上,而中国大陆软实力则与硬实力倒挂而稍显不足,具体到政治制度、政治文化领域的软实力恰是台湾相对大陆引以为傲的资本。马英九在其就职演说中通篇强调的是台湾的民主价值、民主风范、民主成就与民主经验,“台湾是全球唯一在中华文化土壤中顺利完成二次政党轮替的民主范例”,台湾“为全球华人的民主发展做出史无前例的贡献是无法回避的责任”,期望中国大陆也能“走向自由、民主、均富的大道,为两岸关系长远和平发展创造历史条件”。这一方面显示,台湾当局充分认识到两岸在生活方式与社会制度方面差异以及两岸即将面临的是制度或者说是软实力的竞争,台湾以其西方式民主成就为自豪并希望能够对中国大陆产生示范效应;另一方面则凸显了两岸之间在政治文化上认知的差异与对立。

笔者认为,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在政治文化领域的瓶颈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关涉13亿大陆民众民族尊严的统一诉求与部分台湾民众分离主义意识形态的矛盾,其二也是最主要的是两岸在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异甚至对立。 其一是大陆民众的统一诉求与部分台湾民众“台湾独立”意识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两种政治价值观之间的差异与矛盾,这种差异与矛盾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历史上就有崇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大一统”观念,大陆同胞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部分台湾民众的这种分离主义政治价值取向的形成有其历史和生活经历因素在其中,既包括岛内“台独”势力的推波助澜,也有中国大陆和美国等这些体制外因素的影响。在两岸尚未统一的状况下,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很容易形成矛盾并得到激化。受到泛政治化的影响,中国大陆和台湾都有部分民

3

众分别将“统一”和“独立”当作唯一价值目标来追求,这容易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甚至民粹主义。比如大陆军方曾经有句话叫做:“宁肯台湾不长草,也要收回台湾岛”。相应地,近年来台湾民主化过程中也出现了民粹主义的因素,在影响台湾民主深化与巩固的同时也为“台独”势力所用,从而严重扭曲了部分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双方这两种偏激的统一与“独立”不仅无助于化解两岸同胞这两种政治价值观取向之间的矛盾,也不利于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发展。 其二是两岸在六十多年的对峙历史中分别发展出具有各自特色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中国大陆建立了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性质的民主法制体系,台湾则在抛弃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威权体制后建立了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度,同时双方也形成差异明显的政治文化。两岸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的差异与对立实质是双方整个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差异与对立。其实大陆与台湾的民主体制各有各的优势,但在两岸这种特殊的关系中双方还不能冷静理性地看待对方的成绩与优点,而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对方,相互挑剔多于彼此欣赏。 在多数台湾民众看来,大陆实行的仍然是共产党“一党专制”的集权制度,无论在民主选举、保护人权、政党竞争、集会游行等权利上仍然是空白。台湾当局更是将中国大陆建立西方“三权分立”式自由民主制度作为两岸政治谈判与实现国家统一的前提条件。台湾实现威权体制的转型并确立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度,在政党政治、三权分立、民主选举、言论自由、责任政治等方面均取得较大成绩,继台湾的“经济奇迹”之后也实现了中华文化圈中完成二次政党轮替的“政治奇迹”。不可否认,台湾的民主化转型使其在保证社会公平正义、提升民众生活质量和保护人权等方面取得重大进步,但在转型过程中也有深刻的教训,包括朝野对立、政党恶斗、族群分裂等均影响了台湾民主的质量。在许多大陆民众看来,台湾民主是一种“乱哄哄的民主”,甚至是一个“国际大笑话”。

尽管两岸在民主体制与政治文化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对立,由于历史、现实中的诸因素两岸双方对彼此的民主文化有着认知上的偏差甚至误解。不过可喜的是,随着大陆和台湾都在深入推进政治经济现代化建设,因此双方也创造了一些有利于化解彼此之间这种差异与误解、构建共同认知的政治文化的条件。

首先,两岸尽管在对民主体制的形式与民主政治文化内涵的理解上存在着差异,但民主、公平、正义、人权这些人类社会共同追求向往的政治发展目标已经获得两岸执政当局和普通民众的认可与肯定。

大陆方面,早在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的政治报告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上提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的论断,最近更是在国际国内各个场合频繁提到“政治改

4

革”的话题。这些都在表明追求政治民主成为中国执政党和国家层面的意志,这是中国大陆推进政治民主建设的政治动力。

台湾方面,从马英九就职演说中可以看出台湾当局已经认识到台湾民主化转型中所造成的政党恶斗、族群撕裂、社会不稳以及民粹趋于泛滥等负面影响。正因此马英九主张要建设“优质的民主”,提升台湾民主品质和充实台湾民主内涵,倡导政党良性竞争、排除权力腐败、防止行政干预司法、维护族群和谐与两岸和平,这些主张也得到台湾民众的热烈回应。

