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老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再生

来源:好走旅游网
安徽建筑 2014年第2期(总196期) 老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再生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Old Buildings and its Rebirth l冻世豪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18) 摘要:通过分析老建筑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环境价值, 明确在老建筑保护与利用应具有的生态观念、社会观念,从而给老建筑 注入新时代的活力,使其重现魅力与生机。 关键词:老建筑;保护利用;再生 中图分类号:TU一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7—7359(201 4)02—0009—02 0前言 每个时代的建筑代表了每个时代独有的记忆,反映了当时 的社会、文化、生产力及生态价值等的方方面面。但正如时间的 长河滚滚向前、永不停息一样,建筑无疑也在一直进行着新陈代 谢运动。当前我国的城市基本建设如火如荼,城市中存在着为数 众多的既有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其舒适性已经很难满足 使用要求,节能标准更是难以达到。当建筑的内在因素在某种程 度上不能满足要求的时候,变化势在必行,而改变其使用功能是 建筑变化切实可行的手段之一。改造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建筑陈 旧的内容注入新鲜血液,让其鲜活起来,从人文、经济、生态等各 方面满足需求。 1 老建筑的价值分析 从古至今,历史建筑的再利用始终伴随着时代的进程在发 生着。在数千年人类历史中,城市与城市建筑一直是在以边新建 边改建的方式协调发展的。其实,建筑史中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 经典建筑都经历过改造。比如,著名的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 教堂,在拜占庭帝国时代被改作清真寺后,四角加了尖塔,内墙 面的天使像被古兰经语录所覆盖;雅典卫城上的帕特农神庙也 是在拜占庭统治时代被被改为清真寺,匡 并在西南角上立了尖塔; 而在欧洲,无数中世纪的城堡建筑在冷兵器时代结束后被改为 宫殿,大名鼎鼎的卢浮宫如今更是成了全世界最著名的美术馆 之一。这其中固然有生产力不高、无法满足对建筑的需求量的因 素存在,老建筑本身存在的巨大价值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老建 筑的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历史与文化价值 老建筑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已不适应现代化的功能要求,但 它记载了一段历史文化,原有的环境所蕴含和形成的场所文化 收稿日期:2014-03—12 作者简介:陈世豪(1992一),男,辽宁大连人,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在读学 士。专业:建筑学。 能够激起人们的回忆号瞳憬,其空间能与人产生交流,人们因自 身所处场所的共同经历而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就象一个城市 的记忆库或博物馆。把老建筑老城区进行铲平式开发就等于抹 去了历史,这种思想已在全世界成为一种主流思想而被广泛接 受。因此,对老建筑的保护或再生利用有利于保存人们对场所文 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上海新天地就是一个较好的案例,上海的 石窟门里弄作为上海近代建筑的一种符号使新天地弥漫着一种 怀旧的气息,在改造过程中除了结构过于老化的必须拆除重建 以外,能保留的尽量保留,对保存的旧建筑进行全面的清理,修 补和仿制了大量的装饰构件,甚至弄堂地面铺的青砖都是从拆 除的旧建筑中保留下来的,目的就是通过这些符号延续人文历 史脉络,使建筑的历史感和新生活形态结合在一起,使文化享受 达到新的境界,充分保留了老上海的风貌。 当然,在这其中也需要建筑师及大众去芜存菁,一些艺术价 建 值不高,或存在安全隐患难以完全消除或消除成本过高,也不能 筑 因为“老建筑”的招牌,全部保护起来不许变更,也同样是错误 思 想 的。辩证地认识旧建筑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旧建筑的历史及情 理 感价值才得以确立。 论 研 1.2经济价值 究 与新建楼房相比,改造老建筑有三大优点:工期短,可以很 快的投入使用;投资少,开发成本较低;效益高,据不完全统计, 对现有的建筑进行改造,比新建同样规模标准的楼房可节省 20%~50%的费用。当前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老建筑改造创 造了机会,现在一些开发商也学会了欣赏年代、个性和建筑品质 所具有的无法衡量的价值,这种价值是新建筑所不具备的。而且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的发展,人们也愿意为文化产业付出更多的 时间与金钱;通过发扬老建筑的文化内涵、艺术内涵来实现经济 效益与艺术发展双赢的做法,已从国外传人国内,并迅速蔓延开 来,成效显著。较成功的案例如上海四行仓库、北京798艺术区 等,现都已成功转型为著名的创意文化产业基地,由以前地方政 府的“包袱”变为了“金砖”。在798技术区初建之时,这些废弃闲 置的厂房,每平米租金只要0.2元;创意文化产业以创意、文化、 科技以及知识产权创造财富和就业,提供高增值、高附加值的行 业。可以形成良好的艺术景观及经济效益。 1.3环境价值 安 与拆除重建相比,老建筑的再生利用可以减少大量的建筑 徽 垃圾的产生,减少新建筑材料所释放的有害物质和有毒气体,避 免其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污染。此外,老建筑的再生利用还可减轻 建 施工过程中对城市交通、能源的压力,可避免老建筑的拆除过程 筑 中产生的大量沙尘,以及噪声对环境的污染等等。在我国节能减 _ 2014年第2期(总196期) 安徽建筑 排,防治雾霾的大政策背景下,老建筑再生利用具有现实的环保 价值。 