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加强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思考

来源:好走旅游网
加强当代大学生信'ITP教育的思考 秦家沛 (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1) 摘要:信仰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是一个国 家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 有部分学生存在非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本文着重分 析了信仰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和当代大学生信仰 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加强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 基本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教育 大学生信仰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 教育.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 接班人。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帮助大学生 确立正确的信仰是教育工作者的应有职责。 1.信仰的内涵 所谓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思想、主义极度尊 崇和信服,并把它奉为自己言行的准则和指南,甚至终生 深信不疑、执着追求的一种意志行为,它是富于思维的人 类所普遍具有的意志品质。 . 信仰作为人类精神的一种状态,是人类对自身与宇 宙关系的自觉体认与主观调整,体现了人类对其自身存 在和发展意义的终极关怀。表现在:(1)信仰是人生的精 神支柱.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向和后果;(2)信仰是人生 的精神需要,它能够引导人确立起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3)信仰是人生前进的动力,给人以信心、毅力和勇气,影 响着人们的精神状态。 一个有信仰的人会感到生活充实,精神有所寄托,得 到精神上的安慰或满足,信仰常常成为他行动的动机,激 励为实现生活的目标而不断努力。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就 会变得精神空虚,无所寄托,会失去生活的理想和目标, 成为消极颓废、浑浑噩噩的人。不同的信仰又会带来不同 的人生.科学的信仰能够让人生变得美好,庸俗的信ffP ̄U 会使人生走向黑暗。 信仰作为人生的精神支柱,不仅对个人追求理想具 有强大的驱动力,而且对组织坚强的集体,完成集体的事 业具有十分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一个集体如果有共 同的信仰。就能够确立起共同的奋斗目标,焕发出集体成 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形成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战斗 力的组织。 信仰之于民族。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价值理念,是凝 聚整个民族思想的无形动力;信仰之于国家,是构成国家 政治意识形态的核心:信仰之于个人,是人的精神支柱和 终生追求的目标。 2.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2.1当前大学生的信仰状况 当代大学生思想信仰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不久前 有研究者对山东、湖北、江苏三省l2所院校的本、专科学 生作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89.2%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是 拥护的,态度是积极的。但在主流信仰的背后也存在较为 严重的信仰问题。如新华网的记者深入到北京、上海、广 东、陕西等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采访。发现在当代大 学生积极向上的主流意识背后,有相当多的学生存在着浮 躁迷茫情绪。由于精神空虚,许多学生贪图享乐产生信仰 危机。调查显示,大学生在信仰的选择上已不再是单一的 信仰,而是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大学生的信仰选择,既有马 克思主义信仰,又有非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既有理性信仰, 又有非理性信仰,等等。信仰多元化在显示大学生信仰成 熟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功利化和世俗化的倾向。因 此,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信仰教育迫在眉睫。 2-2影响当代大学生信仰的原因 2-2.1社会原因。对人的信仰影响最大的是社会环 境。当代大学生处于全球化的大时代和我国社会改革开 放转型期.这种多元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确立 马克思主义信仰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改革开放 后。西方国家在与我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向我 国输入西方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各种腐朽没落思想,一 些青年大学生容易被他们的价值观所蒙蔽,忽视中国的 具体国情,追求眼前享乐,放弃对共产主义信仰的追求。 进入信息社会时代.各种社会信息通过网络、广播、电 视、电影等媒体在强有力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影响学 生思想的消极信息同时传播。一定程度上误导、影响了 一些大学生.削弱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 义的信念。 2.2.2学校教育方式方面的原因。传统应试教育模式 下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内容和方法简单化、教条 化.重灌输、轻反馈,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 需要,缺乏亲和力,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学生建立 科学理性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2.3家庭教育的原因。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 女,家庭对其从小溺爱,过于关注学习成绩,忽视了对他 们的思想品德的引导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生常常表 现为个人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精神和承受 挫折能力比较差。家庭教育中的功利性特征明显,信仰教 育更加世俗化,从而影响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确立。 2.2.4学生自身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一些大学生认 为上大学就是学一门专业技术,毕业后好找一个好工作, 把大学教育看作单纯的职业教育,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 论的学习。一些大学生片面地看待社会转型发展中出现 的一些问题,不能用全面的、动态的、科学的思维来理解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基本对策 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要内容为教育学生“四 2O1 — . 生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 3.4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信”: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 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大 学生信仰教育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关 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大学生全面发 展、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加强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 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任务。 