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苦

论苦

来源:好走旅游网


论苦的产生和消除

——叔本华悲观人生哲学与古代东方佛教思想之比较

王煜国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 叔本华是西方哲学史上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家。在他看来,人生来就是受苦的。叔本华是西方哲学史上将中西哲学结合在一起并用自己的方式阐述的第一人。在对于“苦”的产生和消除上,又显得跟古代佛教格外相似。佛家主张人有“八苦”,叔本华对“苦”产生的理解多归于“求不得”,对“苦的消除”的途径两者也大相径庭。

[关键词] 苦;产生;消除;意义

叔本华出生在一个极为富有的家庭,父亲的英年早逝使得他早早的继承了很多遗产。年轻的叔本华风流倜傥、相貌堂堂、博学多才而富有,可是他的落魄的人生历程和悲剧命运都对他的悲观人生哲学思想影响极大。叔本华这样一个西方鼎鼎大名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却有很多来源于东方的古印度佛教思想。本文我将试着着重探讨两者对于苦的理解。

一、苦是怎么来的

叔本华说:“在这个世界中,惟有痛苦才是唯一真实的东西,而幸福不过是痛苦暂时的缺乏,不过是欲望与无聊较为迅速的交替”①。得不到固然是痛苦,佛教所列举的八苦在笔者看来大多可归结为“求不得苦”。

叔本华认为,“任何一部生活史,也就是一部痛苦史”。②人们因为有需求和要求便有了追求,而追之不得就产生了痛苦,如欲望不能被满足,理想不能实现。叔本华说:即使你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但人们决不会满足于现有的得到,新的欲望和想法便又产生了③。由于人心不足,人的欲望是无限扩张和永无止境的,所以痛苦也就是没完没了的。比如强烈的单相思便是善良愚昧的人们痛苦的最好表现。叔本华的欲求最重要的特征是缺乏。“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释的口渴相比拟。但是一切欲求的基地却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生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④你爱上了人家,强烈地追求和疯狂地献媚,然而对方却对你时冷时热,爱理不理,甚至还故意拿你的痛苦当作炫耀的武器和胜利的标志。这时,求不得之苦就体现得淋漓尽致。歌德曾说“被拒之恋,犹如置身于地狱之火之中,我真想知道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憎恶和懊恼的!”这样,爱便就变成了恨。正如莎翁有诗云:“I love and hate you!”。叔本华也同样认为恨是由爱产生的。但叔本华敏锐地觉察到,得到之后随之而来的则是无聊与厌倦之苦。

与此相比,释迦对痛苦的描绘显得较为形象: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和五取蕴⑤。在我看来其概括总结是很全面的,前四种是指人类自然客观规律所带来的苦,这些都是人力所不能挽回的,是恒常规律。比如在佛家看来:

“生”:婴儿出生后被外界的灼热或者寒冷所侵袭,因而呱呱大哭,实是肉体上的痛苦所引起的。这时的“生”更加意味着痛苦的开始,“人生来便是受苦的”。

“老”:昔日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婀娜多姿、翩翩起舞却落得今日的鸡皮鹤发、老态龙钟、弯腰瘸腿、耳聋目盲,岂不苦?属于自热规律,“老”更是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的,故人人都脱离不了“老”之苦。

“病”:人自从出生以来就不断地患这样那样的疾病,虽然随着科技和医疗水平的飞速发展,已经有许多曾经的“绝症”可以治疗,然而发展也带来了更多前所未有的疾病。

“死”:秦皇汉武求长生之药,只留下千古笑柄。盖宇宙万象,周而复始,有生就必有死。“死”显得格外残忍,“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尤其是“壮志未酬身先死”的遗憾和感慨使本就凄凉的“死”更多了几分悲壮。

而接下来的三种是人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产生的痛苦。

比如“爱别离”,亲情,爱情,友情等,因为基于人们之间的交往而产生了“爱”,“别离”之时依依不舍之情便就显而易见。语云:“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生死离别,天涯相隔,都是人间惨事,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此些死别,兼是痛苦至极,其实也是因自热规律的“死”所带来。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生分离,也就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亲如父子,近如夫妇的知己亦难得终身相守,又何况其他呢?万法无常,爱别离之苦,是谁也无可避免的。

“求不得”,人有了欲望和追求,由于不能满足而产生的苦。在我看来,“求不得”之苦可以概括所有之苦。比如:“生”“老”“病”“死”都可以说是“求不得”。“生”苦则可以说是求“不生”不得,“老”则是求“不老”不得,“病”苦则是求“健康”不得,“死”苦则是求“生”而不得。自热“爱别离”之苦便是求“团聚”不得。

最后一种“五取蕴”,是由人的意志需求带来的。此中“五蕴”是指:色、受、想、行、识,与“取”结合就构成了人的各种贪欲,因为取而不得便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痛苦⑥。也有作“五阴炽”、“五盛阴”或“五蕴炽”,意思是一致的。

