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cheng of the Xi-Xian New District in the winter of 2017. This excavation unearthed two shaft-pit tombs, which were parallel to each other and might have been a pair ofjoint burials. A total of 155 pieces of burial goods, including bronzes, jade
objects, iron implements, lacquerwares, and glass were found. Several pieces of bronzes were found with inscriptions, such as 'nineteenth years' 'twenty-sixth years' and 4gong9(duke). The two tombs should date to the Late Warring-States period.
The occupants belonged to the elite class of the Qin state, probably with the rank of dafu.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坡刘村地处渭河北岸二 级台地的北嫄,北距司家庄秦陵约2.5公里,
制、葬仪、出土物相似,属于一组并穴合葬墓。
现择出简报如下。西北距汉哀帝义陵约1.2公里,东约8公里处
为秦咸阳城宫殿区,是秦咸阳城遗址内一处重 一、墓葬情况要的墓葬区(图一)o 2017年冬,陕西省考古 研究院为配合银西高铁建设在此发掘了一批古 墓葬,其中M2、M3未经盗扰,位置相邻,形(一)M21. 墓葬形制地表未发现明显封土或周边设施等其它迹 象,墓向258° ,开口距地表深1.84米。长方
形竖穴土歩结构,四壁斜直平整,口大底小。墓口长 7.39、宽 6.05 〜6.12、底长 5.13、
宽3.70〜3.85、深9.37米。东壁中部偏南,距 墓口 6.26米处设龛,龛底宽0.17、高0.16、进
深0.1米。底部东、西两侧为生土二层台,东 台宽0.33、西台宽0.41米,南、北两侧为活土
二层台,南台宽1.0、北台宽0.82、台高1.17米。
填土经平层粗夯,夯层厚约0.15〜0.2米。2. 葬具、葬式木质一椁一棺。椁室平面长方形,总长4.4、 宽1.92、高1.2米。椁盖板及底板皆由南北向长陕西西咸新区坡刘村秦墓发掘简报13图二M2平、剖面图1、16、17.陶缶2、4、5、6.陶灯3.铁番7.石璧8、9.玉琛10、15.玉璧残块11.玉具铜剑12.铜镜13.铜带钩22、25.铜釦镶玉漆卮 23、26.铜紡 24.铜灯 27、28.玉璧 29、31.铜盘35.铜勺36.石块37.玻璃珠38.漆卮装饰玉片39.铁凿40.牙器41.铁斧
14.玉印章18、19.带盖陶罐20、21.铜鼎
30.银环铁削32.铁镰33.玻璃棋子34.铁刀14考古新发现方形窄版拼合而成,板宽约0.22〜0.24米。西 端以宽约0.1米的木板隔出头箱,东西长1.05、
直平整,口大底小。整体平面近“凸”字形。西部为墓道,似 兼有林葬功能,歩稍宽;东部为墓室,放置葬具。
板厚约O.ll^o椁室外南侧偏西处设长方形偏箱,
长1.99、宽1.15、高1.2米,板厚0.08米。偏箱 底板由东西向长方形窄板拼合,板宽约0.2米。
二部分交界处的墓壁不规整,存在打破关系。 墓道口长6.41、宽5.1米,底不平,长4.2、宽2.97、
棺位于椁室中部,平面长方形,长2.66、宽0.8& 深&95米;墓室口长5.84、宽4.72、底长6.44、 宽3.46、深8.95米。二部分的上部填土均经粗夯,
残高0.22米,板厚约0.08米,西端有长0.47米 的头箱。墓主骨骼保存极差,依迹判断头向西,
夯层厚约0.2米,夯窝直径0.12米,但土色有 差别。墓道部分夹杂碎小的红褐色土块,墓室
仰身直肢。疑似男性。尸身覆有多层有机物, 夹杂大块红褐色土块,交界处的剖面上可见夯 土错层现象。推测墓歩系二次营造形成,回填
自上而下分别为一层黑色皮质物、数层总厚仅
0.3〜0.4厘米的红色纺织物、一层细麻布,下 也有意分步实施。墓道填土内出土陶缶4、铁钉1及1组羊骨,
铺有席(图二、三)。(二)M31.墓葬形制说明在埋葬过程中有祭祀活动。南壁中部深0.6 米处出土陶缶2件;西南部深1.2米处出土陶 缶1件;东北部深2米处出土陶缶1件,陶缶 旁为散乱的羊锁骨、肋骨、肢骨,应为牲肉残余。
位于M2北部8.2米。地表未发现明显封土 或周边设施等其它迹象,墓向258。,开口距 地表深1.9米。长方形竖穴土歩结构,四壁斜
根据出土状况判断,牲肉平置,陶器挖有浅坑。墓道底部偏东北 处有一具长方形木箱,
长3.08、宽1.13、残高 0.4、板厚约0.12〜0.15
米。东端有宽约0.1米 横木将箱分隔为二,
东宽约0.35米。箱顶
及内底铺席,席痕显 示呈“人”字形织法。
顶部席痕每道宽约1厘
米,底部席痕每道宽 约0.3〜0.4厘米。木
箱内有3组分属不同个 体的动物骨骼,应为牲
肉残余。初步鉴定西部 及中部为牛的背、腹部
位,东部为除头骨以外 的羊的所有部位。羊牲
单独置于笥内。笥残迹 长0.65、东西宽0.3米。
图三M2墓室(西-东)此外,木箱最西端有少陕西西咸新区坡刘村秦墓发掘简报15A
-
