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
1.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本试卷基础知识、阅读理解中的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对应题目的括号中;
阅读理解中的简答题、口语交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答案和作文请直接写在试卷相应位置。
第Ⅰ卷(48分)
一、基础知识(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百舸(gě) 涂墁(màn) 媛女(yuàn) 吸摄(shè) ....B.长篙(gāo) 滟滪(yù) 宁谧(mì) 将进酒(jiāng) ....C.阡陌(qiān) 欢谑(xuè) 喟然(weì) 铜器作(zuō) ....D. 攻讦(jié) 敛裾(jù) 金蜣(qiàng) 胰岛素(yí) ....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因为当他在生活中有母爱、玫瑰、雄心、朋友以及洁白无瑕的思想和衣领时,赞美诗对他来说是很熟悉的。
B.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绯谤他,诅咒他。
C.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蔗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 D.自然界的垂直障碍太多,动物依靠腿可以上爬下跳,甚至跃上山涯,跳过矮墙。 3. 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青处漫溯(顺流而上)不言而喻(比喻) 神妙莫测(估量) 一丝不苟(苟且) ....B.转瞬即逝(消失) 衣冠楚楚(帽子) 漫江碧透(满) 峨冠博带(高) ....C.置之度外(考虑) 小心翼翼(恭敬慎重) 雾失楼台(失去) 残羹冷炙(烤肉) .....D.推陈出新(除去) 纵横交错(南北方向) 云蒸霞蔚(上升) 游目骋怀(放开)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尽管猪肉的生产能够完全实现自给,但每年仍从美国、欧盟和加拿大三大主要猪肉出口国进口数量可观的猪肉。
B.两会代表们期盼国家医药管理局尽快制定措施,尽量降低药品价格和流通环节,让老百姓看得起病,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C.台风“莫拉克”使台湾遭受了50年来最严重的水灾,已导致500余人死亡或失踪,大陆人民积极捐款捐物,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扶贫济弱、大爱无疆。
D.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采取阳光公示的方法,防止人们所议论的可能出现的“潜规则”“权力寻租”等不正之风的侵袭。
5.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当的一项是( )
1
A.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心态平和、性格开朗、胸怀宽广的人比那些愁眉苦脸、孤独紧张、忧心忡忡的人出现精神疾患的概率要少50﹪。 B.对于在战略上的调整使该公司必须做出选择:要么联手业内巨头,强势逼宫,使对手就范;要么急流勇退,套现获利,回归软件市场。 C.自第三分钟朴智星被断球后,曼联队在五分钟内竟然无法控制局面,而阿森纳队排山倒海般地高速狂攻,压得曼联喘不过气来。
D.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该局加进了太多现代元素,把一幅老北京市井生活画卷变得南腔北调,丢掉了原著的灵魂。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这给谁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听得有人问他,但他并不答应;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彷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 B.每个小孔内,一般约有十个卵。所以卵的总数有三、四百个。 C.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
D.现代自然科学,不是单单研究一个个事物,一个个现象,而是研究事物、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研究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
7.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它穿着肮脏的外套,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忽然换上了高雅的服饰,长出了堪与飞鸟媲美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拟人)
B.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通感) C.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对偶)
D.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过年的乐趣,但这年还是得过下去,为了孩子。(排比)
8.下列各句中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大概是因为人类毕竟是最高级的动物,体态都比较匀称,如果耳朵七大八小,四肢七长八短,岂不有碍风度?(议论)
B.我想到李白、杜甫在那遥远的年代,以一叶扁舟,搏浪急进,该是多么雄伟的搏斗,会激发诗人多少瑰丽的诗情啊!(抒情)
C.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描写)
D.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作。(记叙)
9.下列作品、作者、出处、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药》 鲁迅 《彷徨》 短篇小说 B.《再别康桥》 徐志摩 《徐志摩诗全编》 叙事诗 C.《动物身上会进化出轮子来吗》 周立明 《化石》 科普说明文 D.《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东坡七集》 宋词 10.对有关课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空中楼阁》作者借对建筑在山上的小屋的描写,寄托了他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B.作为事理说明文,《伯格曼法则在北极》以科学考察发现为依据验证并深入探讨科学观点,语言平实严谨又生动幽默。
C.《寂静的春天》分析了人类广泛使用核燃料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危害,呼吁人们在处理与大自然的关系时,要善用科学,不要让科学危及人类自身。
D.《虞美人》上篇写诗人在秋月之夜,登楼远望,引起对故国的怀念,下片抒发作者怀念故国的悲伤哀痛,全词抒发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2
二、阅读理解(共20分)
(一)
