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模因论视域下的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模因论视域下的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来源:好走旅游网
2018 年第 5 卷第 1 期2018 Vol.5 No.1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193

模因论视域下的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曾 钦,孙晓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模因论是借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现象的新兴科学理论。本文以模因论为理论基础,解析了中医药文化模因的分类和特征,提出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要围绕着构建强势文化模因的三大要素展开,即提升中医药文化模因对外传播的保真性、多产性和长久性,才能在异文化环境的竞争中胜出。

【关键词】模因论;中医药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1.193.05

1 引 言

伴随中医药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发展,它已经成为中国“软实力”的杰出代表。截止2016年底,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67个国家的政府正式承认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国内对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面向展开:以翻译学和跨文化交际学为基础,研究中医药的翻译策略;以人类学、社会学理论为基础,聚焦海外某一国家或区域,研究中医药文化在当地的传播历史和现状;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研究中医药跨文化传播障碍、路径等。模因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理论,将模因类比基因,认为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也遵循优胜劣汰的法则,有其自身复制和传播的生命周期。本研究从更为微观的“模因”层面剖析中医药文化及其对外传播的问题和解决策略,以期为相关课题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模式的角度分析,认为模因在人类大脑中将经过同化(assimilation)、记忆(retention)、表达(expression)、传输(transmission)四个生命周期,完成被新的宿主选择后并继续传递到下一个循环,或直接被淘汰[3]。模因在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压力极大,经过激烈的竞争后,生存下来的模因数量很少,个别生存下来的模因能够从一个人的头脑被拷贝到另一个人的头脑,进而拷贝到书本等载体上。这部分模因,即能在自我复制的竞争中获胜的模因,就是“强势模因”。道金斯主张用“保真度、多产性和长久性”来衡量模因的强势程度。“保真性”指的是复制的忠实程度。当一个模因复制得越忠实,原版的保真性就越高,也就越能保留。“多产性”指的是模因的复制速度快、传播范围广。“长久性”则是描述模因的存活时间长,比如人的大脑可以将许多印象深刻的模因保持很久,书籍、影像资料、计算机硬盘等都可以长久地保存。

2.2 文化模因

切斯特曼(Chesterman)认为“文化就是模因组合”[4]。模因在社会上的传播,是从一个大脑复制到另一个大脑的过程,就像基因为了获得生存和复制的机会不停地竞争一样,它以不易察觉的方式塑造着我们的文化,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强大力量。“每一种文化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模因复合体,包含着许多与他文化相似或相异的模因因子”[5]。在异文化环境下,本族文化模因在人们的思想、行为上的深刻影响力就会凸现,成为外来文化模因复制和传播的主要障碍。

尽管世界各国和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社会制度、经济水平,宗教信仰等原因,形成了内容各异的文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化本身就是复杂多面的,各民族文化之间仍然存在许多相似与共通之处,这就为不同的文化模相互模仿、复制和传播奠定了基础。当今全球化进程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各种文化频繁地交流与传播,并尝试最终达成融合与共识。本族群体对外来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或者采取“拿来主

2 模因论与文化模因

2.1 模因论

模因论(memetics)是在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基础上产生的,用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1]。牛津大学生物学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2](The Selfish Gene)中将基因进化与文化进化进行类比,指出所有的生命都是由“复制”这一本质现象繁衍和进化出来的。基因是生物选择的基本单位,而人类文化的进化也有基本单位,即一种通过模仿对文化进行复制和传播的单位,并将这个单位命名为“meme”,即“模因”。模因是模因论的核心概念,牛津英语词典对“meme”的解释为:“An element of culture that may be considered to be passed on by non-genetic means,esp.,imitation.”(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播)。模因作为一种含有特定观念的文化讯息单位,通过人们的语言和行为,从一个人复制并传播给另一个人。

海利根(Francis Heylighten)从认知、行为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194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8 年第 5 卷第 1 期2018 Vol.5 No.1

义”,加以模仿、借鉴;或者吸收外来文化中的精髓,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形成带有异族文化特色的本土文化,这些正是文化模因的体现[6]。根据“强势模因”的定义,一个强势文化模因的特点就是复制能力强、传播范围广泛,以及可以长时间存续和发展。当一种外来文化模因成为强势模因时,它就能在异文化环境中,在与其他文化模因的抗衡中获胜,从而得到不断地复制和传播。

