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不同恢复方式对高强度间歇运动后自主神经功能和血液动力学反应的影响

不同恢复方式对高强度间歇运动后自主神经功能和血液动力学反应的影响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37卷第4期 2018年8月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

Vol.37 No. 4 Aug. 2018

◄运动与健康科学

不同恢复方式对高强度间歇运动后自主 神经功能和血液动力学反应的影响

汤静

(河南工程学院体育部,河南郑州41191)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恢复方式对健康青年男性一次急性高强度间歇运动(HIE)后自主神经功能和血液动力学反

应。方法:0名健康青年男性进行两次HIE实验,间歇期分别进行积极性恢复(AR)和消极性恢复(PR)。运动前以

及运动后恢复期第10、20、30 mm时利用手指血压监测仪测定心率(HR)和血压(BP),利用遥测心率监测仪监测RR 间期,用于心率变异性(HRV)分析。采用配对《检验(不同恢复方式比较)和方差分析(血液动力学和自主神经功能 的时程变化)对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HIE间歇期进行AR,运动后10 mm时SBP和HR高于PR(P <0. 05 ), 10 min 和 20 min 时 LnRMSSD 和 LnHF 高于 PR( P < 0. 05 ) , LnLF 和 LnLF/HF 比值低于 PR( P < 0. 05 )。结论:以不同 恢复方式进行HIE时,AR能够促进运动后自主神经功能恢复并改善血液动力学反应。

关键词:积极性恢复;消极性恢复;高强度间歇运动;自主神经功能;血液动力学反应 中图分类号:G804.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 -0560(2018)04 -0076 -08

Effects of Different Recovery Means on Autonomic Nervous Function and

Haemodynamic Response After High Intensity Interval Exercise

TANG Jing

(Depa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 Zhengzhou 451191 , Henan , 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recovery means on autonomic nervous function anresponse after a bout of acute high intensity interval exercise (HIE) session in healthy young mTwenty healthy young male individuals performed two HIE tests, with active recovery (AR) and paintermission period respectively. Before exercise and 10,20 and 30 min after exercise,hea(BP) were determined by digital automatic blood pressure monitor,while 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 was mtelemetry heart rate monitor through monitoring RR intervals. Statistical treatment was performed by paired tpared with different recovery means) and analysis of variance (compared with time course and haemodynamic response). Results:Using AR during interval period of HIE,SBP and HR were hi0. 05) at 10 min post - exercise;LnRMSSD and LnHF were higher while LnLF and LnLF/HF ratio lower than PR (P <0. 05) at 10 and 20 min post - exercise. Conclusion : AR can promote autonomic nervous function recovery and improvehaemodynamic response after exercise when HI is carried out in different ways of reKey words:active recovery;passive recovery;high intensity interval exercise;autonomic nervous function;haemodynamic response

高强度间歇运动(high-intensity interval exer-

cme,fflE)是近年来竞技体育和大众健身领域新兴 的一种训练模式,要求参训者以较高的负荷强度(往 往>90% V〇2max)进行多次持续时间为数秒到数分 钟的运动,且每两次运动之间安排使机体不足以完 全恢复的静息或低强度运动[1。人体试验[24]以及 Meta-分析[6]均证实,与传统中低强度持续运动相比 较,HIE可让运动员更长时间维持较高的生理反应 (接近甚至超过个体最高水平),以达到提高有氧、

收稿日期:018-04-8 ;修回日期:2018-05-26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52102310117)。

无氧运动能力的目的[1]。对于普通健身者以及慢性

病患者而言,虽然HI消耗能量少、完成总运动负荷 低,但可诱导机体产生相似的代谢适应[2_5],因此具 有省时有效等特点,尤其适用于缺乏锻炼时间的中 青年人群。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作为评 价心血管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无创方法,能敏感反 映急性运动诱导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功能的 变化。评估运动后自主神经功能和血液动力学反

