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文11

论文11

来源:好走旅游网


甘肃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研究

康继霞

(甘肃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07农林经济管理 兰州 730070 )

摘要:甘肃省人力资源总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在考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的基

础上,指出了甘肃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劳动力自身文化素养、专业技能水平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从城乡二元结构的绵延、培训教育落后、人力资源开发投资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因素,并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升人力资源层次,建立多元化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体系、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等方面提出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对策。

关键词:甘肃省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问题 影响因素 对策

1甘肃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1.1甘肃省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

2009年末甘肃省的总人口中从业人员138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7万人,第二产业207.26万人,第三产业308.02万人,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构成为:63.23%、14.79%、21.98%。

2009年甘肃省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构成分布

数据来源:《甘肃发展年鉴2010》

从图一可以看出甘肃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非常不合理。甘肃人力资源从业人员过分集中于第一产业,人力资源在第一产业内部明显处于过剩造成的低效率使用状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逐年上升,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

比重逐渐减少,所以优化产业结构,平衡从业人员在三产业中的比重是非常关键的。2008年末,甘肃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1234.1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68.92%,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与有限的耕地资源的矛盾,必将导致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另据分析,目前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400多万,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28万人,按每年安置8万人的能力预计,每年还将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约20万[2],供过于求的现状将长期存在,农村劳动力正面临着极其巨大的就业压力。而且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与农业用地的减少,以及经济全球化给我省乡镇企业带来的冲击,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仍将继续加大。 1.1农村人口总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

甘肃省人口总体文化程度偏低,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是供给总量规模很大,以低层次文化人口为主体。从学历结构上来看,甘肃生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素质较低,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素质的劳动人口为主。2009年,甘肃省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转移总劳动力的43.1%,初中文化程度占转移劳动力总数的 41.1%高中文化程度占转移劳动力总数的1.7%,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转移劳动力总数的1.5%。甘肃农村人力资源学历结构表明:第一,甘肃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从事工作只能是简单的体力劳动。第二,甘肃农村人力资源的技能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甘肃省外出劳动力文化层次总体低于全国外出农民工文化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为84.2%。

表1 甘肃省农村居民劳动力文化状况

地区 全国 甘肃

不识字或识字很少 6.1

14.4

小学程度 25.3 28.7

初中程度 52.8 41.1

高中程度 大专及以上 2.7 1.7

1.7 1.5

数据来源:《甘肃农村年鉴2010》

从上表可以看出,与全国劳动力文化相比,甘肃劳动力文化状况明显差很多,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相差很大,小学文化相差最小,大专次之,初中,高中相差 也很大,所以加大教育的投资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措施。 1.2从业状况特征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很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制约,甘肃省农村人力资源从事的行业单一,层次较低,增收效果不明显[4]。2009年寒假,“甘肃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课题组组织学生对全省20各县区的农村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甘肃省农村人力资源中外出务工人员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种植业和餐饮业,而从事乡镇企业、养殖业、经商、

交通运输、文教卫生等行业的比例相对较小,所以要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完善培训体系,培养各类技术性人才,从而使农村人力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开发。

表2 甘肃农村人力资源从业情况

外出务工

种植业

餐饮业

本地企业

养殖业

其他

经商

村两委

交通运输

文教卫生

合计

人数 比例

108 31%

51 15%

39 12%

30 9%

28 8%

26 8%

22 7%

11 3%

11 3%

9 3%

335 100%

数据来源:2009年寒假对全省20个县区农村居民调查整理数据 1.3就业地域分布特征

从就业地域分布来看,甘肃省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特点是以省外和本县市为主,出省的农村人力资源占到31.7%,多是外地有本地亲戚或老乡能够介绍工作,本县市的占21.6%,而在本乡镇和本村的分别占到18.3%和11%,多是从事建筑行业或手工行业,工资较低,能维持简单的生活。但随着技术改造 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转移目的地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劳动力,而对低素质的需求将大大减少事实上,在滚滚的民工潮中,最有能力留在城市的就是那些青壮年和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优秀人才。于是,在劳务输出地区,农业劳动力就呈现出女性化、 老年化和儿童化倾向。

图2甘肃省农村人力资源就业地域分布

数据来源:2009年寒假对全省20个县区农村居民调查整理数据

1.4农村劳动力适应市场经济能力弱

总的来看,农民由于其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以及长期受小农经济的影响,自觉意识不足,信息的接受和反应速度慢,大多数没有受过农业经营管理方面的教育与培训,经营管理能力较差,很难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 同时,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中介组织发育缓慢,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难以同集约化 规模化 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高的我国中东部地区及国外发达地区竞争,这种状况使得农村劳动者在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劣势,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甘肃省农村人力资源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 甘肃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是“数量大,质量低”