3 中医药文化模因的分类及特性

3.1 中医药文化模因的分类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对外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内容。2016年第四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结果显示,中医药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7]。根据道金斯对“模因”定义,笔者将中医药文化模因的内涵界定为:中医药文化模因是中医药文化传递的基本单位,它以一种讯息的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生命、疾病、健康的内容,在不同人的记忆之间复制和传播。中医药文化模因是一个模因复合体,其构成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易经·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形、器”是中国古代哲学系统中的基本概念和认知分类方式。“器”是本体之物,是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实在物;“形”是“器”在感觉中的存在样态,可被认知系统理解和传递;“道”超越于“形”,比“形”更格式化,是世界存在物在人心思维中的抽象形式,以及在人心意识中相对稳定的记忆残留[8]。以“道、形、器”理论为依据,可以将中医药文化模划分为“道模因”、“形模因”和“器模因”三类:

“道模因”是由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层内化而成的,表现为中医药的核心价值、根本观念和思维方式,及以这些为基础形成的精神、伦理与道德层面的内容所构成的讯息形式。“形模因”是在中医药文化之“道”的指导下,产生的可理解、可传递的认知与记忆综合体,包括中医理论体系、医疗技术与方法、制度、规范、习俗等内容所构成的讯息形式。“器模因”是以中医药文化中的可视化内容为内核的记忆综合体,表现为本草、金石、动物等各类中药材,毫针、拔罐器、砭石等诊疗工具,以及中医药出版物、博物馆、中医院等承载中医药文化物质成果的讯息形式。

3.2 中医药文化模因的特性首先,“道模因”具有独特性和普适性。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中,逐渐形成其独特的核心价值观,有学者将其归纳

为四个方面:①生命价值观。人命贵如天,遵循自然界的四时更替规律 顺时养生、扶正祛邪、燮理阴阳、身心共养的治未病健康生活观;②“仁、和、精、诚”的思想价值观;③科学价值观。中医药学是多种医学的整合,是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传统文化与现代医学于一体的东方科学。④伦理价值观。以人为本、济世活人的仁者品质,大医精诚、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9]。一方面,异质医学文化不相容的深层次原因其实是不同社会和民族的宇宙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而“道模因”所承载的正是这些核心观念,因此在异文化环境中复制和传播的难度最大;另一方面,具有独特性的事物更容易引发关注,而“被注意”是一个模因能够进入“同化周期”的重要前提。因此,要辩证地看待“道模因”的独特性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此外,“道模因”的本质内容实际上具有极强的普适性:健康长寿、和谐幸福是各国人民对生命的共同的期许;可持续性发展是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共同目标;跨学科研究和多学科融合性发展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医者仁心是不分国界的职业道德追求。因此,“道模因”的普适性也为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可行性。

其次,“形模因”的成熟性和先进性。中医药在几千年来无数医者的实践中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健康养护、疾病预防和诊疗的理论体系和医学模式,这是构成“形模因”的完整性和成熟性的核心内容。虽然西医为人类健康作出的贡献毋庸置疑,但当代西医的局限性也日趋明显。伴随着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人们对病因和人的属性的认知变化,以及防治疾病的经验积累,现代医学已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有学者通过对中医医学模式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比较研究,认为二者有很多内在共同点:研究对象一致,都把人作为医学模式的核心;医学模式的基本特征一致;思维方式基本一致。同时,中医医学模式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丰富、更全面、更先进,表现在:中医学理解的“生命”比“生物”更深刻;“心神”比“心理”更丰富;“环境”比“社会”更全面[10]。东西方两种医疗体系的融合发展,西方向中国传统医学学习,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归根到底是由“形模因”所承载的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成熟性和先进性决定的,也构成了“形模因”对外复制和传播的必然性。

第三,“器模因”的庞杂性和灵活性。“器模因”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承载体在传播者记忆中形成的庞大讯息集合体。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医典籍浩如烟

2018 年第 5 卷第 1 期2018 Vol.5 No.1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195

