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墨、染、碎等13个生字,学写墨、染、竿、腾等4个生字。指导写好墨、染、碎的笔顺。
2.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
1.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读懂诗歌意境,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学准备: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课前谈话:童年趣事
听着童年这首歌,一定也勾起了你童年的许多回忆吧,和小伙伴们互相分享你的童年趣事,分享你的快乐,好吗?四人小组互相分享。
一、导入揭题,揭开画面
1. 我们的童年就像是一幅幅美妙的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儿童诗《童年的水墨画》,请哪位同学来读课题。
2.认读墨:水墨画的墨,认识吗?墨,是形声字,原来的意思是书写用的黑色颜料。
怎么记住这个字:黑+土
范写墨: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上长下短。
3.欣赏水墨画。水墨画,想看吗?
水墨画也称国画,本课的每一首诗都是一幅幅生动的儿童生活画卷。
二、整体感知,初识画面 走进诗里,走进画里
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边读边想:诗歌描写了哪三幅水墨画?你能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词语给他们取个名字吗?
3.看着这三幅画的名字,你发现了什么?
1
4.那孩子们都在这些地方干什么?请你再读读课文,说说你的发现。 孩子们在溪边钓鱼、在江上戏水,在林中采蘑菇……构成了一幅幅童年的水墨画。不同的地点,感受同样的童年快乐!
三、聚焦《溪边》,走近画面
诗中有画,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溪边这幅水墨画吧。
1.自由朗读《溪边》这首诗。想一想:你在溪边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水墨画? 2.谁来读读溪边这幅水墨画。随机正音。 多音字“当”:扑腾:两个字都是第一声。
3.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要求读正确,流利。 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错字,不重复,停顿适当。
四、品读诗句,欣赏画面
过渡:读着读着,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水墨画? 出示: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1.你看到了哪些景物,把它圈出来。喜欢哪一种,多读几遍。 2.交流反馈,指导朗读。
(1)垂柳:随机指读三生,跟进评价。垂柳姑娘,你在溪边干什么? 理解:溪水为什么能当作镜子。说明怎么样?
把溪水比作镜子,生活中的镜子是平静的,说明这里的溪水很静,很平的,所以才能当镜子。这是结合生活经验体会到了溪水的平静。
(2)山溪:随机指读三生,跟进评价。读着读着,你是不是读出了疑问? 理解:山溪为什么是绿色的?--联系上一行诗想一想联系上下文
因为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垂柳倒映在溪面上,所以把溪水染绿了。 小溪两边都是山,山是青翠的,溪水如镜,那么青翠的山倒映在平静的小溪里,山溪就如绿玉带了。
(3)想不想看看这美丽,宁静的画面?你想说什么?太美了,把你的感受用朗读表达出来。指导读:像小诗人读。有停顿、有节奏。(随机指读三人左右) 过渡:读着读着,你看到了什么?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1.你看到了哪些景物,把它圈出来。喜欢哪一种,多读几遍。 2.交流反馈,指导朗读。
(1)随机指名学生读,跟进评价,随文识字“染”。 (2)读着读着,是不是又有问题了? 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联系上下文
这个倒映在溪水中的人影是谁?联系上下文
3.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在这满眼绿色的画面中,还有一根钓竿,立着一只红蜻蜓。万绿丛中一点红,让画面显得更加的优美,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2
4.你的眼前又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水墨画?想象画面
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把画面读懂了,让美丽的画面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学习下面两行诗。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同桌合作学习:
1.看到了什么景物,圈出来。
2.我们是用( )方法来读懂句子的。我们仿佛看到了…… 3.有感情地朗读。
五.深度解读,回看画面:
1.请你再看看这幅画,你发现了什么?
2.前面四句是静态的,后面四句是动态的。
3.合作朗读:下面请女生读静的部分,男生读动的部分。
4.用心去读书,用心去体会,请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得很美很美。
六、指导背诵,重温画面 看图配诗,背诵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