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年全国123卷文言文挖空训练及翻译(含答案)

来源:好走旅游网
2020年全国123卷文言文挖空训练及翻译(含答案)

2020年全国123卷文言文挖空训练及翻译(含答案) 一、2020全国卷I文言文阅读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用)书,闻古今成败,辄(总是)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科举的主试官)欧

阳修惊喜,殿试(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的考试,由皇帝主持)中乙科,后以(携带)书见(拜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躲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不久)除丧,还朝,以(任命)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弊病)。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利用、凭借)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安定)。徙知密州。司农(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的官吏)行手实法,不时(按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处罚),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擅自)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不久),朝廷知法害民,罢(废除)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

中书舍人。三年,权(暂时代理)知(管理)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哆嗦)未能言,轼宽(放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侮辱)举子,且持暖昧(模糊,不清晰)单词,诬以为(把……作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所恨。轼恐不见(被)容,请外,拜(任命)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向)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三分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交换,换)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卖出)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救活的人)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聚集,会合),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收集多余)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渐渐)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每年考核政绩)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写作)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即使)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写成文章)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大概)亦鲜矣。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嘉祐二年

(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的文章很惊喜,参加殿试考中了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苏洵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光禄丞。苏轼服丧期满,回到朝廷,任命他为判官告院,王安石创立施行新法,苏轼上书评论新法的弊病。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元祐元年,轼以七品官身份入朝在延和殿侍奉皇帝,就赐给他银印红绶,升迁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佑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徽宗即位,又经历三次大赦,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的官职。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核政

绩请求升迁。所以官职就停留在这里。建中靖国元年,在常州去世。苏轼师从父亲苏洵学习写文章,后来得之于天资。(苏轼)曾经自己说:“写文章如同行云流水,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格式,仅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该停的地方就停。”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话,都可以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

来,也属少有。

二、2020年全国卷II文言文阅读 ,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已而()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俟()过此,当为卿罢京。”京伺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上为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王黼、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放自便。绍兴初,复左中大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卒,年五十九。安中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历(历任)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祥瑞),廷臣辄笺(公文)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马上写成),

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未几(不久),自秘书少监除(任命)中书舍人,擢(提升)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逃跑)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捆绑)以为(把……作为)盗;民讼(申诉)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无辜而服罪)。安中廉(审察)知之,按(审理)得冤状,即出民,抵(使……抵)吏罪。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指讲神

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活动的人)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关照)。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担保);并言京欺君僭(越礼)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恐惧、惊惧的样子)纳之。已而(不久)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俟(等待)过此,当为卿罢京。”京伺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日夜,白天晚上)侍禁中(宫中),泣拜恳祈。上为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金人来归燕,谋(谋求)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授任)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药师跋扈(蛮横强暴),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制止),第(只是,只管)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靖康(年号)初,言者论其缔合(勾结)王黼、童贯及不几察(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贬任)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不久)放自便。绍兴初,复左中大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卒,年五十九。安中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骈文,句式多用相对整齐的四六句)。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大字书写)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其见(被)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 参考译文: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考中进士,历任秘书省著作郎。政和年间,天下人争相议论祥瑞,朝廷大臣动辄上表称贺,徽宗看了王安中的上表,称他为奇才。后来有一天,徽宗特地拿出三封诏令让他

