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施工项目的施工准备

来源:好走旅游网
施工项目的施工准备

第一节 施工准备的基本概念

施工准备工作是为保证工程顺利开工与施工活动正常进行所务必事先作好的各项准备工作,它是施工程序中重要的一环。

一、施工准备工作的意义

施工准备工作是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由于工程项目施工周期长,施工环境复杂多变,投入的生产要素多且易变,影响因素多且遇见性差,可能遇到的风险也大,存在着许多需要协调配合的问题与许多需要处理的复杂技术问题。因此只有通过施工准备工作事先进行充分的统筹考虑与安排,才能为全面顺利完成施工任务制造必备的条件,取得施工的主动权,降低施工中的风险。同时施工准备工作也是企业搞好目标管理、推行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根据,总之,认真细致地作好施工准备工作,关于推行项目管理,发挥企业优势,合理动态配置生产要素,加快施工进度,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实现文明施工,保证施工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施工任务,增加企业经济效益,赢得企业社会信誉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施工准备工作的任务及范围

施工准备工作的任务是:取得工程施工的法律根据,调查研究各类与工程施工有关的原始资料、施工条件及建设单位的要求,掌握工程的特点及关键,统筹合理地安排施工力量与施工现场,从计划、技术、物资、资金、劳力、设备、组织、现场与外部施工环境等方面为拟建工程的顺利施工建立一切必要的条件,并对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与变化进行预测并作好应变准备。

施工准备工作的范围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开工前的施工准备,指工程开工前所进行的各项准备工作,它带有全局性。没有此阶段的准备,工程既不能顺利开工,更不能连续施工。另一方面是工程作业条件的施工准备,它是贯穿于施工过程中,随着工程的进展,在某一分部分项工程或者某施工环节前所做的施工准备,是局部性的,也是经常性的。为此我们既要重视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又要重视施工中的准备,只有在开工前与施工中都能认真、细致地为施工生产制造一切必要条件,才能保证工程顺利完成。

三、施工准备工作的分类

(一)按施工准备工作的对象分类

1.施工总准备:以整个建设项目为对象而进行的,需要统一部署的各项施工准备。 2.单位工程施工准备:以单位工程为对象而进行的施工条件的准备工作。

3.分部分项工程作业条件准备:以某分部分项工程为对象而进行的作业条件准备。 4.季节性施工准备:为冬、雨季施工制造条件的施工准备工作。 (二)按施工准备工作的内容分类 1.施工力量的组织准备与思想准备工作 2.技术准备工作; 3.物资条件准备工作; 4.场地条件准备工作; 5.施工的厂外准备工作。

四、施工准备工作的实施要点

(一)建立严格的施工准备工作责任制

要建立严格的施工准备工作责任制,按施工准备工作计划将责任落实到有关部门与具体人员。项目经理负责整个项目施工准备工作的部署与安排,协调建设、设计、施工各方的关系。组织各单位、各部门及队组协作配合,作好施工准备工作。

(二)建立施工准备工作检查制度

准备工作不仅要有明确的分工与责任,要有布置、有交底,还务必对实施过程与结果进行检查,其目的在于督促与操纵,通过检查发现问题与薄弱环节,以便及时解决与改进工作。检查工作贯穿施工准备工作的始终,既有开工前的检查,又有日常检查。

(三)编好施工准备工作计划

为按部就班的全面搞好施工准备,在进行施工准备之前,应编制好施工准备工作计划,其形式见下表。

准备工作计划表

序号 项目 施工准备工作内容 要求 负责单位 负责人 月 日 起止时间 月 日 备注 施工准备工作计划既是对各项施工准备工作的统筹安排,也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内容。此计划应根据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与资源需要量计划进行编制。

(四)严格执行开工报告制度

务必遵循基本建设程序,坚持没有做好施工准备不准开工的原则,只有在施工准备工作的各项内容已经完成,满足开工条件,已办理施工许可证,才能提出开工报告,经上级批准后才能开工。

