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30.《诗五首》第3课时

来源:好走旅游网


北京市黑庄户中学课时教案

八 年级 语文 学科 教师: 王满 编号:

课题:《诗五首》第三课时 课型 日期 教 学 目 标 1.了解本诗的体裁及关于杜甫的文学常识 精讲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抒发的忧国忧民情思 3.重点词句的背诵与理解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目标检测题: 默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业: 1. 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 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一、课堂导入 5 学生活动 谈谈自己对杜甫同学们学过许多大诗人杜甫的诗歌,那么你又对杜甫有多少了解呢?(学生发言) 的认识 好,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历史的河床逆 流而上,回到一千二百年前,去成都浣花溪 畔座简陋而破旧的杜甫草堂,一起去触摸这 颗想黎民、思百姓、忧天下的爱国之心。 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及诗体知识 1.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又被称杜工部。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2.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3.诗体知识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二、指导朗读,整体感

1.扫除字词障碍

2.播放本诗的配乐朗诵 3.指导学生朗读 知 听录音并跟读

10

三、深入课

1.诗歌翻译

文,疏通文 2.精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词句概括各段意 内容。(板书体现)

3.从一到三两节中任选一小节,用具体10 形象的语言说说你所想象到的画面。

四、问题探

1.精读一二三节,并赏析揣摩诗人杜甫

究 分小组讨论,提出

锤炼语言的功夫。

10 问题

2.“长夜沾湿何由彻?”漫漫长夜,杜 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齐读第四

节,看本段表现诗人怎样情怀?(学生小组 讨论)

五、情感升

再读文章,读出诗人的愁苦,读出诗人

的潦倒,读出诗人的痛心、痛惜、痛苦,读

5 出诗人发自肺腑的祈盼,读出他忧国忧民的 博大胸襟。

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六、总结巩 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同学们,假固 学生举手发言 5

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演示文稿:杜甫像)

搜集杜甫其他相似主题的诗歌,认真品味后做摘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