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解析】河南省周口市高三2019届高三冲刺文综试卷历史试题(冲刺提升卷一)

【解析】河南省周口市高三2019届高三冲刺文综试卷历史试题(冲刺提升卷一)

来源:好走旅游网


河南省周口市高三2019届高三冲刺文综试卷

历史试题(冲刺提升卷一)

注意事项:

1.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300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 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管子·乘马》曾描述商周时期,“(国家)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导)之以事,而民不为。”但春秋时期却出现了“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的现象。导致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的引导 B. 自耕农地位衰落 C. 生产工具的改进 D. 土地制度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实际指出了“民”生产积极性的变化,前者被动劳作,后者积极生产,这种变化无疑是利益驱动的结果,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奴隶制土地国有制,极大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正确;材料中农民生产积极性提升并未体现出引导的作用,排除选项A;材料体现了自耕农地位的上升,排除选项B;生产工具改进并不一定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选项C。

【点睛】解题关键是从材料中解读出春秋时期农民生产积极性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2.汉代曾有班超“弃笔从或”的壮举,而唐代中期后则出现“弃武就文”“不肖子弟为武官者,父母摈之不齿”的现象。这是因为 A. 军功奖励制度的缺失 B. 从军带来的伤亡过大 C. 国家长治久安的实现 D. 科举制的完善与兴盛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弃武就文”说明求知之风的盛行,而能够推动此风形成的是科举制为文人知识分子提供了入仕的途径,而且科举考中者会得到许多特权,从而导致出现了由“弃笔从戎”到“弃武就文”的变化,D项正确。奖励军功在古今都存在,唐代也没有缺失,A项错误;从军导致伤亡不是军人地位下降的原因,B项错误;国家久安虽无法体现军人的价值,但也不会形成“不齿”的结果,C项错误。

3.朱熹以天理的自然存在,要求人们通过格物和读经,从内心接受并认同儒家理想的社会秩序。王阳明认为天理存在于人心之中,人人可以通过“致良知”认同儒家道德规范。材料反映两者的分歧在于 A. 终极目的 B. 认知途径 C. 认同内容 D. 反映实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朱熹认为通过格物致知来认识万物,而王阳明主张内心的自我反省,这反映出两者对认识万物的途径和方法不尽相同,故选B项。理学和心学最终都是维护封建统治,故A项错误。他们都主张认识伦理道德规范,故C项错误。理学和心学实质上都是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探究天理方法的掌握。

4.有观点认为,清初玉米、土豆等从美洲引进的农作物促进了人口爆炸式增长,但统计数据表明,直到初年,引进的美洲农作物的产量还不足中国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十。这表明这一时期

A. 外来农作物对増殖人口作用有限 B. 外来农作物的实际推广范围较小 C. 本土农作物的产量有了质的提升 D. 本土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居于主导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査清朝外来农作物发挥的作用,培养考生理性思考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引入的美洲农作物到初时其产量不足当时我国粮食总产量的10%,这意味着它们对增殖人口作用有限,故A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出外来作物的推广范围,排除选项B;选项C、D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

5.1876年在上海《申报》上刊登了“发昌铁厂”出售自制小火轮的广告:“启者,本号今有新到坚快小火轮出售,由英国来的,并有自造的数只,连船身并机器各样俱全,计长二十五尺、三十尺、三十五尺,价格公道……这说明 A. 第一家民族企业由此适生 B. 报业广告成首选营销方式 C. 工业化进程深受西方影响 D. 列强侵华推动航运业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发昌铁厂是一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既销售从英国进口的汽船,也销售企业自己生产的汽船,发昌铁厂经营显然受到西方的影响,故选C项。孤证不立,A、B两项无法从材料判断出来;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6.陈独秀在1915年9月《敬告青年》一文中,要青年尊崇实际,摒弃虚文,敢于怀疑那些被人奉为天经地义但不切实用的陈腐教条,用理性和科学的标准来衡量一切,判断其是否具有存在的价值。据此推知,《敬告青年》