草拟,安中马上写成,皇上就在他的草稿后批道:“可任中书舍人。”不久,从秘书少监授任中书舍人,提升为御史中丞。开封巡逻的士卒晚上捉拿盗贼,盗贼逃走,有个百姓受惊出门与士卒相遇,士卒把他当作盗贼绑起来;百姓到开封府申诉,受不住惨酷的拷打,于是被屈伏罪。安中审察后得知实情,审理冤屈,立即放走这个百姓,让官吏抵罪。当时皇上正向往神仙之事,蔡京凭借妖术向(皇上)引见方士王仔昔,朝廷大臣及外戚们都结交关照他。安中上疏请求从今召用山野道士,应当责令引见人担保;并且陈述蔡京欺君僭上、祸国害民的几件事。皇上惊觉地采纳了他的意见。不久再次上疏指责蔡京的罪行,皇上说:“本来打算马上实行你的上奏请求,因为接近天宁节,等过了此节,一定为你罢免蔡京。”蔡京探察得知,非常害怕,他的儿子蔡攸日夜在宫中侍从,向皇上哭诉恳求。皇上因此升迁安中为翰林学士,又升他为学士承旨。宣和元年,授任尚书右丞;宣和三年,任左丞。金人来朝归还燕山旧地,朝廷谋求帅臣,安中请求前往。王黼向皇上赞誉他,皇上授任他为庆远军节度使、河北山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燕山府知州,辽国降将郭药师任同知府事。药师骄横,府中政事都专断独行,安中无法制止,于是曲意逢迎他,因此药师越发骄横。靖康初期,谏官弹劾他勾结王黼、童贯以及不纠察郭药师违反朝命,安中被罢贬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被贬任为朝议大夫、秘书少监,

分司南京,在随州居住;又被贬为单州团练副使,在象州安置。高宗即位,把他迁到内地道州,不久让他自便。绍兴初年,复任左中大夫。其子王辟章任泉州知州,迎接安中前往,不久去世,终年五十九岁。安中作文章丰润敏拔,尤其擅长四六文体。徽宗曾经在睿谟殿举行宴会,命令安中赋百韵诗以记其事。诗写成后,徽宗欣赏赞叹不已,命令大字书写在殿屏上,凡是侍臣都用副本赏赐之。其被看重就像这样。

三、2020年全国卷III文言文阅读

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

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 )收( )毅,付( )廷尉( )。彪之以球为狱主( ),身无王爵( ),非廷尉所料,不肯受,与州相反复( )。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 ),时人比之张释之。时当南郊( ),简文帝为( )抚军,执政( ),访( )彪之应有赦不( )。答曰:“中兴( )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 )。意尝谓非( )宜,何( )者黎庶( )不达( )其意,将谓( )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永和末,多疾疫。旧制( ),朝臣家有时疾,染易( )三人以上者,身虽( )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 ),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 )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 )顿阙( ),王者宫省( )空矣。”朝廷从之。及( )简文崩( ),群臣疑惑,未敢立嗣( )。或( )云,宜当须( )大司马处分( )。彪之正色( )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 )!若先面( )咨,必反为所( )责矣。”于是朝议乃( )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 ),令温依周公( )居摄( )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 )让( ),使万机( )停滞,稽废( )山陵,未敢奉令( )。谨( )具封还内( ),请停。”事遂不行( )。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 )。疾笃( ),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 ),赐钱三十万以营( )医药。太元二年卒( ),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 )曰简。

(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洁白)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起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从伯(堂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任命....做)尚书郎,汝幸(幸运,有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不值得)计(计较),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越级提拔),

是(这,这个)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时永嘉太守(为-郡之最高长官)谢毅,赦(赦免)后杀郡人周矫,矫