蝉初次被发现是在夏至。在阳光曝晒、人来人往的小路上,出现了一些手指头粗的圆孔,与地面相平。蝉的幼虫就通过这些圆孔从地下爬出,来到地面,蜕变成完全的蝉。它们喜欢特别干燥、阳光充足的地方。因为幼虫有着锐利的工具,能够刺透晒干的泥土和沙石。我要考察它们刚离开不久的地穴时,泥土很硬,我可是用小镐来挖掘。
最使人注意的,就是这个约两厘米半口径的圆孔,四周一点被清理出的杂物都没有,也没有泥土堆积在外面。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在它的洞外总有一座土堆。蝉则不同,这是由于它们工作方法的不同。金蜣是从地面钻到地下,它的工作是从洞口开始,所以把掘出来的废料堆积在地面;但蝉幼虫是从地下钻上来的,最后的工作才是开辟大门口。因为门还未开,所以不可能在门口堆积泥土。
蝉的隧道大都是深四十厘米左右,圆柱形,根据土质而略有弯曲,但总近于垂直,上下畅通无阻,底端却是完全封闭的,形成了略为宽敞的地穴。在建隧道的时候,泥土搬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墙壁不会塌下来呢?谁都知道蝉是用有爪的腿爬上爬下的,而这样就会将泥土弄塌,把自己的房子塞住。但我十分惊奇的发现,四壁都被用一层泥浆粉刷过了。其实,蝉的方法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一样: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用转墙使地道坚固。蝉同他们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它身子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地穴常常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须上,为的可以从根须取得汁液。
能够很随便地在穴道内爬上爬下,这是很重要的。它必须先知道外面的气侯是怎样的,才能决定可以出去晒太阳的日子来到没有。所以它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做成一圈涂墁得很坚固的墙壁,以求适于上下爬行。隧道的顶上留一层一指厚的土,用来抵御外面的恶劣气侯,直到最后一刹那。只要有一些好天气的消息,它就爬上来,利用顶上的薄盖去考察气侯的情况。
假使它估量到外面有雨或风暴纤弱的幼虫脱皮的时候,这是一件顶重要的事情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温暖严紧的隧道底下。如果气侯看来很温暖,它就用爪击碎天花板,爬到地面上来。
11.下列不属于节选部分内容的一项是 ( )
A.介绍了蝉的地穴的周围环境、外部形态、内部结构。 B.介绍了蝉的幼虫蜕皮过程、外部形态、内部结构。 C.介绍了蝉的地穴的周围环境、地理位置、外部形态。 D.介绍了蝉的地穴的周围环境、地理位置、内部结构。 12.节选的内容中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
①数字说明 ② 描述说明 ③ 分类说明 ④ 举例说明 ⑤定义说明 ⑥比较说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⑥ D.②④⑤⑥ 13.下列对词句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臃肿”,言其肥大而笨,写出它的形态,因其大故能贮满汁液。 B.“肥重”,言其重,因其重,故能把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
C.“在阳光曝晒、人来人往的小路上,出现了一些手指头粗的圆孔,与地面相平。”“道路”前面的一个限定语“阳光曝晒”正写出蝉的特性“喜欢干燥、阳光充足的地方。” D.“天花板”是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说明蝉的洞穴顶端的装饰物。 14.下列陈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蝉初次出现是在夏初的时候,他们喜欢特别干燥、阳光充足的地方。
3
B.蝉的隧道是深达四十厘米左右的圆柱形的上下垂直、底端完全封闭的略为宽敞的地穴。 C.蝉在建造隧道时,运用支柱、身体、粘液以及植物根须等工具,建成了不易崩塌的墙壁。 D.蝉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地下,但是,当它的身体发育到一定的时候,它是必须立刻要爬到地面上来蜕皮的。
15.关于选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本选文选自《蝉》的第一部分,这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 B.选文在介绍蝉的地穴的时候按照由外至内的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
C.《蝉》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课文是按照从卵到成虫的事物变化发展顺序来进行说明的。 D.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准确形象。
(二)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6.第一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比喻论证 B.类比论证 C.对比论证 D.举例论证 17.文中谈到尼采的真正用意是( ) A.讽刺尼采。
B.表明尼采作为一位哲学家的丰富大度。
C.指出中国没有足够的煤炭供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D.批判“送去主义”的危害。 18.关于“抛来”、“抛给”与“送来”三个词,正确的说法是( ) A.“送来”就是“抛来”。 B.“抛来”就是“抛给”。 C.所谓“送来”,其实是“抛给”,这是一种不平等的交流方式。 D.“抛来”、“抛给”与“送来”三个词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 19.选文第5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承启,其理由是( )
A.前文揭批了“抛给”的实质和后果,下一段揭露了“送去”主义的具体做法。
B.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一段再次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了“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C.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文提出“拿来主义”。 D.前文分析了“抛来”与“抛给”的区别,后文提倡“拿来主义”。
20.下列对《拿来主义》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目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4
A.使人们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所以,先从历史的发展谈起。
B.对两种主义的否定,就是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是对比衬托的手法。 C.文章主要立足于破,因为是驳论文。 D.文章拓开,使文章产生波澜。 三、文言文选择(共6分)