A. 呼唤了思想高潮的到来 B. 为青年指明追求未来的方向 C. 鼓励民众敢于抛弃传统文化 D. 运用启蒙思想改造中国社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时间1915年9月可知,《敬告青年》一文发表于新文化运动初期,材料中“敢于怀疑那些被人奉为天经地义但不切实用的陈腐教条”是号召青年不迷信经典和权威,有助于推动思想,A项正确。陈独秀强调的是青年要怀疑陈腐教条,并不是为青年指明未来追求方向,也不是要人们抛弃传统文化,B、C两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时期并不是运用启蒙思想来改造社会,D项错误。

7.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的壮大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突出表现在 A.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 B. 边区得到了全国各地认可 C. 大大加快了民主胜利进程 D. 国共两党建立起民主联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中的现象,说明了抗战时期的力量在逐渐壮大,这为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A项是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排除。B项表述绝对化,排除。D项表述明显不合乎史实,排除。

8.据统计,在195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13.6%,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1960年,农业继续大幅度减产,总产值比大幅度下降的上年又下降12.6%,针对这一现象,我国 A. 引导农民建立生产合作社来恢复经济 B. 反思“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C. 大力鼓励农民开展包产到户自救措施 D. 逐步抛弃了集体农业的生产组织模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在195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13.6%,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1960年,农业继续大幅度减产,总产值比大幅度下降的上年又下降12.6%。”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我国出于经济困难时期,针对国民经济的困难,1960年冬我国对国民经济实施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B正确;据所学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农业合作社成立,A说法错误;据材料时间1959年可知,这是人民公社时期,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管理高度集中,C说法错误;据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联查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改变了集体农业的生产组织模式,故D与材料时间不符,D错误。

9.“随着商业的发展和罗马地区的扩大,罗马公民与异邦人以及被征服地区广大居民间关于适用法律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对随后制订法律提出的要求是 A. 只适用于罗马城邦 B. 完善立法程序 C. 面向境内的所有人 D. 体现与时俱进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看,“随后制订的法律需要”满足商业发展、疆域扩大以及调节“罗马公民与异邦人以及被征服地区广大居民间关于适用法律的矛盾”等现实问题的需要,这就体现出法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特点,故D项正确;随着疆域扩大,罗马法适用范围也在扩大,因此选项A排除;罗马法调整的对象不包括奴隶等,C项错误;B项与题意无关。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罗马调整的原因是疆域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0.据统计,18—1856年间,英国出口贸易中,原材料占7%,食品占8%,工业制造品占85%。同期的进口贸易中,原材料占了61%,食品占33%,工业制造品仅占6%。英国出口的工业商品,从日常消费品到各种机械生产设备,几乎无所不包,据此可知,英国 A. 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B. 拥有最广阔海外市场 C. 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D. 初级产品制造业落后 【答案】A 【解析】

【详解】分析题干信息,可知英国出口的商品中,工业品所占比重远远超过了原材料的进口,这说明了英国拥有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成为世界工厂,故选A项;B项指的是日不落帝国的建立。题干中的现象无法体现出出口与进口之间的关系,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不合史实。

11.列宁曾在写信给在挪威的柯伦泰:“刚才我收到了第二批关于彼得格勒3月1日的电报。工人们血战了一个星期,米留可夫+古契柯夫+克伦斯基却掌握了政权!完全符合欧洲的‘旧’模式。”信中提到的“” A. 是一场社会主义性质的 B. 导致资产阶级临时建立 C. 形成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局面 D. 使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时间、后的掌权者和列宁对此政权的“符合欧洲的‘旧’模式”的判断,可知此次是“二月”,“二月”是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推翻了沙皇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故B项正确;根据前文分析可知这是二月,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排除选项A;二月后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而非社会制度的并存,排除选项C;二月后并未退出一战,排除选项D。 【点睛】解题关键是从材料信息中解读出列宁所说的是二月。