五、施工准备工作中的关系与协调

项目施工涉及到许多单位、企业、工程的协作配合,因此施工准备工作也务必将各专业、各工种的准备工作统筹安排、协调结合起来,取得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分工协作,才能顺利有效地实施,为此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室外准备与室内准备相结合

室外准备工作是指对施工现场与施工活动所必需的技术、经济、物质条件的建立,室内准备工作是指对工程建设的各类技术经济资料的编制与汇合。室内外准备工作应同时并举,互创条件;室内准备工作对室外准备工作起着指导作用,而室外准备工作则为室内准备工作提供资料,并促进其工作进行。

(二)前期准备与后期准备相结合

由于施工准备工作周期长,有些是开工前务必做的,有些则是开工后做。对二者均不能偏废,首先要立足于前期准备工作,又要着眼于开工后工程分阶段的需要,抓好后期的施工准备工作。

(三)土建工程与安装工程相结合

土建施工单位在拟定出施工准备工作规划后,要及时与其他专业工程(水、电、气、设备安装等)及供应部门联系,研究总分包之间综合施工、协作配合的关系,然后各自进行施工准备工作,彼此提供施工条件,及早提出问题,以便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各方面准备工作的进行。

(四)施工单位准备与建设单位准备相结合

施工准备工作往往不单纯由施工单位进行,有很多时候建设单位也参与了施工准备工作,为保证施工准备工作全面完成,不出现漏洞,或者责任推委的情况,应在有关的合同文件中明确划分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施工准备工作的范围、职责及实施完成的时间。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相互配合,相互沟通、相互提供条件,保证施工准备工作的顺利完成。

(五)现场准备与加工预制准备相结合

在现场准备的同时,对大批预制加工构件就应提出供应进度要求,并委托生产,对一些大型构件应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及时确定是现场预制还是加工厂预制。构件加工还应考虑现场的存放能力及使用要求。

(六)班组准备与工程总体准备相结合

各班组进行施工准备时,务必与工地总体准备相结合,要结合图纸交底及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熟悉有关技术规范、规程,协调工种之间衔接配合,力争连续、均衡施工。

班组作业准备工作包含:

1.进行计划与技术交底,下达工程任务书。 2.施工机具进行保养与就位。

3.将施工所需的材料、零配件与预制构件,通过质量检查合格后,供应到施工地点。 4.具体布置操作场地,制造操作环境。

5.检查前一工序的质量,搞好标高、轴线操纵。

第二节 施工准备工作的内容

工程项目由于本身的规模不一致,复杂程度不一致,工程需要不一致,与所具备的建设条件不一致,因此,施工准备工作的内容应根据具体工程的需要与条件,按照施工项目的规划来确定,并拟订具体的,分阶段的施工准备工作实施计划,通常工程施工准备工作的基本内容有:

一、原始资料的调查分析

此项工作在投标前与中标后都要进行。投标前的调查分析要紧是摸清工程条件,为制定投标策略与报价服务,中标后的调查分析则是施工准备工作的要紧内容之一,要紧目的是查明工程环境特点与施工的自然、技术经济条件,为选择施工技术与组织方案收集基础资料,并以此作为确定准备工作项目的根据。为获得预期效果、提高效率与质量,务必采取正确的调查方法与调查程序。调查内容包含:

(一)调查与工程项目特征与要求有关的资料

1.向建设单位或者设计单位熟悉并取得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设计任务书,工程地址选择,扩大初步设计等方面的资料,以便熟悉建设目的、任务、设计意图。

2.弄清设计规模、工程特点。

3.熟悉生产工艺流程与工艺设备特点及来源。

4.摸清对工程分期、分批施工、配套交付使用的顺序要求,图纸交付时间,与工程施工的质量要求与技术难点等。

(二)调查建设地区的自然条件 1.气象条件

(1)气温:要收集年平均、最高、最低温度;最冷、最热月平均温度;结冰期;解冻期;冬、雨季室外计算温度;小于-30C、00C、50C的天数,起止时间等资料。目的是制定防暑降温、冬季施工的措施,估计混凝土、砂浆强度增长情况。