A图四M3平、剖面图01 〜04、49.陶缶 1.铁番 2、109.铜合页 3、4、73、74.铜盘 5、40 〜43、46、89.漆壶铜配件 6、9、12、13、106、104、111.铁钉 7、96、101、70、80.漆奁(樽)铜配件 8.铜鉴 10、22、108.玉佩饰一组 11、17 〜21、29、105.玉璧14.玉柄形饰15、58.铜带钩16.银带钩23、25、26、30.玉暖24.玉印27.玉具铜剑28.铜徹短戈31、61.玉兽形饰32.铁削33.玉柱状帽34〜37、39、54、56、110.漆盒铜配件38、55.铜镜 42、47、67、72.铜鼎 44、45.铜壶48、87.铜锈 52、53.铜害、辖 50、51、107.铜车器 57.银环 59、60、71、82、83、88.铜铺首 62.玻璃珠 63.玉鵝64.贝饰65.铜镜残片66.铜提梁蛊68.铜西69.铜鑒75、97.铁刀76.小铜盘77.铁方管78、84.铅焊料79.铜勺81、90、92〜95、98.漆卮铜配件85、86、91.铜灯99、102.漆杯铜配件100.漆杯银配件103.漆奁(樽)银配件16考古新发现量竖立状的黑色漆皮与皮质朽迹(图四)。2.葬具、葬式葬具为两椁一棺,椁室为长方形。外椁紧
仰身直肢葬。尸身覆有饰少量金箔片的红色织
物,铺垫有席(图四;封三,1)-二、出土遗物两座墓葬的墓道填土与墓室内共出土遗物
贴墓壁,长6.23、宽3.45、残高1.68米。北壁 板计5块,板宽0.25米;南壁板4块,板宽0.3米; 东壁板为4块,板宽0.25、板厚约0.08〜0.1米。 内椁与外椁间隔0.16〜0.25米,长5.64、宽2.76、
155件(组),质地包括陶、银、铜、铁、铅、 玉石、牙、料器、漆木器等,30余处漆木器均 无法提取。器类包括日用器、礼器、兵器、装 饰品、工具。以器物质地为序依次介绍。部分
残高1.68米。南、北壁板各为6块,板宽约0.3
米;东北部内侧残留红色漆皮、织物痕迹及席
痕,应为荒帷,范围宽约0.5米。盖板塌陷严重, 不确定是内外分属亦或共用,东南角残余南北
附着在漆木器的铜质配件,归入漆木器中叙述。
向4块木迹,每块宽约0.16、残长0.72米,上 附席痕,推测椁外原亦有覆席。内、外椁共用
M3西侧墓道填土内与祭祀有关的遗物编号加 前缀“0” o南北向底板计20块,每块宽0.17〜0.23米。(一)陶器共14件,均为泥质灰陶,器形有缶、灯、
棺位于椁室东北部,长2.95、宽1.0、残高0.4
米,西端头箱宽约0.36米。盖板不清,壁板厚 约0.1、底板宽0.15米。底板下有半圆形槽5条,
带盖罐等。缶6件,形制相同。小侈口,尖方唇, 广肩斜腹,平底,肩饰密集弦纹或磨光波浪纹, 下腹部饰间断绳纹带或素面。标本M2:l,下腹 部有戳印文字“咸完里马”,口径11.2、腹径
与棺同长,东西向,每条宽约0.12、深0.06米, 应为枕木。棺四角各有铁钉1枚。墓主骨骼保存极差,根据残迹判断头向西,
26.8、底径 12.4、 通高27厘米(图
五,1)。标本 M2:17,肩部有刻
划符号及文字各 一处,口径14、
腹径39.2、底径17.4、 通高 35.8
厘米(图五,3)□ 标本M3:03, 肩 部有一处刻划符
号,口径14、
腹径37.8、底径15.4、 通高34厘 米(图五,5)-
标本 M3:49, 口
径14.4、腹径
图五出土陶器38.2、底径 17.4、
4.带盖罐(M2:19)1、2、3、5.陶缶(M2:l、M3:49, M2:17, M3:03) 6.灯(M2:5)通高34厘米(图
陕西西咸新区坡刘村秦墓发掘简报五,2)。带盖罐2件,形制相同。直颈方唇,圆肩, 扁圆腹,矮圈足,素面,器表有轮制痕迹。盖
与口同大,顶微弧。标本M2:19, 口径10.2、腹 径24.2、圈足径12.4、通高21.2厘米(图五,4)□灯4件,形制相同。直口浅盘,圆唇, 外折腹,盘内中心有一处小圆突,直柄稍
粗,喇叭口足,素面,器表有轮制痕迹。标 本M2:5, 口径10.8、柄径3.6、底径7.3、通高
11.6厘米(图五,6)o(二)铜器鼎6件。鼎身子母口内敛,双立耳微外撇, 弧腹,三蹄足,腹有一周台棱。浅覆钵形盖, 盖上有三环钮,器壁薄,厚度不一。可分为二型。A型3件。器体较扁宽,腹底圆尖。标本 M2:21,耳部上方细线鑒刻“张氏”二字,内有
动物椎骨。盖径18.9、高3.8、口径15.4、腹径
21.3、通高16.9厘米(图八,7;图一五)。B型3件。器体较方,腹底较平。标本 M3:67, 口径 14.1、腹径 16.9、盖径 16、高 4.1、
通高15.8厘米(图八,1)。紡4件。形制相同。直口方唇,溜肩弧腹, 方圈足,畫顶形盖,顶四角各有一个角形钮。
素面,肩饰一对兽面铺首衔环。标本M3:48, 口径&4、腹径19.7、底宽10.5、通高39.3、盖
宽10.4、高3.2厘米(图八,5;图七)□壶2件,形制相同。口微敛,方唇,颈 微束,弧肩有兽面铺首衔环,鼓腹,圈足较高。
颈部饰三角形云纹,肩腹部饰三组交错三角形 云纹,足部饰一组与肩腹部相同的纹饰,颈、 肩、腹部纹饰带之间以多重凹弦纹分隔。标本
M3:44,底部未经修整,有浇铸毛茬。口径8、 腹径20.8、圈足径13.5、圈足高4.8、通高31.5
厘米(图九、一二)□盘7件。6件器形较大,形制基本相同,
口微侈,宽折沿,折腹,平底。标本M2:31, 盘内有动物肩胛骨、肢骨。口径24.9、腹最大
径23.6、底径14.3、深6.2厘米(图八,4)=
标本M3:4,腹部有4个兽面铺首。口径50.6、
17腹最大径47.9、底径32.3、深10.8厘米(图八,
2)=另外1件器形较小,叠放于匝下。标本
M3:76, 口微敛,弧腹平底。素面。口径16.6、
底径13.1、深3.5厘米(图八,8)o鉴1件。标本M3:8,直口,宽平折沿,
直领弧腹,圜底。素面,腹部有4个半圆形钮, 内壁对应有圆饼状扣。腹部有铭文:“十九年
蜀守斯离造工师珞丞求乘工耐”(图三三, 9)o 口径70.8、腹最大径73.2、深39.9厘米(图
一O) °提梁葢1件。标本M3:66,小直口,方唇,
短直颈,扁圆腹,底稍平,三蹄足,鸟形流, 肩部有提梁。盖子母口,半球形,顶部有半圆