笔者认为,民主本身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崇高的价值追求之一,但对民主的追求不应仅限于形式,而更要注重民主的内涵。而包括部分台湾民众在内许多人却站在西方式自由民主的角度大肆批判中国大陆的共产集权体制,却忽略了大陆本身的国情,忽略了大陆正是在这种所谓“集权体制”下大幅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并从而保障了13亿民众的生存权、发展权这些基本人权,并创造了让西方社会都感到震惊的“中国模式”。也是同样一部分人站在同样的角度,他们以台湾实现民主制度的转型和建立自由民主制度为自豪,而忽略了民主在台湾的实践,不关心民主政治对台湾社会的影响与造成的后果。类似这样一些只关注民主形式而忽视民主实质的看法其实是工具理性至上造成的价值观念歪曲,庆幸的是这种观念在大陆不是政治文化的主流,在台湾也逐渐得到纠正,从而也就为两岸构建共同认知的政治文化奠定了基础。

其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时期双方密切地交往互动包括人员往来、文化交流等也为双方两岸构建共同认知的政治文化并进而建立政治互信、结束敌对状态创造了历史机遇。新时期以来,尤其是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订,使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进入机制化、正常化的发展轨道,两岸全面、直接、双向的“大三通”的开启则使双方进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大融合的时期,这也就意味着使双方有机会“厚植共同利益”,塑造“共同记忆”,建立“共同家园”,以至最终形成“命运共同体”。

此外,两岸同属中华民族,拥有共同的民族文化,以此为基础加强两岸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对两岸双方积累政治互信、化解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和构建彼此都认知的政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至于两岸关系中的政治文化瓶颈,笔者认为,在全球化新时代,海峡两岸都以民主作为政治发展的最高追求,建设符合双方实际的民主制度,发展具有各自特色的政治文化。在目前双方则应淡化、搁置意识形态的差异与对立,彼此多一分欣赏,少一分求全责备,通过各领域互动交流来寻找更多的交集,通过双方政治体制的深入改革与完善来创造更多的交集,最终建立起双方彼此认知的政治文化。如此一来,也可为两岸尽早开启政治谈判来结束敌对状态,从而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5

三、两岸政治文化融合的路径分析

如何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尤其是政治文化的融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两岸政治文化融合的路径。 (一)加强两岸历史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纽带。中华优秀文化博大精深,弘扬中华文化就是弘扬以和为贵的文化价值观。两岸应共同弘扬向上、进取、开拓、创新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也是文明赖以繁衍发展的共同精神力量。两岸共同努力提高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竞争的需要。而只有通过两岸人民对彼此共同文化价值的认同,两岸才能建立起凝聚力。

两岸共同维系和发展中华文化的血脉,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两岸共同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 2、两岸共同挖掘、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3、两岸共同实现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的传播; 4、两岸共同致力于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应用; 5、两岸共同深入开发和利用中华文化的世界价值。

中华民族融合、两岸统一和繁荣,首先应该是两岸文化的认同、交流和一体。没有两岸文化的统一,两岸政治的统一将遭遇必须逾越的社情民意的屏障。两岸共同构建、完善和发展中华文化,就是对两岸政治统一最大的贡献,也是最持久的支持和保障。

(二)积极促进两岸语词及简繁体字互通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词则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的部分。两岸同胞虽然都在使用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汉语,但过去长期的隔绝使得语言在各自的社会中随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变迁,而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差异,其中差异最大的就是语词了。 台湾有一些语词,在表情达意方面有独到之处,正好弥补大陆语词的不足,有些语词进入大陆是情理之中的事。如2005年4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与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共同发布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的公告。“愿景”融会了大陆常用的“愿望”和“前景”两个义项,也是英文vision的翻译,这个台湾语词很快成了大陆的流行语。此外,一些台湾语词也迅速“登陆”,如“考量、管道、福祉”等。另一方面,大陆惯用语词也逐渐流入台湾,如台湾政治人物搞政治斗争时,往往开口就要对方“表态”,这一词本非台湾惯用,是近年才从大陆传入的。再如大陆常用的术语“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时俱进”等,现在已被台湾政治人物引用。

6

两岸民众自由自在地进行交流,能够弥合两岸久已存在的文化语言上的差异。两岸语言上有差别,主要表现为对汉字的简、繁区别问题。大陆以文化开放的态度实行简化字几十年,但并未禁用繁体字;台湾当局沿用繁体字却一直采取禁锢简体字政策,这样的差异不利于两岸交流的扩大。有鉴于此,简繁体字互通应该提上日程,台湾当局应该尽快取消禁锢简体字的陈旧政策以适应新形势发展,使两岸语言文字加速统一。 (三)重视政治舆论对政治文化的影响

公众舆论对政府的决策和有效施政具有重大影响,因而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公众舆论研究试图探讨究竟是什么引起了公众反应——包括个人和集体对政府及政策的反应。这是政治最基本的层面。詹姆斯·M·伯恩斯认为:公众舆论不是统一的整体,而是各种观点和态度的松散而又复杂的集合。这些观点和态度,是人们从小到大受各种影响而养成的。公众舆论具有稳定性、易变性、潜在性、一致性或多样性等多种性质——所有这些,都受人们自己体会到的舆论的突出性的密切影响。李道揆先生说:“舆论是群众对国家的政治、政府政策、公共问题和对负责处理这些政策和问题的人所公开表示的意见。”政治家无不重视公众舆论,把它作为决策的依据,反过来,他们又总是力图引导和影响公众舆论,使其决策得到公众的支持或改变不利于其决策的舆论。“舆论与政府的关系是双行道关系,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⑤

