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文章编号]1006—0022(2007)05-0013-03[中图分类 ̄]TU984.12[文献标识码]A 城市郊区异质社区规划策略探索 ——以衢州市双港新村为例 口 李王鸣,李 玮 [摘 要]在城市化与郊区化的双重机制作用下,中国式的城市郊区异质社区应运而生,规划 应正视其存在的客观性,并在可能的条件下探索内在整合的方法。衢州市双港新村具备城郊 住区开发的良好区位与环境条件,其规划从空间结构、多样性、交往空间和容量四个方面对 城郊异质社区规划的策略做了理念与实践探索。 [关键词]异质社区;衢州市双港新村;规划策略 Research on Planning Strategy of Heterogeneous Communities n Suburb——A Case Study fo Shuanggang Village in Quzhou C i Wangming,U Wei 哺h瞳枷The urban suburb’s heterogeneous communities emerge as the times require under the effect of urbanization and suburbanization.The planning must envisage the objectivity of its exist- ence and probes its intemal integration under possible condition.Based on the ocnditcion of shuanggang village in Quzhou ciyt。planning probes into the planning strategy fr0m spatial structure,diversiyt, interaction,capaciyt,then expects to offer some helpful assitsance to the researches and operations of heterogeneous communities in the future. 咖■删蝴Heterogeneous ocmmunities,Shuanggang village in Quzhou,Planning tsrategy 整合到中高收入阶层邻里中去。同时,美 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HUD)改变了以往 集中建设公共住房的传统做法,转而以 1.1‘‘异 质社区”的提出— 叹赢的 促进不同收入阶层混合居住作为其根本 策略 的发展策略。由此,这种混合居住模式便 “异质性”最早来源于生物学,意指 被界定为:“将不同收入和阶层的居民在 生物群落中各个物种的相对密度,它与 邻里层面结合起来,形成相互补益的社 均匀性成正比。在一个生物群落中,各个 区,尤其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使之不致 物种的相对密度越均匀,这个群落的异 被排除在城市主流社会生活之外。”[2]在 质性就越大[1l。“异质社区”作为一种混 具 E,奥斯卡・’细曼(Oscar New man, 合居住模式,源于西方国家为改善低收 1996)在约克尔斯(YonKers)市的公共 入者居住状况所推行的由政府主导的公 住宅开发项目中成功地运用了“迷你邻 共住房计划。然而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 里”(H1 nj-nej ghborhood)模式,将 上促进了低收入者的相对集中居住,由 200个低收入者住宅单元整合到中产阶 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使人们 级邻里中,通过中、高收入群体的影响, 重新审视自20世纪初以来的城市居住空 改变低收入群体的行为模式——中、高收 间分异过程及学术界对此所作的传统理 入群体具有更明显、更严格的社会行为 想模式研究的实际价值。白1970年起, 准则,可以规范相邻混居阶层成员的行 美国一些地方政府便通过土地使用控制 为,降低犯罪率;同时通过各阶层的互助 和免税政策,试图将低收入阶层的住宅 行为积累社会资本,从而达到双赢的社 会效果 3l。 1.2我国“城市郊区异质社区”的 形成—_郊区化与城市化的契合 一方面,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 立、住房制度的改革和城市交通、通讯等 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城市中心区正通过 旧房改造和土地置换等方式促使人口外迁 至土地成本相对较低的郊区部分地段,从 而缓解城市中心区住房紧张和居住环境低 劣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 的迅速提高,城市中部分富裕阶层开始追 求郊区更好的生活环境,住宅郊区化进入 规模化、普遍化的新阶段。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区集 聚扩散力和乡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内生驱动 力的影响下,城郊不管在景观风貌上还是 在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 表现在:多数劳动者已经从农业转向非农 产业生产;随着城郊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 逐渐完善的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社会福 利和休闲娱乐等城市服务设施使郊区人群 不仅在物质层面上能够享受城市生活,而 且在精神层面上能实现对城市人高尚生活 习惯的追求。