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金融机构体系分析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分析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分析 金融机构又称为金融中介或金融中介机构,是专门从事货币信用活动的经济组织。 一、中国金融机构体系陈述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 金融监管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监会 中国 中国 银行金融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 商业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 经营性专业银行 住房储蓄银行 投资银行 性专业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 保险公司 信托投资公司 信用合作社 证券公司 财务公司 租赁公司 投资基金 资金管理公司 养老基金 消费信贷机构 信用担保公司 邮政储蓄机构 (一)、银行金融机构 1.中国人民银行 银行是一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核心和主导环节,是专门从事货币发型,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货币金融,调节货币供给、货币流通与信用活动,实行金融监管的特殊金融部门。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银行,是货币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的银行。 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央行被重新定位于国家的银行和宏观部门,肩负“制定和执行货币,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三大支柱职能,担负14项主要职责。 2.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是金融机构体系中的骨干和核心,在银行体系乃至金融体系中占据其他金融机构所不能替代的基础和主体地位。 我国银行业的商业化改革兴起于1994年的金融改革。现在,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1986年后成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外资银行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组成部分。 商业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 深证发展银行 浦东发展银行 招商银行 交通银行 等等 城市商业银行 外资银行 德意志银行 汇丰银行 东亚银行 花旗银行 等等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银行 天津市商业银行 重庆市商业银行 杭州市商业银行 上海银行 等等 3.专业银行 专业银行市值专门经营指定范围内业务和提供专门性金融服务的银行,是社会分工在金融业的表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1)经营性专业银行 我国的经营性专业银行较少,业务范围也有较大局限,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很有限,主要分为住房储蓄银行和投资银行。 ① ② 住房储蓄银行 投资银行 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住房储蓄银行基本被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取代。 投资银行指专门对工商企业班里投资和长期信贷业务的银行。其充当企业并购的媒介和操作者,是资本市场上的核心和关键环节,为筹备者与投资者之间建立了一个直接通道。 (2) 性专业银行 性专业银行一般是指由设立、不以盈利为目标,而以贯彻国家产业或区域发展为目标的银行。其特点是通常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促进某一行业和部门的发展,为应该扶植的行业和部门提供发展条件。 我国于1994年相继成立了三家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① 国家开发银行。、

开发性银行是指专门为经济建设长期投资提供资金的银行,业务特点是投资多、见效慢、周期长、获利少,因此,此类机构大部分由设立,资金主要由提供,也通过发行债券筹集一部分资金。

国家开发银行是直属领导,是中国三家性银行中最大的一家,也是出中国人民银行外唯一的正部级金融机构。开发银行的信用等级为所有中国企业中最高,拥有几乎等同于财政部的债信等级。其主要职能为支持基础建设,支持国家区域发展,并承担国际金融组织转贷款业务。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农业性银行是专门为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直属于的财政性金融机构。其具体业务包括提供优惠的利率的农业收购贷款;国家扶持的农业生产性投资贷款;因特定环境和特殊因素而开放的贷款。

中国进出口银行

进出口银行是为配合国家经济、促进对外贸易发展而设立的专门性银行,承担商业性金融机构和普通出口商不愿或无力承担的高风险,弥补商业性金融机构和普通出口商无力或不愿承担的高风险,弥补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不足,改善本国出口融资的条件,增强本国商品出口的竞争力。

中国进出口银行是直属于的财政性金融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实行自主、保本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其主要为扩大我国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提供性金融支持,通过提供优惠出口信贷增强我国商品的出口竞争能力,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非银行金融机构

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指不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负债,而以某种特殊方式吸收资金并运用资金,能够提供特色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它不具备信用创造能力。

1.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是经营保险业务的金融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其后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保险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一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二是行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三是市场主体结构日益优化,四是国际差距逐步缩小。

2.信托投资公司

信托投资公司也称信托公司,是以资金及其他财产为信托标的,根据委托者的意愿,以受托人的身份管理及运用信托资产的金融机构。

我国的信托投资公司是伴随经济和金融改革而产生的。根据2006年上半年完成年报信息纰漏的48家信托公司显示,2005年全行业信托资产规模达到1957亿元,利润总额17.15亿元。全年到期兑付信托项目1983个,涉及金额521亿元。

