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书
设计题目 :某水电站副厂房楼盖结构设计 题目类型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形结构 题班姓学日
号 :
级 :水电0601 名 :李海斌 号 :
期 :2009年6月 8-14 日
指导教师 :王中强 彭艺斌 任宜春
目 录
1课程设计任务书…………………………………………………………………… 2 计算书正文…………………………………………………………
第一章 结构布置及板梁截面的选定和布置……………………………………
1.1
结
构
布
置 ………………..…………………………………………………………. .1 1.2初步选定板、梁的截面尺寸………………………………...……………………….2 第二章 单向板的设计 2.1板的荷载计算………………………………………...…...………………… ……….3
2.2板的计算跨度计算………………..…………………………………………………1 2.3板的正截面承载能力计算及配筋计算…………………………………………. .1 第三章 次梁的设计
3.1次梁的荷载计算………………..………………… ………………………………………1
……………………………… …………
3.2 次梁的内力计算………………..………………………………………… ………………..………………… ……………………………………1 ……………………………
3.4次梁的承载力计算…………...……………………….3
3.4.1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
3.4.3 T形梁截面类型的判定………………..………………… ………………………………………. .1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1 第四章 主梁设计………………..………………
4.1主梁内力的弹性理论设计……………………………………… 1 ……………………………………… …………………………… 1
4. 2主梁的内力计算…………………………………… ……………………………
……………………
4.3弯矩设计值和剪力设计值的计算……………………… 4.4主梁承载能力计算………………………… ……………………………… …………………………………
4.4.3 T形梁截面类型的判定…………...………………………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
第五章 施工图的绘制……………………………………………
5.1施工图绘制………..………………………………………………………… 5.2 结构平面布置图……………..……………………………………………………. 5.3 板的配筋图………………..………………………………………………………… 5.4主、次梁的配筋图……………………………. .
3课程设计体会……………………………………………… ………………………… 4致 谢……………………………………………………………………………………1 5参考文献………………………………………………………………………………….1 6附录………………………………………………………………………….…………….1 附录1 计算书手稿…………………………………………………….…………………1 附录2 施工图手稿………………………………………………………………………1
第一章 结构布置及板梁截面的选定和布置
1.1结构布置
因为在肋形楼盖结构中,结构布置包括柱网、承重墙、梁格和板的布置,且需注意:对承重墙、柱网和梁格布置应满足建筑使用要求,且柱网尺寸宜尽可
能大,内柱在满足结构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少设;根据设计经验,主梁的跨度一般为 5m~8 m,次梁为 4m~6 m。而对于单向板肋形结构设计需满足板的长边比短边大于2,即l2/l12,按照课程设计题目和以上结构设计要求及经验布置次梁和主梁如图一
图一 主梁和次梁布置情况
1.2初步选定板和梁的截面尺寸
根据题目要求,取板的厚度h=80mm
1111因为次梁高度取h~l0,宽度取b~h,初设lo= L2=5700mm,
321812取h=400mm,b=200mm
1111因为主梁高度取h~l0,宽度取b~h,初设lo=L1=6600mm,
32148取h=600mm,b=250mm
1.3结构平面布置图,如图二
图二 结构平面布置图
第二章 单向板的设计
2.1板的荷载计算
L2/ L1=2.59>2为单向板,按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计算其内力,对多跨连续板沿板的长边方向取1米宽的板带作为板的计算单元。足够数量的构造钢筋,板的厚度如前述厚度h=80mm> l1/40=2200/40=55mm,次梁的厚度取前述初选高度h=400mm,截面宽度b=200mm 板的尺寸和支承情况如图三所示。