作者简介:汤静(1976—),女,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人体健康。

第4期 汤静:不同恢复方式对高强度间歇运动后自主神经功能和血液动力学反应的影响

•77-

应,对于深入了解神经系统对心血管应激的调控具 有重要的生理和临床意义。近些年,因HRV在预测 运动能力变化、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等方面具 有独特的预测价值,诸多研究采用HRV观察运动前 后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情况。一次急性运动(特别 是高强度运动)能够显著改变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 能,表现为交感神经活性升高而副交感神经(迷走神 经)紧张度下降,继之促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从而 保证各组织器官血供充足,以避免发生组织缺氧。 表1受试者一般特征

变量年龄/岁身高/m体重/kgBMI/kg • m2心率/bpm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

均数±标准差215 ±2. 11.74 ±0.0470.4 ±7.223.4 ±2.569 ±6113 ±970±5

运动后恢复期上述反应得到部分恢复:由于运动诱 导的血管舒张反应持续至运动后而使血压下降[7], 但心率在一段时间内仍处于较高水平,其机制可能 与自主神经功能稳态尚未恢复有关[]。运动后血液 动力学变化,特别是血压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 加心肌氧需量,同时减少心肌氧供,因此某些易感人 群(如心血管疾病患者)运动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 发生率增加[]。多种方法如运动前准备活动、特异 性吸气肌训练和运动后整理活动、积极性恢复,以及 冷水浸泡(cold water immersion)等,均可减轻运动后 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1°_11]。上述研究均以持续 有氧运动或递增负荷运动为实验模型,关于HIE鲜 有关注。王晨宇的研究证实,HE间歇期采用积极 性恢复(active recovery,AR)较消极性恢复(passive

recovery,PR)能够更加快速消除乳酸积累、改善运动

中的血液动力学反应并提高运动表现和训练效 果[12],然而不同恢复方式对HI后恢复期自主神经 功能和血液动力学反应的影响鲜有关注。最近的一 项研究发现递增负荷运动中采用AR和PR对于运 动后的自主神经调节并无显著性差异[13],但这一结 果是否适用于HI尚不得而知。因此本研究的目 的,在于探讨不同恢复手段(AR v PR)对青年男性

HI后自主神经功能和血液动力学反应的影响。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名健康青年男性自愿参加本实验。纳人标准: 体力活动准备问卷(physical activity readiness ques­tionnaire ,PAR-Q) 中 7 个问题均回答“否” ,根据美国 运动医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AC-

SM)运动指南中运动风险分层等级为低危者,体重指 数(body mass index,BMI) <2 kg/m2,无各种急慢性 疾病,无运动损伤,3个月内无规律运动习惯(每周2 次,每次>30 min),近期未服用任何药物及营养补 剂。所有受试者在实验前了解实验目的和流程并签 订知情同意书。受试者一般特征见表1。

1.2整体实验流程

实验前至少24 h内要求受试者清淡饮食、避免 剧烈运动、禁烟酒及咖啡、保证充足睡眠。所有测试 在相似的条件下进行,以避免环境因素以及生物节

律造成的误差。受试者于清晨(7:00〜9:00)进入运 动生理实验室进行基线变量测定(年龄、身高、体重、 BMI、HR、SBP和DBP),利用递增负荷运动实验测定 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 V〇2max)。间隔 1周后,受试者返回实验室,先坐位休息5 min,然后 进行安静时血液动力学和自主神经功能测试,准备 活动结束后进行两次HI实验,间歇期分别进行AR 和PR。AR和PR实验间隔72 h,以消除急性运动的 影响[4],每个受试者两次测试的顺序采用随机原 则。整理运动后受试者坐位休息30 min,根据预实 验以及Pecatello等[5]的研究,分别于第10、20、30

min时利用无创手指血压监测仪(Omrom HEM 742, 中国)测定心率(heart rate, HR )和血压(blood pres­

sure, BP),后者包括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和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计算 心率-收缩压乘积(rate pressure product,RPP) (RPP

