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年第13卷第19期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康复期的临床观察 魏永刚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中医院针灸科,山东潍坊262600)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中风患者康复期的临床效果,为中风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借鉴。方法选取从 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中风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在患者病情稳 定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观察组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100 例中良好率为85%,死亡7例,后遗症8例。对照组100例,恢复良好52例,良好率占52%,死亡20例,占20%, 后遗症28例,占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5)。结论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在中风患者康复期进行治疗, 并根据病情需要采用合适的药物,有效降低病死率,提高了治愈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中风;康复期;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II255.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3.19.216 0引言 中风一病起源于《内经》,其病名有大厥、薄厥、仆厥、 偏枯、痒风等。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 等,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小遂、 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小语、偏身麻木为主证…。中风病是 临床常见病,包括现代医学的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 1。例如,脑中 风是我国死亡率、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在对中风治疗的研 究中,已有很多研究者对中西医结合方法深人解析,如饶 氏" 等。笔者选取从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 的中风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 与观察组。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 观察组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比较。结果显示,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在中风患者康复期进 行治疗,并根据病情需要采用合适的药物,有效降低病死率, 提高了治愈率,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现报告如下: 方法,参见饶氏方法。 1.3治疗效果评价 统计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良好率,死亡人数,留下后遗症 的人数。 1.4统计学方法 2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数据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 分析,采用)[2来进行检验;P<O.05时差异显著,有统计学 意义。 2结果 经治疗,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详细见下表1。观 察组100例中良好率为85%,死亡7例,后遗症8例。对 照组100例,恢复良好52例,良好率占52%,死亡20例, 占20%,后遗症28例,占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0.05)。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从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中风20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200例患者,男166例,女34例,年龄46 77岁,平均 60岁。经CT检查证实均有不同部位的脑内出血。主要表现: 发病急,开始时神志清醒,接着大汗淋漓,突然昏倒,出 现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口吐白沫,面赤、气粗、半身 不遂,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症状。 两组在远期生活质量影响各方面,如心理状态、生活自 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 3讨论 关于中风的机制在近几年有了明显的了解,有研究者 称,中风的一般机制是:①痰浊与瘀血相互结合,是中风 的病理基础;②痰浊瘀血致毒是中风发病关键[4]。对中风机 制的了解促进了我们对中风病的治疗。 中风患者在病情稳定后,还需要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 这主要是因为,中风的并发症较多。例如,有报道显示, 抑郁症已经成为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老年患者更 易发生。中风后发生抑郁,有人认为是心理因素,但更多 学者认为是人体的神经生化机制起重要作用。因此对中风 患者康复期的治疗,如对抑郁症的治疗,对患者来说,十 分重要。 1.2方法 1.2.1 紧急处理 家属一旦发现中风症状需要立刻采取就地卧位,并且头 部用湿毛巾冷敷,从而减少脑内出血,并即用羚羊角2g加 适量水煎服,切记减少移动,待病情处理后数小时再搬动。 然后患者进入医院进行治疗。 1.2.2治疗方法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2天,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观 察组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 常规的护理治疗方法包括:①长期卧床者,要防止褥疮 发生,每1h左右翻身1次,给骨突受压部位进行按摩;② 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在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做好肺 部叩打,每Et 3次,并做好物理降温措施;随时调换冰帽, 认真仔细记录出入量,保持导管通畅;③认真观察瞳孔、 意识变化,掌握好各种监护仪的操作规程。