12.“在自然界中,任何一种色都不是存在的。物体的颜色是纯粹的幻想,颜色的唯一来源是日光,日光笼罩万物,使它们时呈现出新的颜色。”下列作品表现的风格与材料描述一致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 “物体的颜色是纯粹的幻想,颜色的唯一来源是日光”信息可知,该画派创作注重光和色的运用,这是印象派的特征,故D项正确;《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注重情感表现和画面整体的完整,A错误;B是立体派画法,是现代主义,B错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现实主义代表,C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的自由主义绝大贡献正在这一点,他们觉悟到只有民主的政治オ能够保障人民的基本自由,所以自由主义的政治意义是强调的拥护民主。一个国家的统治权必须放在多数人民手里,近代民主政治制度是安格罗撒克逊民族的贡献居多,代议制度是英国人的贡献,成文而可以修改的是英美人的创制,无记名投票是澳洲人的发明,这就是政治的自由主义应该包含的意义。

——胡适《由由主义》

材料二 19年第一次以确认我国国体为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确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政体……规定享有的各项基本权利和自由。19年对

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维护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起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实践证明,19年是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宪政原则和制度,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运行制度建设的伟大实践,是使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化、法律化的重要探索。

——杨晓贵《是党探索民主法治建设规律的里程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年体现的原则,并简析其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及相关史实,简析中西方近现代“民主和自由”的关系。

【答案】(1)特点:设立具有代表行使国家权力

议会,实行代议制民主;民主政治体

现出权力制衡原则;实行政党政治,进行投票民主选举;法律至上。

(2)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意义:确认和保障人民民主及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建设打下良好基础;是使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探索。

(3)关系:民主制度的建设有利于个人自由的实现。建立民主制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实现

个人的自由,所以民主制度的建立能保障个人自由。民主政治需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

行使,否则发展到极端会危及个人自由,出现“暴民政治”。民主政治强调少数服从多数,会在多数认可的情况下牺牲少数人的自由。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所学材料“一个国家统治权必须放在多数人民手里”,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西方民主设立具有代表行使国家权力的议会;根据材料“代议制度是英国人

的贡献,成文而可以修改的是英美人的创制,无记名投票是澳洲人的发明”可知近代西方民主制实行代议制民主,体现出了民主政治体现出权力制衡原则,实行政党政治,进行投票民主选举;坚持法律至上。

的(2)原则:根据材料“我国国体为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可知19年 体现人民民主原则,结合所学知识,19年明确我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因此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意义:根据题干要求回答政治意义。根据材料“规定享有的各项基本权利和自由”以及“维护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可知,19年确认和保障人民民主及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根据材料“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运行制度建设的伟大实

践,是使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化、法律化的重要探索”可知,19年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建设打下良好基础;是使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探索。 (3)关系:结合两则材料可以看出,民主制度的建设有利于个人自由的实现。具体而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解释,正面而言,建立民主制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实现个人的自由,所以民主制度的建立能保障个人自由。反面而言,民主政治需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否则发展到极端会危及个人自由,出现“暴民政治”。民主政治强调少数服从多数,会在多数认可的情况下牺牲少数人的自由。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 阶段 秦汉时期 话 志怪小干宝《搜神记》 魏晋南北朝 说 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 说 短篇小明清时期 长篇小《三国演义》、《西游章回体,白话小说,题材众多 说 三言二拍、《聊斋志异》等 象 以白话为主,以市井小民为对说 话本小《三国志平话》等 白话小说出现,以平民为对象 传奇小白行简《李娃传》等 以才子佳人和帝王将相为主 说 志人小刘义庆《世说新语》 以人物的琐阅轶事为主 以写神仙鬼怪为主 类型 远古神《燕丹子》 幻想方式、叙事方式 代表作 特色 说