=HR x SBP )。利用遥测心率监测仪(Polar

RS800CX,芬兰)连续监测RR间期,采样频率为 1000 Hz。采集5min安静值以及运动后第5 ~ 10

min、15 ~20 min、25 ~30 min 的数据用于 HRV 分 析。整体实验流程见图1所示。

13 乂〇2_测试

利用功率车测功仪(Moak 839E,瑞典)进行递 增负荷运动力竭实验,测定受试者最大有氧运动能 力,即V〇2_。由于受试者运动风险分层等级均为 低危,因此运动过程中无需医学监控。受试者先进 行10 min准备活动,包括5 min拉伸、3 min慢跑以 及2 mi蹬车(负荷为30 W),随后开始正式测试, 起始负荷为50 W,每2 min递增30 W。用气体代谢 分析仪(Cortex MetaLyzer 3B ,德国)每隔15 s监测气

•78-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第37卷

体代谢参数,每次测试前利用空气和标准气对系统 进行校准。运动过程中若出现以下4个标准中3个 即停止实验:呼吸商為1. 15;出现摄氧量平台,即摄

氧量的变化幅度< 150 ml/min;HR>180 bpm;受试者主诉力竭。将运动实验过程中持续超过15 s的

V02最高值作为V02_。

AR

PR

0\" 5; 15; 251 451 50(

1.4运动方案

图1整体实验流程

(normalized low frequency, LFn) = 100 X LF/ ( TP -

V〇2_测试后1周,受试者利用功率自行车

(POWERMAX-观,日本)完成一次急性fflE,运动方 案参照Little等[1]的研究。AR实验时,先进行10

VLF),标准化高频功率(normalized high frequency,

HFn) = 100 X LF/(TP - VLF),同时计算 LFn/HFn 比值。HRV中的SD丽反映心率总变异程度,LF 代表心脏交感神经活性,RMSSD和HF反映副交感 神经活性,LF/HF比值则代表交感/副交感平衡状 态(均衡性)。1.6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Sha-

min准备活动,即3min拉伸、5 min慢跑、以50 W 负荷热身2 min,然后反复以90%V〇2_对应的功率 蹬车1 min,间歇期以50 W负荷蹬车1 min,共完成 10组,最后以50 W负荷进行5 min整理运动,实验 过程中始终保持60 rpm的蹬车频率。PR实验时, 除间歇期(5 S)坐在功率车上休息外,其他步骤同

piro-Wilk进行正态性检验,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自 主神经功能参数进行自然对数(natural logarithm,

AR实验。

1.5血液动力学和自主神经功能测定

利用无创手指血压监测仪(Omrm HEM 742, 中国)监控BP和HR。根据右上臂围度调整袖带直 径,袖带下方置于肘窝上2〜3 cm处,并与心脏位置 平齐。每隔2 min连续测定3次BP和HR,取均值。

利用遥测心率监测仪(Polar RS800CX,芬兰;采 样频率=1000 Hz)获取RR间期数据,用Kubios心 率变异性软件系统(芬兰)进行HRV分析,由1名 操作员进行单盲评价。利用软件进行时域分析和频 域分析,其中时域分析包括全部正常RR间期标准

差(standard diviation of NN intervals,SDNN)和相邻 正常RR间期差值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of the

In)转换。实验前的基础血液动力学和自主神经功

能参数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实验前后血液动力学 和自主神经功能的时程变化使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 析,同一时间点不同恢复方式(AR v PR)比较使用 配对f检验;将实验后血液动力学和自主神经功能 的时程变化进行积分处理后计算其均值(即运动后 30 min的平均值),运动前后的均值比较使用配对t 检验。P <0. 05定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不同间歇方式运动前基础血液动力学和自主 神经功能参数比较

