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唐朝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近三百年的唐代,服饰经过长期的承袭、演变、发展,成为中国服装发展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代表。唐代服装上承历代冠服制度,下启后世衣冠之径道兼容并蓄,广采博收,大放异彩。同时,唐朝服装与亚洲诸国服饰的交流融合为人类服装交流发展作出了贡献。唐服装无论官服或民服,男装和女装,都表现出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一、唐代的服饰文化特点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唐代开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1.服装款式开放,追求时尚
2.服饰图案回归自然
3.服饰色彩丰富鲜艳
二、唐代服饰是其加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很重视反映社会秩序的文化形式,服饰一直是统治阶级“严内外,辨亲疏”的工具和维护“人有差等”的形象表征。唐代尽管社会风气开放,但对于服装中传统的“礼”、“仪”、“等级尊卑”等观念
的继承丝毫没有减弱,反而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1.以服饰树立帝王的尊严和地位先秦时期即确立了黑、白、青、红、黄五色为正色,到汉朝又确立了黄色的最高位置。天子开始将黄袍作为专用常服也是始于唐代。唐太祖当政时期认为“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因此确定了明黄色为帝王的专用色,后又怕柠黄等其他黄色与之相混,于是唐高祖武德初年开始禁止使用各种黄色。后来赵匡胤夺得后周政权,以“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使“黄色”、“黄袍”不仅在以后一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占据了独一无二的地位,而且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自此黄色成为皇家独家占有的专用色,也醒目地树立起帝王的至高无上的威严和唯我独尊的个性。
2.以服饰维护其严格的等级秩序
“唐百官服色,视阶官之品”,在唐上元元年曾作如下规定:文武百官三品以上服紫,以
下依次为深绯、浅绯、深绿、浅绿、深青、浅青,而庶民则服黄色。这样通过划分色彩的等级使中国的服装文化具有了更加强烈的政治色彩,同时也加强了政治秩序的文化形式,在此后一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各朝各代一直延续着这一基本制度,只是在对具体用色的规定上有所不同。到了武则天当政时期则别出心裁地赐武官袍并绣对狮、麒麟、对虎、豹等瑞兽,赐文官袍并绣雁、鹰等神禽,以示文官儒雅、武官威猛。
三、从唐代服饰风格浅析其政治特征
随着政局的日渐脆弱与动荡不安,审美文化也呈现出以伤感、消沉、细腻的风格为主流的倾向,并一直延续到五代。
伴随唐代艺术风格的转变,服饰风格也大致经历了初唐的清新明丽、盛唐的自由开放、中唐的绚丽多姿和晚唐的细腻精致等几个阶段的变化。由此可见,在唐朝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服装的整体风格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1.从“女着男装”看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女着男装”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不守妇道的表现,因此几千年来极为罕见,而在唐代尤其是开元、天宝年间这一服饰现象却极为盛行,“其俗妇人裤衫束带乘马驰走,与丈夫无异”,由此可知当时妇女穿着园领袍衫、腰系蹀躞带、头戴幞头、脚登皮靴的形象在社会上相当流行。这一切都说明唐代妇女所受到的束缚明显小于其他时代,与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观念有所不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妇女的确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2.从“大行胡服”看唐代自由开放的政治策略胡服,主要指的是北方少数民族以及印度、波斯、阿拉伯在内的西域民族服饰。唐朝初期,由于主动积极吸取外来文化,所以在服饰上很快表现出与以往各朝代显著不同的特点。唐朝初年的服装与传统款式有所不同,一方面胡服胡帽广泛受到欢迎;另一方面妇女传统的着装也变得合体、紧瘦,与人体结构较为适应,这与建国初始资财较为匮乏有一定关系,但这其中也不乏胡服的影响。随后在唐朝政府的大力提倡与支持下,这种“胡服之风”迅速由宫廷传播到民间并很快达到鼎盛,当时比较有名的胡服包括契丹服、回纥装,胡帽的种类主要有幂篱、帷帽、番帽等。胡服的影响甚至还波及到了传统官服的样式,文武百官的公服由传统的宽肥变得较为合体,并且出现了带有典型异域特色的蹀躞带、乌皮靴等配饰,整体显得更为潇洒、精干。不难看出胡服盛行的原因与唐朝实行的开放策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唐代在对待异域文化上的政治策略一直表现为交融吸收多于排斥。据史书《唐六典》中记载,与唐朝政府有过交往的国家有三百多个,最少时也有七十多个,在长安居住的除了汉族人民,还有吐蕃人、日本人、朝鲜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等,这使得当时的长安城到处充满了新奇和异样,五花八门的语言、各具特色的服饰、民风、民俗交相涌现,令人目不暇接,政府不仅不反对人们效仿反而加以大力倡导,一时间异域文化在
此大放光彩、互相融会,并最终汇集成盛唐绚丽多姿、雍容大度的文化艺术洪流。
3.从妇女妆容看中晚唐的政治变化
据《唐国史补》中记载:“天宝之风尚党,大历之风尚浮,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风尚怪。”这一段
文字描述的是从盛唐到中晚唐不同时期的社会风
气,唐代妇女的化妆即可反映出这一现象。盛唐时期,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到处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在人体审美上崇尚健美、丰硕的体态,尤其是妇女以丰腴为美,色彩绚丽而饱含刚正之气,化妆浓艳而富有生气;中晚唐以后,服饰变得越来越拘谨、保守,而与此同时面部妆饰却越来越复杂、奇特,甚至是光怪陆离。如面靥,是用胭脂在脸上点染,本是为了美化面部而作,魏晋时期就有,唐朝此风更盛。到了晚唐,面靥的形状由初期的圆点、花卉又增加了鸟兽图形,装饰的部位由原先的嘴角、鼻翼扩展到满脸皆是,整个面部似是由各种奇形怪状铺展而成,而让人忽略了原有的五官,非常奇特、复杂。另外,中唐后期还盛行一种新奇的化妆方式:低斜的八字眉配上乌膏涂唇,名曰“啼眉妆”,看上去给人一种悲泣、惆怅之感。此外还流行一种特殊的“三白妆”,就是在额头、鼻子、下巴三个部位用白粉涂抹成白色,效果非常怪异,似无美感可言。当然无论“啼眉妆”或“三白妆”是否真的达到了美化的效果,但在当时的确是盛行一时。
服饰属于一种文化现象,但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总是被蒙上一层政治色彩。一方面政治氛围影响着服装的整体风格及其演变过程,另一方面统治者也需要依靠服饰来烘托其政治文化的特色并为其政权统治服务。唐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政治开放、政权稳定、经济长期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服装迅速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通过分析其服饰风格与服装制度
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服饰文化与政治特征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展现了盛世大唐的风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