2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句读之不知 B..拔剑切而啗之 C.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D.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22.下列各句中,划线字与现在词义相同一项是 ( )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古之学者必有师 C.子孙视之不甚惜 D.加之以师旅 23.下列句子中,有使动用法的是 ( )
A.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B.范增数目项王 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D.常以身翼蔽沛公 24.下列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的 ( )
A.吾与点也 (赞同) B.杀人如不能举(往往 )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书的著作) D.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按理来说) 25.下列各项中,对划线句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异乎三子者之撰
(3)若属皆且为所掳 (4)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A.两个“之”用法相同 ,两个“为”用法相同 B.两个“之”用法相同 ,两个“为”用法不同 C.两个“之”用法不同 ,两个“为”用法相同 D.两个“之”用法不同 ,两个“为”用法不同 26.下列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毋吾知也 B.今日之事何如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不然,籍何以至此
5
13单招语文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试卷
班级 姓名 得分
第Ⅰ卷(46分)
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阅读理解(20分)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三、文言文选择(6分) 21
第Ⅱ卷(104分)
四、文言文简答(10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7.解释划线字的意思。(2分)
或不焉: 官盛则近谀: 28.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2分)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9.翻译下列句子。(4分)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0.选文的分论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分)
6
22 23 24 25 26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2题,7小题,共20分)
(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強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 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1.炼字、修辞角度赏析划线语句之美,各举一例。(4分)
32.简要分析下阕如何塑造周瑜这一形象的?(3分)
33.最后一句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二)
可是,在一个异常幽静的地段,苏比停住了脚步。这里有一座古老的教学,建筑古雅,不很规整,是有山墙的那种房子。柔和的灯光透过淡紫色花玻璃窗子映射出来,风琴师为了练熟星期天的赞美诗,在键盘上按过来按过去。动人的乐音飘进苏比的耳朵,吸引了他,把他胶着在螺旋形的铁栏杆上。
明月悬在中天,光辉,静穆;车辆与行人都很稀少;檐下的冻雀睡梦中啁啾了几声——这境界一时之间使人想起乡村教堂边上的墓地。风琴师奏出的赞美诗使铁栏杆前的苏比入定了,因为当他在生活中有母爱、玫瑰、雄心、朋友以及洁白无暇的思想与衣领时,赞美诗对他来说是很熟悉的。
苏比这时敏感的心情和老教堂的潜移默化会合在一起,使他灵魂里突然起了奇妙的变化。他猛然对他所落入的泥坑感到憎厌。那堕落的时光,低俗的欲望,心灰意懒,才能衰退,动机不良——这一切现在都构成了他的生活内容。
一刹那间,新的意境醍醐灌顶似的激荡着他。一股强烈迅速的冲动激励着他去向坎坷的命运奋斗。他要把自己拉出泥坑,他要重新做一个好样儿的人。他要征服那已经控制了他的罪恶。时间还不晚,他还算年轻,他要重新振作当年的雄心壮志,坚定不移地把它实现。管风琴庄严而甜美的音调使他内心起了一场革命。明天他要到熙熙攘攘的商业区去找事做。有个皮货进口商曾经让他去赶车。他明天就去找那商人,把这差使接下来。他要做个烜赫一时的人。他要——
苏比觉得有一只手按在他胳膊上。他霍地扭过头,只见是警察的一张胖脸。 “你在这儿干什么?”那警察问。
7
“没干什么。”苏比回答。 “那你跟我来,”警察说,“你因为闲荡的罪名被捕了。” 第二天早上,警察局法庭上的推事宣判道:“布莱克威尔岛,三个月。”
34.结合全文,概括苏比人物形象》(3分)
35.选文①②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举例简要分析。(4分)
36.结局的安排是本文的绝妙之所在,试分析妙在何处?(3分)
六、口语交际(7分)
36. 某中学的一位高一的学生身患白血病,家里倾其所有,也无法承受高昂的治疗费用,为此,该校团委组织了一次募捐活动。一位家庭并不富裕的学生捐钱之后,对着话筒作了一次讲话。请联想一下当时的情景,为这位捐款的同学拟一篇即席发言,字数200字左右,发言
160 200 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班级名、校名。 七、综合实践(7分)
回忆你所看过的文学作品,赏析其中一个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形象,完成以下问题。
8
要求:答案中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1)这个人物是哪部作品中的谁?(1分)
(2)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什么?(2分)
(3)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方法?(至少写两种)(2分)
(4)这个人物的形象意义是什么?(2分)
八、应用文写作(10分)
37.不知不觉间,进入高三已经一个月,为了能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撰写一份语文学习计划,字数200字左右。 160 200 九、作文(50分) 38.人生就像是一场旅途,我们既可享受春之妩媚、夏之热忱,也会经历秋的萧瑟、冬的沉寂。沿途的风景,我们都别错过。一首歌,一本书;一场细雨,一条曲径;一声响亮的喝彩,一回意外的跌倒……每一种经历都充实着我们的人生。 请以“不错过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 ③不要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9
400 10
600 700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