蚕 术价值,到将其看作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的一种产品,看到其在 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潜在价值,视其为城市发展的一个契机。 而在今天,我们在老建筑的改造利用上,要树立如下观念。 2.1生态观念 就建筑成本而言,过去我们关注的仅仅是建造成本,很少注 重社会成本。但如今,在我们地球自然资源有限及不可再生的前 提下,对于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而言,“重复再利用”无疑有着更 大的效益,以及更为广阔的前景。从建筑的生产和拆除两个环节 上看,社会成本主要体现在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新建工 程必然较“再利用”工程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同时生产新的建 无论新旧建筑,我们对建筑的要求始终是室内环境的舒适、 健康以及良好的体验感觉。因此,对老建筑的改造,首先要树立 生态观念,寻求适合的改造方法和技术手段,从改建材料的制 造、使用、废弃直到再生的整个寿命周期体现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筑材料及拆除旧建筑所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又会造成更重的 环境污染。 2老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老建筑具有诸多的价值,但如何保护并利用其优势发挥更 大的作用仍需要许多思考和努力。在西方文化中,注重的是建筑 的“永恒性”,对于建筑的建造精益求精、历时上百年;而在东方 文化中,人们对永恒性的理解为建筑空间的延续,尤其在改朝换 代之时要“除旧布新”,大范围推倒重建。走进近现代,文化的交 流使得在“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认识上逐渐趋同。自1933年 建 的《雅典宪章》第一次提出“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的保护问 筑 题,即“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宪 思 想 章虽没有提出历史地段的概念,对古建筑周边历史环境也没有 理 足够的认识,但指出了保护历史遗存的重要意义,为以后的历史 论 研 地段的保护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到1964年《威尼斯宪章》、1977 究 年《马丘比丘宪章》、1987年《华盛顿宪章》,每一次都提到并深化 历史建筑的保护意义、原则、范围及方法。在西方的一些书刊中, 谈到具有历史价值的旧建筑,过去多用保护(conservation)、保存 (preservation)、修复(restoration)等词,着眼于被动式的保护;而 后来多用再循环(recycling)、适应性使用(adaptive use)、整治 (rehabilitation)等词,着眼于主动式的再利用reuse),观念的转变 与发展可见一斑。即使文物建筑,最好的保护方式也是使其继续 它的使用功能和用途。雅典的火神庙是保存最好的古希腊神庙 之一,其部分原因正是由于它在拜占庭时期曾被改造成基督教 堂。只要仍在使用,建筑就会得到关心和维修,就会避免因闲置 而加速毁坏。无论中外,保护最好、存留数目最多的往往是仍在 使用的宗教建筑也说明了这一点。今天,重视改造、通过改造实 现对建筑整个生命周期的全程利用,尽量减轻人类建设对环境 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学界的共识。建立和 完善相应的经济政策是建筑再利用持续发展的保证。在西方发 安 达国家,在20世纪7O一80年代,已从政策法规上给予鼓励,建立 徽 城市发展基金,改革税制,鼓励民间对建筑的翻新再利用。 建 目前,对老建筑的保护方法也逐渐与时俱进:从仅仅关注高 筑 价值的历史性建筑,虔诚地保存、严格地复原,到关注其周围环 境的保护,关注更广泛的旧建筑,以更自由更有创造性的眼光看 一 待建筑再利用后之适应性的变化;从仅仅看重旧建筑的历史艺 性,建立循环经济的新思维;其次,改造应将建筑置于城市整体 环境下考虑,将建筑融入城市轮廓和街道尺度,联系已有的城市 土地、能源、交通、景观等公共资源,与城市肌理融合,克服和解 决原有建筑的问题,带来节约与高效,创造新的积极的城市共享 新景观,真正给老建筑注入活力,使其重现魅力与生机。 2.2社会观念 一栋或一片老建筑,保留的是其所在的一片场所、一个区 域、一个社会的记忆与文化。在改造和利用的过程中,尤其要注 j善维护好其独有的历史文化遗存,注重为城市创造良好的社会 生态。老建筑在不同的历史环境背景下形成,反应了特定的历史 社会风貌。因此,改造中既要尊重历史,同时也要密切联系时代 的发展,只有将两者并重,并予以创造性综合,才能创造出适应 社会文化的建筑。同时,居民也应当参与到改造和更新中来,让 居民参与其中。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老建筑改造的实际价值,而 不是简简单单的将其符号化、孤立化,只是作为一个空壳子和摆 设 3结语 老建筑是一部历史,既有辉煌的过去,也在演绎着未来,既 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要不断补充新的内容。时间赋予老建筑特 殊的魅力,剥落的砖瓦、生锈的门窗、残破的梁柱等等,都是跨越 了沧桑历史所遗留下来的独特的美。在西方发达国家,老建筑老 社区在上世纪大多经历了一个由破坏到大规模建造、再到产品 因过剩或其他原因弃置不用、再到建筑改造这样一个四阶段更 替的过程,而当下的中国很多城市的建设,正重复着这条道路。 西方国家的前车之鉴和中国自身建设过程中暴露的诸多问题, 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应避免一拆到底、一建到底的粗放式 的城市建设模式。保留老建筑原有的魅力,认识其独有的价值, 赋予它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内容,让其重焕光彩,重获新生。 参考文献 [1】王毅.建筑的再利用叫.世界建筑,1998(1). [2]黄荣荣,夏海山.生态语境下旧建筑改造的美学价值【J1.华中建筑 2009 ̄). [3] 乔坤.旧工业建筑改造过程中的创新思考田.山西建筑,20100). 【4J梁明,朱晓琳建筑改造中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 ̄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