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唐太宗任贤纳谏的论述

来源:好走旅游网


关于唐太宗任贤纳谏的论述

唐太宗在即位之初,便定下了“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又规定了具体的政策。在人治社会里,必须要用人得当,这些方针、政策才能贯彻执行。唐太宗对用人问题,十分留意。他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他认识到,治理国家,靠自己一人是不行的,应当“广任贤良”。所以,他要求臣下推荐人才,自己也留心观察,发现和提拔有用之才,推行“任人唯贤”的路线。唐太宗选拔人才,基本上做到不以个人恩怨好恶为标准,也不以新旧亲疏为转移。他说:“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正因为如此,他所任用的,大多为有识才能之士,这些人,有的是旧日部下,有的是旧日敌人,也有新出现的才智之士,或疏远之人。如魏徵,原是太子李建成的部下,曾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嫌旧仇,而加以信任和重用,以至做到宰相,成为“贞观之治”的重要推动者。又如马周,本不知名,唐太宗见到他为将军常何写的奏事,认为很有才能,立即召见。马周确实能干有才,以后官至中书令。唐太宗就是这样,随时留心、发现和任用贤才。

唐太宗认为,对有用之才,不可求全责备,他说“使人如器”,即根据人才的情况来使用。唐太宗要求大臣封德彝举贤,当时德彝回答说,未见奇才异能之士时,唐太宗明确指出:“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

唐太宗用人,也不以门第为限,他任用的宰相,张亮“素寒贱”,周马“孤贫”,戴

胄出身“门下录事”。唐太宗用人还不以华夷为隔,他任用了突厥等族的将领,如那史那社尔、执失思力、契苾何力等。

由于唐太宗知人善任,在他身边团聚了当时的众多才能之士,正是在这些才能之士的协助下,唐太宗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

兼听是指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不偏听偏信。纳谏是指君主接受正确的意见和批评,改正缺点、错误,防止政治上和个人的失误。兼听纳谏是封建帝王重要的个人政治修养和品质、作风。要兼听纳谏,也是封建君主都知道的,但要做到却是十分不容易的。

唐太宗力求成为明君,魏徵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他希望唐太宗能够“兼听纳下”,成为一个有道明君。君主兼听纳谏,则“贵臣不得壅蔽”,“下情必得上通”。国家便能治理好。唐太宗很重视魏徵的意见,并在自己的行动中,尽可能兼听纳谏。

唐太宗与直言进谏的魏徵的关系,以及对魏徵进谏的态度,证明了他确实是个善于纳谏的君主。魏徵有“耻君不及尧、舜”的忠诚,在贞观年间,无论是国家政事,还是唐太宗的个人行为,只要他认为不妥的,便直言进谏,即使要冒犯唐太宗,也不退却。唐太宗也认为,魏徵“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魏徵进谏,唐太宗纳谏,成为

封建社会君明臣贤的美谈,唐太宗被誉为“从谏如流”的明君,是与魏徵不断直谏密切有关的。唐太宗也从兼听纳谏中获得政治上极大的好处。唐太宗深深体会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他要求臣下“务尽忠谠,匡救朕恶”。他也以“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相许。而且每次都和颜悦色听取批评意见。事实上,唐太宗对能直言进谏的官员,不仅不加责备,而且给以奖励。如给事中张玄素谏修洛阳宫殿,赏绢200匹;孙伏伽谏刑赏不当,赏以价值百万钱的兰陵公主园;魏徵谏用人不当,赏绢500匹。这不仅表彰了进谏的臣下,而且也起到了引导进谏的作用。

贞观年间,在唐太宗的倡导下,进谏蔚然成风,不仅大臣进谏,连宫中的长孙皇后、徐贤妃也能进谏。当以直谏著名的魏徵去世时,唐太宗十分难受,他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为此而悲泣久之。像唐太宗这样以身作则兼听纳谏的皇帝,在封建时代,确实是不多见的。

为了让子孙也能兼听纳谏,巩固唐朝的统治,唐太宗还对进谏、纳谏作了具体规定。他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入阁议事,要有谏官随同,有失便谏。贞观元年,唐太宗下诏“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唐太宗还规定,五品以上京官,要轮流到宫中直宿,以便皇帝召见,询问外间事务,了解民间疾苦,以及政事得失,使下情多少得以上达。

知人善任。兼听纳谏是唐太宗政治上取得成功的两个重要的主观原因,也是他成为杰

出封建政治家的重要的政治素质。可以说,唐太宗之所以能成为封建帝王的楷模,与他能够知人善任、兼听纳谏关系极大。

(选自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