a ln b ln b ln 板:l01= ln+h/2 和 l01= ln+a/2 取小值 l0=ln l0=ln
图三 板的尺寸和支承情况
20mm厚水泥砂浆面层:0.02 20 = 0.4 KN/m2
80mm厚现浇板自重: 0.08 25 = 2 KN/m2
15mm厚板底抹灰 : 0.015 17 = 0.255 KN/m2
永久荷载标准值: gk = 0.4 + 2 + 0.255 = 2.655 KN/m2 线永久荷载设计值: g =1.05gk1= 1.05 2.655 =2.788 KN/m
可变荷载标准值:qk = 6 KN/m2
可变荷载设计值:q = 1.2 6 1 = 7.2 KN/m
每米板宽荷载设计值:2.788 KN/m + 7.2 KN/m= 9.988 KN/m 板上荷载具体情况及计算结果见表1
荷 载 种 类 永 久荷 载 20mm厚水泥砂浆面层 荷载标准值 2(kN/m) 0.4 荷载分项系数 1.05 荷载设计值 2(kN/m) 0.42 80mm厚现浇板自重 15mm厚板底抹灰 小 计(g)(KN) 可变荷载(q)(KN) 总荷载(g+q)(KN) 2.0 0.255 2.655 6 8.655 表1 板的荷载计算表 1.05 1.05 - 1.2 - 2.10 0.268 2.778 7.20 9.988 2.2板的计算跨度计算
因为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a不小于120mm(取a=120mm),中间支座宽度即为次梁宽度。计算跨度按图三进行计算,其中,
边跨: 取 l01ln中间跨:l0ln
ha, l01ln 两式较小值 22h=2.2 - 0.12 - 0.2/2 + 0.08/2 =2.02 m 2al01ln=2.2 - 0.12 - 0.2/2 + 0.12/2 =2.04 m
2h取l0=l01ln = 2.02 m
2l01lnl0= ln= 2.2 - 0.2= 2 m 又
边跨与中间跨计算跨度相差:(2.02-2)/2=1%<10%,故按等跨连续板计算
内力,由于其多余五跨连续板,按五跨计算内力,即计算跨度统一取l01=l0=2.02m,取1m宽板作为计算单元, 计算简图见图四
g+q=9.988KN/m 图四 板的荷载计算简图
板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后,各跨中及支座截面的弯矩系数α值按图五采用,各跨中及
2支座截面的弯矩按式M(gq)l0计算, 而板一般均能满足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要求,所以
只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计算B支座负弯矩时,计算跨度取相邻两跨的较大值。板的弯矩计算见表2
图五 板的各跨中及支座截面的弯矩系数α值
表2 板的弯矩计算表
截 面 弯矩值(kN·m) 边跨中M1 3.71 B支座MB -3.71 中间跨中M2、M3 2.55 中间支座MC 2.91 2.3板的正截面承载能力计算和配筋计算
因为对于板取1m宽计算,即b=1000mm;而b=80mm,h0=h-20=60mm,d=1.2,
对于c20混凝土,fc=10 N/mm2,I级钢筋,fy=210N/mm2,而中间区格中间板的四周与梁整体连接,由于拱效应,弯矩有所降低,故M2、M3及MC应降低20%各截面计算过程见表3 ,min=0.15%(见教材附录四表3),As查教材附录三表2。
表3板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表
截 面 边跨跨中 第一内支M2 座MB 3.71 7.95 满足 378.6 选配钢筋(实配AS) 选配钢筋 379 -3.71 7.95 满足 378.6 379 中间跨中 M3 边区格 2.55 5.34 满足 254.3 268 中间区格 2.08 4.23 满足 201.4 201 中间支座MC 边区格 2.91 6.13 满足 291.9 296 中间区格 2.33 4.86 满足 231.4 257 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第三章 次梁的设计
3.1次梁的荷载计算
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设计次梁,根据厂房的实际情况,对于楼盖的次梁和主梁上的可变荷载都不考虑其从属面积的荷载折减。永久荷载包括:板传来的恒荷载、次梁自重和次梁底及两侧的粉刷重量;可变荷载仅考虑板传来的楼面活荷载。前述已取主梁的梁高=600mm,梁宽b=250mm,次梁及有关尺寸和支承情况如图六
图六:次梁的有关尺寸和支承情况
由前述荷载计算已知板传荷载: 2.788 2.2 = 6.134 KN/m 次梁传来荷载: 1.05 25 0.2 (0.4-0.08) = 1.68 KN/m