3.信用合作社

信用合作社是一种互助合作性质的金融机构,一般有个人集资联合组成,并办理放款业务。

1984年开始,我国大中城市相继成立为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服务的诚实信用合作社。1995年,去哦国开始整顿城市信用社,部分资产质量尚可的一城市区划分为单位整合成了“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是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之后的第三梯队。目前全国共有10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各城市商业银行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4.证券机构

证券机构是从事证券业务的机构,包括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证券投资子群和评估公司等。

我国的证券机构主要包括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证券投资子群和评估公司等。我国的证券公司是在经济和金融改革的推动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与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同步进行的。

我国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有:承销有价证券、代理证券发行业务、自营买卖业务、参与企业并购、充当企业财务顾问等。我国的证券交易所有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两家,提供证券交易场所和设施,制定业务规则,接受企业上市申请并安排证券上市,组织和监管证券交易等等。

5.财务公司

财务公司即金融公司,指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我国财务公司由企业集团内部成员单位如故,向社会筹集中长期资金,为企业技术进步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平衡、自担风险,是合算的企业法人。财务公司背靠的企业集团资产总额约为6万亿元,占国有经济总量的1/3左右,几乎覆盖了从石油化工、能源电力到煤炭钢铁、冶金制造,从航空航天、军工运输到建材电子、服务贸易在内的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和各个重要领域。目前全国金融系统中,财务公司在整体经营状况,资产质量和风险控制等方面也是最好的。

6.租赁公司

租赁公司是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金融机构,它通过容物的形式发挥融资的作用,实现了融资与融物的有效结合。租赁公司所经营的租赁业务可划分为融资租赁、经营租赁和综合租赁三大类,当前已融资租赁为主。

我国租赁业发展较晚,截止2005年,我国存在三类租赁公司,一类是由银监会监管的金融租赁公司,共14家;一类是商务部监管的中外合资租赁公司,共45家;最后一类是上千家内资租赁公司。

7.投资基金

投资基金是指通过发行基金股票或基金受益凭证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直接或委托他人将集中起来的资金投资于各类有价证券或其他金融商品,并将投资收益按原始投资者的基金股份或基金收益凭证的份额进行分配的一种金融中介机构,是一种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并将其投资有价证券和股权的专业金融机构。

我国从1991年10月开始这里投资基金,截至2007年2月底,共有325只基金正式运作,资产净值达9856.7亿元,基金份额达6788.2亿元。

8.资产管理公司

资产管理公司是一种专门经营银行不良资产的金融机构。

1999年3月至10月,我国先后组建了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家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分别负责处理建行、工行、农行、中行剥离的1996年以前的不良资产,通过综合运用出售、置换、资产重组、债转股、证券化等方法对贷款及抵押品进行处置,对债务人提供管理咨询、并购、重组、包装上市等服务,对资产不抵债的企业申请破产清算。

9.养老基金

养老基金在西方国家比较发达,它是一种向加入基金计划的人们提供养老金的金融机构。

10.消费信贷机构

消费信贷机构是为了促进消费而建立的一种信用组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消费信用的扩大而发展起来的,主要有各种消费信用公司和典当行。

目前我国消费信贷品种呈现多元化发展。从消费领域看,已发展到住房、汽车、助学等多个消费领域;从信贷工具看,已出现信用卡、存单质押、国库券质押等多种信贷方式;从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机构看,已由国有商业银行“一枝独秀”发展到有条件开办信贷业务的所有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都在经营此项业务。

(三)、金融监管机构

金融监管机构是根据法律规定对一国的金融体系进行监督管理的机构。其职责包括按照规定监督管理金融市场;发布有关金融监督管理和业务的命令和规章;监督管理金融机构的合法合规运作等。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机构包括“一行三会”,即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

1.中国人民银行

2.中国银监会

简称中国银监会。根据授权,统一监督管理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以及其它存款类金融机构,维护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自2003年4月28日起正式履行职责。 银监会的成立与职责明确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人民银行职责专业化的过程,两者正是在这一期间进行职责分工的明确与细化。央行监管职责的剥离与银监会的设立,实现金融宏观与金融微观监管的分离,是与中国经济、金融发展大环境密不可分的,是金融监管与的对象-金融业、金融市场日益复杂化、专业化、技术化的必然要求。

