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山里的坚守

大山里的坚守

来源:好走旅游网


大山里的坚守

——记安定区最美乡村教师杨林同志

杨林,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小学一级教师。1982年9月参加工作,是一位扎根农村小学34年、低调务实、乐于奉献的好教师、好校长。凭着对教育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凭着满腔的热情和矢志不渝的信念,他把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对教育学生成长的热心,以及自己的愿望和抱负都默默熔铸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认真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曾十多次荣获“优秀校长”、“教学管理能手”、“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

地处西巩驿镇北面的肖川村肖川社,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自然条件艰苦,教育设施落后。他从小就立志要通过读书来改变人生,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现状,虽然生于乡村,但是志存高远,1982年9月高中毕业后,他便回到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靠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一、加强学习,提升自我,为乡村教育铺路。

年轻的他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走进了肖川小学,起初,他是一名民办教师,月薪仅有17.5元,几经风雨,7年如一日。1989年9月参加成人考试,被定西县教师进修学校录取并完成了2年的学历提升学习。1991年6月毕业后,原本有择校权利的他并没有向这大山和深沟屈服,毅然返回肖川小学继续任教。在1994年举行的“民办教师转正考试”中,他的成绩名列西巩驿学区第一名,被转正为公办教师。1995年9月被西巩驿学区任命为肖川小学校长,21年后的今天,他依然坚守在一线,依旧是一名优秀校长,始终践行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二、肩负使命,多措并举,为学校发展谋划。

1995年,他初任校长,当时的肖川小学办学条件极差,低矮的房屋,缺砖少瓦,天上下大雨,屋内下小雨;教室无门,窗户无玻璃,只有随风哗哗作响的破纸;学生的板凳是在土台子上搭一块木板做成的,教室里的黑板是用几块木板钉起来后用墨水刷黑的,写上去的字迹模糊不清。面对如此悲惨的现状,他急家长之所急,替村里孩子们的上学问题担心、牵挂。他立下宏愿“不办就不办,要办就办一所像样的肖川小学。”

首先,杨校长得知定西交警大队要翻新房屋时,便联系到交警队的陈绣同志,看能否将拆下来的一些旧门窗捐赠给学校。作为家乡人士的陈绣同志很是热情,乐意捐赠并主动联系了司机,将8套旧门窗拉运到西巩驿镇,接着一个难题出现了,镇上通往学校的道路窄、远、陡、险,农用车无法通行。之所以说陡、险是因为道路一直沿着河沟通行,河沟内长年流水,行人们只能在河沟的一侧勉强行走。既使道路修好后,若遇暴雨冲击,依然惊险如初,真是屡修屡坏。困难面前的杨校长果断决策,他联系村委会、召集村民和家长修路,经过大家的团结奋战,用了2天的时间对通往学校的道路进行了大力修补,才使得农用车勉强通行。这一壮举把杨校长的办学热情推向了高峰,西巩驿学区的教师无不为之感动,学区人员也为肖川小学的校舍改造积极争取材料,把中心小学计划拆除的一排旧教室上的建材全部划拨到肖川小学。由于拆、运缺少人工,杨校长再次组织家长边拆除、边拉运。但这次困难更大,由于暴雨冲击,道路破坏严重,即使修补后农用车也无法通行,无奈之下,他和家长用人工架子车将这些材料一点一点地运到了学校。面对这些来之不易的建材,杨校长顾不得休息,为校舍的建设又精心筹措着……

2003年7月,西巩驿镇党委、镇政府了解到肖川小学的校舍破旧不堪,存在安全隐患,投资了一部分资金,配备了一部分材料,要求对校舍进行整体翻新。这对于杨校长来说,真是“久旱逢甘霖,雪中得煤炭”。政府的投资太好了,可这翻新过程也太难了。杨校