梁侧及地面抹灰:1.05170.0150.2+1.05170.015(0.4-0.08) 2=0.25KN/m
次梁承受永久荷载设计值:6.134 + 1.68 + 0.25 = 8.064 KN/m
g=7.2 2.2 = 15.84 KN/m
g+q=8.064 KN/m + 15.84 KN/m = 23.904 KN/m
为了方面查阅和检验计算和主梁的设计和主梁荷载计算,现将次梁荷载的具体计算情况及结果列于表4
表4:次梁的荷载计算表
荷 载 种 类 板传来的恒荷载 次梁自重 次梁底及两侧的粉刷自重 荷载标准值 2(kN/m) 2.655 8 0.255 10.91 6 16.91 荷载分项系数 1.05 1.05 1.05 - 1.2 - 荷载设计值 (kN/m) 6.134 1.68 0.25 8.064 15.84 23.904 永 久荷 载 小 计(g) 可变荷载(q) 总荷载(g+q) 3.2 次梁的内力计算
取梁掀入墙壁距离为a=240mm ln=5.7-0.12-0.25/2=5.455m lna/2=5.455+0.24/2=5.575m
ln0.025ln=1.0255.455=5.591m>5.575m 故 取 l01=lna/2=5.575m l0=ln=5.7-0.25=5.45m
边跨与中间跨计算跨度相差:(5.575-5.45)/5.45=2.3%<10% 故按等跨连续梁计算内力,计算简图如图七:
图七:次梁的计算简图
由于次梁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各跨中及支座截面的弯矩系数α
mp值按图5
2及表八采用,各跨中及支座截面的弯矩按式Mmp(gq)l0计算,具体计算结果
见表5:
表5: 次梁的弯矩系数及弯矩计算表
截面位置 αmp 计算跨度l0(m) M=αmp (g+q)l0 (kN.m) 2边跨中M1 1/11 5.575 67.541 B支座MB -1/11 5.575 -67.541 中间跨中M2、M3 1/16 5.45 42.872 中间支座MC -1/14 5.45 -50.715 注:为了保证结构在支座两侧不致发生破坏,保证结构的安全,在B支座处计算跨度取大值计算弯矩。
而次梁各支座截面的剪力系数α体计算结果见表6:
vb值按表九采用,剪力按式Vvb(gq)ln计算,具
表6 次梁的剪力系数及计算表
截面位置 αvb 净跨度ln(m) 边支座QA 0.45 5.45 58.625 第一内支座QB0.60 5.45 78.166 l 第一内支座QB 0.55 5.45 71.652 r中间支座QC、QC 0.55 5.45 71.652 lrVvb(gq)ln (kN) 3.4次梁的承载力计算
因为支座承受负弯矩,翼缘位于受拉区,故按矩形截面进行设计;而跨中翼缘位于受压区,则按T形截面计算,翼缘计算宽度按教材<<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第二版表3-3进行计算。
3.4.1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对于矩形截面配筋,sdMfcb'fh02,而对于T形截面,
sdMfc(b'fb)h'f(h0h'f)fcbh2mm20,112s满足适筋要求,又c20混凝土,
,一类环境,取a=35mm,梁高h=400mm,
fc=10N/,Ⅱ级钢筋,fy=310N/2mmh0=400-35=365mm, 翼缘厚度h'f=80mm。
对于T形梁截面计算,翼缘计算宽度为:边跨:
b'f=
l0=5.575/3=1.85833.4.3 T形梁截面类型的判定
对边跨: d[fbh(h0'cf'fh'f2)]=[10185880(365-80/2)]
103/1.2=402.57KNm>67.541KNm
对中跨:d[fcb'fh'f(h0h'f2)]=[10182080(365-80/2)]
103/1.2=394.33KNm>52.554KNm
故,对于所有T形截面都按第一类情况计算,,即计算同计算高度为b'f的矩形,钢筋截面积ASfcbh0 fy次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过程及结果见表7。
表7: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表 截面位置 弯矩设计值M(kN.m) 截面类型 αS 边跨中M1 67.541 T形 0.033 0.034 743.8 B支座MB -67.541 矩形 0.304 0.374 880.7 中间跨中M2 42.872 T形 0.021 0.021 450.0 中间支座MC -50.715 矩形 0.228 0.262 617.0 中间跨中M3 42.872 T形 0.021 0.021 450.0 ξ AS(mm2) 选配钢筋 实际配筋面积2(mm) 770 924 468.1 628 468.1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因为该副厂房属于3级建筑物,结构安全系数0=1.0,设计状况为正常运行状况,=1.0,混凝土结构系数d=1.2。