实验前AR和PR基础血液动力学(HR、SBP、

squared differences between adjacent normal RR inter-vals,RMSSD);频域分析时将RR间期信号经快速傅 里叶转换得到HR变异功率谱中的低频功率(low

DBP和RPP)和自主神经功能(SDNN、RMSSD、LF 和HF)参数如表2所示,各指标在不同恢复方式间 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

2.2 不同间歇方式运动后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变化

frequency, LF )和高频功率(high frequency, HF ),

0. 04 ~0.4 Hz频域具有生理学意义,其中0.04 ~ 0.15出为[卩,0.15~0.40出为只卩。由于只卩和

SBP时程变化:与运动前比较,PR时在运动后各时间点均显著性下降(P <0. 05),AR时则在运动 后 20 min 和 30 min 降低(P < 0. 05 );与 PR 比较,

LF 受总功率(total power,TP;0. 00 ~0. 40 Hz)和极 低频功率(very l〇wfrequency,VLF; < 0.04Hz)的影 响,因此将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即标准化低频功率

AR在运动后10 min升高(P < 0. 05)。SBP均值变 化:与运动前比较,PR和AR均在运动后显著性降

第4期 汤静:不同恢复方式对高强度间歇运动后自主神经功能和血液动力学反应的影响

•79-

低(P < 0. 05),然而AR和PR并无显著性差异(P > 0.05),见图2、图3。

表2实验前的基础血液动力学和自主神经功能参数

变量HRbpmSBP/mmHgDBP/mmHg

AR69 ±7113 ±969±6

PR68±6115±1168±57907±1187i值0.1290.6510.4750.361P值0.8990.5230.6400.7223Hanu/sso o

o 16o

1412108o

6o

4020

PP/(bpm • mmHg) 7757 ±904

0

PR AR

InSDNN184 ±0.331.85±0.280.1690.868InRMSSD1.7 ±0. 171.55±0.150.4480.659InLFn1.75 ±0.201.74±0.200.1140.911InHFn1.39 ±0. 191.40±0.250.1800.859InLFn/HFn

0.36±0.17

0.34±0.14

0.215

0.832

DBP时程变化:与运动前比较,PR和AR时在 运动后各时间点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 05) ;PR和

AR在各时间点同样无显著性差异(P >0.05)。 DBP均值变化:与运动前比较,PR和AR在运动后 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 05),AR和PR无显著性差 异(P>0.05),见图 4、图 5。

HR时程变化:与运动前比较,PR和AR在运动 后各时间点均显著性升高(P <0.05);与PR比较, AR在运动后10 min升高(P < 0. 05)。HR均值变 化:与运动前比较,PR和AR均在运动后显著性升 高(P <0. 05),然而AR和PR并无显著性差异(P > 0.05),见图 6、图 7。

RPP时程变化:与运动前比较,PR和AR在运 动后10 mi和20 mi均显著性升高(P <0. 05) ;PR 与AR在各时间点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

RPP均值变化:与运动前比较,PR和AR均在运动 后显著性升高(P < 0. 05),然而AR和PR并无显著 性差异(P >0.05)。见图8、图9。

113220151005009590 50

1

SHnnu/ss1 1 1

1

poSt

注:Pre, HIE 前,Post, HIE 后;与 pre 比较,* P < 0. 05 ;

与PR比较,< 〇. 05 ;以下同此

图2 SBP时程变化

图3 SBP均值变化

55

Pre10

,

201

30,

Post

图4 DBP时程变化

100「

Pre

Post

8

o

SHUnn/sa6o

4o

2

o

PR AR

图5 DBP均值变化

图6 HR时程变化

2.3 运动后自主神经功能参数的变化

LnSDNN时程变化:与运动前比较,PR和AR在 运动后10 min、0 min均显著性下降(P <0. 05) ;PR 与AR在各时间点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