(2)雨:收集雨季起止时间、降水量、一日最大降水量及雷暴时间等。为安排雨季施工、

工地排水及防雷工作提供根据。

(3)风:收集主导风向及频率(风玫瑰图)每年大风时间及天数等资料,为布置临时设施,制定高空作业及吊装措施提供根据。

2.地形与环境条件

收集工程所在区域的地形图、城市规划图、工程位置图、操纵桩、水准点等资料,掌握障碍物,摸清建筑红线及施工边界及地上地下工程技术管线状况等以便规划施工用地;布置施工总平面图;计算现场土方量,制订清除障碍物的实施计划。

在城镇居民密集区施工时,要全面调查施工场地周围道路、房屋、居民活动与交通情况,因在这种环境的施工场地通常较狭窄,环境状况将对机械布置、材料构件的运输与堆放,甚至于对施工方法或者进度安排产生程度不一致的影响或者限制。

3.地址条件

收集钻孔布置图、地质剖面图、各层土类别及厚度、地基土强度、地质稳固性、地下各类障碍物、问题坑井等资料。以便研究土方施工方法、地基处理方法、基础施工方法及地下障碍物拆除方法与问题土处理。

4.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1)地下水:熟悉施工区域的最高、最低水位及时间、流向、流速及流量、水质分析等情况。以确定基础施工方案,是否降低地下水位、使用什么方法,水有否侵蚀性及施工注意事项。

(2)地面水:熟悉邻近江河湖泊及施工地点的距离,洪水、枯水的时期及水质分析,确定临时供水方案及施工防洪措施。

5.地震级别

(三)调查建设地区的技术经济条件

1.地方建材生产企业情况。要紧包含钢筋混凝土构件、商品混凝土、钢结构、门窗、水泥制品的加工条件。

2.地方资源情况,如砖、砂、石灰等供应情况。

3.钢材、水泥、木材、特殊材料、装饰材料供应调查。

4.交通运输条件。调查要紧材料及构件运输通道情况,包含道路、途径桥涵的宽度、高度、同意载重量与转弯半径限制等。对超大型构件或者超大型机械需整体运输时,还要调查沿途高空电线、天桥的高度。

5.机械设备供应情况。包含建筑机械供应与维修,运输服务,脚手、定型模板等大型工具租赁所能提供的服务项目与数量。

6.水、电、蒸汽供应条件。城市自来水干管的供水能力、接管距离、地点与接管条件,使用临时取水与供水系统时,要调查邻近地面水体或者地下水源的水质。排水的去向、距离、坡度等。可供施工用的电源位置,引入路径与条件,可满足的容量与电压。通讯条件。冬季施工时,邻近蒸汽的供应量、价格、接管条件等。

7.参加施工的各单位能力及社会劳动力状况调查。 8.环境保护与防治公害的标准。 (四)调查施工现场情况

包含施工用地范围、有否周转场地、现场地形,可利用的建筑物及设施、邻近建筑物的情况。

(五)引进项目调查

对引进项目应查清进口设备、零件、配件、材料的供货合同,有关条款、到货情况、质量标准与相应的配合要求。

二、技术准备

技术准备工作是施工准备工作的核心,是现场施工准备工作的基础,它为施工生产提供各类指导性文件,要紧内容有:

(一)熟悉与审查施工图纸及其它技术资料

熟悉与审查施工图纸是为了能够在工程开工之前,使从事建筑施工技术与经营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分熟悉与掌握设计图纸的设计意图、结构与构造特点与技术要求。通过审查,发现图纸中存在的问题与错误并改正,在施工开始之前,为拟建工程的施工提供一份准确、齐全的设计图纸,从而保证能按设计图纸的要求顺利施工,生产出符合设计要求的最终建筑产品。

审查设计图纸时应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1.设计图纸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划、技术规范、技术政策的要求。