hw=365/200=1.825<4.0 b由前述计算已知,在第一内支座处剪力最大,配置腹筋若以其为控制要求,如
截面尺寸验算:hw=h0=400-35=365mm
l果它满足抗剪要求,那么其他支座处也满足。现对第一内支座QB进行计算配置箍
筋:
l对第一内支座QB而言, 前述已知:
0.25fcbh0=182.5 KNm> dV=1.2 78.166=93.8KNm,满足抗剪要求; Vc=0.07fcbh0=51.1KNm<dV=1.278.166=93.8KNm,由计算确定腹
筋。
初选双肢箍筋6.5@200,即ASV=66.4mm2,S=200mm,查《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第三版表4-1得Smax=250>200,初选满足要求。
Vsv1.25fyvASVh0=1.2521066.4/200365103=31.81KN SVcsVcVsv=51.1+31.81=82.91KN>dV=70.35KN
svAsv=66.4/(200200)=0.17%>min=0.12% ,满足要求。为了配筋方便,bs其他地方均以构造配置6.5@200的钢筋。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结果见表8:
表8 次梁斜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表
截面位置 剪力设计值V(kN) 0.25fcbh0 0.07fcbh0 弯起钢筋 箍筋用量 边支座QA 58.625 182.5 51.5 ----- 第一内支座QB78.166 182.5 51.5 ----- l 第一内支座QB 71.652 182.5 51.5 ----- r中间支座QC 71.652 182.5 51.5 ----- l中间支座QC 71.652 182.5 51.5 ----- r 第四章 主梁设计
4.1主梁内力的弹性理论设计
主梁的自重和主梁底及两侧的粉刷自重为均布荷载,然而此荷载值与次梁传来的集中荷载值相比很小,为简化计算,采取就近集中的方法,把主梁自重集中到集中荷载作用点,将主梁视为承受集中荷载的连续梁来计算。主梁承受的荷载包括:次梁传来的恒荷载、主梁自重和主梁底及两侧的粉刷重量;主梁承受的可变荷载仅考虑次梁传来的可变荷载。
次梁传来的永久荷载:g=8.064 KN/m 5.7 = 45.965 KN 主梁自重(折算成集中荷载):1.05250.25(0.55-0.08)5.7/3=5.86 KN
梁底及梁侧抹灰(折算成集中荷载):
1.05170.015[(0.55-0.08)2+0.25]
5.7/3=0.605 KN 永久荷载设计值合计:G = 52.43 KN 由次梁传来可变荷载:Q=15.845.7 =90.288 KN 永久和可变荷载合计:G+Q=142.718 KN
为了方面查阅和检验计算和主梁的设计,现将主梁荷载的具体荷载计算情况及结果列于表9
表9 主梁的荷载计算表
荷 载 种 类 次梁传来的恒荷载 永久荷 载 主梁自重 主梁底及两侧的粉刷 荷载标准值(kN) 43.776 5.581 0.576 荷载分项系数 1.05 1.05 1.05 荷载设计值(kN) 45.965 5.86 0.605 小 计(G) 可变荷载(Q) 总荷载(G+Q) 49.933 75.24 125.173 - 1.2 - 52.43 90.288 142.718 4. 2主梁的内力计算
主梁在墙上的支承长度a不小于370mm,取a=370mm中间支座宽度即为柱横截面高度。计算跨度按图八进行计算
图八 主梁的支承情况
净跨:ln=6.60-0.12-0.25/2=6.355m 因为0.05ln=0.273m<0.37m故,
边跨: l01ln0.05ln=1.05 6.355=6.673m;
l01lna=6.355+370/2=6.54m< 6.673m 2取边跨跨度为 l01=6.54m
中间跨:l0lc=6.6m
跨度差:(6.6-6.54)/6.54=0.92%<10%
故按等跨连续梁计算,前述已经计算荷载设计值,绘制计算简图如图九:
Q G Q G 6540
Q G Q G 6600
Q G 6540
Q=90.288KN G=52.43KN
图九:主梁计算简图(单位:mm)
4.3弯矩设计值和剪力设计值的计算
集中荷载作用下三跨连续梁的弯矩及剪力系数可由《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第三版教材附录八的表格查得,也可以由表10(集中荷载作用下三跨连续梁的弯矩及剪力系数)查得。各跨中及支座截面的弯矩按式M=α1GL+α2QL;各支座截面剪力按式V=β1G+β2Q。其中,α1、β1分别为永久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及剪力系数;α2、β2分别为可变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及剪力系数。