海,数以万计的中药品种、主题多样的出版物等物质成果,通过观察、阅读、实践、体验等各种形式,以讯息的形式存在于中医药文化“宿主”的记忆中,从而构成了“器模因”博杂的特性。这一特性决定了新“宿主”需要通过大量、反复的强化才能形成牢固的记忆,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复制与传播的难度。但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与更为抽象的中医药文化“道模因”、“形模因”相比,“器模因”在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可以为人的“五感”所觉知,因此在同化过程中更“易于理解“和“易于接受”;同时,丰富的中医药文化成果也为模因的表达周期和传输周期提供了更加广泛的物质基础,从而决定了“器模因”可以通过更加多样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进行复制和传播,这也是“器模因”在对外传播中灵活性的体现。

4 中医药文化模因对外传播策略

由于模因作为文化传递的单位,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必然存在讯息的变形和流失。因此,在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中,中医药文化模因也绝不仅仅是从一个个宿主复制和传播到另一个宿主这样简单、顺利的过程。只有当一种中医药文化模因是强势模因的时候,在它传递到异文化环境后,才能够超越文化鸿沟,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通过长时间在大脑中的停留而被记忆,再凭借各种载体的表达而传输到更多新“宿主”,并再次被同化,开启新一轮的生命周期。因此,培育强势中医药文化模因是其在异文化环境中成功复制和传播的保证。围绕这一核心内容,可以采取以下三大策略。

4.1 提升中医药文化模因的保真性4.1.1 促进中医药文化模因规范化、标准化的生成:中医药文化模因是存在于传播者(即“宿主”)记忆中的讯息形式,规范化、标准化模因的生成,是提高复制和传播的忠实程度,也就是保真性的基础和前提。在中医药文化模因的对外传播中,必须经历语境中的“二度编码”。比如“形模因”所承载的中医核心概念“气”、“阴阳”等,以及通过中医独有的取象比类方式命名形成的基础理论、病名、方剂名等,在编码时需要制定相关标准,才能保证中医药文化模因的生成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以汉译英为例,国内外现存的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就存在WTO制定的国际标准《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制定的世界标准《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以及国内至少出版的28部“汉英中医辞典”多个翻译标准[11],这显然会使中医药文化模因在对外传播中的保真度大大降低。只有保

证中医药文化模因规范化、标准化的生成,才能让中医药文化模因具备认知的一致性和明确性,在模因生命周期的同化周期中,成功“传染”新宿主。

4.1.2 建立中医药文化模因有机的复制和传播次序:根据道金斯的界定,模因复制和传播的“保真性”会受到其“可复制性”的影响。换言之,当一个模因越是“易被关注”、“易模仿”和“易理解”的,那么这个模因就越容易复制和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三大模因在复制的难易程度上高低有别。作为承载内容最具体形象、表现形式最灵活多样的“器模因”,是三大模因中在异文化环境中最“易被关注”、“易模仿”和“易理解”的。比如中医药文化博览会的展品丰富,观赏性强,可以凭借其直观、鲜明的视觉讯息引发观者的关注。相比之下,“形模因”就较为深奥,需要较长的认知过程,“道模因”则更加抽象和难以理解。因此,应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安排“道模因”、“形模因”、“器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次序。比如心,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描述的基本功能是主神明,主血脉,以五行之象类推,宇宙万物中的火、夏、热、红色、徵音、南方、苦味等均可归属于心。通过理解中医藏象学中“心”的相关内容,即“形模因”讯息,显然可以帮助目标对象认识中医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即“道模因”的内涵。这里必须注意,中医药文化三大模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立先易后难的复制和传播次序,并不意味着在整个过程中机械性地割裂,刻板地分设层级,而是根据目标群体的接受能力,深入浅出、有机有序地进行中医药文化模因的复制和传播。