“数量大”使甘肃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造成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失业人口和失业率逐年增长。 “质量低” , 则造成甘肃人力资本存量低,相当部分劳动人员无法适应大量技术含量日益提高的现代职业工作岗位的需要,导致现代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5]。甘肃劳动力市场目前已经形成明显的二元结构, “有人无业”与“有业无人”现象并存。“数量大”增加了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繁重程度;而“质量低”则加重了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困难程度。人力资源“数量大、质量低”的状况己经成为制约甘肃经济发展的“瓶颈” ,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是甘肃实现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2.2 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甘肃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教育总投入水平、财政性教育投入占 GDP 的比例仍然较低。统计显示,2008年甘肃的教育总支出占GDP比重为3.39%,其中农村教育投资仅占GDP的1.92%(以下数是占国民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6年为5.7%),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2006年为6.1%,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2009 年,甘肃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 的比重4.31%[2],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2.3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低下,缺乏活力

甘肃人力资源总体上低端人力资源、新增人力资源供给大于需求,因此使用效率低下。从城市看,新开工项目吸纳能力有限,既有人力资源素质偏低、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城镇失人数、失业率逐年上升,2008年分别多达129 913人和3.63%。从新增人力资源看,本省的大中专毕业生难以就业,大量的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在省外就业。2009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共招生8.9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6%[3],但其中省外就业的外向型就业率就占到了40%,这部分毕业生多数并没有从事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工作,而是从事一些如流

水线工人等仅需要基本培训就可以胜任的重复性工作,可见新增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甘肃农业人口2008年为1 795.97万,人均纯收入3050元,增长12%,而目前的收入水平还要归功于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人均纯收入中劳务收入占到了30%以上。可见甘肃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力资源使用效率极低。甘肃省2008年科技投入总经费为57.5亿元,不到同期全国科技投入总额的0.93%,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因此大部分留在甘肃的人才也不能充分发挥潜力,有相当一部分科技人员数年没有科技经费,处于闲置状态[1]。科技人才的利用不充分,对社会造成极大浪费,而且科技人员没有成长环境,更助长了人才外流的趋势。

2.4人才资源的分布结构不合理

一是人才分布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分布在教育、文化、卫生等非经济和科研部门,而2008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仅占10.76%,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仅占12.98%[1]。甘肃底子薄、基础差,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需要发展第三产业。但是,只有将第一、第二产业搞上去,提高了第一、第二产业的竞争力,才能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二是人才的区域分布不合理。人才主要集中在省会兰州,这也成为甘肃省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据统计,甘肃 80% 的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在县以上部门,边远贫困县和基层一线人才严重短缺[3]。三是人才的学科和单位性质分布不合理,80年代以来,在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中,除教学人员的比例有较大幅度提高外, 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卫生技术和科研人员的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人才越来越向非经济部门集中。大多数科研人员主要集中在高等学校和研究所,而工业行业的科技人才相对较少,难以达到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 2.5经济的落后性加剧了人才领域的“马太效应”

随着与东部发达省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差距的日益扩大,甘肃在同东部发达地区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正常的人才双向交流,演变为人才单向流失,而东部发达地区则通过虹吸效应吸引、争夺走甘肃大批人才,造成生产、科研、教育、卫生等部门人才严重短缺和断层。在2009年,由外省区调入甘肃的单位从业人员为457人,而从甘肃调至外省的为851人[1]。由于人才流失的发生,出现甘肃在人力资本形成上只投资、无效益,而发达省区却处于无本万利的不正常地位,人才领域的马太效应极为明显。 3甘肃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

3.1城乡二元结构的绵延是制约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首要因素。

建国后,国家为了构建城市工业体系,先后实行了户籍、人民公社、城市劳动就业、社会

福利保障等制度及政策安排,构筑起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12]。首先,以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为主的种种维护二元结构的制度,剥夺了农民的迁徙权,把农民限制在农村,延缓了城市化进程,也束缚了农民的发展,使其传统守旧意识在农村的土壤中加剧增长。二元结构偏重城市教育而忽视农村教育,致使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低,人才严重缺乏,农业科技知识难以推广,造成了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再次,二元结构妨碍了农民思想意识的提高,把农民局限在封闭的农村社会中,使农民难以形成竞争信息、开放、商品等行为和观念。目前,我国城乡分离的政策和制度在调整和改革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包括甘肃在内的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仍然滞留乡村[10]。