•80-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差异(P >0. 05),见图14、图15。

第37卷

LnSDNN均值变化:与运动前比较,PR和AR均在运

动后显著性下降(P <0. 05),然而AR和PR并无显 著性差异(P >0.05)。见图10、图11。

LnHF时程变化:与运动前比较,PR和AR在运 动后10 min和20 min均显著性下降(< 0. 05 );与

PR比较,AR在运动后10 min升高(P <0.05)。Ln­

HF 均值变化:与运动前比较, PR 和 AR 均在运动后 显著性下降(P <0. 05),然而AR和PR并无显著性 差异(P >0. 05),见图16、图17。

LnLF/HF比值时程变化:与运动前比较,PR和 AR在运动后10 min和20 min均显著性升高(< 图7 HR均值变化(PR85, AR81)

图8 RPP时程变化

14000□ Pre

12000

口 Post

(10o ooS8

H6 o

o o ^

do

4 o o J

)

oo o

/ 2000ds

PR AR

图9 RPP均值变化

LnRMSSD时程变化:与运动前比较,PR和AR 在运动后10 min和20 min均显著性下降(P < 0.05);与PR比较,AR在运动后10 min升高(P< 0.05)。LnRMSSD均值变化:与运动前比较,PR和 AR均在运动后显著性下降(P < 0. 05 ),然而AR和 PR并无显著性差异(P >0. 05),见图12、图13。

LF时程变化:与运动前比较,PR和AR在运动 后10 mi和20 mi均显著性升高(P< 0.05);与

PR比较,AR在运动后10 mi降低(P < 0.05)。Ln-

LF均值变化:与运动前比较,PR和AR均在运动后 显著性升高(P < 0. 05),然而AR和PR并无显著性

0.05);与PR比较,AR在运动后10 min降低(P< 0. 05)。LnLF/HF比值均值变化:与运动前比较,PR 和AR均在运动后显著性升高(P < 0. 05),然而AR

和PR并无显著性差异(P >0. 05),见图18、图19。

图10 InSDNN时程变化

14000□ Pre

口12000 Post

10000

8o

o o 6oo

o 4oo

o 2oo

o

PR

AR

图11 InSDNN均值变化

—■——PR

AR

assm〇iPre

10^_________20^_________30^

Post

图12丨nRMSSD时程变化

第4期 汤静:不同恢复方式对高强度间歇运动后自主神经功能和血液动力学反应的影响

•81 •

下降,DBP无显著性变化,HR和RPP高于安静水平 并逐渐下降,LnSDNN、LnRMSSD和HF低于安静水 平并逐渐升高,LF和LF/HF比值高于安静水平并 逐渐降低;其中AR在运动后10 mi时SBP和HR 高于PR,运动后10 min和20 min时LnRMSSD和

LnHF高于PR、LnLF和LnLF/HF比值低于PR,提 示AR能够加速自主神经功能恢复,同时SBP和HR 下降延缓。因此,HE时进行AR能够改善fflE后 图13 InRMSSD均值变化

4.0

—APR

R

3.02.5

2.0

1.5

1.0

0.5

Pre

10^_________20^_________30'

Post

图14丨nLF时程变化

图15丨nLF均值变化

4.0 r

3.5 \"

—■——PR

AR

3.02.5

-

2.0 -1.5 _

1.0

_

0.5

Pre

10^

______20^______30^

Post

图16 taHF时程变化

3讨论

本研究旨在探讨一次fflE中采用不同恢复方

式(ARVS. PR)对运动后自主神经功能和血液动力 学反应的影响。发现运动后恢复期(〜30 min) SBP

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以及血液动力学反应。

图17 taHF均值变化

图18 InLF/HF比值时程变化

图19 InLF/HF比值均值变化

3.1不同恢复方式对Hffi后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高强度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诱导心 脏发生正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效应,以满足机体运 动时的能量需求。运动停止后,由于代谢需求下降、 副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循环中儿茶酚胺浓度下

