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药理名解

药理名解

来源:好走旅游网
药理

总论部分(名词解释)

1、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和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 药物:用于诊断、预防、治疗疾病及某些特殊用途的化学物质。

3、 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作用,作用机

制,临床应用,适应证等。

4、 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转化及排泄过程,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5、 药物作用:药物引起机体生理、生化机能或形态的变化。也称药物效应。 6、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素,也称治本。 7、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或减轻疾病的症状,也称治标。 8、 局部作用:是药物被吸收入血前再用药部位直接产生的作用。

9、 吸收作用:是指药物被吸收入血后分布到全身各部位而产生的作用,也称全身作用或系

统作用。 10、 11、

原发作用:指药物对机体先产生的作用,也称直接作用。

继发作用:指由原发作用引起的进一步的作用,也称间接作用。

12、 调节作用:调节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水平。 13、 补充不足:也称补充治疗,机体某些物质不足,可引起多种疾病,及时补充想要的

物质,能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 14、 15、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多数药物在适当的剂量时,只对少数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作用,

而对其他器官或组织的作用较小或不产生作用。

16、 药物的量效关系:药物的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17、 最小有效量(阈剂量):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 18、 最大有效量(极量):引起最大药理效应而不中毒的剂量。 19、 20、 21、 22、 23、

常用量(治疗量):临床使用时对大多数病人有效而不会出现中毒的剂量。 最小中毒量:刚引起中毒的剂量。

量反应:指药物效应的强弱用数量表示。

质反应:指药物效应的强弱用阳性或阴性反应率表示,也称全或无反应。

强度:也称效价,指药物作用的强弱程度。常用一定效应所需的剂量或一定剂量产

生的效应来表示。 24、 效能:指药物产生最大效应,此时已达到最大有效量,若再增加剂量,效应不再增加。 25、 半数有效量ED50 :是群体中半数个体出现疗效的剂量。 26、 27、 28、 29、 30、

半数中毒量TD50 :是群体中半数个体中毒反应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 :是群体中半数个体出现死亡的剂量。

治疗指数TI :药物研究时用来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TI=LD50/ED50 TD50/ED50 化疗指数:级化疗药物的TI 安全指数SI :LD1/ED99

31、 32、 33、 34、 35、 36、 37、

安全范围:ED95与LD5间的距离。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 是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毒性反应:指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机体损害性反应。

变态反应:也叫超敏反应,指少数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后遗反应:停药后院里血药浓度已经降到阈浓度以下残留的药理反应。

继发反应:指药物发挥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也称治疗矛盾。

药物的依赖性:指病人连续使用某些药物以后,产生的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

38、 药物滥用:也称物质滥用,指大量反复使用与医疗目的无关的药物或物质,包括成瘾及习惯性药物,引起生理或心理依赖性。 39、 40、 41、 42、 43、 44、

受体: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选择性地与同相应的递质、激素、自体活性配体:是指内源性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结构特异的药物。 受点:受体上与配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 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机体产生效应的能力。

激动药:也称兴奋药,与受体结合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的内在活性,能兴奋物质或药物等相结合,并能产生特定生理效应的大分子物质。

该受体,产生药理效应。 45、 拮抗药:也称阻滞药,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而缺乏内在活性,不能兴奋该受体,

产生药理效应,却拮抗该受体激动药兴奋该受体的作用。 46、 竞争性拮抗药:可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并拮抗激动药的作用。(其拮抗作用可

随增大激动药浓度而逆转,而激动药仍可达到单用时的最大效应) 47、 非竞争性拮抗药:能与不可逆地拮抗激动药与受体结合而妨碍激动药与受体结合,

并拮抗激动药的作用。(激动药浓度升高仍不能达到单用时的最大效应) 48、 部分激动药:具有激动药和拮抗药双重特性。 49、 被动转运:也称顺流转运,即药物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渗透。 50、 51、 52、 53、 、