④仔细观察血压、 脉搏、呼吸、体温的变化,认真记录,做好交接班工作。 观察组,除了常规的护理治疗外,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些进 展:①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研究取得进展; ②剂型改革成绩突出,尤其是注射剂的研制和开发,提高 了临床疗效,对中风病神昏患者的治疗更为有利;③药理 研究不断深入。近几年来随着剂型的改革,对中药治疗中 风的药理研究更加深入『5]。 传统上,抑郁症一般用中医治疗,且方法颇多,效果 良好,不良反应少,患者易于接受。但有研究者证实,在 (下转第284页) 284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年第13卷第19期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疗效报导 杨荣素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中医医院,云南保山679100)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 中图分类号:R156.4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3.19.219 0 引言 可使NA—K—ATP酶活性下降,能量提供减少,导致胆酸代 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并发症,临 谢障碍。2.雌激素可使肝细胞膜中胆固醇与磷酯比例上升, 床上以皮肤瘙痒和黄疸为特征,主要危害胎儿,使胎儿发 流动性降低,影响对胆酸的通透性,使胆汁流出受阻。3.雌 病率和死亡率增高,发病率:0.8—12.0%,现将我院2011 激素作用于肝细胞表面的雌激素受体,改变肝细胞,蛋白 年度中西医结合治疗肝内胆汁瘀积症6列疗效报道如下: 质合成导致胆汁回流受阻。高雌激素水平的多胎妊娠胆汁 1临床资料 瘀积症发生率比单胎妊娠高6倍,是仅仅孕妇会发生,并 患者平均年龄:28岁,平均孕周37周,多数于 在产后消失。 32~34周开始出现皮肤瘙痒,黄疸不明显,亦无头昏、眼花、 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肝内胆汁瘀积症脂溶性维生素的 怕油、腹痛及上腹部不适症状,皮肤瘙痒逐渐加重,甚至晚 吸收减少,致使凝血功能异常致产后出血、糖脂代谢紊乱; 上无法入睡,早期肝功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 对胎儿由于胆汁酸的毒性作用使围产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明 ALT.AST均增高,于妊娠34周给中药治疗原则:清热解毒、 显升高,可发生胎膜早破、胎儿宫内窘迫、自发性早产或 活血化瘀、化痰除湿,方药:银花15g、连翘15g、桃仁 孕期胎粪污染,胎儿生长受限、不能预测的胎儿突然死亡、 15g、红花10g、半夏20g、陈皮15g、茯苓30g、茵陈20g、 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神经系统后遗症。 丹参41g、金钱草30g、柴胡20g、炒芩15g、栀子10g、青 因对母儿的影响大,需孕期严密监测,积极治疗,中药 皮15g、甘草10g,水煎服,3次/日,连服5付,西药治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除湿;西药:骨胱甘肽参与体 疗:地塞米松10肌注,连用7天,36—37周复查肝肾功, 内三羧酸循环及糖代谢,不能激活体内的疏基酶等多种酶, 上述化验指标明显好转,皮肤瘙痒症状减轻,有3列顺产, 促进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从而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并保 3列因胎儿宫内窘迫行剖宫产术,均无产后大流血及新生儿 护细胞膜的完整性,产生解毒和保护细胞的效果;门冬氨 窒息情况发生,产后继续服中药治疗。西药:腺苷蛋氨酸, 酸钾镁,三羧酸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也参与鸟氨酸循环, 门冬氨酸钾镁治疗,产后一月复查肝肾功均回复正常。 促进氨与二氧化碳的代谢,使之生成尿素,降低血中氨与 2讨论 二氧化碳的含量;地塞米松,可诱导酶的活性,促进胎肺 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目前病因不清楚,可能与女性 成熟。 激素、遗传及环境因素有关,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胎 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很好减轻症状,加强产程管理, 盘合成雌激素,孕妇体内雌激素水平大幅增加,1.雌激素 降低围生儿和死亡率。 (上接第280页) 应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单方治疗、中药单方加减治 物应用,2008,2(22):76—76. 疗、中医辨证施治疗、中成药治疗、针灸治疗、走罐治疗 [2】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等,疗效均高于单纯应用西药 】。这无疑对彻底治疗中风患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者有极大的影响。 [3]饶旺福,饶淑珍.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165例[J】_陕西中医,1991, 此外,神经介入微创手术,在治疗中的广泛使用,可能 4:001. 会给中风治疗开辟新的天地。2012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干细 [4]张俊清,张军平.从痰瘀致毒探讨中风机制[J].天津中医药,2008, 胞技术,是否可以用于治疗脑中风等,前景十分巨大。 25f51:393—394. 但是,在没有新的方法之前,笔者认为,使用中西医结 [5]杨廷光,吴颢昕.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新进展述评[J】_江西中医药, 合方法在中风患者康复期进行治疗,并根据病情需要采用 1994,25(2):15—18. 合适的药物,有效降低病死率,提高了治愈率,值得推广。 [6]李清亚,王晓慧,张清洁,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 参考文献 观察f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034. [1]张克江,林少霞.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