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的研究
作者:孙信丽 徐伟
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3年第02期
随着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突出,解决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类比分析法,对造成当前研究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展开了调查和分析,笔者结合自身工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供交流和参考。 研究背景
研究生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的最高层次,其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越来越突出。1999年~2008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连续扩招,研究生的整体规模迅速扩大。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毕业研究生数量的骤然增加,使得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解决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随之成为各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俗话说,只有找准病根,方能开出良方。要想找到研究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必须首先要掌握导致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类比分析法,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角度入手,探讨当前研究生就业困难问题产生的根源。调查群体为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和博士应届毕业生(2011届)。采用等距抽样方式,按照学校50%的抽样比例抽样,在此基础上,再对各学院学生进行随机抽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45份,收回有效问卷430份,问卷的回收率达到96.62%。 研究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1.市场供求比失衡
在就业市场供给中,研究生的竞争优势是比较突出的。但是,由于研究生大规模快速扩招、精简人员、用人单位特别是带有明显行业特色的用人单位用人需求无明显增长等原因,使研究生总体数量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状况,研究生群体内部出现了阶段性、区域性的岗位竞争激烈的局面。2001年,学校共有研究生毕业生153人,2011年达到991人,同比扩大了近7倍(如图1)。
图1 北京林业大学2001年~2011年研究生毕业生人数增长情况 2.学科间就业情况差异显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最近4年的就业情况来看,学院之间、学科之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应用型和综合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比较大,而文科类研究生就业渠道相对较窄。在2011年的毕业生中,学校行业性学科、文科类学科的研究生占大多数,受行业需求总量的影响加上研究生人数的增加给学校研究生就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图2)。 图2 2011年学校毕业研究生各学院分布情况 3.研究生个人竞争力不强
一是读研动机不纯。在高等教育扩招的大环境下,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很多毕业生仅仅为了暂时避开就业高峰而选择了读研。调查数据显示,因为科研兴趣而选择读研的研究生比例逐年降低,2011年仅为4%,而抱着单纯的就业目的而选择读研的人所占比例超过了50%。读研的动机不纯,直接导致了不少研究生对科研兴趣不高,努力程度不够。 二是企业人才消费更趋合理。人才市场上曾经存在着“唯文凭论”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更加务实,更青睐于英语听说能力较强、专业知识扎实、交际能力出色的学生。用人单位从实际出发,担心高学历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即使是新进的研究生也要求从基层锻炼开始。
三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研究生的连年扩招也给各高校的教学资源带来了沉重压力。师资、教学设施、科研设备等软硬件的扩展速度远远没有跟上研究生的扩招速度。一名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远远超出了其能力所及的情况不再是个别现象。导师对每位学生的指导大打折扣,学生得不到导师的有力指导,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就失去了研究生学习的意义,很难取得成果。
四是缺乏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平台。在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看重的不仅是研究生的学历,其业务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整体精神面貌等也是考察的重要方面,因此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然而,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中,培养部门更加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而综合能力的培养所占份额并不多。 4.研究生就业心理误区存在
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大量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自身社会角色定位以及个人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出现了诸多心理误区。一些研究生功利心过强,择业期望值过高,择业目标短期化、择业功利化的倾向严重,甚至为了获取实惠,不惜放弃自己的专业。也有部分研究生过于自负,不想做“小事”,不愿从基层做起,更有一些研究生,在自己择业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规划,在选择就业单位时犹豫徘徊,产生焦虑心理。 5.研究生就业期望值偏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据调查显示,75%的研究生认为就业前景不容乐观,但其选择单位时的期望值仍居高不下,研究生的期望值和用人单位给予的报酬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大部分研究生还是愿意到高校、科研单位、国家机关和三资企业去,而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基层就业。从地域来看,大部分研究生都愿意到大中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就业,80%以上的人选择了北京、上海和广州。期望值过高给研究生就业带来一定的难度。 6.研究生就业能力不强
研究生的生源构成中有85%以上是应届本科毕业生,这些学生在本科生阶段,目标都放在考研上,并不考虑就业的问题,虽然本科阶段开设了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但学生并不关注。特别是当就业指导课程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时,学生更是毫不关心。到了研究生阶段,又缺乏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因此,学生的求职技巧、就业能力基本上处于自我探寻、自我提高的状态。
解决研究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对策 1.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研究生竞争力不强的根源在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弱化。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优化研究生培养环节设置、监管导师培养力度、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入手,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加强就业指导力度,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研究生的心理误区、就业能力不强等问题均可以通过研究生就业指导来解决。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向学生传授职业规划的知识,通过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及择业意识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素养,使他们认识各种工作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解决由于期望值过高带来的选择性就业问题;在就业指导过程中,使学生充分了解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就职技巧和职场知识,解决就业能力引起的就业困难问题。
3.增加个性化指导服务
研究生的来源是比较复杂的,有的是本科毕业直接攻读研究生,有的是工作多年后回来读的研究生,还有的是在职进修。参与社会生活也参差不齐,有未婚的,有已婚的,还有离异的。人员背景的复杂性要求高校就业工作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个性指导,在时间上、内容上都会有所不同。同时,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导师在研究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75%的学生遇到困难时最愿意倾诉和信赖的对象是导师。因此,学校也应制定相应鼓励和引导导师在研究生择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鼓励研究生创业
市场供需比失衡是研究生扩招后引起的阶段性问题。从高校的角度来看,鼓励研究生创业是解决市场供需比失衡的有效途径。研究生在心智、知识、能力等方面相对于其他群体具有较高的水平,社会不仅需要其在已开拓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而且更需要其转变择业观念,积极主动地创造工作岗位。学校应增加和强化研究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提高毕业生的创业意识,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责任编辑:张 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