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提高中专护生护理学基础实训课效果的探索

来源:好走旅游网


提高中专护生护理学基础实训课效果的探索

近几年我校需要开设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班级已经达到25个,每个班级平均50人,担任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师7人,实训课教师2人,实训室5间。在这种学生多,教师少,实训室和实训用物相对匮乏的条件下,我校为了提高中专护生护理学基础实训课的效果,培养实用型人才,自2009年起对本课程的实训课进行了改革,取得了满意效果。

标签:护理学基础实训课;改革方法;提高效果

1实训课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对患者的关爱 基础护理学的实训课大多数使用的是教具和模型人,由于她们不会表现出病痛的症状,不能引起学生的怜悯和同情,所以学生们上课时动作粗暴,有时还故意的摆布和玩弄模型,操作中丝毫表现不出对患者应有的关爱之情。

1.2欠缺沟通技巧 大多数学生上实训课时不重视与患者的沟通,或只是机械重复带教老师与患者沟通的内容;或像是背课文一样使用毫无表情的语言进行交流沟通。结果当她们去医院遇到不同类型的患者时,就会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对,可能增加患者不信任感,导致护患关系紧张。

1.3应变能力差 当学生进入临床不能灵活处理不同的问题,特别是操作中遇到意外情况时往往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处理,结果也引发了患者的恐慌,有的患者要求换人,因此学生的心里负担很重,缺乏自信心,不敢独立的处理问题。

1.4操作考核标准不全面 传统的操作标准分数分配主要为三部分:操作前的准备、操作过程、操作后的评价,这种操作标准缺乏对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对患者的关爱、应变能力的评价,重点还是对学生操作流程熟练程度的评价。

1.5实际动手能力差 很多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原因主要是实训课中常用模型人。如静脉输液时大部分时间在模型手臂上练习,不必费心去寻找部位、挑选血管,因模型人身上都有了明显标记[1]。这种方法上实训课,操作技能很难有大的提高,当学生面对不同类型患者的血管时,一针见血的成功率很低。

1.6练习时间不够 某些操作如鼻饲、吸氧、卧有患者床的整理等,当实训教师示教后,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只有60min,如果5~6人一组,每人只有约10min的练习时间,在短短的10min内掌握一项操作是不够的。

1.7与临床脱节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科书几年才修订一次,而且某些内容缺乏新的护理理论与操作方法,如果完全按照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上课,一些内容滞后于临床。所以当学生在医院实际操作时感觉书本上的某些内容与临床不一样,需要一定的时间再学习才能完成护理操作。

2实训课改革的措施

2.1提前1w安排实训课 教学部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提前1w填写实训课安排表,如不填写实训课只能延后1w再安排,这样做的目的是:①实训课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实训课;②任课教师和授课的班级明确实训课的地点;③任课教师课前再次检查实训用品,根据实训内容提前布置好场地;④上实训课的班级较多,实验室不够用时,可以及时调整并提前通知到班级。

2.2开放实训室 只是让学生在正常上课的时间练习操作是不够的,必须给予她们更多的时间,可以利用课外活动、周六、周日。为了保证课外练习操作的质量,教学部要求提前安排好每个班级的练习时间与地点,教师轮流值班参与管理,课后做好物品的整理与清点。

2.3真人真做 很多操作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真人真做的方式,如口腔护理、卧有患者床的整理和更换、常用的几种注射、静脉输液、吸氧等。只有当每个学生扮演患者后才能体会到患者的需要,怎样与患者进行有效的解释与沟通,如何动作轻柔,关爱患者。同时通过真人真做的练习,同学们将情感投入到护理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同学们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将护理艺术化的过程[2]。

2.4增加课间见习 护理学基础是一门与临床紧密联系的课程,因此学校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这样可以让她们了解一些病历和基本的护理方法,有机会看到最新的护理进展,积累一定的临床见识,更好的掌握护理学基础中的各项操作。同时使她们认识到护理操作的重要性,激发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

2.5合理分配学习小组 中专生由于年龄偏小,学习能力、自制力较差,有不良习惯的学生喜欢聚在一起,这样不利于实训课的学习。所以授课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在练习中以达到以强带弱,以优带差,提高实训课效果的目的。

2.6实习前集中培训 为了使学生在实习时能将所学的护理学基础的各项操作用于临床患者,进入医院实习前,教务科组织学生进行2w的护理技能训练。具体方法是:每一个实验室固定训练的项目和一名指导教师,2w的训练结束后,用抽签的形式进行操作考试。

2.7制定新的操作考核标准 为了突出与患者交流沟通、关爱患者和应变能力的评价,新的考核标准为:仪容仪表和用物准备10分,交流沟通能力15分,尊重关爱患者15分,操作程序50分,应变能力10分。考试时尽量采用真人真做的形式,这样更能全面的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8改革实训课成绩的评定 为了使学生重视技能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实训课成绩的评定方法改为在校期间4项操作(无菌技术、静脉输液、备用床、导尿术)必考,其他项目以小组(5~6人一组)为单位抽考,实习前所有的操作让学生再抽签考取一项。对于操作成绩不及格的学生,集中培训后补考合格才能允

许其进入临床实习。

2.9加强校企合作 为了紧密与临床结合,我校选派教师去合作医院定期学习或请临床护理人员参与护理实训教学、并以讲座的形式介绍典型的病历及新的护理方法、临床护理中常见的问题及正确的应对方法,不但解决了护理学基础课程与临床脱节的问题,切实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目前医院采用的是现代化护理模式,既以”患者为中心”提供整体护理,强调对患者的生理、心里及社会适应的全面护理[3]。为了适应临床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护理学基础实训课只有从各个方面改革,才能提高教学水平,为临床培养出高质量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丹.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改革探索[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4:484.

[2]吴娜,张银萍.罗杰斯创造性教育思想对护理本科临床教学的启示[J].护理研究,2003,17(6):62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整体护理概论与模式病房建设[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