钮,以三圆环与肩部钮连接。饰三重瓦纹。鸟 形流作昂首状,顶有冠,圆凸目,尖喙,张口, 脖颈处饰凸弦纹,胸腹部刻画出毛羽,收翼,图六铜鑒(M3:69)图七铜饬(M3:48)18考古新发现图八出土铜器1、7.鼎(M3:67、M2:21)2、4、8.盘(M3:4、M2:31、M3:76) 3.鑒(M3:69)5.紡(M3:48) 6. E (M3:68)爪蜷缩于身下,尾呈卷云形,背部有桥形钮与 图六)。灯 共4件,以使用方式的不同可分二型。A型 立灯,2件,形制基本相同。豆形,
提梁套接。拱形提梁,两端饰兽首,大眼,圆耳,
有角,口衔圆环与器身套接,中部饰阴刻卷云
纹与回形纹,后部与兽首桥形钮套接。提梁与 盖之间套接三个圆环,圆环与盖顶部的环形钮 套接。器身口径&6、腹径19.6>足高&5、盖高4.8 厘米、通高21.3厘米(图----、一四)。微侈口浅盘,方唇,尖锥状灯钎。柄竹节状, 中有一处圆鼓,喇叭口形底座。盘及底座饰瓦 棱纹。标本M2:24,器体小,底部见浇铸茬口。
盘口径11.9、柄径2.4〜3.4、通高11.3厘米(图
E 1件。标本M3:68,长椭圆形,侈 一-,7)o 标本 M3:86,高柄,盘口径 18.5、
口,尖喙状流,弧腹,平底。素面。口径 14.1〜15、底径6.3〜9、通高4.6厘米(图八,6)。鑒1件。标本M3:69,侈口平沿,尖圆唇, 鼓腹,圜底。素面,口沿下有一对圆环。口径
柄径2.3〜4.6、通高27.9厘米(图一七,1)。B型行灯,2件,形制不同。标本
M3:85,直口,浅盘,方唇,尖锥钎,四兽 足,曲颈虎首口部外伸成柄。素面。盘口径 12.8、通高5.7、柄长7.8厘米(图一七,6;图13.1、腹最大径17.1、高11.3厘米(图八,3;
陕西西咸新区坡刘村秦墓发掘简报19图—— 铜提梁盃(M3:66) 图一四 铜提梁葢(M3:66)图一五 铜鼎及鼎耳刻铭(M2:21) 图一六 铜灯(M3:85)20考古新发现(图一七,9)o标本 M3:79,与铜鼎(M3:72) 共出,勺体呈箕形,口
一侧外撇,沿口壁较薄。 柄斜上翘,截面近方,
一面稍弧,下部有一小 圆孔。素面。勺体横长
10.8、纵宽 9.5、深 3.4、 柄宽1.6>残长4厘米(图 一七,8)o镜共4面。有3 面形制基本相同,弦纹
圆钮座,桥形钮,主纹 为桃形叶纹与五“山”
纹,“山”字笔画瘦削,
1中画较长,地纹为繁复
细密的羽状纹及圆点
纹,最外为一周弦纹, 镜缘素面较厚。标本
M2:12,钮座两重弦纹, 外接五片桃形叶纹,叶
尖伸出三条直线絢纹分 别与两侧“山”字纹与 外缘桃形叶纹相接,外
缘均匀分布十片桃形叶 纹。直径20.2、缘宽0.9、
镜面厚0.3、缘厚0.6厘 米(图一七,4)o标
图一七出土铜灯、镜、勺1、2、6、7.灯(M3:86、M3:91、M3:85、M2:24) 3 〜5.镜(M3:38、M2:12、M3:65)本M3:38,钮座三重弦
8、 9.勺(M3:79、 M2:35)纹,外接五片桃形叶纹。一六)。标本M3:91,直口方唇,浅盘,并列 尖锥钎3个,喇叭口形底座。短柄中空,截面
直径19.3、缘宽1.4、镜面厚0.3、缘厚0.9厘米 (图一七,3;图一三)。另有残片1件,应有 特殊寓意。标本M3:65,现残余近扇形,体薄, 背面有阴弦纹。现长6.8、宽4.8、厚0.1厘米(图
近方形,有小方孔。素面。底部有浇铸茬口。
盘口径13.9、通高7.9、柄宽2.9、柄长4.1厘米(图一七,2)o一七,5)o勺共2件,形制不同。标本M2:35,首 椭圆形,侈口方唇,圜底。柄斜上翘,截面近方,
带钩3件。按形体大小可分二型,用途 或有别。一面稍弧,其中残留朽木。素面。勺体横长
A型2件,器体较小,或为襟钩。水禽形,
9.24、纵宽5.7、深1.7、柄宽1.5、柄长8.4厘米 钩体腹部羽翼外张。标本M3:15,椭圆形片状陕西西咸新区坡刘村秦墓发掘简报21钮较大。钩体长2.6、
钮径2.8〜3.2厘米 (图一八,9)o标本
M3:58,锈蚀严重,圆 形钮。钩体长4.4、钮
2径2.5厘米(图一八, 10)oB型1件,形体
较大,应为腰带钩。标 本M2:13,长条形,截 面呈梯形,三角形兽头 钩首,曲腹。钮锈蚀较
甚,应为圆柱形。通长
19.3厘米(图一八,8)o害、辖1套2件。
大小、形制相同,二者 出土时南北相对而置,
间距约0.89米。标本 M3:52,害为圆筒形, 菌帽状顶,顶侧有方孔 以纳辖,圆筒中空,下
接两直耳,筒内残存木
00图一八 出土铜车器、铺首、带钩灰,素面。顶径6.3、6cm筒径3.4〜4.9^耳长4.4、
通长13.2厘米;辖,拱
1 〜3.铺首(M3:60、M3:71> M3:59) 4.害、辖(M3:52)首方条形,首有小圆孔,素面。宽1.6、长6.9厘米(图一八,4)o
5、6.车器(M3:50、M3:107-1) 7.合页(M3:2)8 〜10.带钩(M2:13、M3:15、M3:58)片页体长9.8、宽3.3、高6.8、壁厚0.6、孔径1.6、车器2套共4件,或为衡、斬或範等外 轴径1.9厘米(图一八,7)o套的装饰物。M3:50与M3:51为一套,出土时 二者南北分列,间距1.08米。圆筒中空,顶端
铺首共3组6件。均为兽面,鼻内卷以
扣大圆环,器背有桥形钮及铅焊料残余物,应 为铜鉴或铜盘上的装饰,但脱落无法复原归属。收小,饰两重箍。标本M3:50,顶径1.2、体径2.9、 通高6厘米(图一八,5)o标本M3:107出土
A组 M3:59、88,双角内卷,纹饰简约。 标本M3:59,面宽7.4、高6.6、环径9.8厘米(图 一八,3)o时2件放于一处,圆筒中空,体侧有对称两圆 孔以纳销钉,素面。标本M3:107-l,体径2.6、
小孔径0.3、通高4.1厘米(图一八,6)oB组M3:60> 82,双角外卷,尖耳杏
合页2件。形制、大小相同,出土时位 于同一位置,深度相差0.65米,或为葬具附件。
目,兽面满饰三角形纹、羽纹等地纹。标本 M3:60,面宽8.4、高6.4、环径6厘米(图
铁质轴芯,主体长方形,三面封边,内中空,
一八,1) o残余大量木灰,一侧面有透孔。标本M3:2,单 C组 M3:71、83,面似蝶形,双耳内卷,
22考古新发现纹饰极简。标本M3:71,面宽6.5、高5.2、环径6.3 厘米(图一八,2)-剑首为圆饼形,顶面两周阴弦纹内饰卷云纹,