二、怎么消除痛苦

叔本华消除痛苦的方法与佛教消除痛苦的方法大同小异。

总的来说,叔本华提出对于痛苦的消除有三种解决方式:艺术、禁欲与绝食自杀。

艺术。在他看来,在艺术直观中,对象与主体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也就被艺术暂时地感染,所以意志的追求暂时得到了缓解或者说是停滞,也就是间歇性地停止了对欲望的追求,便就暂时地忘记了痛苦。但这种办法并不彻底,因为艺术带来的沉醉就好比酒醉后的思维停滞一样,酒会醒来,梦也会很快醒来,从而使人心情原本的痛苦很快地恢复原形。故而,艺术的痛苦消除办法并不是彻底的。

禁欲。要想真正地得到永久的解脱,必须放弃追求,否定意志,也就是禁欲。其中关键在于放弃性欲并自甘于痛苦。叔本华最推崇的是古印度那些斋戒禁欲、自鞭自苦的圣人⑦,但他自己在行为上好象并没有要效仿他们的意思。顺便说一下,叔本华自身的知与行是脱离的,他自己提出的思想而自己却从未想过去做,而是个更为现实和享乐主义者。叔本华自己有过无数次有激情但却没有爱情的和异性身体本能上的邂逅,并且享乐的时候他挥金如土⑧。然而,我认为禁欲其实是一种逃避和放弃的消极选择,一个人如果因为追求无法得到,理想不能实现就放弃或者说从此“禁”了,那么生亦何得,死亦何失?

绝食自杀。然而,这些并不妨碍叔本华提出一种更彻底的解脱之道:绝食自杀。在我看来,这就是禁欲的最高阶段,即是将生的欲望也放弃。这种办法看起来有些荒唐,但他仍然为其找出一些理由:彻底地禁欲只有自愿寻求死亡,然而主动自杀本身就是意志的冲动,所以只有被动地饿死才是最高明的解脱方式。其实叔本华也知道这种说法并不实际,当然叔本华自己更不可能以身试法,但这毕竟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推论,是与他的前提相一

致的。

在佛教提出的解决方案中,也含有禁欲的成分。任何一个理智的人都会适度收敛自己的欲望,就象弗洛依德所指出,压制自己的欲望是自我的本能之一。然而早期佛教却决不会倡导苦行,恰恰相反的是,释迦自己因为受到当时苦行的迫害,他组织教派的目的之一就是反对当时印度盛行的苦行主义。

三、苦的意义

笔者总在思考,苦对于人是何其残忍和无情,那么苦有没有意义?有什么意义?

通过对古代东方佛教思想和叔本华的悲观人生哲学对于苦的剖析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他们对于苦的产生的探究和思考,有助于人类反省自身,关注人性。提醒和警惕着人们痛苦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也告诫人们不要去为痛苦的产生提供可能和前提。其实,叔本华自己的行为跟他的哲学思想是正好相反的,在这里我反而想举个他自己的例子。叔本华喜欢安静的沉思,他说“所有的噪音中,最令人难以原谅的、最不光彩的是噼噼啪啪的鞭打——-尤其是在小镇狭窄的街道上鞭打所造成的响亮的回音。我谴责这种声音破坏了宁静的生活,打断了人们的深思。在我看来,对这种鞭打声的容忍最清楚地反映了人类本性的愚昧无知和麻木不仁。”⑨大家知道他曾经因为房东太太在过道里吵闹影响了他的思考,便发生争执,有意或无意间将其推下楼梯,酿成残疾。法院败诉后每月都得支付其生活费直到房东太太去世,达15年之久。以至于最后还留下了“老妇死,重负释”的千古把柄。正是因为他给自己以后的痛苦提供了前提和理由,故而重负于身。因此,在这

儿我所说的就是积极地防患于未然,掌握苦所产生的原因,以避免不必要之苦的产生。

其次,对于苦的消除的方法的剖析可以说是当代人高压生活下的安身立命之本。社会发展,物质经济同时飞速发展,现代人欲望膨胀,所以“求不得”之苦就遍地可见。笔者认为,当欲望和追求不能实现的时候除了自杀我们是可以选择艺术和禁欲的,也就是暂时地忘却目标和干脆地放弃追求。这对于我们消减社会上如此之多的痛苦和压力不可不说是一方良剂。当今社会的娱乐场所越来越丰富,使得人们在高压下可以运用艺术陶冶而忘却甚至是酒精麻醉来缓解痛苦。但是,如果说绝食自杀的解脱方法也有其自身价值和哲学意义的话,笔者认为就是提醒人们不要连生的欲望都放弃。

叔本华关于苦的认识固然对人们审视自己生活的方式带来深刻的启示,但其悲观的论调和方法并不能被笔者全部赞同。面对苦的时候,作为万物尺度的人类难道只能选择逃避、只能屈服于命定的悲剧?是否还有一种理性的力量可以引导人们超越这种困惑呢,就如苏格拉底毅然走出洞穴,为人类的理性找到了阳光和揭示命运谜底的勇气。

[注释]

①⑦⑧M.比尔:《叔本华传》,伦敦1914年版

②③④⑨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⑤⑥木村泰贤:《原始佛教思想论》,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