2.核对设计图纸及说明书是否完整、明确,设计图纸与说明等其他各构成部分之间有无矛盾与错误。

3.核对建筑图与其结构图在要紧轴线、几何尺寸、坐标、标高、说明等方面是否一致,有无错误、技术要求是否正确。

4.总图的建筑物坐标位置与单位工程建筑平面图是否一致。

5.基础设计与实际地质是否相符,建筑物与地下构筑物及管线之间有无矛盾,建筑、结构、设备施工图中基础留口、留洞的位置与标高是否相符。

6.建筑构造与结构构造之间,结构的各类构件之间,与各类构件、配件之间的联系是否清晰。

7.熟悉主题结构各层砖、砂浆、混凝土的强度标号有无变化。从基础到主体、屋面的各类构造做法、装修与结构施工的关系、防水、防火、保温隔热、高级装修等特殊要求的技术要点。

8.建筑安装与建筑施工的配合上存在什么技术难题,能否合懂得决。

9.设计中所选用的各类材料、配件、构件等,在组织采购时,其品种、规格、性能、质量、数量等能否满足设计规定的需要。

10.对设计资料有什么合理化建议及其它问题。

通过学习审查图纸,对发现的问题做好标记与记录。在图纸会审时提出,经建设、设计、施工单位充分协商形成图纸会审纪要,参加会审单位盖章,作为设计图纸的修改文件。在施工过程中,若提出问题通常的可由设计单位同意,办理手续进行修改;较大问题则需要建设、设计、施工单位三方协商,由设计单位修改,向施工单位签发设计变更通知,方能生效。

(二)学习、熟悉技术规范、规程与有关规定

学习、熟悉技术规范、规程是国家制定的建设法规,在技术管理上具有法律效用,为此各级工程技术人员平常就应认真学习、掌握这些规范知识,在同意施工任务后,一定要结合具体工程需要,进一步学习,并根据有关规范规程制定施工技术与组织方案,为保证质量、安全、按时完成工程任务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建筑施工中常用的技术规范、规程要紧有: 1.建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2.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3.施工操作规程;

4.设备保护及维修规程; 5.安全技术规程;

6.上级技术部门颁发的其他技术规范与规定。

(三)编制施工图预算与施工预算 1.编制施工图预算

编制施工图预算是拟建工程开工前的施工准备工作时期编制的,要紧是确定建筑工程造价与要紧物资需要量,施工图预算一经审查,就成为签订工程承包合同,进行企业经济核算与编制施工计划与银行拨贷款的根据。

2.编制施工预算

施工预算是施工企业在工程签定承包合同后,以施工图预算为基础,结合企业与工程实际,根据施工方案、施工定额等确定的,它是企业内部经济合算与班组承包的根据,是施工企业内部使用的一种预算。

(四)签订工程承包合同

建筑安装施工企业,在承建工程项目,落实施工任务时,均务必同建设单位签订《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明确各自的技术经济责任,合同一经签订,即具有法律效力,建筑承包合同除以上工程承包合同外,还有勘察合同、设计合同等多方面的经济承包合同。

(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施工现场全部生产活动的技术经济文件。它既是施工准备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做好其它施工准备工作的根据。它既要表达建设计划与设计的要求,又要符合施工活动的客观规律,对施工项目的全过程起到战略部署与战术安排的作用,由于建筑工程种类繁多,施工方法也多变,因此每个建筑工程项目都需分别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以组织指导施工。

三、施工物资准备

施工物资准备是指施工中务必的劳动手段(施工机械、机具等)与劳动对象(材料、构配件等)的准备。此项工作要根据各类物资需要量计划,分别落实货源、组织运输与安排储备,使其保证连续施工的需要。要紧内容有:

