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届高三地理选择题模拟训练(八)详解

来源:好走旅游网
2020届高三地理选择题模拟训练(八)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千脚落地房是云南怒江、贡山等地的传统民居。当地地质不稳,森林丰富,通常在斜坡或靠山处竖立几十根木桩,这些木桩像千百只脚一样,支撑着整个房屋,因此得名千脚落地。房头板原料为红杉木,纹理美观、耐腐,房顶上覆盖茅草,冬暖夏凉,但不立窗户。有的木材本身有凹形槽,雨水可以顺流而下,具有瓦片功能。如今,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保护意识的淡薄,这种独特的房屋愈来愈少,而砖瓦房却增多。下图示意千脚落地房景观。据此完成1~3题。

1. 与现代砖瓦房相比,当地千脚落地房的优点是

①地震损害小 ②耐腐蚀、防御蛇虫野兽袭击 ③便于搬迁兴建 ④向阳采光通风效果好 ⑤冬暖夏凉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⑤ D. ①③④4⑤ 2. 千脚落地房成为当地主要民居的理由是该地区

A. 喀斯特地貌广布 B. 气候湿热,岩石裸露 C. 气候干旱适合修建 D. 地势崎岖且林木资源丰富 3. 目前千脚落地房在当地越来越少,带来的影响是

A. 利于房屋造型的多样化发展 B. 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C. 利于减少自然灾害的频发 D. 不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 根据材料,当地地质不稳,千脚屋多根木桩固定,防震效果好;当地森林丰富,便于就地取材,便于建设,也便于搬迁;材质红衫木耐腐蚀;但材料显示该房屋“冬暖夏凉,但不立窗户”,说明通风效果不好,据此选C。 2. 该地位于云贵一带,地势崎岖,房屋建于斜坡或靠山处,以木桩木材建设,山区林木资源丰富,便于就地取材,据此选D。该地位于山区,气候并不湿热且地表有森林;喀斯特地貌区并不是建此类民居的理由。

3. 千脚落地房是当地的传统民居,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保护意识的淡薄,这种独特的房屋愈来愈少,

这将影响文化的传承,据此选B。

天然气经过超低温冷却,当温度下降到-161.5℃变成液体后,将其压缩储存在低温储存罐内,这就是液化天然气。亚马尔半岛位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西北部,东临鄂毕湾(如下图),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中国与俄罗斯两国在此合作兴建了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项目。预计到2019年,“北极气”将从这里输往中国。结合图文材料,完成4~6题。

4. 半岛上液化天然气基地建设采用的是“组装式建设”模式,即部件在其他地方生产,再运至该地组装。采用该建设模式主要是因为半岛

A.冻土深厚,建设成本高 B.气候严寒,施工期短 C.濒临海洋,海运便利 D.暴雪天气多,影响建设进度 5. “北极气”从俄罗斯输往我国,有关其最适宜运输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宜选用公路运输——机动灵活,装卸方便,对自然条件的适应性强 B.宜选用海洋运输——可利用北冰洋航线,但运费会随季节发生波动 C.宜选用内河航运——沿鄂毕河、额尔齐斯河,输送至我国新疆境内 D.宜选用管道运输——气体不挥发,损耗小,安全性能高,连续性强

6. “漫长黑夜之后的第一缕阳光出现在天际,我知道,最严酷的时期终于要结束了”,一名在此施工的中国工程师日记中如是写道,以下语句最可能属于同一篇日记的是

A.“北极狐即将换上白色的锦袍” B.“柔弱的光线从正南方地平面射来” C.“原野上的野草开始吐芽” D.“北京的父母应该去北戴河避暑了” 【答案】4. B 5. B 6. B

【解析】考查极地环境特征,交通运输方式选择,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 部件在其它地方生产,在半岛只是组装,可以极大缩短工期。从图中可看出,半岛所处纬度位置高,气候严寒,可以施工的工期短,因此采用“组装式建设”,故选B。ACD选项也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可排除。 5. “北极气”是超低温液化之后储存在低温罐内的天然气,不能采用管道运输,鄂毕河、额尔齐斯河封冻期长,公路运输适宜短途运输,当地距离中国路程远,可以采用海洋轮船运输。故选B。

6. 漫长黑夜之后的第一缕阳光出现,表明该地极夜结束,白昼刚刚开始出现,昼长极短。第一缕阳光应当是在当天太阳最高时才能看到,为当地时间12 点,阳光从正南方射来。极夜刚结束,当地仍然处于冬季, ACD都不是冬季的特征。B说法正确,选B。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央,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沙漠中的沙丘顶部多流沙,植被较少,而沙丘底部植被相对丰富。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降水量70~150mm,主要集中在5~9月,年蒸发量2000mm以上,冬季一般有20~30 cm深的稳定积雪覆盖。下图为沙漠中某沙丘剖面图。据此完成1~3题。

7. 沙丘土壤水分最丰富的季节是

A.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8. 沙丘1~2 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总体变化规律是

A. 坡顶>坡中>坡脚 B. 坡顶>坡脚>坡中 C. 坡脚>坡中>坡顶 D. 坡中>坡脚>坡顶 9. 位于丘间平地处的梭梭等植被,可以有效地

A. 增加降水,调节气候 B. 涵养水源,增加土壤水分 C.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D. 保持水土,减轻洪涝灾害 【答案】7. A 8. C 9. B 【解析】

7. 由材料可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年降水量70-150mm,主要集中在5-9月,年蒸发量2000mm以上,冬季一般有20-30cm深的稳定积雪覆盖,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以降雪的形式存在,降雪量大且稳定。次年,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是沙丘土壤水份最丰富的的季节,故A项正确。

8. 读图可知,坡顶为流沙,坡中为一年生草本,坡脚为梭梭,故从坡顶到坡脚的含水量逐渐增大,C项正确。 9. 沙漠地区降水较少,气候干旱,风沙较大,植被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防风固沙,B项正确 下图为某观测站某年8月1日至3日雨量及河流水文过程线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 该河段易出现险情的时间为

A. 8月1日6时至12时 B. 8月1日9时至8月2日18时 C. 8月2日6时和8月3日3时 D. 雨停后15小时至36小时 11.未来在相同降雨状态下,如果图中水文过程线 A. 洪峰水位升高,可能是由于上游大量退耕还湖 B. 洪峰水位降低,可能是由于下游修建大型水库 C. 洪峰点向右偏移,可能是由于上游植被恢复较好 D. 洪峰点向左偏移,可能是由于下游开挖泄洪通道 【答案】10. D 11. C 【解析】

10. 河水超过流量警戒水位就易出现险情,图中显示8月1日15时左右雨停,8月2日6时至3日3时流量超过警戒水位。选D。

11.洪峰水位升高反映上游调节作用减弱,可能与围湖造田有关。A错;洪峰水位降低说明上游的调节作用增强,可能是上游修建了水库。B错;若洪峰点向右偏移,说明洪峰出现的时间滞后,则反映地表径流汇入河流速度变慢,可能是上游植被恢复较好的结果(植被有涵养水源的作用)。C正确;洪峰点向左偏移,说明洪峰出现的时间提前,反映地表径流汇入河流的流速变快,可能是上游植被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D错。 考点:流量过程线的判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