从兄(堂兄)球诣(到.....去)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派遣)从事(古代官名。即从吏史,亦称从事掾,汉刺史的佐吏 )收(逮捕,拘押 )毅,付( 交付 )廷尉( 廷尉:古代官职名,西汉时也称大理。遵照皇帝旨意修订法律,汇总全国断狱数,负责诏狱。大臣犯罪,由其直接审理、收狱。)。彪之以球为狱主( 讼案的当事人 ),身无王爵( 爵位 ),非廷尉所料( 处理 ),不肯受,与州相反复( 书信往来 )。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 据理争论 ),时人比之张释之。时当南郊( 郊祭,郊祀 ),简文帝为( 担任 )抚军,执政( 掌管国家政事 ),访( 咨询,询问 )彪之应有赦不( 通“否” )。答曰:“中兴( 中途振兴 )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 )意尝谓非宜(不合适)。何(为什么 )者黎庶( 百姓 )不达( 明白 )其意,将谓( 认为 )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永和末,多疾疫。旧制(制度,规章 ),朝臣家有时疾,染易( 传染 )三人以上者,身虽(即使)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 这个时候 ),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 如果 )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 随侍帝王的人员 )顿阙( 困顿缺乏 ),王者宫省( 设在皇宫内的官署 )空矣。”朝廷从之。及(等到 )简文崩( 皇帝、皇后、太后去世 ),群臣疑惑,未敢立嗣( 指确立王位继承人 )。或( 有的人 )云,宜当须( 要 )大司马处分( 处理,安排 )。彪之正色(态度严肃,神态严厉 )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 怎能有资格提出异议 )!若先面( 当面 )咨,必反为所( 被 )责矣。”于是朝议乃(才 )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 年幼 ),令温依周公(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夺取天下。 )居摄( 古代帝干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 )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 坚决 )让( 推辞,辞让 ),使万机( 当政者处理的各种重要事务)停滞,稽废( 稽延荒废)山陵,未敢奉令(遵从命令 )。谨( 郑重地 )具封还内( 宫中 ),请停。”事遂不行( 没有实行 )。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没有正式授任 )。疾笃( 重,严重 ),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 指病痛 ),赐钱三十万以营( 办理,可译为“买 )医药。太元二年卒( 大夫去世,一般的官员去世 ),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 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

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曰简。

参考译文

王彪之,字叔武。二十岁时,胡须鬓角都白了。当时人称他为王白须。起初被任命为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堂伯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命你为尚书郎,你有幸可以担任诸王公的辅官朝官了!”王彪之说:“职位的高低本来就不值得计较,只要是在合宜的时世任职。至于超格提拔,这并不是我的愿望。”于是为郎。多次升迁后任御史中丞、侍中、廷尉。当时永嘉太守谢毅,在室帝大赦后杀郡人周矫,周矫的堂兄周球到州郡申诉冤倩。扬州刺史殷浩派从事拘捕谢毅,交付给廷尉审理。王彪之认为周球是讼案的当事人,他身无王爵,不归廷

尉审理,不肯受理此案,同扬州书信往来交涉此事。穆帝下诏令王彪之受理此案。王彪之又上疏据理力争。时人把他比作张释之。这时恰逢皇帝要在南郊祭天,简文帝当时任抚军,执掌政事,询问王彪之是否应该大救。王彪之回答说:“中兴以来,郊祀按惯例有大赦,我认

为不合宜。为何老百姓不明白郊祀时大赦天下的意义,还会认为每逢郊祀必有大赦,到这个时候,凶恶愚蠢之辈又要产生侥幸心理了。就听从了王彪之的意见。永和末年,多发传染病。按旧例,朝中大臣之家有传染病,家中传染三人以上的,即使自身无病,百日内也不得进宫。此时,文武百官多称家有时疾而不入朝理事。王彪之又进言道:“瘟疫之年,没有哪一家不传染。如果因此就不入宫,那恐怕连近侍也无人充当,皇宫将会空无一人了。”朝廷听从了王彪之的进谏。等到简文驾崩,群臣犹豫不定,没有敢立下继承人。有人说,这件事应该当由大司马来决定。王彪之严肃地说:“国君驾崩,太子应当即位为君,大司马怎能有资格提出异议如果事先在大司马的面前询问,那么一定会被责备的。”于是朝廷的议论才平息下来。等到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下令因为孝武帝年幼令桓温沿袭周公代替周成王摄政的旧例。命令已经公布,王彪之说:‘这些不同寻常的违背天命的事,大司马一定要再三辞让,如果导致政务停顿,耽误先帝陵墓的修筑,我不敢遵奉命令,谨将诏书密封归还,请求停止执行。”于是事情也就没能实

行。王彪之被加封为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没有正式任命。病重后,皇帝派黄门侍郎探病问候,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太元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就赠以光禄的官职,谥号是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