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如何改进作文教学

如何改进作文教学

来源:好走旅游网
更新观念,改进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一般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只注重对学生作文本身的分析指导,忽视对写作主体写作心理和写作规律的研究好知道。而且,中学生的写作最大特点就是缺乏主动性、能动性。因此,中学生作文教学不但要更新作文教学观念,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不落窠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去尝试:

(一)、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大千世界,五光十色;社会生活,千姿百态。能触动我们情思引起我们共鸣的事物层出不穷,数不胜数。然而,有些学生却在写作时苦思冥想,搜肠刮肚,总感到无话可说、无文可作,甚至饱怨生活的单调。其实,“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生活中每天都有大量的激动人心的有趣的事情在我们周围发生。正如罗素所言“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是的,我们只有独具慧眼,有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发现其潜在的意义,才能抓住机遇,写出的文章才能有新意。譬如,朱自清把写作的目光投注到他父亲的“背影”上,从而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背影》;鲁迅在百草园中,用他那独特的笔触给我们展现了一片令人神往的乐土;茅盾也是在驱车黄土高原后,把那坚强不屈的白杨树与北方的抗日军民联成一体,给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义。其实,只要细心观察生活,我们就可以从一些看似平凡简单的事物中,发现其独特的一面,那么我们写出的文章就有新意。

(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想象是人类思维花丛中的一朵奇葩。作文要创新,就得进行创造性的想象。换句话说,创造性想象始终伴随着创新思维的过程,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没有了想象,人就像钢琴一样,不能记忆在琴键上弹过的乐曲。这就是说,写作不能离开想象,它对写作的所起的作用,犹如翅膀之于鸟,木桨之于船。学生在写作时,应当扎根于生活,去感悟生活的原型,善于诱发自己的想象力,艺术化自己的想象世界。他们可以上天入地,探奥搜奇;可以和草木交往,与鸟兽倾谈;可以历洪荒远古,访古来者„„当然,在写作过程中,想象并不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这除了平时的刻苦训练外,还需掌握想象的技巧。譬如,一考生这样写道:“高

高耸立的密密的楼群将天空割裂成一张破碎的脸。”可见,作者的想象力是多么丰富啊!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最重要的素质。发散性思维的多角度性,使人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没有发散性思维,就会拘泥一格,墨守成规,难于创新,写作的才华和天性就会被窒息。况且创新思维是行云流水,要求思维的灵活变通,不拘一格,这就离不开发散性思维。譬如,在指导学生写一篇关于“门”的话题作文时,我们可引导他们进行思维发散。可写有形的门,如家门、校门、城门等;可写无形的门,如科学之门、心灵之门、天堂之门等;可写门内的世界,也可写门外的世界;可写开门的意义,也可写关门的意义;可从身边的小事引发对“门”的感受与收获,可以由“门”联系历史事实去发表看法,也可以由“门”的自然属性阐发哲理。

(四)、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灵感是主体的创造性思维经过长期的艰苦探索而过度疲劳中断后,因偶然所重新激活并释放出的巨大能量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经验的瞬间飞跃。灵感是创新思维的最重要的一种标志。灵感涌现之时,往往是文如泉涌,意象纷至沓来。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甚至断言:“没有一种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的灵感,就不可能成为大诗人。”同样,没有灵感,就很难创新。当然,灵感从来只肯钟情于那些勤于思考不懈探索者。因为,任何瞬息的灵感,都是来源于平时思考的结果。写作时,有了灵感参与,作文要创新就容易得多了。

(五)、张显写作个性。从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到话题作文,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话题作文一改以前那种“戴着镣铐跳舞”的局面,从而给考生一个充分展现自我、极力张显个性、自由驰骋文采的广阔的舞台。所以,我们考生尽可以蘸自己的心血写一篇充满个性的文章。乐观者写放达文,忧郁者写哀怨文,幽默者写风趣文,勤于思考者写出思辩性,勤于思考者写出生活味,博览群书者写出书卷气。也只有这样,文章才能创新。诚然,创新思维并不仅涵盖以上这些内容,它是一门极深奥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

二、更新作文教学观念 ,构建作文训练新体系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它同阅读教学一起,几乎构成了全部的语文教学。但由于种种原因,写作教学一直没有走出低迷状态,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无序的随意性很强的写作教学不利于

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首先,没有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只讲收,不讲放;只讲文章应该怎么作,不讲如何才能学会‘怎么作’”,这种做法大大限制了学生表达的自由。其次,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性认识不足,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了解不够。为此,我们应该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特别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写作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教材中写作训练的体系编排不合理,内容零杂,序列不清,操作性不强。传统的文体训练模式一般按照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的顺序进行训练,多为重复劳动,效率低。而文体训练只能解决文章内容的表现形式问题,不能解决文章内容的来源问题。这种文体训练模式偏重于写作专门能力的强化,而如观察力、思考力、联想力、想象力等基本能力的训练往往成为教学的盲点。众所周知,基本能力是提高写作能力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观察力增强了,学生就会从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到丰富的写作素材;思考力提高了,学生的作文就可以增加深度。因此,必须构建一种以写作能力训练和文体训练有机结合的训练体系,以实现逐步培养基本写作能力,各种体裁的写作教学按能力要求齐头并进的目标。

三、优化写作教学体系,“硬化”课外写作任务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经意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外写作活动,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有效办法,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可组织各种与阅读写作有关的活动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写文学作品书评、影评、时政小论文等,还可以配合全国性或地区性征文活动,举办征文竞赛。把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写作教学系统,消除课外写作的随意性、盲目性,变无序为有序,使写作教学结构符合整体性、关联性、综合性、开放性、最优化的原则,成为一种立体、有层次和实效的并且可调控的体系。

思、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写作兴趣是学生从事写作活动的积极态度倾向,但是学生普遍缺乏兴趣。兴趣的缺乏,与学生的一些写作心理障碍关系密切。在审题时表现为:“没有内容可写”,产生困惑心理;“不知从何下笔”,产生迷惘心理;“还是老题目”,产生侥幸和厌烦心理。行文时表现为:消极定势影响,结构模式化;思维惰性的影响,材料通用化;机械运用的影响,语言成品化。成文修改时表现为:“不愿改”的怠惰

心理;“不知何处需改”的盲目心理。而长期规整划一、没有层次和梯度、缺少激励机制的写作训练,更使不少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产生了惧怕、对抗、应付、依赖等不良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和突破这些心理障碍。在写作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以下一些良好的习惯:热爱生活、留心观察的习惯,积累记忆博采众长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翻查工具书的习惯,作文列提纲、打草稿、多修改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写作速度的习惯,等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