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语文有效预习的策略研究实践与思考

来源:好走旅游网
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学习亦然。按照目前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教材在文本上呈现的是“课文”与“课后评价”内容,预习学习几乎被视为一种“标签式”的项目。“预习”应该进入教学,与“课文”“思考•练习”匹配,成“三足鼎立”格局。纵观人教版、苏教版等主流教材,都缺少对语文预习学习的详细参考解读。下面笔者结合个人小课题《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策略的研究》实践,谈谈自己在预习操作方面的体会。

一、审视当前小学生语文预习的学习现状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般教师都会留有预习学习任务,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学生预习效果却不尽人意,学生在语文预习中存在着以下现象:

1.预习形式单一。读课文抄词语,大部分学生把预习单纯地理解为对课文的通读和浏览,却不动脑,不分析。查资料摘记录,至于好在哪里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等。如果教师要求学生预习的方式比较单一,不灵活,学生对于预习的态度将由新鲜逐步转为无奈直至厌烦。

2.预习要求笼统。预习任务就是“预习明天要讲的新课”,这项看似简单的作业到底包含哪些信息,学生从这句话中能得到什么信息,如预习的内容是什么;预习的方式是什么;预习的目的是什么等。能捕捉到信息的学生,就会做相应的预习工作;而相反的,捕捉不到信息的学生,则不会采取行动,笔者认为这样的预习作业显得太随意。

3.预习反馈低效。教师在检查预习的时候,随意性很大,想起来就检查一下,想不起来就作罢,至于读书,也不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学生读没读教师也不知道,这就使得预习这项任务流于一种形式。

4.预习孤立课堂。在平时教学中,为预习而预习、脱离教学的预习作业是最常见的。学生辛辛苦苦查找的资料,课堂上教师却没有给学生呈现的机会;学生绞尽脑汁提出的疑惑没有在课堂上得到解决。

二、建立预习学习体系标准

预习不应该被视为可有可无的鸡肋,通过预习实现的学习提前化,培养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该具有一套基本的标准体系支撑预习学习的完善和发展。

1.建立良好的预习习惯标准

预习应该是语文学习生活中的“第一餐”,缺少这一餐可能对暂时的语文学习看不出影响,但是对于学生的可持续阅读来说是终身“营养不良”,预习习惯的培养和落实成为语文学习第一步。在实践中我们将预习习惯培养流程化,即“预习时间安排定点化——预习内容文本化——预习检查记载化——预习反馈及时化”,从预习时间的安排、预习单的发放、预习单的检查等内容建立系列详尽的培养标准。

2.建构有效的预习体系标准

要从字词课文“单一预习”走向“发展预习”,必须要有操作性的实践体系来支撑。阅读学习的预习不同于数学理科的知识点的“一元破解”预习方式,而是一个“闪点式”的预习过程,其功能在于通过学生的预习基本梳理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实现预习与课堂教学的共通融生,从而以课堂学习来反馈预习行为,实现预习与学习的整体统一。

我们围绕自我开发的预习单建设校本化的学生阅读预习体系,主要做法是:围绕课文单元设置了预习单,预习单主要涵盖预习态度、预习内容、预习思考几个板块,其中预习态度主要检查学生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态度。预习内容主要开发了“生

114周刊 教育科学

2011年第12期

教学实践

小学语文有效预习的策略研究实践与思考

杨薇 (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 225000)

字音节、词语理解、课文熟读、书空笔顺、知识拓展”等基本性的常规预习内容,旨在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把握。预习思考旨在突破基本技能的框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特别是针对预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上所有预习项目在预习单上由家长以“☆”的多少作为定量评价,达到一定的星级予以一定的奖励。

3.提升预习品质的发展标准

从预习本质上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提前性的学习,既然是学习,要让学生能够突破知识的搜集罗列,养成一种预习的品质。这种品质的核心指向学生具有在新的时空的阅读学习中预习意识自我形成,这样的品质形成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标准深化:一是深化预习任务的处理品质培养。二是要深化预习自觉品质的培养。三是预习深化的拓展发展。如在预习词语“自满”的过程中,除了学会使用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外,要具备使用工具书解决的本领,要懂得找“满”相关的词语“满意、满满、满足”进行比较,形成自我理解自我学习品质的开发。

4.生成立体的预习评价标准

预习的评价工作是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品质的重要抓手,评价的跟进程度会影响预习的学习效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对预习学习就运用了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即“课前自我督促评价——课中教师针对评价——课后同桌等级评价”。课前评价的重点在于检查是否完成量上的内容,同时对照预习单自我检查;课堂中的评价要能够针对预习难点突破的方法和学生的预习创造性方法给予评价;课后的同桌要针对课堂上教师的反馈和互进就行量化的等级评价。

三、预习目标达成的策略选择

根据我们开发的体系标准,笔者认为预习一定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规律,提供有策略的预习指导。

1.预习方法指导——到位、有效

预习方法的到位主要体现在这样一些方面:(1)在提炼中把握预习要求,教师要能够指导学生掌握具有针对性的预习方法,主要有区别字的音形意的方法,借助资源搜集资料的方法,阅读课文梳理疑问的方法;(2)在阅读感悟中锤炼预习真功,例如要做到读音准确,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不读破句,正确把握语调、语气;(3)在比较思考中鉴别预习难点,产生思考的方法就是比较阅读法,将阅读中带有理性的思维意识是学生破解预习难点,产生预习效率的好方法;(4)在动手记载中突出预习练习。例如,给不认识的生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语写上注释,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记号作标记。