城市扩展和新区开发恰好给 了城郊原居民彻底更新居住环境、提高生 存质量和改变生活习惯的机遇。 于是,郊区化和城市化这对原本反 向的作用力便在“城市郊区”这个特殊的 载体上得以契合,不同社会经济特点和 文化取向的人群在此聚居。再加上这一 过渡带地处城市建成区边缘,管理体制 的薄弱和人文生态结构的复杂,导致了 大量的流动人口在此聚集,更增强了异 质化的程度。 200 7年第05期第23卷 1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绝对分异模式 相对混合模式 注:左右图中各收入阶层比例基本相同,双圆环表示现状三个村的主要分布区域,实 睡 l圃平均■置木平( ,一囊为主潼■置) 勇蟑翻分一tI羞 雌一j蚺 Ei ii豳髓蕾分_¨再雌一承体—●’t鼙中心公■一彝●中匿 线表示异质组团间相互联系的可能,折线表示异质组团间发生冲突的可能。 臣基量弱慑削腓妄三 髓喇l摹簟拄 图1异质组团缓冲模式比较图 图2衢州市双港新村异质社区空间结构图 圈衢州市双港新村规划背景 2.3删难点的提出 (1)如何满足异质社区“空间多样性” 2.1目标设定 的要求?一方面, 不同的社会经济特征造 3.1空间结构模式的构建 双港新村地处浙江省衢州市城西,与 就了不同居住人群的行为模式与生活习 空间结构模式的构建是从空间层面上 规划的西区新城有高等级道路相连,距离 惯,因此他们对住宅内外空间的尺度、开 整体解决异质社区内部众多矛盾的关键, 城市中心的车程不过1 5分钟,与老城区仅 放性及环境要求也各不相同。另一方面, 主要涉及居住、社区服务等功能的空间结 有一江之隔。现状基地由新320国道和常 不同层次住户对空间用途设定的理解力和 构的确立及路径系统的支持。 山港围合而成,占地约49 hm2,地块的独 接受程度千差万别,普通的单向、静态设 3.1.1空间结构的确立 立性和完整}生较好。基地东毗规划建设中 计思路很容易导致社区功能的日渐混舌L+D 规划设计空间结构策略的选择主要基 的物流园区,部分基础设施及社会服务设 管理困难。 于对居住组团空间布局的分析。 施可以与城市共享。从总体上看,双港新 (2)如何调和“异质性”?首先,虽 首先,考虑尽量减少相邻异质组团间 村具备了城郊住区开发所应具备的良好区 然异质社区赋予了不同阶层居民共享、共 的差异,因为在陌生的情况下,人们总是 位与环境条件。 建家园的平台,但却不能减小他们在社会 愿意与相似人群进行直接联系,这是降低 在城市化不断向郊区推进的过程 地位和文化水平上的差异。价值 和生活 >中突发生概率、提高项目前期商品房入住 中,双港新村将面对城市功能扩散的外 方式的差异是使社区个体与群体行为趋向 率及增加后期异质邻里间交往可能,从而 部机遇。新一轮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指 混乱的内在因素,因而如果不进行有序的 形成和谐社区氛围的关键。 出了衢州城市跨江向西发展的总体趋 空间梳理,这种混乱就很容易演化为冲突。 其次, 操作层面和后期管理的角度 势,沿衢江以西的西区建设将是衢州城 其次,在异质社区中,物质空间的接近并 考虑,要重视现状三个村庄的改造对空间 市未来发展的重点,其中近期建设的物 不能直接促进不同阶层居民之间的交往。 布局的影响。 流园区将成为城市新的就业增长空间。 因此,对不同收^群体在邻里层面进行整 再次,要通过空间分布体现异质组团 为适当减少通勤和方便生活,在物流园 合实际上要比项目开发本身更为困难[3l。 间的内、外部环境的均好性。在外部环境 区邻近的地区建设相应的居住用地成为 ’ (3)如何协调与平衡项目开发利益的 方面,应结合不同阶层住户的出行工具及 必然。 “经济性”?协调与平衡项目开发利益的 他们对不同类型公共建筑的使用频率来综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双港新村规划的 “经济l生”是指在市场利益和非盈利的社会 合考虑社区中心的可达性与社区外部联系 目标定位为“城市拓展主流上的重要节点 目标之间寻求效益最佳。在上述三种类型 的便捷度;在内部环境方面,利用自然生 和当地坊 口谐社区的典范”。 的居住人群及其住房形式中,真正属于市 态系统的共享性来确保各组团间环境品质 场开发并且以盈利最大化为目标的只有第 的平衡,避免将住房开发渠道带来的差异 2.2届住群体韵构成 三种。异质居住项目成功运作的先决条件 转嫁给住户,引起中低收入阶层对生活环 依据特定的规划目标,双港新村将主 在于,项目本身能以合理的成本吸引足够 境的不满(图1,图2)。 要容纳村庄整治的拆迁户、物流园区开发 的中高收入阶层来购买商品房,从而减轻 如图1所示,相对混合模式中“中/ 的拆迁安置户、城郊商品房的购买者三类 村庄整治与村民安置给政府带来的财政压 高阶层”组团与邻近的“低/中阶层”组 异质居住群体。 力。 团中均含有中等阶层,而道路系统又为途 14规划师PLANNERS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径“低/中阶层”组团到达社区中心提供 多样性上,即表现在对“复合空间”的塑 间的关系转变为互助的行为时,就产生了 了便利,从而在无形中提升了相邻异质人 造上。所谓“复合空间”,是指同时具备多 社会资本。虹6]社会资本是促进社会良性发 群邻里间交往的几率。相比之下,左图的 种功能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讲,—件事 展的基础性资源。出于这种考虑,双港新 物具有普适性的大小,是衡量其所具有的 村规划保留了沿江和高架桥邻近地带的大 还是从项目的可操作l生I上都明显不如右图 合理l生大小和生命力长短的标尺。复合空 片桔林,并将其适度开发为游憩与生态的 的相对混合模式。 间不仅能容纳异质住户发生在日常生活中 天然廊道。这种形式的公共空间不仅具有 从加强各异质组团的联系并减少 中突 的各种行为活动,而且能发挥它在生态保 静态生态效应,而且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绝对分异模式无论从分隔和联系的效果, 的角度出发,图2所示的布局结构试图最 低限度地降低阶层差异较大的两个异质组 团相接触的可能性,并通过结合社区中心 的道路,增加各阶层组团间住户对话与交 往的频率。 