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哀者胜矣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①,而为客②;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③;攘无臂④;扔无敌⑤;执无兵⑥。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⑦,哀⑧者胜矣。
【注释】
1、为主:主动进攻,进犯敌人。
2、为客:被动退守,不得已而应敌。
3、行无行:行,行列,阵势。此句意为: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
4、攘无臂:意为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
5、扔无敌:意为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赴。
6、执无兵:兵,兵器。意为: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执。
7、抗兵相若:意为两军相当。
8、哀:闵、慈。
【译文】
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执握一样。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悲痛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
【导读】
本章仍是从军事学的角度,谈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老子认为,战争应以守为主,以守而取胜,表现了老子反对战争的思想,同时也表明老子处世哲学中的退守、居下原则。这一章讲到“哀兵必胜,骄兵必败”的道理,成为千古兵家的军事名言。本章和前两章是相应的,都是在阐明哀、慈、柔的道理,以明不争之德。
【解读】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老子的思想是反战的,他在春秋乱世中看惯了征伐厮杀的现状,看到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于是十分反对为了获取虚名、土地而主动进攻别国。这句话一方面反映了老子的反战思想,同时它也是一种很好的战争策略——即示弱骄敌、韬光养晦、以退为进。
“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第一个“行”是指“道路”,第二个“行”是指“行伍”。攘臂是与人相争、相斗状,而攘无臂就是袖子只捋上来一点点,有了争论却也只是发发火,没有真正动用武力。扔无敌,就是想要争斗都找不到敌人;执无兵,是指人们手中执着的都不是兵器,想找兵器都找不到。这句话意思即是,统治者谨守不争之德,百姓也就受到潜移默化,不知争强好胜了。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遇到争端就肆起干戈,这样就会丧失“慈、俭、不敢为先”这三宝。丧失了“三宝”就不能“以战必胜,以守必固”,因此即使在战争发生之时,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胜利者也一定属于怀有悲悯之心,哀怜之心的一方。
哀兵必胜,即使过去了两千多年,老子的思想依然在战争中有鲜明的体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时,德、
日、意法西斯战争准备充足,兵员训练优秀,武器装备先进,统帅也十分出色,但就是因为没有仁慈之心,他们发动战争是为了奴役世界人民,为了掠夺其他国家的资源,在战争过程中更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失道者寡助”,任何优秀的指挥官,任何先进的武器装备都不能挽救其败亡的命运,他们只能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大潮中走向败亡,自食发动战争的恶果。
如果为了利益、欲望而轻易发动战争,得到的只能是无限的灾害。只有以不争的态度治国,以博爱的心怀处世,才能永葆繁荣,永远不陷于危难之中。
【哲理引申】
本章老子主要是表述反战的思想,但很多人也将其视为用兵之法,即以退为进、反客为主、不可轻敌等。的确,在历史上很多战争都证实了这些思想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很多军事家都将这些思想视为典则。
战国后期,中原诸侯之间连年征战,无暇他顾,而北部的匈奴则趁势崛起,燕、赵、秦等北方诸国为了防备匈奴不得不修筑长城,派遣重兵防守北部边境,尤其是赵国,在代地部署了大量军队。然而,即使如此匈奴还是不断入侵,时时抢掠边境州县。
李牧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被调为雁门郡边将,领兵防备匈奴。为了发挥将领的优势,赵王给了他很大的权力,他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官吏,防地内城市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李牧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他定出规章说:“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胆敢去捕捉敌人的斩首。”匈奴每次入侵,烽火传来警报,李牧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不出战。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人马物资也没有什么损失。可是一个大将总是不出战,所有人都认为李牧胆小,不仅匈奴轻视赵军,就连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李牧怯战、怕战。流言传到了邯郸,赵王派人责备李牧,李牧却依然如故。赵王发怒,把他召回,派别人代他领兵。
此后一年多里,匈奴每次来侵犯,赵军就出兵交战。但匈奴都是骑兵,来去如风,赵军屡次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边境上无法耕田、放牧。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任。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有病。赵王一再强使李
牧出来,让他领兵。李牧说:“大王一定要用我,我还是像以前那样做,才敢奉命。”赵王答应他的要求。
李牧来到边境,还按照原来的章程。匈奴屡次进犯都一无所获,但还是看轻李牧,认为他胆怯畏战。而边境的赵国官兵每天得到赏赐却无用武之地,都愿意打一仗。李牧见自己的士兵都怀着对匈奴的愤怒之气,而匈奴人却越来越骄傲。就准备了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同时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民满山遍野。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就佯装失败,故意把几千人丢弃给匈奴。单于听到这种情况,就率领大批人马入侵。李牧布下埋伏,张开左右两翼包抄反击敌军,大败匈奴,杀死匈奴骑兵十多万人,使匈奴大伤元气。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可见李牧用兵就深符老子本章中所论述的道理,不主动进攻,向敌方示弱,让士兵怀有哀愤之心,最后找准时机,一举克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