银监会的成立,将使中国金融监管的三驾马车真正齐备,标志着我国“一行三会”(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分业监管的金融格局的正式确立,对于增强银行、证券、保险三大市场的竞争能力、更大范围地防范金融风险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确立了央行宏观监管和银监会微观监管的新型银行监管体系。

银监会实行垂直管理模式,在为银监会,一般在各省设立银监局,在各地级市设立银监分局。

3.中国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是直属机构,是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主管部门,按照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照法律、法规对全国证券、期货业进行集中统一监管,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保障其合法运行。

:监管证券市场,维持证券市场正常秩序;为证券市场正常运行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认证让证券市场正常、有序运行和发展。

4.中国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于1998年11月18日成立,是全国商业保险的主管部门,为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根据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全国保险市场

二、中国金融机构体系分析

(一)、监管

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管理,三足鼎立”的监管模式。“分业管理”是指把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管理分开进行;“三足鼎立”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分别监管我国的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在我国金融市场还不规范,金融监管缺乏经验的情况下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有效地防止金融风险在行业间的交叉传染,防止股市过度投机和不正当竞争,保证金融业稳定健康发展。

(二)、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银行性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都是一国金融机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为社会提供全面完善的金融服务。银行性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机构体系中居主导地位,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的存在则丰富了金融业务,充分满足现代经济对金融的多样化需要,因此,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程度是一国金融机构体系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1银行性金融机构按照其各自在经济中的功能可划分为商业银行、银行、专业银行三种类型的银行。它们所构成的银行体系通常被称为现代银行制度。商业银行是存款、放款和汇兑业务的银行,且是唯一能接受活期存款的银行。银行是在商业银行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是一国的金融管理机构,被称为“发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银行的银行”。专业银行是集中经营指定范围业务并提供专门性金融服务的银行,包括:投资银行、不动产抵押银行、开发银行、储蓄银行、进出口银行等。现代银行制度中,银行处于核心地位,商业银行居主导地位,其他专业银行仍然有存在和发展的余地。

这里我主要分析商业银行体系及对其改革的建议。

在国际银行业集中化、全能化和国际化的新形势下,我国的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可以认为,在把我国的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的同时,明确各类银行的市场定位是我国银行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一环。

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主力军,其发展前景关乎我国金融改革的成败。可在完善性金融机构体系的基础上,彻底剥离国有商业银行的性金融业务,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使其具备可与国外大银行开展竞争的制度基础和组织结构。在业务拓展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应立足于国内市场,利用其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网络,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其他中小商业银行特别是作为地方银行的城市合作银行则需避免规模的盲目扩张和机构的过度膨胀,应充分利用自有的区位优势和信息优势,面向当地的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从事信息生产和提供金融服务,牢固的控制住当地的金融服务市场。

而作为性专业银行,应充分发挥其对于商业银行改革的补充和促进作用。应加强性金融领域的立法工作,解决这一领域立法滞后的问题。建立稳定有效的性金融机构的资金供应机制,解决性银行的自己来源问题。变革其贷款项目选择的决策机制,富裕性金融机构在决定贷款投向上的自主权。转变性银行的经营机制,按照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进行内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

2.非银行性金融机构

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整个金融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是衡量一国金融体系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木以吸收存款作为其主要资金来源,却以某种特殊方式吸收资金,并以某种特殊方式运用其资金,且从中获取利润。这类金融机构包括:保险公司、信用合作社、消费信用机构、证券公司、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租赁公司等。

① 信托机构

我国信托业经过五次整顿,先进入了十分关键的时期。纵览当今世界上的各种信托模式,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日本和美国。中国信托业应该采取集中三者特征为一体的综合模式:即同时发展民事信托、金钱信托和证券信托。且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选择不同的侧重点。首先,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比较落后,因此,人们的金融意识还不是很强,源于自发的需要,应该首先发展民事信托。随着改革的深化,居民手中的钱躲起来了,但仍是以货币为主,则金钱信托应该成为随后东南沿海地区信托业发展的重点。最后,随着我国经济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之后,中国的金融市场已趋于完善之时,证券信托应该成为信托的潮流和先锋。

