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人生 选修课论文
心理学与人生
苏格拉底说:“人类最大任务就是——认识自己!”我觉得认识自己首先要从认识自己心理开始,要了解自己想什么,自己为什么会那么想,自己为什么会那么想而不这么想。在我求索中,我发现学心理学可以帮我认识自己的心理。
心理地图就是一部完整的心理学,要么是发展心理学,要么是成功心理学,要么是变态心理学,总之什么心理学都是所不同的整体,或是局部拆分的,或是综合的。这一点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天起心理学便粉墨登场了,我们从母体身上脱落我们用哭声来宣布我们的到来,为什么要用哭声,因为和母体的断裂脐带导致了我们焦虑,可我们不会说话、不会运动、也不会看书、更不会逛街等,不会用这些手段来减轻自己的痛苦,可痛苦是那样的难以忍受,所以就哭了,所以哭泣在这里成了我们克服焦虑唯一的手段,在这里我们哭泣不仅仅是宣布自己的到来,更重要的是用这种手段让别人来帮助修补已断裂的链接,这里指与母体的联结,我们成功了,母亲把乳头放在了我们的口中从此建立了新的链接关系。在以后的人生过程中链接的断裂和重建构成了人生最基本的旋律。
随着我们的一天天长大,链接也开始表现出多样性,来从肉体的直接联结发展到通过声音、表情、电波还有想象等的联系。链接的断裂方式也表现为很多不同的方式,我们修补的方式越来越多,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可以是自体的也可以是客体的,也可以是综合的链接的发展和修补,链接技术的提高预示着我们的成长和完善,当我们与环境的链接彻底的断裂,达到永远无法修复的时候,死亡就降临了,死亡了就没有焦虑了。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慷慨赴死的重要原因。从另外一层意义上来说便是从此建立了一种永恒的链接关系--和大自然永远融合在一起,从此再也不分开。焦虑是心理学永远的话题,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没有焦虑也就没有心理学,而焦虑最大的内驱力就是链接,所以我们一出生就和心理在了一起。什么是链接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关系,通过这种关系个体和环境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在交换中个体获得成长所必需的排出,所不需要的或者通过这种关系通道互通有无,从而使个体健康地成长。这种关系有直接的如脐带、哺乳、亲吻、抚摸、拥抱、牵手等,也有间接的,如声音、图像、友谊、归属、爱、想象等。这些物质和精神的交替或综合让人克服了成长过程不断产生的焦虑,从而顺利地完成生命的轮回。当然链接也有负面的,对个体来说就是入不敷出,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成长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停滞或退行机体就会难以忍受,这时就会表现出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之所以说心理学与人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就在于焦虑与克服焦虑如一对音符,始终交织在人生的各个过程当中。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由于害怕分离所以我们会产生很强的依恋,依恋父母依恋大人,依恋老师,这时会表现得很乖、很调皮、很可爱、很有个性等,并以此来获得他们的关爱。当我们成功时我们就会很开心,就会很健康,问题在于我们并不都是成功,问题在于我们在很多情况下个人需要被延迟满足,在很多情况下被逼迫做我们不喜欢的事,而我们常常不得不去做。心灵上很受伤由此产生很多心理上的缺失感和压抑,并在心灵上形成一种印痕,这时就会产生一种恨。可我们又不敢表达这种恨,只有压抑,只有转移,只有以一种合理化的方式表达这种恨,只能以一个幼小的生命来和强大的个体做交易。可以表现出父母喜欢的好,可以表现出自己想做的好,如果这都失败了可他依然需要和父母建立链接关系,
这时他就有可能以父母所厌恶的方式来强迫父母与自己建立链接,这时他可能会很逆反,可能会不吃饭,可能会经常生病,可能会厌学…他们如此攻击自己把自己弄得惨弱不堪,让父母为之心疼,被动攻击来逼父母想着自己,强迫父母关注自己,哪怕吃些皮肉之苦也在所不惜。这个过程就是婴幼儿心理学,其主题就是渴爱、依恋、压抑、攻击或被动攻击等。
接下来进入了青少年时代,这个时候和父母的博弈已经进行到了一个段落,输赢尚无定局,表面上看是父母赢了,其实也不尽然这个时候让自己惊喜的是自己的身体长大了,自己已经有了很多可以选择的权力,甚至有足够的力量和父母较板,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不了,他们和父母的博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通过与人的交往,其克服焦虑的方式有了更多更适合自己的选择,他们可以交朋友可以有自己的爱好,他们与外界环境中的人、事、物、意识及自我的想象,建立了更加广泛的链接关系,他们可以按自己的性格特点展示自己并努力去成就自己,实现自己的愿望。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老师及社会上的强势个体继续给他们强有力的关爱和支持的话,他们的人生会有更多更好的发展,他们也会感觉人生的幸福和美好。
可是在现实的中国社会中,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高考就业压力压榨着几乎所有的家长、老师和孩子,他们不得不为了挤上高考这个独木桥而扭曲、压榨自己,这时候的孩子可以说是苦不堪言所以这时候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最多的。主要表现在孩子与父母的对抗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作为父母、老师这些强势个体他们对青少年的约束、控制及其它的影响力在逐渐减弱,而孩子们则如同逃出囚笼的野兽横冲直撞,表现出这个年龄段特有的心理问题,他们可能更加压抑自己让自己成为学习的奴隶,可能和社会上的所谓不三不四的人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携带者建立链接关系,可能会逃学,可能会离家出走主动地遗弃父母割断链接让父母焦虑,可能会攻击伤害他人向别人传输自己的焦虑,可能会沉湎于网络上网成瘾,可能会早恋、手淫、过早地与他人发生性行为并导致许多社会问题等,这个阶段的心理学就是青少年心理学,其主题就是对抗--对抗他人对抗自己对抗社会等。这种对抗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前者表现出让人焦虑的青少年犯罪问题,后者就体现在令人头痛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抑郁、焦虑、厌学、早恋,及其它心理问题等。
到了中年,这时候的心理学现在还不太了解,因为现在还没有经过这个阶段,从网上看到的也不敢苟同,呵呵,所以就先写到这吧,或许等到了耄耋时再回首往事,才会对人生,对心理学有更深更独到的见解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