3.2培训教育落后是制约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直接因素。

长期以来,甘肃农村教育体系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导向偏差,限制了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还存在着偏重基础教育、忽视职业技术教育等倾向,教育形式单一,主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农民继续教育、法制教育、医疗健康教育、专业技术技能培训等发展缓慢,这既不利农村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实现城乡人才供需的生态平衡;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素质普遍偏低,导致农村教育质量无法提高,直接限制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6]。

另外,甘肃当地有关部门对农村人力资源组织参加培训学习不够重视,2009年在对甘肃农村人力资源组织参加培训学习的情况调查中了解到,选择当地有关部门经常组织参加培训学习的人有21人,占6.6%,选择偶尔组织参加培训的有133人,占41.8%,选择从来没有组织参加教育培训的有164人,占51.6%。

数据来源:2009年寒假对全省20个县区农村居民调查整理数据

从图三可以看出,甘肃农村人力资源没有组织参加培训学习的占多数,偶尔组织培训学习的占一部分,经常组织培训学习的占少数,所以加强甘肃省农村人力资源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的职业技能水平,是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措施。

3.3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不足是制约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因素。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是经费的投入。长期以来,甘肃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投资来源是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资,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大多数县域财力很弱,无法保证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正常投入。现实情况是:农村教育的外部经济环境远远滞后于城市,融资渠道单一,通过市场获得经济补偿的能力非常有限。而农村成人教育的突出困难表现为经费无固定渠道。同时,劳动者自身投入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加之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投资收益率极低,使教育对广大农民的激励作用缺乏。长期的投入不足,致使甘肃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资金极度缺乏,政府的有限投资、农民自身的无力投资、社会各界的观望投资从根本上影响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2]。

3.4生态、资源、精神和物质贫困并存是制约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因素。

甘肃农村大多处于封闭的山区,长期的封闭使农村的一些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落后,视野狭窄,缺乏竞争、创业、开拓的精神;精神贫困、思想观念陈旧、科技利用率低造成了经营的粗放,导致农业的高投入、低产出;经济效益低下,导致物质贫困;同时粗放经营又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物质贫困、资金不足、收入低下,又致无力去投资教育和改善生态环境,陷入了“人力资源质量低 →收入较低 →教育投入相对较少 →知识存量少”的恶性循环之中,直接影响到新农村的建设[11]。2009 年甘肃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 中第一产业收入为1347.20元,占农民人均出收入的45.2%,仅增长1.92%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甘肃农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57.8%,居全国末位。另外,农民素质低下,从业单一,导致经济收入不高。在对甘肃省农民个人年收入的调查中(表3-1),个人年收入在2000-5000的有78人,占24.0%,5000-8000的有64人,占19.7%,10000-20000的有69人,占21.2%,20000元以上的只有21人,占6.5%。可见,甘肃省农民个人年收入水平低。

表3 农民个人年收入调查表

年收入(元) 2000以下 2000-5000 5000-8000 8000-10000 10000-20000 20000以上 合计

人数(人) 50 78 64 43 69 21 325

百分比(%) 15.4% 24.0% 19.7% 13.2% 21.2% 6.5% 100%

数据来源:2009年寒假对全省20个县区农村居民调查整理数据

从表三可以看出,农民的个人年收入主要集中在2000-5000,5000-8000阶段,20000元以上的比较少,高收入人群少,从上表可以看出,甘肃省农村个人年收入极低,严重影响到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所以要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是关键。 4甘肃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和措施 4.1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甘肃省农村人口众多,而很多地区农业的收益又较低,根本无法满足农民生活需要。农民要改善生活现状,依靠农业本身的进步,短期内困难不小。因此,要加速脱贫致富的步伐,就必须向非农化和城镇化转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广开门路,多渠道并举。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拓展农村的就业领域[11]。目前,乡镇企业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要支持其搞好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其次,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合理聚集。最后,要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农民进城务工是转移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要按照“政策引导、有序流动、加强管理、改善服务”的方针,切实做好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4.2提升人力资源层次,促进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

根据教育和培训自身的基本规律和人力资源受教育水平较低的现状,甘肃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较快提高人力资源的基本素质,所以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既有人力资源应采