外有一周谷纹及阴弦纹,底面等距分布三个椭 圆形小孔以固定于茎部。剑格中空,截面菱玉具铜剑2套。首、格、班为白玉质地。图一九 玉具铜剑(M2:11)图二一 玉具铜剑柄部(M2:11)图二二 玉剑磁(M2:ll) 图二三 玉剑首(M2:11)2 310 I
■
12cmI图二O铜兵器1、2.玉具铜剑(M3:27、M2:ll) 3.戈(M3:28)图二四 玉剑磁(M3:27)图二五玉剑格(M3:27)陕西西咸新区坡刘村秦墓发掘简报23形,两角方折,饰对称 的阴线方折勾连云纹。剑班束腰梯形,截面长
椭圆形,表面以双阴线
作框,内饰对称的“T” 字形勾连云纹,底面单
阴线框内饰单线几何 纹,顶面有三处圆孔。 标本M2:ll,茎部附着 有鞘。鞘竹质片状,缠
双层猴。猴麻质,有捻, 合股,下层依次缠绕严
密,上层交错成菱形。 局部有窄皮条痕迹(图 二一)O茎扁圆形。身 柳叶形,起脊,截面四
边形。首径4.6、厚1厘 米;茎长9.4、宽1.5、 厚0.8厘米;格宽5、高
5.凿(M2:39)
图二六出土铁器1、2. M (M2:3、M3:l) 9.B 型铁钉(M3:106)
3.镰? (M2:32)4.斧(M2:41)8.方管(M3:77)6、7.肖!J (M3:32、M2:30)10. A 型铁钉(M3:6)11.刀(M2:34)2.3、厚0.5〜2.1厘米;
剑身长33.1、厚1厘米; 璇宽4.5〜5.8、高5.5、
厚1.2〜1.6、通长68
厘米(图一九、二二、 二三;图二O, 2)o标
本M3:27,可见木质剑 鞘痕迹,外缠窄皮条,
2再外有一层淡黄色织物 朽痕。织物纹理细密, 有菱形、叶形图案,推
0L4cm测为提花织物。班宽4.4〜5.7、高6.3、厚1.4〜1.7 厘米。茎扁圆形,残余木质剑夹,麻质猴,有 捻,合股,缠绕严密。身修长,双脊,截面六
形内,末端圆弧,阑侧有祕痕。通长21.5,援长12.3、宽2.6、厚0.7、内宽3.8、胡长7.6、宽2.7
厘米。溥截面卵形,中部饰一周圆箍,腔内残 留竹丝,径2.3〜3.2、高16.6厘米。通长80.8 厘米(图二O, 3)-边形,刃部前端有多处崩豁。首径5.2、厚1.3 厘米;茎长10.9、宽1.6、厚0.5厘米;格宽5.5、
高3.3、厚0.3〜2.3厘米;剑身长51.7、厚0.6 厘米;通长79.5厘米(图二O, 1;图二四、
(三)铁器多为生产工具。亦有少量葬具附件。二五)。戈1套。标本M3:28,直援,中胡,长方® 2件,形制相同。均出于墓道之内。 长方形,截面三角形,长方形鑒孔。标本24考古新发现M2:3,长13.4、宽6.6厘米(图二六,1)。标 本M3:l,长13.9、宽6.7厘米(图二六,2)。环1件。标本M3:57,扁体圆环,一侧底 有短折边。素面。直径5.1、高1.3、折边宽0.3、
刀3件,锈蚀严重,形制基本相同。环首, 直背、直刃,横截面三角形。标本M2:34,环
壁厚0.1厘米(图二七,2)o带钩1件。标本M3:16,银质,琵琶形,
首径4.6、身宽1.9、通长29.1厘米(图二六, 11) o龙头钩首,圆柱帽形钮。局部有错金、阴刻云 纹、镶嵌绿松石片及煤精片等装饰,制作精致。
削2件,材质略有区别。削身锈蚀残损 严重,椭圆环首,身截面呈三角形,单侧有刃。
通长21厘米(图二七,1) o(四)漆木器M2中漆器发现较少,出土铜釦贴玉漆卮2 件,并在偏箱东侧发现两处漆痕。1号,椭圆形,
标本M2:30,银质环首,余为铁质。首径1.8〜2.8、 身宽1.1、残长6.1厘米(图二六,7)o标本 M3:32,铁质。首径2.1〜3.4、身宽1.1、残长5.2
口径17〜12、残深5厘米;2号,长方形,口 径长24、宽10、残深4厘米。铜釦镶玉漆卮2件,形制相同,有盖、
厘米(图二六,6)-斧1件。标本M2:41,长方形鑒孔,刃稍 弧。宽4.5〜6.5、高8.8厘米(图二六,4)。凿1件。标本M2:39,近梯形,上宽下窄。
身两部分组成。木胎,红、白漆色,直径12、 高12厘米,主体已朽坏,但各部配件未移位,
长5.9、宽0.6〜1.8、厚0.3厘米(图二六,5)。可复原其形貌。所贴饰玉片皆青白色薄片,厚 约0.2厘米,钮、釦、鑿、底座皆为铜质。标 本M2:25,器盖中央为1件直径5.5厘米圆形玉
镰(?) 1件。标本M2:32,身近长方形片状,两端皆弧。长15.3、宽&2、厚1.1厘米(图
二六,3)o方管1件。标本M3:77,截面方形,中空,
片,中央以蓝色半球状玻璃珠为钮,珠径1.1、 高0.4厘米;玉片外周等距分布S形错金铜钮 3件,钮高3.1、宽0.7〜1.7、厚0.5厘米;盖
两端残失。残长9、宽1.1厘米(图二六,8)-钉7件。葬具附件。钮之间贴桃形玉片3件,尖部朝向中央,长
A型5件。顶偏侧有一个圆环,体截面 2.7、宽3.4厘米。口部铜釦错金饰云气纹,直
长方形。标本M3:6,环径1.8、通长6.9厘米(图 二六,10) o径12.4、高1.5、壁厚0.2厘米。器身偏上部有
环状鑒,鑿顶岀舌微翘,环径2.3厘米。器身 贴饰11件玉片,组成4组纹样其中3组为截角
B型2件。直条形,截面方形。标本 M3:106,通长11.8、宽0.6厘米(图二六,9)。梯形、圆角长方形、圆形玉片组合,还有一组 为心形、方形玉片组合。圆玉片直径约4厘米;
(四)银器多为装饰品或漆木器附件,数量较少。截角梯形玉片高2〜2.5、宽3.1〜3.6厘米;陕西西咸新区坡刘村秦墓发掘简报25lblc3c48a58b12a「!_( jJr-llalib
12bO912c10 ■ 6.cm图二九 漆卮、杯、奁(樽)、盒等金属配件匚12d9、10.漆盒配件(M3:54、M3:110)1、2、3.漆卮配件(la.M3:81、lb. M3:93-l> lc. M3:93-2; 2a. M3:90-1 〜3、2b.M3:90-4、2c. M3:98-1 〜3; 3a.M3:94-1、2、3b.M3:92-1、3c. M3:92-2) 4、5、7.漆杯配件(M3:100、M3:99、M3:102) 6、8、11、12.漆奁(樽)配件(M3:96-1 〜3;8a. M3:101、8b. M3:103-1 〜3; 11a、b.M3:7-1、M3:7-2; 12a〜c. M3:70-1 〜3、12d. M3:80)