记》等 ——整理自孙宏哲著的《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透析》

上表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古代小说体现出世俗化的发展趋向。

阐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表现为由神话志怪转向オ子佳人,再到市井平民,说明小说的服务对象日益世俗化;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产品市场化;隋唐以后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壮大,为小说市场化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从而也促进了小说的描写对象面向广大的市民阶层,以白话为主,古代小说走向世俗化。 示例二论题: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日益走向成熟。

阐述:中国古代隋唐以前小说处于萌发阶段,小说多以幻想神怪和人物的琐闻轶事为主,说明小说创作还没有成熟;隋唐以后小说创作由短篇转向长篇、由上层社会对象转向平民阶层,尤其是明清长篇小说的大量创作,说明小说创作日益成熟;这是因为小说创作在隋唐朝以前还是文学创作的末流分支,而宋代及以后小说开始面向市场创作,因而作家开始将小说创作作为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加大了对小说创作的研究与发展,从而促进了小说创作的日益成熟。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从小说特色和类型两个角度提取论点。从小说特色角度,中国古代小说逐渐向世俗化发展,由此可以提出观点:中国古代小说体现出世俗化的发展趋向。论证过程结合材料,并对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进行解释。具体而言,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表现为由神话志怪转向オ子佳人,再到市井平民,说明小说的服务对象日益世俗化;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产品市场化;隋唐以后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壮大,为小说市场化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从而也促进了小说的描写对象面向广大的市民阶层,以白话为主,古代小说走向世俗化。从小说类型来看,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日益走向成熟。具体阐释可结合材料信息,并对不同时期小说类型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具体论述过程如下:中国古代隋唐以前小说处于萌发阶段,小说多以幻想神怪和人物的琐闻轶事为主,说明小说创作

还没有成熟;隋唐以后小说创作由短篇转向长篇、由上层社会对象转向平民阶层,尤其是明清长篇小说的大量创作,说明小说创作日益成熟;这是因为小说创作在隋唐朝以前还是文学创作的末流分支,而宋代及以后小说开始面向市场创作,因而作家开始将小说创作作为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加大了对小说创作的研究与发展,从而促进了小说创作的日益成熟。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光绪三十一年许多封疆大臣,如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端方等人联名奏请立停科举。他们认为:“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民间更相率观望,私立学堂者绝少,又断非公家财力所能普及,学堂决无大兴之望”。所以“科举不停,学校不广,士心既莫能坚定,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故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拟请宸衷独断,雷厉风行,立沛纶音,停罢科举”。八月,光绪帝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学部规定的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可见,两次教育宗旨都没有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但是教育制度、教育行政制度的建立和教育宗旨的厘订,都足以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体系取代了封建的科举制而确立起来。

——摘编自《中国全史》(百卷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科举制被废除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废除科举制的实质和影响。

【答案】(1)背景:封疆大吏联名奏请停科举;新式学堂发展缓慢;西学不断深入中国;民族危机和清统治危机严重。

(2)实质:以“中体西用”为宗旨把控教育主权的进步改革。

影响:通过改革,废除了封建的选官制度,建立了近代化的教育制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许多封疆大臣,如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端方等人联名奏请立停科举”可知,封疆大吏联名奏请停科举;从封建大吏的态度中可以看出,科举制继

续实行导致新式学堂的发展缓慢;根据材料“故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可知,封疆大吏认为废除科举是挽救民族危机和清统治危机的手段,因此民族危急和统治危机是废除科举背景之一;结合所学可知,废除科举是西学不断深入中国而进行的改革。

(2)实质:根据材料“两次教育宗旨都没有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但是教育制度、教育行政制度的建立和教育宗旨的厘订,都足以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体系……确立起来”,可见清废除科举制实质上是以“中体西用”为宗旨把控教育主权的进步改革。 影响:从近代化角度解答。科举制是教育和选官制度结合,通过改革,废除了封建的选官制度;从近代化角度看,废除科举,颁行新的“教育制度、教育行政制度的建立和教育宗旨”,建立了近代化的教育制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