4.2 提升中医药文化对外模因的多产性4.2.1 优化中医药文化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模式:模因的复制速度与模因的多样性成正比,而模因的复制模式是影响其复制速度的关键因素之一。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渠道日趋多元化,为中医药文化模因对外的复制和传播提供了许多灵活、高效的新模式。除了传统中医孔子学院、大众传媒的复制和传播方式,应该充分借助互联网、手机移动平台上的新兴数字媒介,通过音频、视频多维度讯息,如中医药文化网站、中医药文化微博、微信公众号、中医药主题的专题纪录片、电影等形式,使中医药文化模因的对外复制和传播获得更多全方位展示的机会,吸引更多群体的关注,提高传播效率;通过建立中医药文献数据库、APP等应用软件、中医药电子书等知识产品的编辑出版,充分挖掘中医药典籍和著作的丰富内涵,提高中医药文化模因复制和传播的便捷性和即时性;此外,以传统授课方式进行的传播活动也可以进行优化和创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196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8 年第 5 卷第 1 期2018 Vol.5 No.1

新。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复制和传播优势,开发电脑、手机等终端的移动课堂,以主题多样、内容多元的网络课程呈现中医药文化模因,让更多目标人群能够以直播、提问、留言等多种在线互动的方式,随时随地关注中医药文化。总的来说,复制和传播模式的改进,不仅有助于提升复制和传播速度,中医药文化模因的传播效率也会更高。

4.2.2 提升中医药文化模因的“宿主”数量:首先,扩大中医药文化模因的散布范围。伴随着国内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密切,中医药文化走出国门的步伐不断加快,逐步深入人心。截止2016年12月,全球已经有4所专门的中医孔子学院,7所孔子学院开设了中医课堂,78个国家240多所孔子学院在2016年开设了中医、太极拳等中华文化课程,受到各国师生和民众热烈欢迎[7]。在中医药对外传播中,要有三个视野,即本土视野、东方视野和全球视野[12]。换言之,即以中国内地为复制传播核心,港澳台为一级辐射圈,日本以及新加坡、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为二级辐射圈,美洲、欧洲及大洋洲为三级辐射圈。从模因论的角度,扩大中医药文化模因的散布范围,就是要不断跨越文化冲突的障碍,根据模因复制和传递的难易程度,将辐射圈层层扩大。其次,在原有散布地挖掘新“宿主”。目前,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主体,即中医药文化模因的“宿主”主要存在4个方面的来源:一是国外中医孔子学院的志愿者、中方公派教师;二是短期前往国外进行学术交流的国内中医专业的学生或教师;三是华人中医师、针灸师;四是外国中医爱好者。其中第一、二类人员是具备较高“同化”水平,属于中医药文化复制和传播的主体。这两类群体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举办社区义诊、中医孔子学院开放观摩等形式,吸引原散布区域中更多人的关注。此外,第三、四类人员也是数量庞大的“宿主”群体,是中医药文化模因对外传播的重要力量。应加强对这两类群体的关注,通过组织会议、联谊活动、免费培训等形式提高他们的“同化”程度,促进他们将中医药文化模因通过各种渠道扩散到朋友圈、家庭、同事等群体,从而促进中医药文化模因的“宿主”在原散布地向纵深方向发展。

4.3 提升中医药文化模因对外传播的长久性当中医药文化在异文化环境中存在的时间越长,它被注意、记忆的可能性就越高,成功被复制和传播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是提升中医药文化模因对外传播长久性的主要目标。“长久性”与宏观政策、对外传播的长效机制,以及国内外主要中医药文化模因传播机构的整体水平密切相关。

首先,2016年是中医药发展的政策红利年。201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发〔2016〕15号),其中“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被列入中医药发展七大重点任务之一。2016年12月,国务院首次发布《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加强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列入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这些密集出台的政策,为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应当建立起以卫计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主导,文化部、外交部、教育部、国家旅游局、商务部等多部门有效协作的长效机制,以全面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的为目标,按照各部门职能,列出工作目标、任务措施和奖惩规定,形成多部门联合推进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强大合力,持续不断地为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动力和支持。同时,也应充分重视品牌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力量,加快中医药对外贸易、中医药养生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比如天士力集团的复方丹参滴丸作为首个通过美国FDA临床用药申请的复方中药制剂,成功打开了海外市场,有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