圆角长方形玉片长3.6〜4.6、宽2.5厘米;心 两种,漆色基本为红、黑。形玉片高1.7、宽2厘米;方形玉片长2.5厘米。 三蹄足铜座,底边内折,截面呈“L”形,器表 错金饰云气纹,座径12.3、高2.3、壁厚0.2厘
E类 有金属配件。器形为卮、杯、壶、盒、
奁或尊等,现将清理时存留痕迹较为明显的介 绍如下。卮4件。均为木胎,一件有红、黑色两
米(图二八)。M3内漆器发现较多,可辨轮廓的痕迹34 处,根据配件情况推测总数量不少于42件,惜
种漆色,余均为红色。13号红、黑二色漆,带铜钮、鑿、蹄足,
均无法提取。器形有荚、盘、耳杯、盒、杯、卮、 壶、奁或樽等(附表)。根据有无金属配件可 分二大类。A类 可辨痕迹27处,无金属配件。器形
皆为素面,残径8、残高8厘米。标本M3:90-
1〜3, S形片状钮,1组3件,下部有圆孔,底
部为钩状樺头。高2.8〜3.2、宽0.6〜1.7、厚0.4 厘米(图二九,2a) o标本M3:90-4,环状鑒。 环顶出舌微翘,一侧接长方形铜片,四角有销孔,多为耳杯、盘等,胎质又有木胎与麻布夹芒胎
26考古新发现图三O漆壶、盒铜配件1 〜4.漆壶配件(la.M3:46、lb、c.M3:43; 2a、b.M3:41; 3a. M3:5> 3b. M3:40; M3:89)5、6.漆盒配件(M3:35-1、M3:35-2)12、高3.2、壁厚0.2厘米(图
二九,lc) o18号带铜钮、鑿、底座,
残高17.4厘米。标本M3:94- 1、2, S形片状钮,一组2件。 下部有圆孔,长方形樺头,器 身饰错银细线纹、圆圈纹。高
4、宽0.7〜1.8、厚0.4厘米(图 二九,3a) o 标本 M3:92-l,
图三一 漆器铜配件(M3:92)环状鑿。环顶出舌微翘,一侧接长方形铜片,器表饰错银几何纹、卷涡纹。 环径3.3厘米(图二九,3b;图三一)。标本
环径2.6厘米(图二九,2b) o标本M3:98-
1〜3。蹄足,1组3件,曲尺形销钉,高2.5〜2.8、 宽0.8〜1.8厘米(图二九,2c) oM3:92-2,底座。圆形,底沿内折,附三蹄足, 器表饰错银菱形纹、卷涡纹,底沿刻有“目”字(图
16号带铜钮、鑿、底座,残高21厘米。 标本M3:81,鸟形钮,1组2件。尖喙圆眼,鸟 身有圆孔,下接长方形樺头。高3、宽1.6、厚0.3
三三,5)o底径12、高3.4、壁厚0.3厘米(图 二九,3c;图三一)。厘米(图二九,la) o标本M3:93-l,环状鑿。 环顶出舌微翘,一侧接长方形铜片,器表饰错 银纹饰,脱落不清,环径2.5厘米(图二九,
19号带釦、底座、鑿等铜配件3件,高
21厘米,尚未修复。杯3件。大口小底,木胎。17号红黑双色漆,带铜底座,口径
lb) o标本M3:93-2,底座。圆形,底沿内折, 附三蹄足,器表饰错银菱形纹、卷涡纹。底径
11.5、底径5、高25厘米。标本 M3:99,圆座。陕西西咸新区坡刘村秦墓发掘简报27
近喇叭形,束腰,靠
上部有3个圆销孔, 素面。上径5.4、下
径7.4、高2.5、壁厚 0.2厘米(图二九, 5)o另还发现2件
形制相近的杯座,应 对应2件漆杯。标本
M3:100,银质,底未
封实,边沿内折,素面。 上径4.6、下径6.4、高 2.7厘米(图二九,4)o 标本M3:102,铜质,
图三二漆盒、壶复原不意图1.40号漆壶(铜配件自上而下分别为M3:43、M3:46)2. 35号漆盒(铜配件自上而下分别为M3:54、M3:35-1、M3:35-2> M3:110)器身靠上有两处圆销孔,底部有一个大圆孔。上径5、下径6.8、高2.5 厘米(图二九,7)o经纬组织稠密,带铜釦、钮。直径16、深5厘米。
标本M3:7-l, 口釦。圆形,上沿内折,器表错 银饰菱形、卷涡等几何纹饰。直径&2、高1.3、 沿宽1.1、壁厚0.2厘米(图二九,11a) o标本 M3:7-2,附环。销身较长呈发夹形,末端接小奁或樽根据痕迹或配件推测,数量不少
于2件。包括痕迹2处,配件约2组。4号 圆形,见有少量红漆皮,夹紆胎,
图三三铜器刻铭1.漆盒身口釦内壁刻铭(M3:34-3) 2.漆壶底釦外壁刻铭(M3:46) 3.漆壶口釦外壁刻铭(M3:43)6.漆盒盖口釦内壁刻铭(M35:35-1)9.铜鉴外壁刻铭(M3:8)4.漆盒盖口釦折沿刻铭(M3:34-2) 5.漆卮底座底沿刻铭(M3:92-2)
7.漆盒盖口釦内壁刻铭(M3:34-2) 8.漆盒底釦内壁刻铭(M3:110)
28圆环,环面饰错银卷涡纹。销身长2.9、环径1.6 厘米(图二九,lib) o14号圆形,黑漆,夹紆胎,带铜钮,直 径20厘米。标本M3:96-l〜3,圆环钮,一组3件。 长方片状樺头,长2.7、环径2厘米(图二九,6)。38号 仅见金属钮。标本M3:101,附环钮, 应为盖钮。铜质,圆片外接小环,背接钉状樺
头。钮径3、环径1.8厘米(图二九,8a)。标 本M3:103-l〜3,环状钮,一组3件,形制相 同。银质,梯形樺头,高2.3、环径1.6厘米(图 —九I, 8b) o39号 仅见铜口釦、铺首、底座等配件4件。
标本M3:70-l, 口釦。圆形,短折沿,截面呈倒 “L”形,外壁有一个圆形销孔,素面,内有麻 布夹芒胎残痕。直径8.8、高1.7、壁厚0.1厘米(图
二九,12a)。标本M3:70-2,兽面衔环铺首。通 高4.3、宽2.4、环径2.9厘米(图二九,12b)= 标本M3:70-3,附环。钩状樺头下接圆环,通高3.9、
环径2.5厘米(图二九,12c)。标本M3:80,底座。 圆形,平折沿,截面呈“L”形,素面,器壁外 侧鑒刻篆体“右”字。底径8.2、高1.&壁厚0.2
厘米(图二九,12d)。圆盒35〜37号,残余少量红、黑色漆皮, 木胎。出土位置集中,铜配件形制大小、组合
情况一致,每组4件,分别为盖顶、盖口、盒
口及盒底釦。以35号为例介绍(图三二,2)□ 标本M3:54,盖顶釦。圆形,底有一周嵌槽。