•82-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第37卷

降以及电解质含量的变化,心血管系统稳态被破坏, 心脏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力等随之发生剧烈波 动,运动停止后血压下降以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与 心血管不良事件有关[17]。运动结束后若未进行整 理活动,由于肌肉收缩突然终止造成肌肉泵停止工 作,继之引起静脉回流(至心脏)量下降,因此血压 特别是收缩压降低(即运动后低血压反应)。据此 推测,训练结束后若继续进行低强度运动可预防运 动后低血压反应。前期的研究证实[2],一次超大强 动后恢复期端坐体位有利于静脉回流,因此在一定 程度上对抗由于肌肉泵停止工作造成的心输出量减 少。上述因素对于预防运动后低血压反应具有重要 意义。

3.2不同恢复方式对HI后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与血液动力学的变化相似,两种恢复方式后, HRV 中 LnSDNN、LnRMSSD 和 LnHF 下降,LnLF 和

LF/HF比值升高,提示自主神经功能平衡(交感- 迷走)呈现交感优势,随后各指标逐渐恢复。急性 度训练后进行AR对心肺功能的恢复效果优于PR, 然而HIE时不同恢复方式的效果尚不明确。在本 研究中,AR在运动后10 min的SBP高于PR,提示

AR能够延缓血压下降、减轻运动后低血压反应,其

机制可能与AR时心输出量较高有关(心输出量是 SBP的主要决定因素)。由于心输出量= HRx每搏 输出量,我们前期的研究证实[12],一次超大强度运 动后进行AR时每搏输出量高于PR,本研究中AR 时HR在运动后10 mi高于PR,因此HI间歇期 进行AR能够使心输出量在运动后维持较高水平。

PR时由于缺乏肌肉泵作用,静脉血回流减少造成心 脏前负荷下降,心肌收缩力降低,每搏输出量随之下 降;HR降低则是由于运动停止后神经系统运动皮 质停止发放中枢指令来自机械感受器的刺激减少造 成的[12]。需要提及的是,由于两种恢复方式运动后 均以50 W负荷继续蹬车3 mi,因此AR和PR对于 血液动力学反应的差异性影响并非来自运动后的整 理活动,而与HI间歇期采用不同恢复方式有关。

从运动后30 min内血压的总体变化来看,AR 和PR分别使SPB下降了 9. 8 mmHg和8. 8 mmHg,

DBP升高了 1. 5 mmHg和2. 2 mmHg,但两种恢复方 式间并无显著性差异,因此两种恢复方式并未改变 运动后血压变化的趋势,只是AR减缓了 SBP下降 的速率,这对于预防运动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具有积 极意义。相同负荷运动后血压变化的幅度与受试者 基础血压水平以及体能状态有关,研究发现[15’18], 体能水平较高(规律运动)者以及基础血压水平较 低者运动后低血压反应减轻。虽然运动后10 min 时SBP在PR较AR降低,但受试者在运动中及运 动后均未出现任何不适甚至晕厥症状,因此PR并 未诱导更为严重的低血压反应。其原因可能包括: 第一,受试者运动风险分层等级为“低危人群”且均 无运动晕厥史以及自主神经和血液动力学异常;第 二,本研究设计的运动方案并未引起明显的外周血 管舒张反应[19_則;第三,Raine等[21]的研究发现,运

运动诱导自主神经功能与均衡性发生改变的确切机 制尚不清楚。据报道[22],运动时肌肉代谢产物(乳 酸、K +等)增加、热量蓄积体温升高以及儿茶酚胺 (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刺激肌肉化学 敏感传入神经元而改变自主传出神经调节功能,造 成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而副交感神经再激活受到 抑制。先前的研究显示[23]运动后进行AR有利于 加速运动时代谢产物清除、促进机体散热、下调儿茶 酚胺的作用,上述因素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恢复具 有积极作用[2]。因此我们推测HI恢复期进行AR 同样能够改善运动后自主神经功能调节。Soares 等[14]的研究指出,持续有氧运动后进行AR和:PR 对于HF、LF的影响并无显著性差异,可能与恢复时 间较短(5 min)而不足以加速代谢反应(即代谢产 物清除)有关,然而持续运动后能够改善自主神经 功能的最短AR时间尚无报道。在本研究中,两种 恢复方式训练后整理活动的时间同样只有5 min,然 而AR在运动后10 min和20 min时LnRMSSD和