鉴于公众舆论尤其是政治舆论对政治文化的影响,一方面,两岸应重视通过各种媒体引导民众,强化和平统一的观念;另一方面,两岸政权应时刻关照公众舆论,及时调整政策,为两岸人民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四)借鉴香港与内地文化融合模式

随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不断推进,香港的经济和内地经济的融合,逐步形成了相当密切的规模。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的融合,在两地经济悄然集成时就已经开始了。过去,香港虽然只有七、八百万人,但年产影片却在百部左右,除了香港本地,还开拓中国内地、台湾以及东南亚和北美的市场。香港回归后,当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表演艺术家带《茶馆》等话剧来到香港时,却也能在香港的观众中赢得空前的掌声。在香港文化中心,长年举办中国水墨画展,而距此不远的香港文化博物馆里,则展出香港收藏家收藏的中国历代文物。可以说,香港从来也没有离开祖国的文化。比起10年前香港都是本土歌星和台湾歌星的天下,这个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内地知名的歌星都曾经在香港举办过演唱会,中国内地流行的歌曲,也自然地唱到了香港。香港的文化评论家们亦常常用中国内地的流行语来评价香港的事情。香港被殖民者统治了一百多年,尚且保留了祖国文化,并对包括台湾的所有华人文化都有极大的包容性,实在值得借镜。

7

和香港人比较起来,台湾人似乎更容易融进中国大陆社会,因为有更多共同的文化与情感语言,可以穿透政治围墙。中国大陆歌后那英,在台湾拿到金曲奖最佳国语女歌手奖;台湾歌星邓丽君,在猝逝六年后仍然是大陆老百姓最爱;两岸人民都喜欢在筵席上喝白酒、干杯、肝胆相照;“前进大陆”已成为台湾寻找新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两岸民间的“大陆热”和“台湾热”,势将改变大陆,也将改变台湾。两岸如何从内地与香港的文化融合中取经再放宽眼界,确立一种建基在富足和人道基础上的理性民族主义,打开胸襟学习各具特色的文化,进一步将两岸未来具有共识的共同愿景,如民主政治、经济发展、电子产业、环境保护、社会文化变迁、知识经济等等,同时纳入两岸统合的政策考量,并从事精致、诚恳的沟通对话,相信两岸在此一愿景下,定能营造出属于中国人兼具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生活。

正如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发表的题为《大力加强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建设两岸同胞共同精神家园》的演讲时指出,“历史的创伤割不断中华文化的精神血脉。人为的破坏除不去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中华优秀文化曾经创造了五千年灿烂文明,成就了泱泱大国的历史地位,今天仍然是两岸中国人共同实现民族富强的宝贵资源和强大动力。”

(五)实施超越意识形态的政治文化统一

近年来,胡主席多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都是极为高瞻远瞩的政治思想文化战略。近一段时间以来,马英九先生也多次呼吁:“在中华文化智慧指引下和平解决两岸争议”、“盼两岸在中华文化指引下和平解决争议”,这都是非常富有远见的政治文化战略,也是在传递政治信息,说明两岸在中华传统文化方面是有极大共识的,关键就看双方在具体政治经济文化政策方面,不能再翻回曾导致两岸独统对抗的片面对立文化。

两岸借文化冲突来扩大意识形态冲突是一种选择;透过文化的对话来化解意识形态冲突又是一种选择。后一种选择对保持各自文明的特殊性,并推进全人类价值的普遍性都有利,两岸也能带着自己的个性汇入到人类价值得到普遍认同的主流文明中。这样就让两岸的文化从宰制与被宰制转变成为一种合作与互助的型态,学习孙中山先生处理二元争论的主张——把两者有机结合成为一种相互渗透、互相辩证的关系。换言之,两岸之间不仅应该对彼此的政治文化尤其是意识形态方面持一种相对肯定的立场,对自己的思想和文化也应该保持一种多元的立场,实施超越意识形态的两岸政治文化统一。

从总的角度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在台湾可说仍是根深蒂固,所以“文化中国”这一概念的中心并不在大陆,而是在台湾,然每一政治文化体系本身都有其相对

8

的独立性,要相互涵化,不仅需要多数的容让与少数的愿意,更需要去提炼一套足以为彼此认同的理念。两岸在政治文化整合上,若能发场共同文化的根源——中华文化,并探索中国人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处境和需要,进而形成一种“断裂中有延续”、“创新中有传承”新政治文化观照,开展一个含容量更多可能性的政治文化型态,必能为两岸统合奠定更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①

Gabriel A.Almond:The Study of Political Culture,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A Discipline Divided : Schools and Sects in Political Science , 1990.or Lare Crotchet and Charles Lockharted : Culture and Politics , A Reader St.Martin's Press, New York.July 2000,p10. ②

阿尔蒙德和小鲍威尔主编:《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阿尔蒙德和小鲍威尔主编:《当代比较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③

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10页。 ④

参见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2-165页。 ⑤

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3页。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