3.1信仰教育的内容要与时俱进 信仰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它总是通过主体行为去实 践其“真理”。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农村、社 区.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国 情,增强社会责任感,为科学信仰的树立奠定基础。在社 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能深刻体会到校园生活与现实的 人生社会之间的距离,从而找到生活的动力、自身的位置 信仰就是要“信之才能仰之”,高校必须使大学生对 信仰教育的内容信服。社会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 教育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 3.1.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前途 命运。当今世界,全球化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实质得到改 变.没有克服资本主义内在的、固有的矛盾。社会主义事 业是在曲折中前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社会 化大发展的适应性、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社会主义人 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性、社会主义国民生活的共同富裕 性,等等,使社会主义能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和 行动。 3.1.2致力于理论创新.在实践中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不同的社会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只有相互理解、相互 尊重、取长补短、相互吸收,才能最终促进人类文化的共 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邓 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都是对马克思主义 理论中国化的丰富和发展。 实践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 生命力.同时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是曲折的.我们要 教育学生辩证地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自觉树立社会主 义、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从而坚定其为马克思主义信仰 献身的精神。我们要深化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主义综合国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用社会文明、人民富 裕的事实来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2强化信仰教育的人文关怀 信仰教育以人为对象,它解决的是人的思想、观点和 立场问题.是构造人的精神家园的教育活动。我们要注意 利用我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知识方面的资源,对大学生进 行中华传统文化和人文知识教育,把人文关怀同信仰教 育有机结合起来。人文知识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 识和思想,拓宽他们的视野,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的提高。而且可以增强对各种错误思想意识的鉴别力和 抵抗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很多大学生之所以存 在信仰迷茫、困惑等危机现象,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 找不到精神上的寄托,无法坚持原先确立的信仰而滑向 虚无的宗教“彼岸世界”寻求自己的精神寄托。 3.3.5,a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建设 高校必须主动迎接挑战,把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成果和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网络道德教育 的灵魂,利用网络阵地,不断建设对青年学生有影响力 的、传播积极信息和先进文化的网站。大力开发德育信息 资源,使青年学生在网络上能够时刻接受主流先进文化 的熏陶。要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拓展高校网络信仰教 育的空间.积极应对西方国家价值观念的渗透,巩固大学 及努力的方向。 3.5提高教师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自身 素质 “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要引导教师和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者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 观和价值观,加强师德建设,提高自身学术修养和人格影 响力。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的思想特点,变被 动的灌输为主动的践行,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变成自觉的 行动。我们要转换教师的角色,现代大学教师的角色应该 从传道者转向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从解惑者转向发现问 题的启发人.从授业者转向解决创业问题的参与人,要真 正关心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 3.6大学生自身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仅靠外在的教育是不 够的,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科学信仰的建立。 最终取决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加强自我修 养,首先是“学”,要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掌握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自觉抵制 各种错误思潮和庸俗功利思想的侵袭;其次是“思”,对所 学的知识进行认真思考、分析、辨别,去伪存真,获得科学 真理,树立科学的信仰;再次是“行”,用马克思主义信仰 来指导自己的实践,使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素质,坚定对 社会主义的理想,成为信仰坚定的合格接班人。 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要收到实效,必须在教育内容、 教育方式、教育手段上进行创新,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 大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坚持社会 主义办学方向,才能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社 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闫洁.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路径[J].陕西教育(理论 版),2006,(8). [2]唐倩,陈燕锋.论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教育[J].重庆 邮电学院学报,2()05,f3). [3]章秀英.新时期大学生信仰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 策 ].高教论坛,2003,(1). [4]董艾辉.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现状及障碍分析[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o03,(1). [5]傅开梅,路来庆.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要性[J].滨 州师专学报,2002,f9). [6]谭志合.科学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信仰[J]. 高教论坛,2002,(6). [7]郑艳.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马克思信仰的确立.大 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