2.预习检查反馈——鼓励推进

预习光有布置不行,教师必须加强检查,有检查才有落实,有测评才会有促进。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时间一般应安排在学习新课之前的几分钟,可以通过提问或抽查的方式进行。教师最好用一个本子记录学生的整体预习情况,哪些地方值得继续发扬,哪些地方需要改进,都一一记录清楚。对预习做得好的学生多加表扬;对在预习过程中能提出问题的,大胆质疑的同学及时加以肯定;对预习效果差的学生不应多加批评和指责,应积极鼓励,发现其闪光点。

3.预习分层作业——个性灵活

如果学生都能完全达到教师所期待的那种非常理想的预习效果:通读全文,预习生字词,结合课后思考题思考,查资料,批注……那预习肯定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但这样的预

教学实践

教育科学

2011年第12期

学周刊谈初中历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王会英 (河北省辛集市育才中学 052300)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正在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给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造成了猛烈的冲击,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历史知识的表现形式由静态文字及讲述逐步转化为集声音、文字、图示、图像、动画、视频等为一体的多媒体形式;历史知识的组织形式由以课本为主的线性结构逐步转化为超文本和超媒体为基础的网状结构;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也从单一的课本和传授逐步过渡到以网络为载体的多渠道途径;原本相对匮乏的历史教学资源也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呈现无限拓展的趋势。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中学历史课程整合的日益发展,无论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还是教师的教学方式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新课程改革

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不顾下边学生的反应如何,恨不得一口气把课讲完,然后就开始让学生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面面俱到,把教材中的文字统统教给了学生,却不顾学生能够接受多少,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新的时代需要真正意义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背几个人物、几个年代、几个事件的读死书,死读书的“人才”,而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到学生将如何适应现在乃至未来的社会这一层面,才能真正理解教育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就要考虑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等。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些知识,他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所以在历史教学之前,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和学习潜力,同时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现代信息技术可实现对历史教学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它们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通过这些载体,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

如讲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的诸子百家时,我们就利用播放诸子百家影像及他们代表的各自思想、学派等的整合文件,让学生初步认识他们的各自思想和代表,然后在再让各小组进行讨论,并选派小组代表上台扮演各个学派的代表任务,并利用各自学派的思想进行辩论。通过教师精心的设计、学生精彩的表演,丰富了课堂学习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零距离接触历史生活,打开了学生想象的心扉,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情感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领悟了这节课的知识。这样的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也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反之,那种千篇一律的泛讲空讲,也只能是事倍功半。二、信息技术与图示教学、历史地图相结合

在历史教学中,常用图示法进行教学,图示教学可使知识要点形象、直观,能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揭示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展示历史的发展进程,便于理解,易于记忆。如果把图示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效果更佳。如笔者在讲授《冷战中的对峙》一课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逐步显示了一个大的图示式纲要线索表,两个数字表格、三幅地图、五份主要国家领导人的演说摘录,还插入了各种说明性的辅助板书,随需要呈现或消失,这就使图示线索显得更加清楚明了,提高了学生理解教材线索、编写逻辑提纲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动手的能力。

在历史地图教学中,为了动态展示战争进程、交通路线,可采用手绘和多种箭头的组合,使地图上的线条沿历史进程延伸,达到强化效果的作用。如张骞出使西域、红军长征、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新航路的开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就能将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

有些历史地图,要求学生掌握区域特征和相应位置,如战国七雄、三国鼎立、敌后抗日根据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扩张等教学内容,可采用区域颜色闪烁、变色的方式,使书本上的死地图变活,学生对该知识点也产生了经久不忘的深刻印象。

三、利用网络优势拓展学生的视野

在信息技术和初中历史的整合中,教师可以把互联网引入到教学中,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宽广和深邃。比如,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打破上课时间的限制,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远古夏、商、周拉进课堂;可以打破空间的局限,思接千载,神游万里,尽览古今中外;可以同秦王汉武帝一起实现国家的统一,也可以同华盛顿、林肯一起为美国的发展扫除障碍……这种大量占有教学资源的优势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是不可实现的,而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很容易地做到这一点,从而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45分钟利用效率,让学生在45分钟内获得最大量的知识。另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利用网络资源去补充我们学习的知识。我们体会到,在网络环境下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上网查阅资料,既可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增加知识储备,对历史有感性的认识,还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只是作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它不仅为教师创设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也使学生从视听方面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我们坚信,只要教师在信息技术和教学整合中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提供更大的灵活性,那么,不光是初中历史课,任何学科都将从信息技术的应用中获得益处。

习需要学生的自觉和家长的配合,班上不可避免会出现没有预习的同学。而没有预习的同学更多是学习后进生,因为他们没有时间、没有兴趣,也没有习惯进行预习。学生学习基础不一样,学习需求也就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种差异性,进行科学设计。

如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我对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只提出这样的要求:认真读课文,划出生字,查字典认生字,标出自然段,划出不懂的词句;对中等生,增加给课文分段,按照课后思考练习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对学习较好的学生再增加思考课后问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看看你能读懂哪些内容。这样布置预习要求使一类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满足,保证了二类学生的基本训练,也照顾了三类学生能力低的弱点,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各类学生的智力都得到了发展。预习要求越是明确具体,切实可行,学生的预习效果就越好。 

我们在课题实践中发现,预习是上好课的重要条件,预习是自学的演习,它对培养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有很大作用。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就能极大地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1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