LnHF高于PR、LnLF和LnLF/HF比值低于PR,提 示AR能够加快运动后交感活性下降以及副交感再 激活的速率,即HI恢复期采用AR能够加速自主 神经功能恢复。结合前人的研究,我们推测HI间 歇期继续进行低强度运动(即AR)具有加快血流、 加速骨髂肌内乳酸和H+清除并促进肌肉内PH值 恢复[5]、维持肌纤维中离子平衡稳态[2]、促进散 热[27]、抑制儿茶酚胺上调[8]等作用,继之通过直接 或间接影响自主神经系统而产生良性效应。

4结论与展望

以不同恢复方式进行HI时,AR能够改善运 动后的自主神经功能以及血液动力学反应。本研究 结果提示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高血压、糖 尿病等)运动中(如HIE)间歇期应采用AR方式进 行恢复,以预防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今后的 研究应纳入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者并采用各种影响心 血管系统的刺激因素探讨AR和PR对于血液动力

第4期 汤静:不同恢复方式对高强度间歇运动后自主神经功能和血液动力学反应的影响

•83-

学和自主神经功能的作用,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运动 处方提供依据。参考文献:

[1 ]黎涌明.高强度间歇训练对不同训练人群的应用效果[J].体

育科学,2015,35(8) :59 -75.[2 ] Eskelinen JJ,Heinonen I,Loyttyniemi E,et al. Left ventricular vas­

cular and metabolic adaptations to high-intensity interval and mod­erate 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 : a randomized trial in healthy middle-aged men[ J]. J Physiol,2016,594(23 ) :7127 -7140.[3 ] Eskelinen JJ, Heinonen I, Loyttyniemi E, et al. Muscle-specific glu­

[14] Soares AH, Oliveira TP, Cavalcante BR, et al. Effects of active re­

covery on autonomic and haemodynamic responses after aerobic ex­ercise [ J] .Clin Physiol Fund Imaging,2017,37(1) :62 - 67.[15] Pescatello LS, Guidry MA, Blanchard BE , et al. Exercise intensity

alters postexercise hypotension [ J ]. J Hypertens, 2004,22 (10 ): 1881 - 1888.

[16] Little JP,Safdar A, Wilkin GP,et al. A practical model of low-vol­

ume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induces mitochondrial biogene­sis in human skeletal muscle:potential mechanisms[ J]. J Physiol, 2010,588(Pt6) :1011 -1022.

[17] Kingsley JD ,Hochgesang S,Brewer A,et al. Autonomic modulation

cose and free fatty acid uptake after sprint interval and moderate-in­tensity training in healthy middle-aged men [ J ]. J Appl Physiol (1985) ,2015,118(9) : 1172 -1180.

[4 ] Racil G, Coquart JB, Elmontassar W,et al. Greater effects of high-

compared with moderate-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on cardio-meta- bolic variables, blood leptin concentration and ratings of perceived exertion in obese adolescent females[ J]. Biol Sport,2016,33 (2): 145 -152.

[5 ] Ruffino JS, Songsorn P, Haggett M, et al. A comparison of the health

benefits of reduced-exertion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 RE­HIT) and moderate-intensity walking in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J], Appl Physiol Nutr Metab ,2017 ,42( 2) :202-208.

[6 ] Ostman C,Jewiss D, Smart NA. The effect of exercise training in­

tensity on quality of lie in heart failure patients :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Cardiology,2017,136(2) :79 -89.[7 ] Dawson EA,Green DJ,Cable NT,et al. Effects of acute exercise on

flow-mediated dilatation in healthy humans [ J ] • J Appl Physiol (1985) ,2013,115(11) : 1589 - 1598.