16.【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 美苏“冷战”期间,美国的外交曾进行过多次战略调整。……里根上台后,企图重振国威,扭转收缩的势头,对美国外交和全球战略进行第三次大胆的调整。提出“一揽子经济复兴计划”通过大幅度减税,削减联邦开支,减少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的低速增长;大幅度增加军费,扩充军备;尽早部署机载和潜射巡航导弹;大力改进通信指系统和战略防御能力;提出星球大战计划。里根改善与传统盟国特别是西欧的关系;把美日关系视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作为美国亚洲的基石;利用美国的经济实力,联合第三世界国家“有限推回”苏联的势力,夺回或扩大70年代所失去的势力范围。里根透过产主义意识形态之镜看待几乎每一个国际进步,把每一件危及其全球战略地位的事件都归结为主义运动的结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第三次外交调整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第三次外交调整的表现及影响。

【答案】(1)历史背景:勃列日涅夫重点发展重工业,増强国力和军事实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美国由于石油危机,经济上出现滞涨的局面;苏联出兵阿富汗等第三世界国家,与美国进行地区争夺;日本与西欧经济实力的増强。

(2)表现:强调实力原则;把“遏制”苏联扩张作为对外的中心;强调对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

的——摘编自《论冷战时期美国外交的第三次战略调整》

影响:恢复了美国的实力,扭转了美苏攻守态势;加剧了美苏关系“冷战”气氛;客观上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难。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企图重振国威,扭转收缩的势头”并结合所学可知,里根外交调整的背景是美苏冷战,当时苏联勃列日涅夫重点发展重工业,増强国力和军事实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因此美国对外交进行了调整;里根“大幅度减税,削减联邦开支,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这些措施反映出当时美国由于石油危机,经济上出现滞涨的局面,因此外交随之调整;根据所学可知,美苏冷战时期,苏联出兵阿富汗等第三世界国家,与美国进行地区争夺,导致美国采取“联合第三世界国家 ‘有限推回’苏联的势力,夺回或扩大70年代所失去的势力范围”;“里根改善与传统盟国特别是西欧的关系;把美日关系视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这种外交源于日本与西欧经济实力的増强。

(2)表现:美国外交的调整依据的是其经济实力,可见其强调实力原则;美国外交调整始终把“遏制”苏联扩张作为对外的中心;“里根透过产主义意识形态之镜看待几乎每一个国际进步,把每一件危及其全球战略地位的事件都归结为主义运动的结果”,可见其强调对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影响:根据材料“美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的低速增长”,可见美国实力恢复,扭转了美苏攻守态势;里根利用经济实力与苏联争夺势力范围,进行军备竞赛,加剧了美苏关系“冷战”气氛;对苏联而言,美国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客观上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难。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八 大山人,名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山人善画山水和花鸟,他的画,笔情恣纵,不构成法,其画大多缘物抒情,用象征手法表达寓意,将物象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如画鱼、鸟,曾作“白眼向人”之状,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山人能诗,书法精妙,所以他的画即使画得不多,有了他的题诗,意境就充足了,他的画,使人感到小而不少,这就是艺术上的巧妙。山人亦长于书法,擅行书、草书,宗法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董其昌等,以秃笔作书,风格流杨秀健。山人的画对后世绘画影响深远,他的艺术成就中主要的一点是不落常套,自有创造。

——摘编自孙海浪《山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山人画作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山人艺术创作的时代特征。

【答案】(1)艺术特点: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2)背景: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君主的加强。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他画,笔情恣纵,不构成法,其画大多缘物抒情,用象征手法表达寓意,将物象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如画鱼、鸟,曾作‘白眼向人’之状,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可以看出山人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三人将画、诗、书法结合在一起,“所以他的画即使画得不多,有了他的题诗,意境就充足了”,体现了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2)时代特征: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角度解答。从经济方面来看,明末清初

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从社会风气来看,山人所居的江南地区社会市民阶层崛起,社会日渐世俗化;从政治方面看,明清时期君主的加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