器表错银饰弦纹、菱形纹、卷涡纹等,局部脱 落不清。直径11.6、高1.3、壁厚0.3厘米(图
二九,9) o标本M3:35-l,盖口釦,圆形,折 沿,截面呈倒“L”形,器表饰错银菱形纹、卷 涡纹,内壁鑒刻“王廿”二字(图三三,6)- 直径21.9、高1.9、壁厚0.3厘米(图三0,
5)=标本M3:35-2,盒口釦,子母口,折沿,
上径18.9、下径21.9、高3.3、壁厚0.3厘米 (图三0, 6)o标本M3:110,盒底釦。与标 本M3:54形制相同,惟出土时嵌槽口朝上,器
表错银饰宽弦纹一周,内壁鑒刻“王专”两字。 直径11.6、高1.2、壁厚0.3厘米(图二九,考古新发现10;图三三,8)o同类器物所见配件基本与上相同,部分有 刻字。标本M3:34-2,盖口釦折沿处鑒刻篆体“公”
字(图三三,4),内壁鑒刻篆体“十三”(图
三三,7)、\"升\";标本M3:34-3,盒口釦内 壁鑒刻篆体“十” “R”(图三三,1)-壶2件以上个体,规格、形制应不完全
相同,胎质有木及夹舒二类。配件包括铜釦、钮。 釦边皆为圆形,折沿,因使用部位不同截面呈
或“乙”形,素面。可明确组合关系为40号漆壶(图三二,1)=
标本M3:43,口釦。外壁鑒刻篆书“廿六年左工章”
(图三三,2)=上径15.4、下径18、高2.1、壁 厚0.3厘米(图三O, lb) □附环一组3件,形状、 规格相同。标本M3:43-1,钮高4.4、环径3厘米(图 三0, lc) o标本M3:46,底釦,器底鑒刻篆书\"廿
六年左工章”(图三三,3)o上径20.6、下径 22.3、高2.7、壁厚0.3厘米(图三O, la)。其余配件不能明确组合关系。包括口釦2
组、底釦1件。标本M3:40, 口釦。上径17.2、
下径15.5、高1.6、壁厚0.2厘米(图三O, 3b) o S形片状钮一组2件,标本M3:5,体形 较粗大,中部有圆孔。高5.3、宽1.2〜2.6、厚
0.3厘米(图三O, 3a) o标本M3:41, 口釦, 上径17.8、下径16.4、高2.5、壁厚0.3厘米(图
三O, 2b);附环一组3件,通长5〜5.7、 环径3.6〜4.2厘米(图三0, 2a)。标本 M3:89,底釦。上径14.1、下径14.9、高2、壁
厚0.2厘米(图三O, 4)□总体看,B类漆器附件组合形式多见有盖
顶中心圆形或铺首提环、三钮和口、底釦边以 及铺首。(五)玉石器部分为葬玉,部分为佩饰,另有2枚私章。玉璧12件。完整者10件,另有2件在
墓葬中砸碎散置,其中M2:10可复原,另1件
M2:15无法拼合,5片,青绿色部分带白沁,素 面无文。依纹饰不同可分五型。A型2件,素面。标本M3:29,青绿色,陕西西咸新区坡刘村秦墓发掘简报29
1 2 3 45 6 7 8图三四出土玉(石)璧1、4 〜6、8.C 型玉璧(M2:28、M3:17、M2:27、M3:18、M3:21) 2. D 型玉璧(M3:20) 3、11. B 型玉璧(M2:10、M3:ll)7.E 型玉璧(M3:19) 9.石璧(M2:7)10、12. A 型玉璧(M3:105、M3:29)带黄白沁。直径5.8、孔径2.6、厚0.4厘米(图 三四,11)。三四,12)。标本M3:105,乳白色,质地较粗 糙,壁身薄厚不匀。直径10.8、孔径4.4、厚0&1 厘米(图三四,10)oC型5件。蒲谷纹,内外缘各阴刻一周 弦纹。标本M2:27,青绿色,带乳白色沁。
直径13.8、孔径4.6、厚0.4厘米(图三四, 5)o标本M2:28,青绿色,带乳白色沁。直径
E型2件,谷纹。标本M2:10,计11片, 基本可拼合成形,青绿色,带黄白色沁,内外
15.4、孔径5.4、厚0.4厘米(图三四,1) o标 本M3:17,墨绿色,带棕色沁。直径14.3、孔径4、
边各一圈阴弦纹,双面谷纹。直径14.9、孔径5.9、 厚0.3厘米(图三四,3)o标本M3:ll,青绿 色,带黄色沁,内外缘各一圈阴弦纹,其内去
厚0.1〜0.4厘米(图三四,4)o标本M3:18, 墨绿色,带黄白色沁。直径14.1、孔径5.4、厚 0.3厘米(图三四,6)o标本M3:21,墨绿色,地琢刻谷纹。直径7.5、孔径3、厚0.6厘米(图
30考古新发现本M3:19, 碧绿 色,内外边各一
圈阴弦纹。直径14.7、 孔径 4.7、
厚0.2厘米(图 三四,7)。石璧1件。
标本M2:7,乳白 色,石灰岩质,
经人为刻意毁损 为6片,基本可 复原成形,器表
有较多腐蚀孔和
磨制痕迹,素面 无纹。复原直径12.8、 孔径 5、厚 0.7
厘米(图三四,9)。2
图三五出土玉暖玉環6件。 依据纹饰不同可
5、6. C 型玉暖(M3:25、M3:26)1、2、4.B 型玉暖(M3:23、M2:9、M3:30) 3. A 型玉暖(M2:8) 分三型。A型 1
件。素面。标本 M2:8,象牙白色,
直径6.9、孔径
4.7、厚0.6厘米
(图三五,3)。B型 3 件,谷纹。标本
M2:9,象牙白色。
直径7.4、孔径
5.4、厚0.6厘米(图三五,2)o
图三六 玉暖(M3:23)图三七玉暖(M3:26)标本M3:23, 青带黄白色沁。直径13.1、孔径4.3、厚0.5厘米(图 三四,8)oD型1件,蒲纹。标本M3:20,墨绿色,
绿色,带乳白沁色。直径15.5、孔径9.1、厚0.4 厘米(图三五,1;图三六)。标本M3:30,黄
夹青绿色。直径&4、孔径5.1、厚0.6厘米(图 三五,4)。带棕色沁。内外边各一圈阴弦纹。直径15.1、
孔径4.4、厚0.4厘米(图三四,2;封三,3)oE型1件。一面谷纹,一面蒲谷纹。标
C型2件。勾连云纹。标本M3:25,青白色, 带淡黄沁色。直径8、孔径4.5、厚0.3〜0.5厘陕西西咸新区坡刘村秦墓发掘简报31-
3
0n
-
二
rn4
图三八出土玉饰1.玉龙形饰(M3:22-10) 2、5.玉饰(M3:22-7、M3:108)
6、7、9、10.玉鰭(M3:22-9、M3:63、M3:22-8、M3:10)
米(图三五,5;圭寸三,4)o标本M3:26,青白色, 带淡黄沁色,肉面微鼓。直径5.7、孔径3.5、厚0.5