② 信用合作社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内部人控制、外部人干预问题。在制度安排中应该突出、进一步加强和保障社员权益,提高社员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关注水平,只有农民的事情农民参与其中,才是成本最小的一种制度安排才能有效地防止经济效益的损失。 统一法人后,权利责任更大,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要求更高,但相应人才供给不足,储备有限。因而要加强对高管人员的监管:严格准入,强化对高管人员履行职责行为的监督,加强对气的行业管理教育和监管培训。

风险控制难度加大。风险监管的重点应放在县级联社,集中力量对其实施监管。并逐渐形成一套包含监管预警、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内容的完善的监管机制。

③ 保险公司

我国保险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保险业应深化改革,推动其快速发展;完善保险市场体系,促进保险业持续发展;扩大开放,提高保险业整体竞争力;加强和改善监管,为保险业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金融体系的分工与组成是在不断变化的。长期以来大多数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中,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有较明确的业务分工,如美国、英国等国30年代后采用的分业经营模式,就是以长短期信用业务分离,一般银行业与信托业务分离,与证券业务分离为特点。80年代以来,金融机构的分业经营模式逐渐被打破,各种金融机构的业务不断交叉,各种金融机构原有的差异日趋缩小,综合性经营与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

四、金融机构体系中银行性金融机构与非银行性金融机构的异同及相互关系

一国的金融机构体系由银行性金融机构与非银行性金融机构构成,其中银行性金融机构占支配地位。

银行性金融机构与非银行性金融机构的共同点表现在两者都是以某种方式吸收资金,又以某种方式运用资金的金融企业,都具备金融企业的基本特点,表现在:都以盈利为经营目的;主要从事与货币资金运动有关的各项业务活动;在经济运行中都发挥着融通资金的作用。

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也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①吸收资金的方式不同。银行金融机构主要以吸收存款的方式吸收资金,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则以其他方式吸收资金;③业务方式不同。银行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方式是存款和贷款,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方式则呈现出多样化,如保险公司主要从事保险业务,信托公司从事信托业务,租赁公司主要从事租赁业务,证券公司则主要从事投资业务等;③在业务中所处的地位不同。银行在其业务中,一方面是作为债务人的集中,另一方面是作为债权人的集中,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则比较复杂,如保险公司主要是作为保险人,信托公司则主要充当受托人,证券公司则多作为代理人和经纪人;④在金融领域中发挥的具体职能不同。银行性金融机构主要发挥信用中介职能,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则根据其业务不同而发挥不同职能,如保险公司主要发挥社会保障职能,信托公司则主要发挥财产事务管理职能等等。

六、我国的金融体系经历了哪些调整与改革?从其演变过程中,如何理解社会经济条件对金融机构体系形成的影响?

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这一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1.改革开放前的“大一统”模式下的金融体系。这是一种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办法为主的单一的国家银行体系。其特点是:①在银行设置上,全国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办理全部银行业务,下设众多分支机构,遍布全国,统揽一切银行信用。②人民银行集货币发行和信贷业务于一身,既执行银行职能,又兼办普通银行的信贷业务。

2.1979一1982年的金融机构体系。打破长期存在的人民银行~家金融机构的格局,恢复和建立了经营的专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与人民银行一起构成了多元化银行体系。

3.1983~1993年的金融机构体系。1983年起在金融机构方面进行了如下改革: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银行职能;专设中国工商银行,承办原来人民银行负责的信贷及城镇储蓄业务;增设交通银行等综合性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等区域性银行;设立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国际金融机构在加强国际合作,发展世界经济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表现在:①提供短期资金,缓解国际收支逆差,这在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支付危机。③提供长期建设资金,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③调节国际清偿能力,应付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④稳定汇率,促进世界贸易增长。

当然,目前的国际性金融机构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贷款条件比较严格,贷款利率不断提高,加重发展中国家的支付困难。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附加条件,干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发展规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