[8 ] Mann TN , Webster C , Lamberts RP,et al. Effect of exercise intensi­

ty on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 and heart rate recovery [J]. Eur J Appl Physiol,2014,114(9) :1809 - 1820.

[9 ] Halliwill JR, Sieck DC, Romero SA, et al. Blood pressure regulation

X : what happens when the muscle pump is lost? Post-exercise hypo­tension and syncope[ J]. Eur J Appl Physiol,2014,114 (3 ) :561 - 578.

[10 ] Peake JM, Roberts LA, Figueiredo VC , et al. The effects of cold wa­

ter immersion and active recovery on inflammation and cell stress responses in human skeletal muscle after resistance exercise [ J ] • J Physiol,2017,595(3) :695 -711.

[11] Archiza B,Andaku DK,FCR C,et al. Effects of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in professional women football players: a randomized sham- controlled trial[ J]. J Sports Sci,2017 :1 - 10.

[2]王晨宇.不同恢复手段对超大强度训练后运动员心肺功能的影

响[J]•体育学刊,2016,23(2) :126 -132.

[13 ] Bastos FN , Vanderlei LC , Nakamura FY, et al. Effects of cold water

immersion and active recovery on post-exercise heart rate variability [J], Int J Sports Med,2012,33(11) :873 -879.

in resistance-trained individuals after acute resistance exercise [J]. Int J Sports Med,2014,35(10) :851 -856.

[18] Forjaz CL,Tinucci T, Ortega KC,et al. Factors affecting post-exer­

cise hypotension in normotensive and hypertensive humans [ J ]. Blood Press Monit,2000 ,5(5 -6) :255 -262.

[19] Loenneke JP, Wilson JM,Balapur A,et al. Time under tension de­

creased with blood flow-restricted exercise[ J]. Clin Physiol Funct Imaging,2012,32(4) :268 -273.

[20] Hussain ST,Smith RE,Medbak S,et al. Haemodynamic and meta­

bolic responses of the louver limb after high intensity exercise in hu- mans[J].Exp Physiol, 1996,81 (2) :173 -187.

[21 ] de Tarso Veras Farinatti P, Nakamura FY,Polito MD. Influence of

recovery posture on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after resistance exercises in normotensive subjects[ J]. J Strength Cond Res,2009, 23(9) :2487 -2492.

[22]黄传业,田野,聂金雷•少年和成年业余长跑运动员急性耐力运

动后心脏自主神经恢复观察研究体育科学,2012,32(9):

11-16.

[23 ] Taoutaou Z , Granier P , Mercier B , e t al. Lactate kinetics during pas­

sive and partially active recovery in endurance and sprint athletes [J].Eur J Appl Physiol Occup Physiol, 1996 ,73 (5 ) :465 -470.[2] Leicht AS , Sinclair WH , Patterson MJ , e t al. Influence of postexer­

cise cooling techniques o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men [ J ]. Exp Physiol, 2009,94 (6) : 695 - 703.

[25] 张学领.一次大强度训练后不同恢复手段对田径运动员血乳酸

清除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13,49(4) : -12.

[26] Atanasovska T, Petersen AC, Rouffet DM,et al. Plasma K + dy­

namics and implications during and folloAving intense ro^ving exer- cise[J]. J Appl Physiol,2014,117(1) :60 -68.

[27 ] Kenny GP, McGinn R. Restoration of thermoregulation after exercise

[J], J Appl Physiol,2017,122(4) :933 -944.

[28] Abdeerahmane AB,Prioux J,Mrizek I,et al. Recovery (passive vs.

active) during interval training and plasma catecholamine responses [J]Int JSports Med,2013,34(8) :742-747.

责任编辑:郭长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