(一)建筑材料准备

首先根据预算的工料分析,按施工进度计划的使用要求,材料储备定额与消耗定额,分别按材料名称、规格、使用时间进行汇总,编制出材料需要量计划,同时根据不一致材料的供应情况,随时注意市场行情,及时组织货源,签订供货合同,保证采购供应计划的准确可靠,关于特殊材料,特别是市场供应量小,要从外地采购的,一定要及早提出供货计划,掌握货源与价格,保证按时供应。国外进口材料须按规定办理使用外汇与国外订货的审批手续,再通过外贸部门谈判、签约。

紧接着的工作就是材料的运输与储备,首先为保证材料的合理动态配置,材料应按工程进度要求分期分批进行贮运;进场后的材料要严格保管,以保证材料的原有数量与原有的使用价值;现场材料应按施工平面布置图的位置,按照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合理堆放,避免材料混淆与变质、损坏。

(二)各类预制构件与配件的加工准备

构、配件包含各类钢筋混凝土构件、木构件、金属构件、水泥制品、卫生洁具等,这些构、配件要在图纸会审后立即提出预制加工单,确定加工方案、供应渠道及进场后的储存地点与方式。现场预制的大型构件,应作好场地规划与底座施工,并提早加工预制。

(三)施工机具准备

根据使用的施工方案与施工进度计划,确定施工机械的类型、数量与进场时间;确定施工机具的供应方法与进场后的存放地点与方式,提出施工机具需要量计划,以便企业内平衡或者向外签约租赁机械。

(四)周转材料准备

周转材料要紧指模板与架设工具,此类材料施工现场使用量大,堆放场地面积大、规格多,对堆放场地的要求较高,应分规模型号整齐、合理堆放,以便使用及维修。所谓合理堆放即要按这些周转材料的特点进行堆放。如:各类钢模板要防雨以免锈蚀,大模板要立放并防止倾倒。

四、劳动组织准备

(一)建立项目管理班子

项目管理班子建立的原则:根据工程规模、结构特点与复杂程度选择项目经理,由他按择优聘任、双向选择的原则组建项目管理的领导班子,聘任各级各项业务的技术管理人员,选配各工种专业施工队组长。组建时要坚持合理分工与密切协作相结合,因事设职、因职选人,将富有经验,有工作效率,有创新意识的人选入项目管理的领导班子。

(二)建立精干的施工队组并组织劳动力进场

施工队组的建立,要认真考虑专业工种的合理配合,技工与普工的比例要满足劳动组织要求,确定建立混合施工队组与专业施工队组及其数量。组建施工队组要坚持合理、精干原则,同时制定出该工程的劳动力需要量计划,根据开工日期与劳动力需要量计划,组织劳动力进场,并根据工程实际进度需要,动态增减劳动力数量。需要外部施工力量的,可通过签订承包合同或者劳务合同联合其他建筑队伍共同完成施工任务。

(三)专业施工队伍的确定

大中型工业项目或者公用工程,内部的机电安装,生产设备安装通常需要专业施工队或者生产厂家进行安装与调试,某些分项工程也可能需要机械化施工公司来承担,这些需要外部施工队伍来承担的工作需在施工准备工作中以签订承包合同的形式予以明确,落实施工队伍。

(四)施工队伍的教育

施工前,企业要对施工队伍进行劳动纪律、施工质量与安全教育。平常企业还应抓好职工、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技术更新工作,不断提高职工、技术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如今,关于使用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的工程,应将有关管理人员与操作人员组织起来培训,使其达到标准后再上岗操作。

(五)向施工队组与工人进行施工组织与技术交底

进行施工组织与技术交底就是把拟建工程的设计内容、施工计划与施工技术要求等,详尽地向施工队组与工人讲解说明。此项工作通常在单位工程或者分部(分项)工程开工前及时进行。

交底内容有:工程施工进度计划、月(旬)作业计划;施工组织设计,特别是施工工艺、质量标准、安全技术措施、降低成本措施与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与新工艺的实施方案与保证措施;图纸会审中所确定的有关部位的设计变更与技术核定等事项。

