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二部分 名词解释

一 、蛋白质化学

1、构象; 2、肽平面; 3、蛋白质的一级结构;4、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5、蛋白质的复性;6、亚基; 答案:

1 在分子中由于共价键的旋转所表现出的原子或基团的不同空间排布。构象的改变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组成,也没有光学活性的变化,构象形式有无数种。

2 肽链主链的肽键具有双键的性质,因而不能自由旋转,使连接在肽键上的六个原子共处于一个平面上,此平面为肽平面。

3 由氨基酸在多肽链中的数目、种类和顺序所描述的多肽链的基本结构。

4 许多蛋白质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独立三级结构的亚基通过一些非共价键结合而成的多聚体。这些亚基的结构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5、变性的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重建其天然构象,恢复其生物活性,这种现象为蛋白质的复性。

6、蛋白质最小的共价单位,它独立时无生物活性。

二、核酸化学

1、核苷;2、DNA二级结构;3、环化核苷酸;4、Tm值。5、增色效应 6、分子杂交 答案:

1、各种碱基与戊糖通过C—N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化合物称为核苷。

2、两条DNA单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所形成的双螺旋结构为DNA的二级结构。 3、单核苷酸分子中的磷酸基分别与戊糖的3ˊ—OH及5ˊ—OH形成酯键,这种磷酸内酯的结构为环化核苷酸。

4、当核酸分子加热变性时,双链解开到一半时对应的温度,即260nm处的紫外吸收变化达到最大变化的半数值时,此时所对应的温度,称为熔解温度、变性温度或Tm值。 5、当核酸分子加热变性时、其在260nm处的紫外吸收会急剧增加的现象。

6、当两条不同来源地DNA(或RNA)链或DNA链与RNA链之间存在互补顺序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互补配对形成双螺旋分子,这种分子称为杂交分子。形成杂交分子的过程称为分

1

子杂交。

三、酶

1、辅酶和辅基;2、酶活力;3竞争性抑制作用;4、酶的活性中心;5、酶的活力单位 6、别构效应 答案:

1 大多数情况下,可通过透析或其它物理方法从全酶中除去,与酶蛋白结合松弛的辅助因

子叫辅酶。以共价键和酶蛋白牢固结合,不易用透析等方法除去的辅助因子叫辅基。 2 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可用在一定条件下,它所催化的某一化学反应速度表示。 3 因具有与底物相似的结构,所以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与酶形成可逆的酶、抑制物

复合物,而使EI不能与底物结合,从而降低酶反应速度的可逆抑制作用为竟争性抑制。这种抑制能通过增加底物浓度的方法解除。

4 指在一级结构上可能相距甚远,甚至位于不同肽链上的少数几个氨基酸残基或这些残基

上的基团通过肽链的盘绕折叠而在三维结构上相互靠近,形成一个能与底物结合并催化其形成产物的位于酶蛋白表面的特化的空间区域。

5 酶的活力单位(U):酶活力的度量单位。1961年国际酶学委员会规定:一个酶活力单

位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在一分钟内能转化1微摩尔底物的酶量,特定条件:温度250C,其他条件采用最适。

6 调节物(或效应物)与别构酶酶分子的别构中心结合后,使酶的活性中心对底物的结合

与醉话作用受到影响,从而调节酶的反应速度,此效应称为酶的别构效应。

四、维生素与辅酶

1、维生素;2、脂溶性维生素;3、水溶性维生素。 答案:

1、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从食物中摄取的一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维生素虽然需要量很少,但是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很少,所以必须从食物中摄取。 2、能溶于非极性溶剂的维生素称为脂溶性维生素。 3、能溶于极性溶剂的维生素称为水溶性维生素。

五、新陈代谢与生物氧化

1、呼吸链;2、磷氧比值;3、氧化磷酸化作用;4、底物水平磷酸化;5、生物氧化;

2

答案:

1 有机物在生物体内氧化过程中所脱下的氢原子,经过一系列有严格排列顺序的传递体系

进行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这样的电子或氢原子的传递体系称为呼吸链。 2 电子通过呼吸链的传递作用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在此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用于ADP