按弹性理论计算内力时,考虑可变荷载的最不利布置方式,因此将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单独计算,然后对控制截面内力进行组合,计算各截面及支座的最大内力或最小内力
主梁各截面及支座的弯矩及剪力系数由表10查得后,由此计算出相应的弯矩及剪力,计算结果见表11,为便于绘制主梁内力包络图,计算各种不利组合,列表于表12和表13计算最不利弯矩和最不利剪力,再根据最不利情况将每种荷载作用形式下的内力图绘制出来,荷载组合时再将每种组合方式下内力图绘制出来,合并到同一坐标系下即得内力包络图。但是主梁的结构对称且荷载对称,故只需画出一跨半的内力包络图即可。
表10 :集中荷载作用下三跨连续梁的弯矩及剪力系数
表11主梁内力计算表
项次 示意图 截面 M1 α1 0.224 -0.267 0.067 0.155 0.067 ① MB M2 Ma Mb 内力计算 M β1 V 76.807 -92.392 23.185 53.148 23.185 截面 α1 VA VBl VBr 0.733 -1.267 1.00 38.431 -66.429 52.43 M 170.65 -70.255 -70.255 144.668 -70.255 β1 0.866 -1.134 V 78.189 -102.387 M1 MB ② 0.289 -0.133 -0.133 0.245 -0.133 M2 Ma Mb 截面 M1 VA VBl VBr α1 -0.044 -0.133 0.200 -0.087 0.200 0 0 M -25.981 -70.255 119.18 -51.372 119.18 ③ MB M2 Ma Mb β1 V -0.133 -0.133 1.000 -12.008 -12.008 90.288 截面 α1 M1 MB VA VBl VBr M 135.221 -185.325 101.303 74.401 101.303 0.229 -0.311 0.170 0.126 0.170 ④ M2 Ma Mb β1 V 0.689 -1.311 1.222 62.208 -118.368 110.332 截面 α1 VA VBl VBr M -17.715 -53.035 101.303 -35.016 57.206 β1 -0.089 -0.089 0.778 V -8.036 -8.036 70.244 M1 MB ⑤ -0.030 -0.089 0.170 -0.0593 0.096 M2 Ma Mb VA VBl VBr 表12 主梁弯矩组合
项次 ①+② ①+③ ①+④ ①+⑤ Mmax组合 Mmax Mmin组合 Mmin M1 247.457 50.826 212.028 59.092 ①+② 247.457 ①+③ 50.826 Ma 197.816 1.776 127.549 96.025 ①+② 197.816 ①+③ 1.776 MB -162.647 -171.647 -277.717 -145.427 ①+④ -277.717 ①+⑤ -145.427 M2 -47.07 142.365 124.448 -78.118 ①+③ 142.365 ①+⑤ -78.118 Mb -47.07 142.365 124.448 -47.07 ①+③ 142.365 ①+② -47.07 表13 主梁剪力组合
项次 ①+② ①+③ ①+④ ①+⑤ Vmax组合 Vmax Vmin组合 Vmin VA 116.62 26.423 100.639 30.395 ①+② 116.62 ①+③ 26.423 VBl -168.816 -78.437 -184.797 -74.465 ①+④ -184.797 ①+⑤ -74.465 VBr 52.43 142.718 162.762 122.762 ①+④ 162.762 ①+② 52.43 4.4主梁承载能力计算
支座承受负弯矩,翼缘位于受拉区,按矩形截面进行设计;而跨中翼缘位于受压区,按T形截面计算,翼缘计算宽度按《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第三版教材表3-3进行计算。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过程可列于表14因为支座承受负弯矩,翼缘位于受拉区,故按矩形截面进行设计;而跨中翼缘位于受压区,则按T形截面计算,翼缘计算宽度按教材<<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第二版表3-3进行计算。
对于矩形截面配筋,sdMfcb'fh02,而对于T形截面,
sdMfc(b'fb)h'f(h0h'f)fcbh2mm20,112s满足适筋要求,又c20混凝土,
,一类环境,取a=35mm,梁高h=600mm,
fc=10N/,Ⅱ级钢筋,fy=310N/2mmh0=600-35=565mm, 翼缘厚度h'f=80mm。
对于T形梁截面计算,翼缘计算宽度为:
l边跨:b'f=0=6540/3=21803l中间跨 :b'f=0=6600/3=2200mm