脂溶扩散:也称简单扩散,即药物通过溶于脂质膜的被动扩散。

膜孔扩散:指分子量小,分子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物质借助水介导的被动转运。 易化扩散:指需载体或通道介导的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也称逆流转运,即药物可从低浓度一侧跨膜向浓度一侧的转运。 吸收: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吸收。

55、 首过消除: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都要先经过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体循环,其在

肠黏膜和肝脏中,极易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这种现象叫首过消除。 56、 57、 58、 59、 60、

分布: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叫分布。 转化:药物作为外源性物质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 药物诱导剂:能增加药酶活性的药物。 药物抑制剂:能减弱药酶活性的药物。

肝肠循环:有些药物可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经门静脉、肝脏重新进入体循环的

循环过程。 61、 生物利用度F: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F=吸收入体循环的药量/给药量 乘百分百。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的程度和速度。 62、 一级动力学消除:也称恒比消除,单位时间内按血药浓度的恒定比例进行消除。(绝大多药物、给药量低于消除上限) 63、 零级动力学消除:也称恒量消除,单位时间内始终以一个恒定的数量进行消除(极

少数药物、给药量高于消除上限)

、 表观分布容积Vd :假设药物在体内是均匀的分布于各个组织与体液中,且浓度与

血液中相同,在这种假设下Vd=体内药物总量/血药浓度 或生物利用度F乘给药量/血药浓度。 是指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是,药物分布所需的容积。 65、 (血浆)半衰期: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反映消除快慢) 66、 耐受性:指同一药物连续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药效逐渐减弱,需加大剂量才能产生相同的药效,但停用一段时间后,机体仍可恢复敏感性。 67、 快速耐受性:短期内连续用药数次后立即发生的耐受现象。 68、 69、 70、

用。 71、

拮抗作用:指药物合用后原有作用或毒性减弱。分为药理性、生理性、化学性、生化性拮抗。

交叉耐受性:机体对某一药物产生耐受性后,对同一类药物敏感性也降低。

耐药性:抗菌药、化疗药长时间使用后,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敏感性降低。 协同作用:指药物合用后原有作用或毒性增加。包括相加作用、增强作用、赠敏作

总论部分(其他部分)

1、 药理学任务:1阐明理论2指导用药3开发新药4发展中医药

2、 跨膜转运的方式:1被动转运:又分为1简单扩散2膜孔扩散3易化扩散

2主动转运 3膜动转运

3、 药物的解离度及药物所在的PH值关系:碱性药物喜呆酸性环境中,酸性药物喜呆碱性条件中

4、 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相同:两者都需要载体,固转运具有特异性、可逆性、饱和性、竞争抑制性 不同:易化扩散属于被动转运,不耗能,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侧转运

主动转运耗能,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侧转运

5、 不同给药途径吸收快慢:吸入》舌下》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6、 影响药物分布因素:1 血浆蛋白结合率 2 体内屏障:1血脑屏障2胎盘屏障

3体内PH值

7、药物转化的步骤:1 第一时相:氧化、还原、水解过程。该过程使药物分子结构引入或暴露出极性基团。

2 第二时相:结合过程,内源性葡萄糖醛酸、硫酸、甘氨酸、谷胱甘肽等与第一时相的代谢产物结合生成极性很高的代谢产物。

7、 肝药酶的特点:1选择性低2变异性大3药酶活性易受药物的影响而出现增强或减弱现

8、 药物分类(按作用机制分):1调节作用2抗病原体及抗肿瘤3补充不足 9、 药物分类(按作用产生顺序):1原发作用2 继发作用

10、 药物的不良反应分为:1副作用 2毒性反应 3变态反应4后遗反应5继发反应6

致畸作用、致癌作用、致突变作用8药物依赖性 11、 受体和药物结合的特点:特异性、敏感性、饱和性、可逆性 12、 受体与药物结合起效,须具备两个条件:亲和力、内在活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