-'■J、、、、、E、、、
10Y
」
3、4.玉兽形饰(M3:31、M3:61)4Cm
8.玉柄形饰(M3:14)形曲折,卧伏回首状,不见尾,背似有翼,脑
后拖一长角,器表少量阴线刻纹,周身有圆 形小穿孔。标本M3:31,黄白色,角部早期残厘米(图三五,6;图三七)。玉柄形饰1件。标本M3:14,青白色,带
乳白、黑色沁。鸟首,长喙圆眼,直身,双翅收伏。
器身镂空3处,一侧有一个圆穿孔,器表阴线 刻眼、耳等外,另有多处卷云纹及用细线、网 格纹表示的毛羽,最底部收窄,并列两个小圆孔, 存留铜箍痕迹。长5.4、宽0.9〜1.5、厚0.4厘
米(图三八,8)o玉兽形饰2件。形制相同,兽身“S”图四O 玉備(M3:22-8)图三九 玉兽形饰(M3:61)图四一 玉備(M3:22-9)32考古新发现玉龙形饰1件。标本M3:22- 10,青白色,带淡黄沁色,整体近 直柄形,龙首尖耳无角,曲身小尾,
1 2足在身两侧,背、尾部外接卷云形。
首顶有一个圆穿孔,器表阴线刻 纹。长7.4、宽1.7、厚0.3厘米(图
三八,1;封三,2)-玉觴4件。形态各异。标本M3:10,白色,带淡黄色沁。方首,
背侧有棱面,素面,首部穿孔未透。 长3.6、最宽处0.7、厚0.2〜0.4厘
米(图三八,10)o标本 M3:22-8,
青白色,带淡黄色沁。抽象龙首,、 素面,首部有一圆孔。长4、最宽 \\ 处1、厚0.2厘米(图三八,9;图
\\ 四O)。标本M3:22-9,首部抽象羽' \\冠状,有两处圆孔,身侧有一处半 〜)圆孔,器表多处阴线刻细线及网格CD-O10图四二 出土玉饰、玻璃珠、棋子)纹。长2.5、最宽处1.1、厚0.3厘米(图J 三八,6;图四一)。标本M3:63,
首端早期残断,背有短鳍。残长3、最宽处0.7、厚0.2〜0.4厘米(图三八,7)o玉饰2件。标本M3:22-7,青 白色,带黄沁色,椭圆柱状,中有1.玻璃棋子(M2:33-1) 2、3、4、8.玻璃珠(M2:37、M3:62、M3:22-5、10.玉印章(M2:14、M3:24)3、M3:22-6)
6、7.玉柱状帽(M3:33T、2) 9.贝饰(M3:64) 11.石块(M2:36)断,翼尾上翘。长3.5、高2.3、厚0.3厘米(图 三八,3)-标本M3:61,青白色,带大量黄沁
透孔,器侧有对应的四处方形内收槽,器身纵
刻弦纹。宽1.8、厚0.1〜1.1、高3厘米(图
色,翼尾圆钝。长4、高2.7、厚0.3厘米(图 三八,2)o标本M3:108, —端早期残断,乳白色, 现存为近长方体,一端有圆形孔,器表阴线刻三八,4;图三九)。图四三 玉印(M2:14) 图四四 玉印印文(M2:14) 图四五 玉印(M3:24) 图四六 玉印印文(M3:24)陕西西咸新区坡刘村秦墓发掘简报33纹。残长2.7、宽0.6、高0.6厘米(图 三八,5) o玉印章2件。标本M2:14,青
白色。圆柱体,蠡顶,顶部中心及
身两侧各有相通的圆孔,印面周圈 有阴刻边栏,内阴刻篆书“共”字, 为吉语印,字缝内发现红色残留物。
直径1.4、通高1.8厘米(图四二, 5;图四三、四四)。标本M3:24, 青白色。长方形,畫顶,坛钮,印
面周圈阴刻边栏,内阴刻篆书“董印”
—字。长1.4、宽0.9、通咼0.9厘米 (图四二,10;图四五、四六)。玉柱状帽2件。标本M3:33-l, 淡黄色,带深棕色沁,素面圆柱体,
底部有一处圆孔。直径0.5、高1.4
厘米(图四二,6)o标本M3:33- 2,白色,带黄褐色沁,素面八棱柱
图四七玻璃棋子(M2:33)体,粗细不匀,粗端底部阴线刻边栏, 内刻篆书“君”字,细端顶面为一
个圆孔,体两侧另有透孔相通。宽 0.4〜0.6、高1.8厘米(图四二,7)o石块1件。标本M2:36,白色,图四八玻璃珠不规则形,表面粗糙(图四二,11) o(六)其它2.6、宽1.7、高1.7厘米(图四二,1)牙器1件。标本M2:40,淡黄色,整体似 原貌未经加工,酥化严重。玻璃珠8件。多为圆形,1件为六棱 形,中有穿孔(图四八)。标本M3:22-6,六 棱形,中有透孔,素面。直径0.6、高0.5厘 米(图四二,8) o标本M3:62,绿色,器表
贝饰1件。标本M3:64,孚L白色,背部经 人工削平,外壳有长螺旋纹。长1.7、宽0.9、厚0.7 厘米(图四二,9)共12个多圈离心圆。直径1.3、孔径0.5厘米 (图四二,3)o标本M2:37,蓝色,器表共 12个多圈离心圆。直径1.7、孔径0.5厘米(图
三、结语M2、M3属于同时期的并穴合葬墓。参照 已有资料综合判断,墓葬时代为战国晚期,墓
四二,2)o标本M3:22-3,蓝色,器表6处大 圆内套梅花状分布的5个小圆,6处单圈小圆。 直径1、孔径0.4厘米(图四二,4)。玻璃棋子1组21件,M2:33-l〜21。长方
主应为秦国贵族或官吏。出土遗物不见蒜头壶、茧形壶、半两钱,
体,大小基本一致,10件表面覆盖白色钙化结 垢,部分可见透出绿色的质料原色,另11件表 面涂有紫色颜料(图四七)。标本M2:33-l,长与西安地区已知秦代至汉初大型贵族墓葬明显 有异[1]o史载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初
行钱”,秦国钱制开始确立,M2、M3随葬大
34考古新发现量器物却无一枚“半两”钱,应与时代有关。举行了数次祭祀活动。随葬品除秦器外,还有“外 来型青铜礼器”气铜鑒、山字纹镜、玻璃棋
所见文字也为判断时代提供了依据。M2:l 陶缶有“咸完里马”戳印陶文,与秦咸阳城手
子和玻璃珠,具有巴蜀、楚等多种文化特色。结合M2:21鼎耳有“张氏”以及M3:46铜鉴腹 部\"蜀守斯离”铭文,初步推测或许墓主和《史记》
工业遗址所见陶文性质相同,是咸阳城民营制 陶产品的标志叫此类资料也见于咸阳市塔尔
坡及尹王村、西安南郊、张家坡等秦人墓地, 时代为战国晚期至秦统一叫最为关键的是
所载昭襄王时期参与乐毅伐齐之战的秦将斯离、 蜀地的主要管理者张若有关。十九年是目前所
