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语文有效预习策略研究实践与思考

小学语文有效预习策略研究实践与思考

来源:好走旅游网
小学语文有效预习的策略研究实践与思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学习亦然。按照目前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教材在文本上呈现的是“课文”与“课后评价”内容,预习学习几乎被视为一种“标签式”的项目。“预习”应该进入教学,与“课文”“思考练习”匹配,成“三足鼎立”格局。纵观人教版、苏教版等主流教材,都缺少对语文预习学习的详细参考解读。下面笔者结合个人小课题《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策略的研究》实践,谈谈自己在预习操作方面的体会。 一、审视当前小学生语文预习的学习现状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般教师都会留有预习学习任务,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学生预习效果却不尽人意,学生在语文预习中存在着以下现象:

1.预习形式单一。读课文抄词语,大部分学生把预习单纯地理解为对课文的通读和浏览,却不动脑,不分析。查资料摘记录,至于好在哪里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等。如果教师要求学生预习的方式比较单一,不灵活,学生对于预习的态度将由新鲜逐步转为无奈直至厌烦。

2.预习要求笼统。预习任务就是“预习明天要讲的新课”,这项看似简单的作业到底包含哪些信息,学生从这句话中能得到什么信息,如预习的内容是什么;预习的方式是什么;预习的目的是什么等。能捕捉到信息的学生,就会做相应的预习工作;而相反的,捕捉不到信息的学生,则不会采取行动,笔者认为这样的预习作业显

得太随意。

3.预习反馈低效。教师在检查预习的时候,随意性很大,想起来就检查一下,想不起来就作罢,至于读书,也不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学生读没读教师也不知道,这就使得预习这项任务流于一种形式。

4.预习孤立课堂。在平时教学中,为预习而预习、脱离教学的预习作业是最常见的。学生辛辛苦苦查找的资料,课堂上教师却没有给学生呈现的机会;学生绞尽脑汁提出的疑惑没有在课堂上得到解决。

二、建立预习学习体系标准

预习不应该被视为可有可无的鸡肋,通过预习实现的学习提前化,培养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该具有一套基本的标准体系支撑预习学习的完善和发展。 1.建立良好的预习习惯标准

预习应该是语文学习生活中的“第一餐”,缺少这一餐可能对暂时的语文学习看不出影响,但是对于学生的可持续阅读来说是终身“营养不良”,预习习惯的培养和落实成为语文学习第一步。在实践中我们将预习习惯培养流程化,即“预习时间安排定点化——预习内容文本化——预习检查记载化——预习反馈及时化”,从预习时间的安排、预习单的发放、预习单的检查等内容建立系列详尽的培养标准。

2.建构有效的预习体系标准

要从字词课文“单一预习”走向“发展预习”,必须要有操作性的实践体系来支撑。阅读学习的预习不同于数学理科的知识点的“一元破解”预习方式,而是一个“闪点式”的预习过程,其功能在于通过学生的预习基本梳理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实现预习与课堂教学的共通融生,从而以课堂学习来反馈预习行为,实现预习与学习的整体统一。

我们围绕自我开发的预习单建设校本化的学生阅读预习体系,主要做法是:围绕课文单元设置了预习单,预习单主要涵盖预习态度、预习内容、预习思考几个板块,其中预习态度主要检查学生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态度。预习内容主要开发了“生字音节、词语理解、课文熟读、书空笔顺、知识拓展”等基本性的常规预习内容,旨在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把握。预习思考旨在突破基本技能的框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特别是针对预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上所有预习项目在预习单上由家长以“☆”的多少作为定量评价,达到一定的星级予以一定的奖励。 3.提升预习品质的发展标准

从预习本质上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提前性的学习,既然是学习,要让学生能够突破知识的搜集罗列,养成一种预习的品质。这种品质的核心指向学生具有在新的时空的阅读学习中预习意识自我形成,这样的品质形成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标准深化:一是深化预习任务的处理品质培养。二是要深化预习自觉品质的培养。三是预习深化的拓展发展。如在预习词语“自满”的过程中,除了学会使用

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外,要具备使用工具书解决的本领,要懂得找“满”相关的词语“满意、满满、满足”进行比较,形成自我理解自我学习品质的开发。 4.生成立体的预习评价标准

预习的评价工作是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品质的重要抓手,评价的跟进程度会影响预习的学习效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对预习学习就运用了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即“课前自我督促评价——课中教师针对评价——课后同桌等级评价”。课前评价的重点在于检查是否完成量上的内容,同时对照预习单自我检查;课堂中的评价要能够针对预习难点突破的方法和学生的预习创造性方法给予评价;课后的同桌要针对课堂上教师的反馈和互进就行量化的等级评价。

三、预习目标达成的策略选择

根据我们开发的体系标准,笔者认为预习一定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规律,提供有策略的预习指导。 1.预习方法指导——到位、有效

预习方法的到位主要体现在这样一些方面:(1)在提炼中把握预习要求,教师要能够指导学生掌握具有针对性的预习方法,主要有区别字的音形意的方法,借助资源搜集资料的方法,阅读课文梳理疑问的方法;(2)在阅读感悟中锤炼预习真功,例如要做到读音准确,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不读破句,正确把握语调、语气;(3)在比较思考中鉴别预习难点,产生思考的方法就是比较阅读

法,将阅读中带有理性的思维意识是学生破解预习难点,产生预习效率的好方法;(4)在动手记载中突出预习练习。例如,给不认识的生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语写上注释,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记号作标记。

2.预习检查反馈——鼓励推进

预习光有布置不行,教师必须加强检查,有检查才有落实,有测评才会有促进。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时间一般应安排在学习新课之前的几分钟,可以通过提问或抽查的方式进行。教师最好用一个本子记录学生的整体预习情况,哪些地方值得继续发扬,哪些地方需要改进,都一一记录清楚。对预习做得好的学生多加表扬;对在预习过程中能提出问题的,大胆质疑的同学及时加以肯定;对预习效果差的学生不应多加批评和指责,应积极鼓励,发现其闪光点。 3.预习分层作业——个性灵活

如果学生都能完全达到教师所期待的那种非常理想的预习效果:通读全文,预习生字词,结合课后思考题思考,查资料,批注……那预习肯定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但这样的预习需要学生的自觉和家长的配合,班上不可避免会出现没有预习的同学。而没有预习的同学更多是学习后进生,因为他们没有时间、没有兴趣,也没有习惯进行预习。学生学习基础不一样,学习需求也就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种差异性,进行科学设计。

如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我对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只提出这样的要求:认真读课文,划出生字,查字典认生字,标出自然段,划出不懂的词句;对中等生,增加给课文分段,按照课后思考练习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对学习较好的学生再增加思考课后问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看看你能读懂哪些内容。这样布置预习要求使一类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满足,保证了二类学生的基本训练,也照顾了三类学生能力低的弱点,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各类学生的智力都得到了发展。预习要求越是明确具体,切实可行,学生的预习效果就越好。

我们在课题实践中发现,预习是上好课的重要条件,预习是自学的演习,它对培养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有很大作用。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就能极大地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