34.4.3 T形梁截面类型的判定
对边跨: d[fbh(h0'cf'fh'f2)]=[10218080(615-80/2)]
103/1.2=835.7KNm>247.457KNm
对中跨:d[fbh(h0'cf'fh'f2)]=[10220080(615-80/2)]
103/1.2=843.3KNm>142.365KNm
故,对于所有T形截面都按第一类情况计算,,即计算同计算高度为b'f的矩形,钢筋截面积ASfcbh0,计算过程如下: fy1.2247.457106㈠ 对边跨跨中而言, s==0.036
fcb'fh021021806152dM 112s=1120.036=0.037 < 0.054 fcb'fh01021800.037615AS==1600.2 mm2
310fy选用28225(As=1597.8mm2)
=
1597.8=1% >min=0.2%
2506151.2277.717106㈡ 对支座B而言, s==0.352 22fcbh010250615dM112s=1120.352=0.456 < 0.544 ASfcbh0102500.456615==2261.6 mm2 fy310=
2214= 1.4% > min=0.2%
2506151.2142.365106㈢对中间跨跨度而言, s==0.021 '22fcbfh0102200615dM 112s=1120.021=0.021 < 0.054 fcb'fh01022000.021615==916.5mm2 AS310fy选用225(As=980mm2)
980=0.6% >min=0.2%
250615综上所述,主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过程及结果见表14
表14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表 =
截面位置 弯矩设计值M(kN.m) 截面类型 αS 边跨中M1 247.457 T形 0.036 0.037 1600.2 B支座MB -277.717 矩形 0.304 0.374 2261.6 中间跨中M2 142.365 T形 0.021 0.021 916.5 ξ AS(mm2) 选配钢筋 实际配筋面积2(mm) 1597.8 2214 980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因为该副厂房属于3级建筑物,结构安全系数0=1.0,设计状况为正常运行状况,=1.0,混凝土结构系数d=1.2。
hw=615/200=2.46<4.0 b由前述计算已知,支座处剪力最大,配置腹筋以其为控制要求,如果它满足抗剪要求,那么其他支座或结构处也将满足。现对其进行计算配置箍筋:
截面尺寸验算:hw=h0=650-35=615mm
l对第一内支座QB而言, 前述已知:
0.25fcbh0=384.375 KNm> dV=1.2 184.797=221.756KN,满足抗剪要
求;
Vc=0.07fcbh0=107.625KNm<dV=1.2 184.797=221.756KN,由计算确定
腹筋。
初选双肢箍筋As,即ASV=100.6mm2,S=300mm,查《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
学》第三版表4-1得Smax=300>120,初选满足要求。
Vsv1.25fyvASVh0=1.25210100.6/120615103=135.338KN SVcsVcVsv=135.338+107.625=242.963KN>dV=221.756KN
svAsv=100.6/(250300)=0.13%>min=0.12% ,满足要求。为了配筋方便,bs其他地方均以构造配置8@200的钢筋,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结果见表15
表15 主梁斜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截面位置 剪力设计值V(kN) 0.25fcbh0 0.07fcbh0 弯起钢筋 箍筋用量 边支座QA 116.62 384.375 107.625 ------ 双肢B支座QBl B支座QB 162.762 384.375 107.625 ------ 双肢r-184.797 384.375 107.625 ------ 双肢8@200 8@200 8@200 在主梁与次梁交接处,主梁的梁腹承受由次梁传来的集中荷载作用,因而有可能在主梁的中下部出现斜向裂缝。为防止破坏,应在此交接处设置附加横向钢筋(箍筋或吊筋),其形式如图10。
(a) 主梁与次梁交接处斜向裂缝 (b)吊筋形式 (c) 箍筋形式
图10 主梁与次梁交接处箍筋和吊筋形式
考虑到主梁与次梁交接处的破坏面大体如图10(b)和(c)虚线所示,故附加横向钢筋应布置在S=2h1+3b=2(650-400-35)+3200 =1030 mm
(1.290.2881.0545.965)103而Asv==527.4mm2