取培训为主的方式,而且应当以企业为主,政府机构支持为辅,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市场性和长线性,实现培训与就业紧密联系的格局[15]。2009年,全省实施“阳光工程”完成引导性和职业技能培训50万人,提高了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就业能力[25]。培训有效增强了全省农民工的竞争力,提高了劳务输出收入。对于正在处于受教育阶段的青少年,则应以政府为主体,强化文化知识的学习,创造条件接受中、高等教育,提高自身基本素质,形成更高层次人力资源的社会储备,为将来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另外,甘肃对网络应用技术的培训和教育还比较缺乏。应当使劳动东者的网络应用技术能够达到通过网络接受再培训,搜索信息找工作的水平。

4.3建立多元化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体系。

甘肃农村教育设施和条件都很差,要改变这一现实就必须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企业参与、农民支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多元化投资形式,保证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首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支出,切实减轻农民及农村教育的负担,实现城乡义务教育机会平等,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教育水平[17]。其次,政府各级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大舆论宣传,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投资教育,通过各种优惠政策,调动社会各团体和公民个人到农村办学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社会上闲置的资金和资源,建立各类技术院校和举办各种培训班,为农村的学习提供广阔场所。同时,积极争取无偿援助、捐赠、低息贷款等支援形式,以此改变当前农村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状况。 4.4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培养各类技术人才。

甘肃农村人力资本质量低,既表现在人口受教育程度低方面,也表现在知识结构不合理上,这是长期以来教育服务不足、教育体制不尽合理所导致的结果。因此,在保证农村基础教育的前提下,应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创造条件让那些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进入高等学校的农村孩子有机会上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加速知识更新,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能力。同时,要充分利用职业学院的优势,对留在土地上的农民开展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对向城镇转移的富余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农村一、二、三产业所需要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扭转教育体制与经济发展需求严重脱节的局面[16]。 4.5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更新农民生活方式。

一方面要加强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建设,激活现有的文化资源,建立基层文化网络,普及现代文明思想,运用先进文化塑造农民,使其树立开拓创新和市场竞争意识。另一方面要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使农民树立“终身学习”、“知识致富”的理念。第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一要保持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性,控制农村人口增长。

人口政策是人力资源政策的一个基础环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能否实现重大突破,关键是要控制农村人口出生率。各级政府要严格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从源头上为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作好保障。二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甘肃农民仍然是依赖于土地保障和传统的子女养老这对农村社会发展和控制人口增长极为不利。要建立并完善“以家庭养老为基础、自我保障为核心、集体和政府财政给予适当补贴 ”的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障模式,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完善覆盖广大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同时宣传和普及卫生科学知识,增强农民自我保健能力。三要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改革传统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就业、户籍等制度,制定相应的法规,使劳动力市场健康、规范运行[17]。鼓励大学生到甘肃农村就业、创业,引导返乡农民工利用一技之长为家乡建设服务,以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潜力,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使农村人力资源的生产能力得到持续不断的增长。

参考文献:

[1]甘肃统计局(2006~2010)调查报告

[2朱彩萍.甘肃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西部论丛.2010

[3李盛刚.甘肃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J].兰州大学学报,2005, (04) .

[4] 王永斌,蔡中宏. 甘肃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聚集对策探讨[J]. 社科纵横, 2005, (03) .

[5] 李龙. 甘肃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J]. 甘肃理论学刊, 2008, (04) . [6] 金文俊. 突破人力资源瓶颈——提高甘肃人口素质的思考[J]. 西北人口, 2005, (04) .

[7] 杨振,牛叔文,常慧丽. 甘肃人力资源开发初步研究[J]. 西北人口, 2005, (01) . [8] 申社芳. 甘肃省人力资源的度量及开发途径[J]. 发展, 2010, (07) .

[9] 石虹. 甘肃省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战略决策[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08, (05) . [10] 李萍. 甘肃省人力资源现状与开发战略选择[J]. 甘肃科技, 2006, (06) . [11] 杨懋. 甘肃省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机制分析[J]. 甘肃科技, 2009, (01) . [12] 荆炜. 甘肃省科技人才开发及管理政策研究[J]. 开发研究, 2010, (03) . [13] 冯静颖. 西部科技人才开发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人才, 2006,(05) [14] 郑建辉. 甘肃人才状况分析及对策建议[J]甘肃理论学刊, 2006,(05)

[15] 马金娥,雷赵民. 农民教育是甘肃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J]甘肃科技纵横, 2008,(02

[16] 马金娥. 浅析提高甘肃农民素质对持续增收的重要性[J]. 学理论, 2009, (19) . [17] 陈宗彤. 甘肃省人力资源的现状及发展战略和模式的探讨[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08, (0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