3.1.2路径的1支持 由于中、高收入阶层的汽车拥有率明 显高于低收入阶层,因此人车的对话在某 种程度上也是激发异质组团间>中突的重要 因素。对异质社区来说,由于内部异质组 团彼此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组团内部的均 质性较强,因此没有必要对所有路段都实 行人、车分离,只需要通过对商品房组团 的人、车出入口的合理设置便可以分流社 区内大部分的人车交通线路,减少冲突点, 使进入社区的车辆不用横穿道路就能进入 商品房组团内部。 3.2空间多样性的塑造 3.2.1个性空间 “空间多样性”首先从形式上表现为 对个l生空间的塑造。所谓个性空间,是指 功能设定相对固定和专一的空间,包括私 人空间与公共空间,其多样性的内涵主要 体现在空间组织形式上。塑造个性空间是 形成多样视觉感受与环境体验的重要手 段。 私人空间的多样l生直接影响住户对住 宅实体的选择,尤其是农民住宅。只有在 高密度联排布局的整体结构下体现内部构 成的多元性,才能增加人们入住的兴趣。 而公共空间的多样性则可以在节约空间成 本的前提下创造丰富的景观效果和认知感 受,同时也可增加可达性与共享性,如公 共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都可以采用集中与 分散、点状与线状相结合的形式。 3.2.2复合空间 “空间多样性”还表现在空间功能的 护和可持续发展上的极大优势[ 。 同时,异质空间之间通过合理的接替 处理还可以形成场所特性的复合。例如, 双港新村规划通过增大宅前入户路径的尺 度和进行路面材质的处理,使其发挥从半 私密空间到私密空间的自然过渡作用。 3.3有机交往的实现 一方面,组团模式的构建只是在减少 冲突发生几率的基础上提供了异质组团联 系的机会,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路径 的支持。但是路径不可能覆盖整个社区, 而为了单纯分隔相邻的异质组团,人为地 设置一些不可进入空间,既不经济,又会 使被分隔群体在心理上产生不必要的戒备 和恐慌。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往,只有 在“分”的形式上尽力体现“合”的内涵。 具体做法是尽可能利用现状的地形、地物 营造“分而不隔”的有机交往空间。所谓 “分”,指的是空间上的绝对分开,形成相 对自组织的生活空间,减少相邻异质组团 间被动干扰的发生。“不隔”指的是仍然不 排除互相交流的机会。根据人类学家爱德 华・T・霍尔(Edword T.Ha]])的研究人 类有两类知觉器官:距离型感受器官—— 眼、耳、鼻,以及直接型感受器官—皮 肤和肌肉。在不能随时利用直接型感受器 官进行交流时,我们可以在设计中有意创 造适合利用感受型器官进行交流的空间尺 度[5_。 另一方面,.不相邻的异质组团不应被 空间距离所隔离,它们同样也需要足够的 交往空间,而且这种交往的特点在于双方 的主动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比相邻 异质组团间的随意性交往更有目的性,也 更有意义。科里曼(James Co]eman, 1990)在 社会理论基础》(Foundati on of Soci a]Theory)中指出:“当 -1门之 能体现异质社区“双赢”的内涵。 3.4合理容量的测算 在保证中低收入安置户数的前提下, 异质社区成功建设所必需的经济可行l 分 析与指标的确定也同样重要,关系到开发 时序的把握、相关配套设施的支持及政策 环境的营造等方面,这些都是当地政府和 房地产开发商非常关心的问题。 首先,项目中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商品 住宅单元和盈利性的公共服务设施用房, 以维持其与非盈利和微利性拆迁安置住房 开发、配套设施建设成本之间的平衡,最 大限度地减轻公共住宅开发的财政压力。 其次,近、中、远三期的新区开发与 老村改造必须以合理的比例同时推进,改 造的重点也应有所侧重。圈 [参考文阑 [1]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H].上海:同 济大学出版社,1998.86-93. [2]单文慧.不同收入阶层混合居住模式——价值 评判与实施策略 ].城市规划,2001,(2): 26-29. [3]K.J.巴顿著,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 城市经济研究室译.城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 [H].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8—63. [4]王及宏.空间的人性化一居住区环境中的复 合空间设计 ].四J II建筑,2002,(2):40-41. [5]Jan Gehl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H].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68_71. [6]张鸿铭.住宅经济学[H].上海:上海财经大 学出版社,1998.98-102. [作者简介] 李王鸣,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 李玮,现工作于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收稿日期]2006-12-15 200 7年第05期第23卷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