2fyvsin2210Sin45dF选用512 (As=565mm2)
第五章 施工图的绘制
5.1施工图绘制
按照国家制图标准《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和《建筑结构制图标准》绘制施工图,合理图面布置,正确表达,文字规范,线条清楚,达到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
5.2 结构平面布置图
绘制结构平面布置图如图二,注意哪些用实线表示,哪些用虚线表示。给板、主梁和次
梁编号,尺寸标注要求清楚、完整。
5.3 板的配筋图
板的钢筋负弯矩筋画在上边(左边),正弯矩筋画在下边(右边)。图上标注的受力钢筋直径和间距与计算书上计算出来的要相对应。沿墙四周、单向板的非受力方向和横向主梁上设计构造钢筋。所有钢筋注明直径和间距,受力负筋和构造负筋注明尺寸。所有钢筋均编号,编号相同的钢筋只需在一处注明钢筋直径、间距和尺寸。
钢筋用粗线表示,其他用细线表示。
5.4主、次梁的配筋图
画出梁的纵断面图和每跨的跨中和支座处的横断面图见图纸。主梁钢筋截断点和起弯点应根据弯矩包络图确定,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应根据构造要求确定。在梁的纵断面图上标注钢筋的编号和断点位置。除开计算得到的纵向受力钢筋和箍筋以外,还要设计构造钢筋:边支座的构造负筋和架力钢筋。横断面图上应将钢筋的根数、钢筋位置、钢筋直径、钢筋编号表示清楚。在一个横断面图上应标注断面宽度和高度。横断面图上的钢筋编号与纵断面图应一致,且纵横断面图上的受力钢筋直径与根数与计算书上计算得到的应一致。箍筋的直径与间距应与计算书上一致。
画抽筋图时应将梁上部钢筋画在上边,下部钢筋画在下边;钢筋的长短与纵断面图上的钢筋对应。注意同一张图上,断面编号只能出现一次,如只能有一个1-1断面。
钢筋用粗线表示,其他均用细线。Ⅱ级钢筋的断点用短斜线表示,Ⅰ级钢筋端头本身带有圆弯钩。直径、长短和形状完全相同的钢筋用同样的编号。
3课程设计体会
如果说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之间是一条河,那么课程设计是跨越河流,实现两岸连通的桥梁。此次课程设计虽然只持续了一周时间,然而,却为我深入认识自己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也使自己的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了一次小小的结合,因此受益匪浅。
课程设计期间,由于基础知识的不扎实以及课程间未能很好的融合,出了许多方面的问题如:截面尺寸的拟定、钢筋的配置和布置、计算跨度的计算以及荷载的传递分配方式等,加上对CAD绘图的不熟练,导致此次课程设计困难重重,一而再、再而三的出错,反反复复的修改计算,使平时信心十足的我饱受打击。几经周折,早出、晚归、开夜车,加上王中强
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同学们的宽慰帮助才得以将本次课程设计顺利完成,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尽管这几天在抱怨和劳累中度过,但是我感觉这次课程设计是我大学生涯以来过得最充实,也是最累、最锻炼意志和耐力的一次,学习和实践不但得到了结合,同时使我与同学们的协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太多的感受,太多的体会,真的难以用文字来一一形容,课程设计与期末考试、课程设计与日常工作以及不同课程设计之间的时间冲突为此次设计增添了不少麻烦,但是我都一路挺过来了,因此我是胜利者。通过此次实践,我学会了忍受和坚持,学会了与时间赛跑,同时也使我的CAD绘图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我要感谢学校,感谢老师给了我此次实践的机会,谢谢!
4致 谢
5参考文献
【1】 段敬民,刘新华,程选生主编.混凝土结构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2006 【2】 河海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合编.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第
三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1996
【3】 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混凝土结构(上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1994
6附录
附录1 计算书手稿 附录2 施工图手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