磷酸化生成ATP,经此过程消耗一个原子的氧所要消耗的无机磷酸的分子数(或生成ATP的分子数)称为磷氧比值。

3 在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伴随有ADP磷酸化生成ATP的作用为氧化磷酸化作用。 4 在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底物分子形成高能键,由此高能键提供能量使ADP磷酸化生

成ATP的过程,此过程与呼吸链无关。

5 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的氧化作用称为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它主要是指糖、

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六、 糖代谢

1、糖酵解途径;2、乳酸发酵3、糖的有氧氧化;4、糖异生;5、磷酸戊糖途径;6、三羧酸循环

答案:

1、葡萄糖或糖原分子分解至生成丙酮酸的阶段,是体内糖代谢最主要的途径。 2、葡萄糖或糖原在无氧条件下分解为乳酸的过程为乳酸发酵。

3、指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糖的主要氧化方式。 4、非糖物质(如丙酮酸、甘油、乳酸、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为糖异生。

5、机体某些组织(肝、脂肪组织)以6—磷酸—葡萄糖为起始物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催化下形成6—磷酸—葡萄糖酸,进而代谢生成磷酸戊糖为中间代谢物的过程为磷酸戊糖途径。

6、乙酰CoA的乙酰基部分是通过一种循环,在有氧条件下被彻底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这一循环为TCA循环。

七 脂类代谢

1、酮体;2、脂肪降解;3、脂肪酸的β-氧化 答案:

1、脂肪酸在肝内分解氧化时产生特有的中间代谢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为酮体。

3

2、脂肪动员(脂肪的降解):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的过程。 3、脂肪酸在氧化时,从β碳原子位被氧化,生成乙酰辅酶A,故称脂肪酸的β-氧化。

八 蛋白质的酶促降解及氨基酸的代谢

1 必需氨基酸 2 转氨基作用 3 联合脱氨基作用4鸟氨酸循环 答案:

1 指体内需要但不能自身合成而需要由食物提供的氨基酸。人体内有8种:亮氨酸、异亮

氨酸 、 蛋氨酸 、 缬氨酸、 苏氨酸 、 色氨酸、 苯丙氨酸、 赖氨酸 。 2 指在转氨酶作用下,一种氨基酸的α—氨基转移到另一种酮酸上生成新的氨基酸,原来

的氨基酸则转化为酮酸的过程。

3 3指氨基酸与α—酮戊二酸经转氨作用生成α—酮酸和谷氨酸,后者经L—谷氨酸脱氢

酶作用生成游离氨和α—酮戊二酸的过程。是转氨基作用和L—谷氨酸氧化脱羧的联合反应。

4 是将有毒的氨转变为无毒的尿素的循环。肝脏是鸟氨酸循环的重要器官。

九 核酸代谢

1、DNA的半保留复制;2、DNA的半不连续复制; 3、转录后的加工。 4、cDNA 5、冈崎片段 6、滞后链 7、外显子 8、编码连 答案:

1 每个子代DNA分子的一条互补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为DNA

的半保留复制。

2 DNA在复制时,由双链分开的两条模板链,一条是连续合成的,另一条是先合成片段,

然后再将片段连接起来,这种复制过程为半不连续复制。

3 除原核生物细胞的mRNA外,由DNA指导所合成的RNA是不具活性的RNA前体,需要经

过特异酶的作用,切除多余部分进行修饰,使其成为有活性的RNA,这个过程称转录后的加工。

4 以RNA为模板合成的DNA为cDNA(互补DNA)。

5 在DNA复制过程中,滞后链是分段复制的,这些在复制过程中出现的不连续的片段为冈

崎片段。

6 在DNA复制中,不连续合成的子链为滞后链,复制的方向与解链的方向不相同。 7 外显子:一个基因中能编码表达蛋白质的核苷酸序列。

4

8 编码链:DNA双链上不能作模板的一条单链,因其碱基序列与转录生成的mRNA相同

(T被U取代)而被称为编码链。

5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