第三,充分发挥国内外中医药文化模因传播主要机构的职能作用。一方面,国内的中医院校应加强培养兼具中医专业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作为中医药文化模因复制的主要“宿主”,无论在国内中医院校还是境外中医孔子学院、中医课堂,都是向海外中医学习者和爱好者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目前全球中医孔子学院和中医课堂的数量还较少,办学经验尚不丰富,面临未知的困难也较多。应努力提高运营和管理水平,采取积极措施解决可能存在的宣传不足、资料欠缺、教师匮乏等问题,确保这些机构能在当地能长期有效地发挥职能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因此“长久性”是首要条件。如果没有政策支持和长效机制的保障,国内外中医药文化模因复制主要机构不能持续稳定地发挥作用,中医药文化模因的复制能力再强,“保真性”再高,也难以在国外成功复制和传播;“多产性”和“保真性”则需要相互协调、共同促进。一方面复制模式落后、复制速度慢,保真度再高也保证不了中医药文化模因对外复制和传播的基数;另一方面,复制数量再庞大,丧失了复制的忠诚度,复制和传播最终的效果也会差强人意。

5 结 语

本文从模因论的新视角,在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下转198页)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198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8 年第 5 卷第 1 期2018 Vol.5 No.1

发生交叉感染。在检查室以及诊疗室均放置快速手消毒剂,使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接触前后能够进行手消毒。

2.4 优化就诊环境

眼科门诊禁烟,并保持诊室以及候诊大厅的空气流通,对温度进行控制,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候诊大厅的墙面及地面应少用白色,避免光线太强增加患者不适。在眼科门诊使用电脑叫诊系统,避免了患者大量涌入诊室候诊,并做到一医一患。在患者就诊前,由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安全宣教、就诊流程宣教,解决其在就诊中遇到的问题。

2.5 预防患者跌倒或碰伤

患者进入暗室接受检查时,为了避免发生碰伤,应规范暗室中物品和仪器的摆放,做到合理、有序。此外,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搀扶,或者拉着孩子双手,采用护理人员退行、患者前行的方式引导其前进。在多功能检查台前放置脚凳,并贴上醒目的黄色标识,避免由于脚下踩空而受伤。在就诊高峰期,设置专门的护理人员进行疏导,并安排其分时段候诊,减少患者的等候时间。

[5]

3 结 语

综上所述,在眼科门诊当中存在着诸多的安全问题,医护人员应给予高度重视,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处理,并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并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诊环境,减少安全问题的发生,使患者更加满意。

参考文献

[1] 周 红,李 俊,张晓娟,等.眼科门诊护理安全管理中存

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09):3320-3321.

[2] 许海敏.眼科球旁注射的相关风险性评估与管理对策[J].

医学信息,2015,25(03):332-333.

[3] 唐广珍.眼科门诊护理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与管理

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05):2764-2765.[4] 史 晶.眼科门诊护理缺陷因素与防范对策[J].中国药物

经济学,2014,17(06):169-170.

[5] 马 红.眼科门诊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J].中国保健

营养(上旬刊),2013,23(05):2492-2493.

本文编辑:吴 卫

(上接196页)

的研究领域进行了一次探索性尝试。通过分析中医药文化模因的特性,围绕着建立强势模因这一核心,提出了增强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保真性、多样性和长久性的三大策略。中医药文化模因作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本单位,肩负着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复制和传播至全球的重任。只有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探索,才能多维度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推动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顺利实施。

[5] 李清源,魏晓红.模因论视角下的美国文化渊源[J].西安

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1):92-94.

[6] 傅福英,张小璐.对外交流与传播中的文化模因探析[J].

江西社会科学,2012,(11):242-245.

[7]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6-12/11/

c_1120093944.htm, 2016-12-9.

[8] 余治平,道、器、形之间——中西哲学形而上学的通汇

[J].现代哲学,2004,(3):62-68.

[9] 吴德珍,申俊龙,等.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播路径创新

[J].医学与社会,2015,(5):55-57.

[10] 许宇鹏.简析中医医学模式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

关系[J].江苏中医药,2006,(9):3-14.

[11] 兰凤利.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唯一还是多重标准[J].中国

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188-192.

[12] 孙晓生.加强中医药对外传播之我见[N].中国中医药

报,2009-11-19(4).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2] 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206.

[3] Heylighen, F. 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 Selection

Criteria for Cultural Evolution [C]. Paper presented at 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ybernetics, 1998.

[4] Chesterman A. Memes of Translation [M].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本文编辑:李新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