M3:110等漆器釦边、M3:46铜鉴腹部所见刻文, 见秦设蜀守最早的时间。内容包括有:二十六年左工章、十九年蜀守斯 离造工师猶丞求乘工耐、王、公以及十三、升、
领 队:马金磊发掘人员:邢福来张杨力铮苗轶飞十等。铜鉴铭文格式为纪年、监制者、制作机构、 制作者的格式,计量单位为升,左工为少府左 工室的简称,均属于秦制。秦国孝公时期迁都
许卫红武新年等资料整理:张杨力铮王颉王会利照相绘图:狄明马宵咸阳,期间在位时间与铭文纪年相合者,分别 有昭襄王和秦始皇两位。依照铜鉴文字风格和
执 笔:张杨力铮苗轶飞邢福来
马金磊随葬品不见秦代典型器的情况看,器铭所指为 昭襄王的可能性最大。经鉴定,M3墓主为男性,年龄40〜50岁。
M2骨骼保存极差,结合体质特征和随葬品判
[1]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北郊枣园南岭西汉墓发掘简报
[J].考古与文物,2017(6).断,男性的可能较大。同性并穴合葬形式在以 往的工作中比较少见,二者之间应该存在血缘
[2] 袁仲一,刘锤.秦陶文新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
或依附关系。据周礼记载,大夫一棺二椁,士 一棺一椁。两座墓葬分别使用二椁一棺和一棺
2009:166.[3] a.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塔尔坡秦墓[M].西安:三秦
出版社,199&201.b.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东郊秦 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220, 231, 290, 300,
一椁,覆盖编织席和织物的荒帷,又均陪葬有 玉具剑和兵器,可见墓主身份较为显赫。初步
339. c.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南郊秦墓M.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702. d.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 安张家堡秦墓[M].西安: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
判断M3属大夫级,M2属士级,生前为武士且 拥有一定的军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228.两座墓葬中杂糅了多种文化因素。填土层
[4] 陈洪.关中秦墓出土青铜器编年研究[J].文博,2012(5).(责任编辑杨岐黄)中所见多处动物牲肉和陶器说明下葬过程中曾
附表一 M3出土漆器统计表编号类型器型荚?盘?盘?盘?耳杯?耳杯?耳杯?形状长方形近圆形近圆形尺寸(厘米)颜色红红胎质发现位置备注漆皮下有折皱的织物痕1号A类A类A类B类50X36木?棺西端2号3号15-820X24-12铜鉴内铜鉴内椁室东端红、黑红红?麻布4号5号6号7号圆形椭圆形舟形16-518X12-724X8 〜12-520X13-6铜错银釦边1、提环1A类A类A类木?木铜鉴内铜鉴内铜鉴内红红椭圆形陕西西咸新区坡刘村秦墓发掘简报35续附表一编号类型器型耳杯?耳杯?形状椭圆形椭圆形尺寸(厘米)颜色胎质发现位置备注8号9号10号11号A类A类A类A类A类B类B类20X14-5红红红红红木木木铜鉴内铜鉴内铜鉴内铜鉴内铜鉴内椁室东南椁室东南16X11-610-56盘?盘?耳杯?圆形方形木木木麻布麻布12#13号14号15号16号17号18号19号椭圆形10X68-8卮圆筒形圆形圆形红、黑黑黑铜S形钮3、鑿1、蹄足3奁(樽)?盘?卮2020残高21铜环3A类B类B类B类B类椁室东南椁室东南圆筒形大口
红木铜错银鸟形钮2、鑿1、蹄足座1杯口 11.5、底 5红、黑木椁室东端小底卮高25残高17.4残高21铜底座1圆筒形红红木木椁室东南椁室东南椁室西北铜错银S形钮2、鑿1、蹄足座1铜错银鑿1、口釦1、蹄足座1内放铜镜、贝饰、银环卮圆筒形圆形椭圆形椭圆形椭圆形椭圆形椭圆形椭圆形20号21号A类A类盒盘盘盘2214X10-4红、黑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木木木木木椁室西椁室西椁室西椁室西椁室西椁室西椁室西椁室西22号23号24号25号26号A类A类A类A类A类A类A类A类A类A类A类A类A类B类B类B类B类B类B类B类B类14X9-414X8-412X7-411X8-313X8-3盘盘盘盘盘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27号28号29号30号31号32号33号34号35号圆形椭圆形11-410X6-4盘椭圆形椭圆形长方形15X9-413 X 8-4椁室西椁室西椁室西盘盘29X2512-511X8-618X11-8耳杯?耳杯?耳杯?圆形椭圆形黑红红铜鉴内铜鉴内铜鉴内椁室西椁室西椁室西椁室东端椭圆形圆盒圆盒圆盒圆形圆形圆形红、黑红、黑红、黑铜错银釦边4铜错银釦边4铜错银釦边436号37号38号木木奁(樽)奁(樽)?壶杯杯银环3,铜圆环铺首139号铜鉴内椁室东南椁室东椁室东铜口釦1、底座1、兽面铺首1、
圆环铺首1铜口釦1、圆环钮3、底釦1铜底座铜底座40号41号42号无法归组的铜配件口釦 1 (M3:40), S 型钮 2 (M3:5)口釦1、圆环钮3(M3:41)椁室东南椁室东南底座 1 (M3:89)椁室东南陕西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坡刘村秦墓发掘简报1.M3墓室(南-北)2.玉龙形饰(M3:22-10)3.玉璧(M3:20)4.玉環(M3: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