交底工作按项目管理系统自上而下逐级进行。交底方式有书面、口头、现场示范等形式。 (六)职工生产后勤保障准备

对职工的衣、食、住、行、医疗、文化生活等后勤供应与保障工作,务必在施工队伍集结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五、施工现场准备

施工现场的准备按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与安排进行,要紧内容有: (一)现场“三通一平”

“三通一平”是平整场地、接通施工用水、用电与道路的总称。

1.平整施工场地:首先通过测量,按建筑总平面图中确定的标高,计算出挖土及填土的数量,设计土方调配方案,组织人力或者机械进行平整工作,若拟建场地内有旧建筑物,还需拆迁房屋,同时要清理地面障碍物,对地下管道、电缆等要采取可靠的拆除或者保护措施。

2.修通道路:施工现场的道路,是组织大量物资进场的运输动脉,为保证物资的早日进场,须先修通道路。为节约工程费用,应尽可能利用已有道路或者结合正式工程的永久性道路。

3.水通:施工现场的水道包含给水与排水。施工用水包含生产与生活用水,布置应按施工总平面图规划进行安排。施工给水设施应尽量利用永久性给水线路,临时管线的铺设则要求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尽量缩短管线。另外要做好施工现场有组织排水工作。

4.电通:根据各类施工机械用电量及照明用电量,计算选择配电变压器,并与供电部门联系,按施工组织设计要求,架设好连接电力干线的工地内外临时供电线与通信线路。供电系统供电不足时,应考虑使用备用发电机。

(二)现场操纵网测量

按设计单位提供的总平面图及给定的永久性经纬坐标操纵网与水准操纵基桩,进行场区施工测量,设置场区永久性经纬坐标、水准基桩与建立场区工程测量操纵网。建筑物操纵网是确定整个工程平面位置的关键环节,施测中务必保证精度、杜绝错误,否则出现问题难以处理。

(三)临时设施的搭设

对指定的施工用地边界,用围栏围档起来,围挡的形式与材料应符合市容管理的有关规定与要求。在要紧出入口设明标牌,标明工程名称、施工单位、工地负责人等。

各类生产、生活用临时设施,应按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规定的数量、标准、面积、位置等要求组织修建。在考虑搭设施工现场临时设施时,应尽量利用原有建筑物,尽可能减少临时设施数量。

(四)做好施工现场的补充勘探

对施工现场的补充勘探是为了进一步寻找枯井、防空洞、古墓、地下管道、暗沟与枯树根等,以便及时拟定处理方案,并进行实施。保证基础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与消除隐患。

(五)组织施工机具进场、组装与保养 根据施工总平面图,将施工机具安置在规定的地点或者仓库。关于固定的机具要进行就位、搭棚、组装、接电源、保养与调试等工作。对所有施工机具都务必在开工之前进行检查与试运转。

(六)建筑材料、构(配)件的现场储存与堆放

按照建筑材料、构(配)件与制品的需要量计划组织进场,根据施工总平面图规定的地点与方式进行储存与堆放。

(七)新技术项目的试制与试验

对施工中新技术项目,按有关规定与资料,认真进行试制与试验,为正式施工积存经验与培训人才。

(八)冬雨季施工准备、设置消防、保安设施。

六、施工的场外准备

施工现场外部的准备工作包含: (一)分包工作

由于施工单位本身力量所限,有些专业工程的施工、安装与运输等均需向外单位委托。这就务必在施工准备工作中,按熟悉的情况,选择好分包单位。并按工程量、完成日期、工程质量与工程造价等内容,与分包单位签订分包合同,并操纵其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

(二)外购物资的加工与订货

建筑材料、构配件与建筑制品大部分需外购,工艺设备则需全部外购。因此,施工准备工作中应及时与供应单位签订供货合同,并督促按时供货。

(三)建立施工外部环境

施工是在固定地点进行,必定要与当地有关部门与单位发生关系,并应服从当地政府部门的管理。因此,应积极主动与有关部门与单位联系,办好有关手续。特别是当具备施工条件后要及时填写开工申请报告,上报主管部门批准,为正常施工制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