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凝试验影响因素浅析
血凝试验临床上常规的检查项目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凝血酶时间(TT)测定、纤维蛋白原(Fg)测定,是一组能反应凝血途径中各种凝血因子异常的筛查试验。这些检查项目已广泛应用于出血、血栓性疾病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抗凝药物剂量监测和患者手术前的检查。血凝试验检验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过程,且容易出现误差,通常情况下,在血凝试验过程中其中的某些因子一旦被某些因素激活,会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造成检测结果出现很大的偏差[1]。这就要求我们检验人员必须了解和掌握与之相关的因素,尽量避免其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本文对影响血凝试验以下几个方面因素进行探讨。
1 血液标本的采集、运送与处理
1.1标本采集前患者的准备 患者要处于平静和空腹状态,以免造成凝血因子、血小板和纤溶成分的激活。采血前1w内不可服用对血凝试验有影响的药物,某些药物本身就具有影响凝血机制的功能或是有协同抗凝作用[2],如水合氯醛、阿司匹林、保泰松、氯贝丁酯、吲哚美辛等可使口服抗凝药物在血液中浓度明显增高。大剂量使用青霉素(血浆浓度达5000U/ml)可使PT、APTT明显延长,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延长[3]。头孢哌酮分子中甲硫甲唑环的侧链与前凝血酶原相仿;羧酶可错误地与抗生素结合而导致凝血酶原的形成减少,干扰肝脏中维生素K的代谢,导致低凝血酶血症[4]。口服避孕药、雌激素、妊娠、香豆素类药物、肝素、天冬酰胺酶、纳洛酮可影响APTT。
1.2采血用具 采血建议使用真空管收集标本,或选择使用一次性塑料注射器、硅化玻璃注射器。贮血使用塑料试管或硅化玻璃管,不宜使用普通玻璃器,避免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活化。样本采集后,若不能立即测定,应将样本加塞保存,因为样本暴露于空气中可使pH值升高,引起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
1.3标本采集 采血前不要拍打采血部位,采血人员技术熟练,“一针见血”,组织损伤后,组织液中的因子Ⅲ可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加速凝血酶原的消耗,造成结果偏低,应避免溶血及组织液污染。止血带应尽可能扎得松些,时间不超过1min,否侧可造成局部血液浓缩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释放等,引起血小板、凝血因子和纤溶成分活化[5]。抽血速度要缓慢、均匀,使血液沿管壁缓慢注入注射器,防止气泡产生。产生的泡沫可使纤维蛋白原和某些凝血因子变性,影响试验结果。采血量的多少根据检验项目需要而定,血量与抗凝剂量比例要合适,采血后迅速将血液与抗凝剂轻轻的颠倒混匀5~8次,但不要用力震荡,以免凝血蛋白破坏。标本避免出现凝块和溶血。采血顺序也影响实验结果,朱忠勇报道[6]:PT血样采集顺序第二管、第三管与第一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APTT的差异则无显著性(P>0.05)。因此,多管标本采集时,第一管应采集血凝试验。
1.4标本的运送和保存 标本采集后一般在室温下运送,及时送检,严防剧烈震荡、日光直射和污染。因低温会损伤血小板,并可导致某些凝血因子活化,使PT或APTT缩短。在原血浆管置室温2h测得的结果与立即测定的PT、APTT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分离出血浆的试管置室温2h所测结果与立即测定PT、APTT结果有明显差异(P<0.01)[7]。凝血试验应在室温保存4h内完成,未能完成的应在4℃冰箱保存,必须在24h内完成。-20℃保存标本需1w内完成,否则会对结果产生影响[8]。标本使用前充分融化,避免反复冻融。
1.5标本的分离 一般在室温下及时离心分离血浆。3000rpm(或2500g)离心15min,收集上层黄色血浆。离心尽可能除去血浆中的血小板,分离乏血小板血浆。
2 抗凝剂的选择及使用
凝血试验常用的抗凝剂为109mmol/L枸橼酸钠,它能有效地阻止因子Ⅴ、降解Ⅷ,血液与抗凝剂比例为9:1,一定要准确,标本中抗凝剂的含量可改变血浆中钙离子浓度,而影响试验结果。如果抗凝剂的量增多或采血量过少,可使PT、APTT时间明显延长。当被检者红细胞压积(HCT)>0.55或<0.20时,则需调整抗凝剂的比例,抗凝剂用量(ml)-0.00185×被检血液量(ml)×[1-HCT(%)][9]。血凝试验不宜使用EDTA·Na2、肝素、草酸盐作为抗凝剂,EDTA盐对因子Ⅴ保护性差,因为它能抑制或干扰纤维蛋白形成时纤维蛋白单体聚合,草酸盐与钙离子形成不溶性沉淀物,可影响血凝仪凝固终点的检测,肝素可与AT作用并抑制许多凝血因子反应。
3 试剂的选择及使用
3.1根据检测目的选用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试剂,尽可能使用仪器配套试剂、校准品和质控物。对口服抗凝药物的检测,为了便于估计抗凝剂疗效或指导用药,最好选择INR报告方式。因此,选择试剂应标有ISI值,理论上ISI值越接近1.0越好,ISI值的高低决定INR的精度,也决定试剂的质量[10]。
3.2试剂复溶时使用无Ca2+的未被生物、化学污染的去离子水溶解30min后使用。溶解试剂时不能剧烈振摇,以防产生气泡。复溶后试剂不能反复冻融,防止试剂中因子失活而影响测定结果。不用时保存温度为2℃~8℃,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4 其它因素
血凝仪属于精密仪器,应提供一个良好的检测环境,检测环境可影响仪器的运行状态或光学信号。按照要求对仪器定期进行保养和维护及仪器的校正,使仪器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使用配套定标质控品,严格按照血凝仪说明书上的程序建立标准曲线,或者使用适宜新鲜(混合)血浆,其定值必须直接或间接溯源至国际标准。样品与试剂的预温时间要准确,测定温度为36.5℃~38.5℃,加试剂时防止气泡产生。因试剂的不同、检测原理的差异等,临床实验室可建立自己的
参考值区间。
综上所述,凝血过程包括一系列的反应,常受到许多测试前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实验室工作人员要掌握和了解这些因素,尽量避免其对试验结果的干扰,确保结果准确可靠,为临床提供一个可靠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门剑龙.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测定凝血抗凝等指标的临床意义[J].临床检验杂志,2011,18(4):250.
[2]彭春花,王秀华,陈元媛.血凝试验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6):1733-1735.
[3]常剑峰.大剂量β-内酰胺类抗生素凝血实验的干扰[J].临床检验杂志,2008,18(4):211.
[4]徐淑云.临床用药指南[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8.
[5]罗春丽,龚道元,张家忠.血栓与止血检查分析前的质量控制[M]//临床检验基础.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7.
[6]肖秀林,陈红宇,王昌富,等.PT和APTT样本采集顺序和保存温度的探讨[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1,16(2):104.
[7]康志荣.不同存放条件对血浆凝血试验结果的影响[J].临床检验杂志,1998,16(1):52.
[8]李立青.标本放置时间及温度对凝血三项测定结果的影响[J].大理学院学报,2004,3(5):47.
[9]丛玉隆,王淑娟.今日临床检验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07-208.
[10]程峰,朱忠勇.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标准化及在抗凝治疗中应用[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5,18(2):1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