长的家离学校不远,但考虑到建校事大,他把所有家务劳动全都安排给妻子一人承担,带了干粮,自己入住学校,接收、清点、保管全部建材,并负责监工。2003年的暑假,杨校长很少回家,他起早贪黑,东借西筹。对于靠天吃饭的大山深处,本来就缺水,吃水贵如吃油。因此,建校过程中缺水是个大问题。多少个夜晚,杨校长被这个问题困惑着。“要联系群众,团结就是力量”,他决定向村民宣传建校的目的、遇到的困难并鼓励大家筹集用水,得到了村民的赞同,用水问题解决后,7月初开工,8月底俊工,确保了9月初的正常开学。就这样,在杨校长的带领下,肖川小学修建了校墙;修建了4间砖木结构的厕所,盖起了六间教室、六间办公室;粉刷了所有的墙壁,升起了国旗。此外,他每年从公用经费中还筹资购树苗绿化校园,使校园绿化面积达到了30%。看着学校环境的改善,他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欣慰笑容。从此,肖川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三、强化管理,提升质量,为学生发展护航。

校舍建好了,教学质量也得赶上去。他在开学典礼上对老师说:“这次建校中得到了村民的大力帮助,我们就要还情于人民,献爱心给孩子,滴水之恩,当思涌泉回报。”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他建立健全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机制。有了正规的校舍,有了素质较高的教师,孩子们的数量也就多起来了,从此,肖川村的小学教育步入了正轨。肖川村适龄儿童的入学率逐年上升,巩固率达100%,升学率多次名列学区前茅。

他自担任校长以来,肖川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高,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始终围绕“全面发展”这条主线,创新途径与载体,不但开足开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全部课程,而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扎扎实实抓好教育教学工作,鼓励创造、倡导创新。在学区组织的统考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他所带的课程一直名列前茅。肖川小学连续多次被镇党委、镇政府评为“先进集体”;2007年3月,被安定区教育体育局授予“文明示范

学校”称号

2013年秋季,他担任六年级毕业班的语文教学,由于全身心的投入教学,工作过度劳累,杨校长明显感到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后,诊断为胆囊结石,大夫一再责怪他把病托的太久了,建议立即手术。考虑到毕业班艰巨的教学任务,他不听大夫劝告,毅然返回学校,一直到寒假(2014年1月22日)才接受手术治疗。除了家人,他做手术的事没有向任何人提起,2月25日开学报到,他和往常一样到校并安排开学工作,没有请一天假,旷一天课。身体康复后,大家这才知晓他曾在假期做过手术。

作为校长的他,为了使学困生得到转化,带领学校教师与学生一一结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难题;学校临近河沟,雨雪天学生上下学存在安全隐患,他亲自上阵,担任路队值周组的领导,护送学生安全回家;大部分学生没有回家吃午饭,为了解决这些学生的饮水问题,他要求各班主任每天中午都给孩子们准备好开水,水杯;在教师中倡导开展给特困学生赠送学习用品活动,特别是在冬季,学生到校前,教师就已经将教室内的炉火生旺,他带领教师们所做的一切,温暖了学生们的心,深深感动了学生家长。

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依旧坚守大山。

天道酬勤,辛勤的耕耘,育得桃李芬芳,好多学生都考上了大学、事业有成。杨校长自豪地说:“在西巩驿镇附近的十里八村都有我的学生,甚至有的一家三代都喊我‘杨老师’,每当听到这样的称呼,心里就暖暖的。”每当听到一声声问候,他那布满皱纹,写尽沧桑的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有一种奉献叫坚守,有一种回报叫桃李芬芳。三十多年来,他一直坚守在乡村教育的

道路上。他说:“我这一辈子,虽然过了不少的苦日子,但是想到那些孩子们,我也觉得值了,不后悔,不遗憾。”三十多年来,肖川小学的教师换了一茬又一茬,学生也毕业了一届又一届,但他却一直坚守在这里。面对转行和进城的诱惑,他以坚定的信念,义无反顾地坚守在这所偏远的小学里,因为他知道这里的学生需要他,也有自己难以舍弃的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